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怪物 豆瓣
Fabulous Monsters: Dracula, Alice, Superman, and Other Literary Friends
7.5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译者: 徐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小红帽与朝圣者但丁带领我们穿越人生路上的黑暗森林;我们听见浮士德在追问,在人人都渴望得到金钱和名誉的时代,灵魂价值几何;梦游仙境的爱丽丝引发了一场讨论——用理性面对疯狂,同时在疯狂中寻找理性……
▼文学、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人物,沉淀了历史与文化的重量和厚度,如独角兽,他们是来自永恒的虚构之境的原型形象,带领我们驰骋在奇想幻象的国度,体验多样人生,成为无数代人共同的成长记忆。
▼我们随着时间之流长大,经历生老病死,而书中人物始终是我们第一次阅读故事时的样子,但也会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而变化,给予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新启示,教会我们爱、失去与世界本身的复杂之处。
▼本书是世界文坛著名作家、藏书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写的阅读随笔,描述和分析了伴随无数人成长的经典文学与影视、童话故事及民间传说中的不朽形象,比如小红帽、爱丽丝、德古拉、睡美人、超人、鲁滨逊、卡西莫多、约伯等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他人生的影响。作者一生以书为伴,他将书中人物当作良师益友,与他们一同成长、经历,共同思考。在作者看来,书籍关涉的是永恒的人生议题,书中所谓的“怪物”教会了他处世之道,教会了他对爱与真理的坚持。全书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构成,充满新奇有趣的思考,并配有作者所作黑白插图,图文并茂。作者也借此书鼓励读者去建立自己的文学友谊,以阅读丰富自己。
2022年1月30日 已读
休憩18th,此书重点在我最喜爱痴迷的一个方向,即为虚构人物有血有肉更为可亲,在我们生活里可能扮演比朋友亲人更重要更亲近的地位角色。此书是自话读者拥藏书三万余册的作者随意采撷文学经典角色并浅淡分析的随笔合集,除美妙的开篇外,其余篇章质量相当于表现还可以的梁文道,可以读,可以消闲,大可不必期待过高
东京本屋 豆瓣 Goodreads
8.9 (56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井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2022年1月29日 已读
休憩16th,读来唏嘘嗟叹不止,中日书店面对情形全然相同,实体书店不断倒下,幸存者则需兼营饮料咖啡等副业以拉高收入,同时与凶残的网络电商争夺客源。还因为,去年我读来颇为喜爱的《如果没有书店》,选取书店,书籍装帧与摄影功夫均不在此书之下,唯有文字差出太多,本有成为不亚于且胜过此书的可能,成为中国自己书店的经典的,可惜可惜。除此之外,尚有成为书店导游书目的效用
漫步神保町 豆瓣
神田神保町書肆街考: 世界遺産的“本の街”の誕生から現在まで
8.0 (7 个评分) 作者: [日]鹿岛茂 译者: 杜红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0 - 1
世界书业史上绝无仅有的旧书店街,鼎鼎大名的“神田神保町”是如何形成的?本书网罗了云集于此的书店、出版社、经销商、大学、语言学校、专门学校、预备校、电影院等一众业态不为人知的兴衰史,通过翔实的史料唤醒过往的缤纷记忆,勾勒出孕育了日本近代知识与文化的这一“奇异街区”之全貌!
我想写写关于神田,尤其是关于神保町的故事。不过,本稿并非散文式的叙事,而是站在社会与历史的角度展开叙述。言下之意,我会将这条全世界绝无仅有且独树一帜的“旧书街”重置于经济、教育、饮食、居住等宽泛的人文坐标之中,从社会发展史的高度鸟瞰神保町。我既希望能提炼出神保町的独特性,也期许着通过其自身的独特性映照和反观日本近代本身。
——鹿岛茂
2021年8月2日 已读
修行32nd,此书读到累,前后半个月阅读时间里觉得读来轻松的享受时光屈指可数,与之相比白鹇尹兄《东京蠹余录》一书真是太好读太可爱了,很难想象这样好的题材怎能被讲到这样的干巴巴。但绝对不可以低估这本书,其信息量总量与信息密度之可观是值得激赏的,不单是尹兄作品,其余经眼的神保町主题著作或短文,都只写了此书庞大信息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三上延萌度爆表的古书堂七部曲中类似旧书拍卖、书店自制目录等等行内细节,更是在此书里被说得十分透彻。简言之,此书乃是粉丝向明显的专门读物,并非一般爱书人可以从中得到乐趣的东西,也许多年以后,神保町只能活在这样的书本里了,书中记录08年神保町旧书店版图已经大大缩减,今天呢?三五年后的未来呢?吾不知。
书店 书话 历史 文化
废纸劫 豆瓣
作者: 郑振铎 2011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藏书家,一个爱书胜于自己生命的文化名人。抗战期间,他留在上海孤岛数年,为国家抢救古籍,使之不致遭受战火或流落国外,他所抢救下来的图书,其文化意义之重要性,仅次于敦煌石窟与西北汉简的出世。本书所选文章皆与“失书”有关,所谓“失书”,实为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文化之劫难,因此书名取《废纸劫》。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是一个书痴的絮语,也是普世爱书人的共同密语,更是一个民族对拯救文化之劫难的振聋发聩之语。
《废纸劫》所选郑振铎文,是作者对书、对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呐喊。在作者生存的特殊年代,甚至就在当下社会,“书”遭受着“废纸”般的劫难,本书为我们当下的阅读增加一种声音,再把这种声音放大,让更多的人于此书中寻到自己甚至这个民族的文化天籁。
予素志恬淡,于人世间名利,视之蔑如。独于书,则每具患得患失之心。得之,往往大喜数日,如大将之克名城。失之,则每形之梦寐,耿耿不忘者数月数年。
——郑振铎
文化之劫比政治之劫、经济之劫更难恢复;甚至要说,政治容或转而清明,经济可能重新振兴,文化的损失则无以弥补。
——止庵
梁文道:任何失书之人都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
“文化之劫比政治之劫、经济之劫更难恢复;甚至要说,政治容或转而清明,经济可能重新振兴,文化的损失则无以弥补。”谨以此书呼吁当今中国文化之复兴!
失书(代序)
梁文道
有一位朋友在香港搞民间书展搞了好几年。与困处室内人声鼎沸的官办大型书展不同,他喜欢在露天空旷处晒书,任一家大小如游园般地穿逡其中。白天在上,足下绿草,所以不叫它书展,但称之为“书节”,意思很好。去年书节,朋友又想出了新招,请几位读书的名人公开所藏,拿十本“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出来展示。承蒙不弃,忝列名人,于是挑了又挑,干脆凑足十一本给他。两个月后,才知道我那十一本书连同他人的藏品一并给盗去了,不余半本。朋友当然很愧疚,但他底下的人大概觉得无所谓,要一再催促之下才给我一张失书名单,并保证替我一一购回。购回?我想他们大概不太知道什么叫做“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吧。德里达有本悼友文集,书名改得好,《死亡,每一个世界的消逝》。同样地,对于爱书人而言,每一本书的失去也都是一个世界的消逝。
收到部分偿书之后,就更证明了我的担忧。且看柏拉图对话集之《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失去的那本是上世纪古典学名家柏奈特(John Burnet)翻译的《Euthyphro,Apology of Socrates,Crito》,英文希腊文对照。与他们替我补回的那个今人新译版根本是两回事,这是不懂行情。再看《胡适文存》,我那四卷本是民国七十二年的台湾远东社翻印,不算什么好版本。可原书精装四册,朱红封面,是伴我成长的启蒙书,如今独遗首册,又能去哪里寻回呢?《百年孤寂》英文版当然买得回来,然而我借出的是2006年英国Folio Society精印重制,装帧雅致,插图秀美,虽非签名首版,其价值也非一般市面通行者可比。其余各书若非昔年师长赠赐,就是别有故事。比如说孔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我在加州柏克莱一家老书店买的,那家令人难忘的老店现在已经停业了。那本周作人编的《明人小品选》,曾经塞在背包里伴我走过长江蜀道,旅次中不时翻阅辄有所得。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当年买它的时候,我既没听过这位大家也不知道这部名作。但在洛杉矶的阳光底下,商场喷泉反照出的彩虹旁边,我打开了它,书里的欲望之城Isidora的甜美清泉与明艳色彩不只异常地相类于身边的环境,同样地华丽,同样地虚幻;这本书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这十一部书中的折痕,字行间的画线,一切一切全都消失了。每一本书的失去,果然都是一个世界的结束。
任何有过这种惨重损失的人都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乃知失书有其大小,自己的珍藏尽散为小,整个文化的泉源断绝是大。正如止庵在《废纸劫》台版序文所言:“我读《史记》,见《儒林列传》所云:‘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于齐鲁之间。’每每感动不已。”没错,这的确是要感动的,因为这段话说明的正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传统:不忍往圣所传尽散于吾辈之手,乃有兴灭继绝之志。
伏生一介书生,以身犯险,最终虽“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然而就是这二十九篇使得齐鲁之地重新得聆古人之,奠定了汉儒乃至于后来整个中国思想传统的基础。当年伏生把书藏在墙里,本是件多么不起眼的小事,可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又是个多么伟大的成就呀。更重要的是就算伏生也料想不到他偷偷藏起来的那些书日后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吧,他就只是凭一股感觉,一股不忍之情,把那些书埋在砖土之中,再看它们渐渐消失眼前,也不知日后自己身在何处,不知它们是否还能重见天日。但这一刻,他唯一要做也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些前人的遗产避开秦火,期诸后人,交托历史。
郑振铎先生是位大藏书家,一生努力考掘中国俗文学史,编辑过的书刊不尽其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还发明了“漫画”一词。可是就像止庵兄所说的,他毕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还是在抗战期间抢救文献的艰难工作。
那时候,炮火中郑先生不知失却了多少私人藏书,其中“元版的书数部,明版的书二三百部”,而他醉心的清人文集收藏竟有“手稿数部,不曾刊行者也同归于尽”。但他最介介于心的,不是数十年心血的沦亡,却是对不起古人。都已经是什么时候了,人家要不是弃笔从戎,就是写些鼓舞士气的爱国文章,一生爱书如痴的郑先生却还在念着收书藏书。眼看国家将亡,同辈友人也多不了解他到底在干什么,觉得他无聊。可是郑先生一方面看见许多珍稀古籍正不断流入外人之手,觉得以后中国人竟要到了外国才看得见中国书是荒谬的奇耻;另一面则不断目睹战火之中被焚成纸片的文献飞舞成灰,他如何不慌,如何不急?
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藏书计划,转而为国收书。“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我的不收书,恐怕是二十年来所未有的事。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得干干净净”。一开始靠的是个人力量,和北方书商抢书,人家背后要不是财雄势大的外国图书馆,就是正在搜寻各地方志的日本人(郑先生认为这些日本人有战略的野心,目的是规划行军路线和未来的长期统治),他怎抢得过人家呢?有一回他在市面看到一堆好书,也不管阮囊羞涩,硬是全部要下,“时予实窘困甚,罄其囊,仅足此数,竟以一家十口之数月粮,作此一掷救书之豪举,事后,每自诧少年之豪气未衰也……然予力有限,岂又能尽救之乎?戚戚于心,何时可已!每在乱书堆中救得一二稍可存者,然实类愚公之移山也。天下滔滔,挽狂澜于既倒者复有谁人乎?”
接着那几年里,他先是以一人之力为国救书,后来才得到重庆方面的支援,大手入市,把当时中国图书由南往北流的趋势逆转过来,尽收民间一切有价值的珍本,为文化存一丝命脉。虽有钱买书,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为避敌人耳目,有家不归,老在朋友处挂单,身上永远有一包换洗的贴身衣衫和牙刷毛巾,耳目永远留意街角的阴影和背后突然响起的脚步。买书,要秘密地买;庋藏,要秘密地藏。等到把书偷运出去了,又要挂心战火会不会波及海运的路线。尽管如此,他还是很满足。“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我的不收书,恐怕是二十年来所未有的事。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记得干干净净。我觉得国家在购求搜罗,和我们自己在购求搜罗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自己的珍藏付之一炬固然可惜,但若有了更大的眼界,胸怀就不同了。
相比之下,我不见了几本书就实在算不得什么了。坦白讲,对于那趁乱在书节中窃去书本的人,我反而发不出什么脾气。不是因为我觉得“雅贼”特别可以原谅,而是因为我对他有点期盼。我猜他费这番周章,应该还不至于把赃物拿去当废纸卖吧,我希望他能好好看看那些书。例如《胡适文存》,曾经启蒙过我,后来束之高阁,隐蔽蒙尘;现在在他手上,又会带给他些什么呢?就算他不看,转卖给旧书商,它也总有面对另一个读者的一线生机吧。
我曾经养过一条肥肥胖胖的可爱金鱼,叫做多多,名字的来源是《芝麻街》里Elmo的金鱼多乐希(Dorothy)。我曾经还有一幅多多的铅笔画像,夹在我喜欢的一本书里当书签,任何时候翻开都能看到多多的样子。后来,多多死了,而那张书页里的图画如今则随着书本散失在一室书堆之中,欲觅无从,不知去向,恍如一尾在海中迷路的鱼。木心《同情中断录》的序言,就只是短短一句触目惊心的话:“本集十篇,皆为悼文,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其实书亦何尝不是如此,我曾拥有,我曾读过的书,在我的生命中都只是行过而已;行过,走了,无所谓完成,亦无所谓终结。藏书与藏书的失散,有时候真是不太重要的。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的一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失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在我有限的见识与生命里,它们行过,如此而已。多多走了,重新加入这第三行星的能量循环。它的画像却还在,囚禁于一本迷路的书。我还能再见到这条鱼吗?不知道。或许未来的某天,他和夹藏他的那本书会一起释出,离开我这座小小的汐湖,游进书摊之中。甚至及我身后,他会出现在另一个读者的眼前,那人虽不知这尾鱼的来处,他却早已摆脱了名字的束缚,兀自摆尾,可爱如昔,与书同在,一起自由。
2021年1月20日 已读
休憩14th,有关毁书弃书与书失之交臂的文章仅占半数篇幅,另一半为传统戏曲等郑公心仪题材占领。这一半里面体现出了极为伟岸高大的文化战士郑振铎形象,他与战火争命,与日伪及奸商作战,毁家纾难抢救图书,郑先生自豪的说“没有一部重要的东西曾逃过我的注意,我所必须求得的,我都能够求得,伪满的人的购书,敌人在购书,陈群梁鸿志在购书 ,但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跑到他们那里去,我所持剩下来的,他们才可以有机会拣选”,这是何等的豪气和成就!又经历了何等的艰辛与困苦!如果这样的文章多些就好了,寥寥几篇撑不起一本书,彼此细节也有重复,可知新星出版社X书记系列是多么睿智,强推那个系列
随笔
读书毁了我 豆瓣
作者: 王强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编辑推荐:
一个让沈昌文追求、让郝明义开始藏书的恋书狂
总在寻书、购书、读书、藏书的人生
将书当作情人的他,从常人难以想象的角度
带你领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
我确实追求过王强,朝思暮想,穷追不舍,因为他读书多,见识广;
我表面上是王强的“长者”,实际上只是他的“粉丝”,他谈论书的文字,我篇篇精研。
——沈昌文(《读书》杂志前主编)
内容简介:
《读书毁了我》,一个恋书狂关于书世界的漫游奇境记。
“我坚信文字只可能呈现出两种存在——‘有力量的’存在和‘没有力量的’存在。”“书房就是我的王国,风景收束于此。”王强说。
作为著名的爱书之人,《读书毁了我》记录了知名“书痴”王强寻书、看书、买书、藏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其对图书的喜爱入痴的状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读书毁了我》写了王强与书的很多故事,你不妨把书看成是王强的“红颜祸水”。因为很多时候,他已经把书当成了他的情人……
从历史上的宠物,到厨烟里的大仲马,到莎士比亚的博物学,到伊甸园的黑暗,到曼哈顿的书店,王国的主人陪你展开书世界的瑰丽奇航。
2020年10月28日 已读
休憩167th,能让读书沈昌文海豚俞晓群来做序,这人江湖地位应有,序中力赞作者藏书识书见书功夫,而对文字则以耐人寻味的“激情四射”、“与寻常阅读比有些异样”这样的话语描述。读时立知沈见解精当。作者不是奶牛不是蜜蜂,吃下美味精神食粮后并无足够能力以佳妙文字与独到见解回馈原书作者与读者们,他的文字前半本有九十年代末余秋雨当红时期的感慨良多浮华太虚而干货不足无病呻吟的毛病,后半本又出现新世纪读书杂志那太过学院不说人话的毛病,由于昨天刚读完一等一的江弱水,此书弊病更加扎眼。但好处在于作者带货的能力太强,读完这小册子,我买了英文原版的《解剖爱书狂》,九十年代岳麓版《辜鸿铭文集》和译林精装三卷本《蒙田随笔》,《湘绮楼日记》实在是惜币缩手,饶是如此,也费了几百块,因此,作者是一只风向鸡,就是这样
随笔
岛上书店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ied Life of A. J. Fikry
7.0 (343 个评分) 作者: [美] 加布瑞埃拉·泽文 译者: 孙仲旭 / 李玉瑶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5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
A.J.费克里,人近中年,在一座与世 隔绝的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
命运从未眷顾过他,爱妻去世,书店危机,就连唯一值钱的宝贝也遭窃。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内心沦为 荒 岛。
就在此时,一个神秘的包袱出现在书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于孤独 绝境中的A.J.,成为了连接他和妻姐伊斯梅、 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女业务员阿米莉娅之间的纽带,为他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没有谁是 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
小岛上的几个生命紧紧相依,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而所有对书和生活的热爱都周而复始,愈加汹涌。
----------------------
现象级全球畅销书
美国独立书商选书第1名 美国图书馆推荐阅读第1名
席卷《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日报》各大榜单
一年之内畅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意大利、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冰岛、波兰、加拿大、土耳其、以色列、日本、韩国等25国!
----------------------
媒体及名人推荐:
1. 一封情书,致阅读的隐秘乐趣。——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2. 泽文是高明的作者,聪颖机智,她对书的热情显而易见。──《出版人周刊》
3. 有趣、温柔、动人,恰如其分,又汹涌澎湃,《岛上书店》提醒了我们,为什么阅读,为什么去爱。——《图书馆日报》
4. 像小鹿一样蹦跳而迷人的一个小故事。——《娱乐周刊》
5. 有时候轻巧风趣,有时候纯真质朴,但一直带给你相当高的阅读愉悦感。一本惹人喜爱的文学小说,讲的是独立书店的孤傲老板,卖书和寻找真爱的故事。——《柯克斯书评》
6. 泽文延续了这个年代罕见的传统──她创作了一本娱乐性很高的小说,虽是小品,但能攫取人心;尽管有趣,却不甜腻滥情。更难得的是,她对书、书店以及爱书人的未来,充满见解。──《华盛顿邮报》
7. 《岛上书店》有一点儿推理小说的成分,和一点儿爱情小说的成分,但归根结底,它的内核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对书本的爱,对家人的爱,对周围每个人的善意与爱。它自身就携带了爱的魔咒,这是你今年的必读之书。——《书页》
8. 在这部甜美、向书店致敬、振奋人心的小说中,泽文完美捕捉到读者与书籍配对的喜悦。耐人寻味的角色、对于书籍销售的深入理解、关于经典作品的精辟评论,还有对读书会以及营销活动的幽默描述,爱书人将难以抗拒。──《书单》
9. 这本书提醒了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一则美妙、动人的故事,关于人生的救赎与转化,它会在你胸中回荡许久许久。──《我在雨中等你》作者加思•斯坦
10. 一场轻松且澎湃的盛宴,如果你曾经想象过一个社会的宝藏──书店,它是如何运作的话,这本书非常合你胃口。──《食欲风暴》作者洁米•艾廷博格
11. 这是一本幽默、浪漫、略带悬疑的小说,而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爱──对书、对爱书人,或者应该说是对人性不完美荣光的爱。──《雪地里的女孩》作者艾欧文•艾维
12. 一部相当有力量的小说,重现了、重振了小说这种文体的力量。但这本书并没有夸张,故弄玄虚,迂腐地掉书袋,或者来点不着边际的哲学思考。《岛上书店》是写给真正热爱书本的那群人的,他们能准确地认出一个叙述得绝妙的故事,并准确感受到这个故事饱含的力量。——《多伦多国际邮报》
13. 我狼吞虎咽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封写给文字的情书,魅力四射,风趣非凡。它让你一直开心一直微笑,但喉头又时常哽咽。 ——《泰尼福的小屋》作者娜塔莎•所罗门
14. 你很容易就对他们心生好感,你很容易就为他们拍手叫好,费克里和他那些奇形怪状的朋友们家人们,他们温柔、温暖,脆弱,古怪,就像曾经也处于困境中的你和我。这本书能轻松成为畅销书黑马。毕竟,《岛上书店》实在魅力非凡,光芒四射。——《明尼阿波利斯市星星先驱报》
15. 一个美丽的故事,关于再一次鼓足勇气去爱,再一次得到真爱。——A.V.俱乐部
16. 这是一本不应该被错过的书。如果你喜欢书,喜欢古旧书店,喜欢美好的人类正在过着的平凡而美好的生活,你一定爱上这本《岛上书店》!事实上,我想我应该去再读一遍这个故事了!——《罗诺克时报》
17. 每个人,任何人,只要他喜欢书、喜欢书店,喜欢因阅读而认识的这个庞杂博大世界,那他就会不可自拔爱上这本书。——《维齐塔鹰报》
18. 在夏天阅读这本甜美又纯洁的书,重温爱和失去,重温友情的力量,重温世间所有书。即使身在盛夏,也仿佛是在微风徐徐的某个春日,那天阳光灿烂却温和,惠泽大地万物。你不想这天结束,你不想这场阅读结束。——《家庭圈》杂志
19. 作者控制得很完美,把故事写成了传奇,关于生命、爱、冒险和成长的传奇。——《兰辛州日报》
20. 我不够欣赏我对待《岛上书店》的态度。我痛恨泽文女士在这部古怪机智、妙语如珠的小说中展示出来的技巧和大师风范。我讨厌这部小说,它竟然如此好读,如此引人入胜。我深深憎恶这部小说要命的见鬼的魅力,我还憎恶它的简洁精当,憎恶它的干脆利落,憎恶它的清新洗练!嗷嗷嗷!……最终评语:这次像闪电一般的快速阅读实在太太太令人享受了!我要把这本书藏在过期杂志后面不让人看到……——《图书馆日报》“给伙计们的书”博客
2019年1月6日 已读
休憩5th,同样是一个契机/奇迹给一个无趣汉子人生带来的改变,同样是这个辐射到周遭诸人实现了小圈子的救赎与幸福快乐,这本书可真比欧维差不少,也对不起年度之书的头衔。但是可读性还是有的,尤其是涉及到书店存活这种在我这里立地涨分的元素。无论如何此书比起《书店》有个光明的结尾,书店活了下去,而且带给又一代的人幸福快乐,就像某影评人捍卫前三分之二展开绝妙演员演技如神而被诟病结局收束一塌糊涂的《无名之辈》一样:这个故事,我们就想看到幸福大结局,就这样!没错,就这样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