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余华精选集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译者: 洪治刚 编选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 - 3
《余华精选集》旨在以名家联袂名作的方式,检阅和展示20世纪中国文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长足进步,进一步促进先进文化的积累与经典作品的传播,满足新一代文学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力图综合各个方面的意愿与要求,反映20世纪华文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形,体现文学研究专家的普遍共识和读者对20世纪华文文学作品的阅读取向。
2016年12月19日 已读
休憩197th,在我心中真正当得起“冷硬”二字的唯有余华的文风,冷酷坚硬残忍出人意料,还有那诡异的冷静和先前无铺垫却难言突兀的一次次奇峰突起,若你爱某种极致,又怎么会不喜欢这种冷硬的图穷匕见
余华 小说 当代文学 文学
活着 豆瓣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8 - 5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2012年11月11日 已读
这是我认真读书不为情节不只看故事以后第一次给我那种发自心灵深处震撼感觉的书,为命运摆弄的无力与生命的麻木与坚韧让我看到了很多自己从未想过的东西,他起点太高,活着和许三观几近无法超越,让兄弟成了刷存在感的道具,余华行走在自己的阴影里,真希望他能拿出第三本这样的书啊
余华 小说
许三观卖血记 豆瓣 Goodreads
许三观卖血记
8.9 (389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8 - 9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2012年5月28日 已读
许三观背着一乐去吃面条这个桥段,在高中时把我感动的要死要活,而如今,更触动我的是老年许三观无助的哭泣,到了哪一步,没有安全感都是悬在头上的剑,抚摸喉咙的死神冰冷的手,我现在没有安全感,所以我很理解那种恐惧,要是有了事,不能卖血了,该怎么办呢,配合若干年后阎连科的丁庄梦,别有一番滋味
余华 小说
战栗 豆瓣
7.6 (12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个世界在某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
书中收入了余华的三篇中篇小说,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偶然事件》揭示的是命运的偶然性与重复性;《一个地主的死》展示的是走向不归途的命运;而《战栗》中,一个被命运捉弄的诗人,无奈地用痛苦的方式表达欢乐……这些关于命运的故事,既有现实的,也有内心的。
2011年11月16日 已读
这本集子没有像其余几本那样围绕一个主题写,而是三篇不同的故事,偶然事件和战栗都是精品,而一个地主的死只是套了活着中的一个细节,加了条主线拼成的故事,这本书很好读,反而读起来很不习惯,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余华也会老老实实讲故事了,虽然我读余华最早的两本,【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都是余华耐心讲出的好故事
余华 小说
鲜血梅花 豆瓣
7.6 (21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5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这些小说反映了现代主义的多个侧面,它们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并把这种有关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怀回归到最基本最朴实的自然界。
2011年11月15日 已读
几天内集中阅读余华的苦果在今天爆发,这本书自身的恐惧力量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我开始按捺不住恐惧和内心的战栗,在阅读的时候瑟瑟发抖,余华一直用一种诡异的平静叙述荒诞而真实的故事,读到后来,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视角,该听谁的叙述,该做什么,余华是讲述苦难的人,讲述苦难,是他的使命
余华 小说
世事如烟 豆瓣
7.6 (1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世事如烟》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8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2011年11月14日 已读
这本书里,余华惯用的死亡,荒诞,恐怖,肮脏你推我搡,跌跌撞撞,那段时间里他眼中的世界灰暗恶心而令人疲惫,真心厌恶这种灰蒙蒙积满了岁月的油泥和昔人消极情绪的文章,无论是谁写的
余华 小说
我胆小如鼠 豆瓣
7.0 (17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我胆小如鼠》包括《四月三日事件》、《夏季台风》和《我胆小如鼠》三篇文章,三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写少年的成长。而且这个成长不同于以往的成长小说,着重的是内心的刻画,但又绝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心理小说。《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三篇的主人公依次是“我”“白树”“他”。
2011年11月13日 已读
余华乐于描写懦弱到极点的人,以及群体施加的肉体或精神的暴力,同样的招数耍多了,让人有些审美疲劳,第一篇还算不错,第二篇水准不高,第三篇使用第三人称第一视角写法,手法不坏,文章却颠散了,真是无趣
余华 小说
现实一种 豆瓣 谷歌图书
8.2 (3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余华
2011年11月13日 已读
所谓现实比想象更加恐怖,说的就是这本书吧,余华的书是冷静操控下的疯狂,每字每句都令人恐惧,死亡,血腥和暴力,震撼性的结合,如利斧劈在脑子里,读完这三个故事,心里乱糟糟的,好像抓住了什么,可是无法表达,有那种第一次读医生杜明时的感觉,冷静的疯狂,理性的残忍,和真正疯狂后的肆无忌惮
余华 小说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2
“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相似,它们都暗示了时间的衰老和时间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瞬息万变;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时的回响。音乐中的强弱和渐强渐弱,如同文学中的浓淡之分;音乐中的和声,就像文学中多层次的对话和描写;音乐中的华彩段,就像文学中富丽堂皇的排比句。一句话,它们的叙述之所以合理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在流动,就像道路的存在是为了行走。不同的是,文学的道路仿佛是在地上延续,而音乐的道路更像是在空中伸展。”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给四星是因为我对古典音乐没有研究,很难生发同感的缘故,而不难看出余华对古典音乐诸名家,如柴可夫斯基,巴赫,肖斯科洛维奇等人的理解极其深刻,那种在音乐中洗涤灵魂的快感我可以理解,但我已经失去或者从未拥有过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我曾被一些轻音乐和歌曲荡涤过灵魂,因此我相信他的感受是诚挚的,毕竟,也有些不爱读书的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在一叠字纸里获得人世间所能命名的一切美好情感,也许我对余华的不能共鸣与有时的认为他反应过度,只是我不了解古典音乐,也许这是个更加美丽的世界,无论如何,如果你喜欢古典音乐,请读这本书
余华 随笔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多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个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余华对影响了自己的经典作品的感恩和回忆之作,在敬服他认识之深刻的同时,也有趣的发现他一再引用的书籍,语丝和情节,集中在少数的几本,不知道是唯独钟爱,还是阅读面窄【有这样恶劣的猜想是因为我不喜欢也不习惯将同一句话在不同文章中引用】但这本书既是绝佳的随笔,也是绝佳的阅读指南,余华推荐的书有我读过的也有没读过的,但是质量有充分的保证,我很放心
余华 随笔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讲述了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窗户,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这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余华回忆自己的成长和记录儿子成长的文章合集,儿子漏漏的成长经历在他笔下妙趣横生而又有意义,如果有三五十篇不次于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可惜只有三五篇,而关于自己的回忆文章写的真是漂亮,比近期读到的类似回忆文章高尔泰和季羡林强出数筹,言之有物面面俱到而不做作,实在难得
余华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