中国
上海新风 (1978) 豆瓣
中国の新しい風 上海の市民と暮らす
导演: 牛山纯一
其它标题: 中国の新しい風 上海の市民と暮らす / 中国新风
1978 年 10 月,中日友好条约正式签署,来自日本的纪录片导演牛山纯一争取到了一张特批的中国签证,他来到上海,拍下了一部轰动日本的纪录片《上海新风》。当时,擅长影响人类学记录方式的牛山纯一,并没有选择广为人知的人物或上海的地标建筑,反而走进了最普通的弄堂,用镜头捕捉上海张家宅里弄居民 24 消失的生活。本片成为了日本人了解中国现代生活的第一部影像。
愚公移山 (1976) 豆瓣
Comment Yukong déplaça les montagnes
9.1 (14 个评分)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 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
伊文思和罗丽丹的《愚公移山》是历时5年完成的长达12小时的12集系列片,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从每集的片名即可略见一斑:《大庆油田》(84分钟),《上海第三医药商店》(75分钟),《上海电机厂》(131分钟),《一位妇女,一个家庭》(110分钟),《渔村》(104分钟),《一座军营》(56分钟),《球的故事》(19分钟),《秦教授》(12分钟),《京剧排练》(30分钟),《北京杂技团练功》(18分钟),《手工艺艺人》(15分钟),《对上海的印象》(60分钟)。
仙症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0 (101 个评分) 作者: 郑执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幻想自己曾在潜艇服役的精神病人,沈阳机场里寂寞的驱鸟员,穷鬼乐园,酗酒,黑夜,旅行者的浪迹,男孩与父亲的长久的告别……世纪之交的北方城市里,人物始终处于失落之中。
本书是郑执凭借短篇《仙症》获2018年“鲤·匿名作家计划”首奖和2019年首届“《钟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奖后的全新作品,收录有被苏童称赞“贡献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的《仙症》、发表于《收获》2019年“青年作家小说专辑”的《蒙地卡罗食人记》,及中篇新作《森中有林》等小说六篇。
魔幻故事和侦探小说元素杂糅、浓郁的地域色彩、特别的日常生活形态,以口语的简洁和幽默的声调讲述,诉说着一个男孩所完成的对于自身命运的出逃与回归。
大裂 豆瓣
所属 作品: 大裂
7.8 (162 个评分) 作者: 胡迁 九州出版社 2017 - 1
王小帅 骆以军 黄丽群 陈雪 小野 联袂推荐
华语世界实力名家力荐 新生代写作者中头角峥嵘的一支笔
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胡迁
迷人、离奇、惊奇、爆裂、令人惊叹的中短篇小说集
他的故事和文字竟散发出一股迷人和离奇的氛围,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失落和伤感不用影像,文字已经抖落了出来。
——王小帅(先锋导演、柏林银熊奖、戛纳评审团奖得主)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中国版的威廉·高汀的《苍蝇王》,但空间不是被大人遗弃的小岛,整篇小说充满哥雅画作般暗色调的油彩,作者掌握文字、调度光影与运镜的能力都极具水准。
——骆以军(台湾中生代最重要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中每一抹淡到几近透明的草灰蛇线都有繁复意象,语言平静,一丝滥情自溺的赘肉都没有,落在地上,望似滚珠,若去拈起,才发现是水银,凝重荒暴能让人从头裂开到脚,剥掉了一身的皮。
——黄丽群(台湾小说家、散文家、媒体人)
对生活意味天生敏感,熔风趣和决绝于一炉,行文不羁,收放自如,胡迁是个手艺高超的家伙。
——李师江(诗人、小说家、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整部小说的生命是活的,站上竞技擂台上,是有实力直接KO对手,而不只是用情节、写作技术来积分取胜。青春残酷,配合荒漠意向,以及满满的荷尔蒙,情境诡异却合情入理,虽然多有象征,但放到中国这块广袤苍老而醋栗的土地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林靖杰(台湾导演、编剧、演员)
我要看清楚那头大象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儿,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困惑。/《大象席地而坐》
上帝经常会让你一无所有,再给你一点甜头,这点甜头就是在闭上眼睛的一瞬间,让你错觉拥有了很多东西。/《漫长地闭眼》
我们始终坚信荒原上的藏宝图,能指引我们挖出黄金,走向黄金的大道,那个 入口感人肺腑,低吟浅唱着通向云层的歌谣。/《大裂》
……
《大裂》书如其名,彻底是一本伤害之书。
15个中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怀抱同样一个任何人无从回避的问题:“我们还要活(被伤害)多久?”
浮生二十一章 豆瓣
作者: 任晓雯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5
《浮生二十一章》是茅盾文学新人奖得主、作家任晓雯在《南方周末》连载的短篇小说系列精选,材料源于对上海芸芸众生的采访记,聚焦小人物命运,故事凄苦悲情,结尾出人意料,兼备生活细节的笃实与文学想象的自由;语言文白融汇,精炼筋道,被誉为“篇篇沉重,句句耐品”。当是近年来颇具特色的短篇合集。《浮生》系列曾获得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开放叙事奖”、2016年度《南方周末》外稿奖。
异国事物的转译 豆瓣
所属 作品: 异国事物的转译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8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美满 豆瓣 Goodreads
7.6 (120 个评分) 作者: 淡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在人海中打捞生活的骸骨,用现实的星星点点去注解幻想。
★ 家庭是布洛芬、多巴胺和糖,对有些人也许是水,对有些人是头痛本身。
★ 家,这个陌生人构成的集体,尘世中饱受琢磨的奇迹。
----------------
九个背井离乡的故事
九个家庭中的难民
九个格格不入者
九个在离开中醒来的人
男人疲惫,认为自己在当牛做马,同时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女人劳累,感到不受理解,同时怀有巨大的爱的渴望。
本书是80后写作者淡豹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九个短篇小说。这里有非常规的家、想得很多的人、焦急的父亲、相互隔离的中年夫妇、生怕怀孕的上班族,他们生活在人海之中,却被说不清的东西隔开。
他们受困于代际和性别关系,他们像如今几乎所有人一样,因为渴望或者压抑、因为不得已的人生际遇四处游走,却总是无法彼此理解。书中有我们当代的生活景观:寺庙、机场、商场、便利店、精神病院、快捷酒店、旅行网站……
这些各式各样的人对家爱恨交织,有逃避远走,也有寄托渴望,围绕着家与幸福,作出或积极或消极的努力。
1. 女儿
情侣平平常常的同居生活里暗藏杀机。你是谁?你在想什么?你为什么着迷?一个犯罪故事。
2. 养生
天涯海角觅知音,家山北望泪沾襟。一个喜剧故事。
3. 山河
女孩对爱情没有好印象,因为她的父亲是个胆小鬼,母亲是位捞尸人。一个独白。
4. 过火
闽南一场净化仪式后,老人决意到更南方去。一次旅程。
5. 父母
孩子没有了,不再有孩子。一次卡在半山腰的旅程。
6. 乱世佳人
费雯丽还是奥黛丽?母亲花一生解谜,女儿只想活在谜面里。一个悬疑故事。
7. 海和海绵体
在发疯前,地质学家抓住自己珍视的东西,还顺带着蔑视了心理学。一轮测试。
8. 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
她问他,“你记不记得以前富二代是歧视性的称呼?” 前恋人分隔两地,一场合唱愈来愈像独奏。
9. 旅行家
中年男人在三个大洲间穿行。算他在内共有三个朋友相互讲述故事。算他在内家庭共有三人彼此好奇又捉摸不定地过一生。
2021年4月26日 已读
太糟糕了,抱着看当代女性作家的期待翻开这本书,结果只看到了,语法混乱且支离破碎的句子。看后记感觉是中国人写出来的东西,但正文酷似英文机翻后的成果,且充斥着刻意拿捏的语调让人感到不适,感觉在看中产阶级无病呻吟。能感觉到作者想触及一些对当代家庭和亲密关系的思考,不过人物形象塑造地很刻意或者说是刻板。剧情方面,小说故事其实很好概括,也很简单,只是作者用破碎的文字刻意制造了阅读难度。说真的,感觉如果不是图书馆借的,是会想要退钱的程度!
中国 小说 当代文学 短篇小说集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所属 作品: 平原上的摩西
8.1 (325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中国行日记 豆瓣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所属 作品: 中国行日记
6.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