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
永隔一江水 豆瓣
7.1 (27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邓安庆迄今为止最成熟的故乡写作
🐏七个短篇小说,相同人物,相同背景,以串珠式结构,首度完整呈现烟火缭绕的“邓垸世界”
🐏从春夏到秋冬,用两个少年玩伴的纯真成长,串起典型中国乡村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时代变迁
🐏家庭关系、’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弃女寻亲、重男轻女、乡村教育、代际关系、城乡巨变,切入多种乡村问题
🐏真实鲜活的人物群像,亲切自然的方言乡音,恬静优美的乡野四季,笑泪交织的成长与生命,游荡于隔开我们与父母、城市与乡村、现在与过去的江水中心。
*************************************************************
《永隔一江水》是青年作家邓安庆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延续了邓安庆最擅长的故乡文学写作,仍围绕作者熟悉的湖北家乡邓垸展开,描摹真实质朴的人物和动人亲切的故事,和作者以往作品《柔软的距离》《纸上王国》《山中的糖果》一同构成一脉相承的“邓垸故事集”。本作品体例上虽属短篇小说集,但各篇的人物和事件勾连紧密,彼此融会贯通,清新温婉的氛围一以贯之,全书又可当作一部长篇来读,行文流畅,人物鲜明,并极有纵深地处理了城乡差异、代际关系、留守儿童、重男轻女等一系列主题,可以称得上邓安庆目前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
《永隔一江水》里的人物,也都不是凭空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原型。这些原型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亲人们。每年回家吃席的时候,一桌的婶娘叔爷,我挨个看过去,每一个人这几十年来的际遇都在我内心中翻涌。他们中间有一些我写过, 有一些我没写,有一些我合并成为一个人物, 有一些我拆散到其他人物身上。时间累积的力量,体现在他们的额头、发色、皱纹,还有黧黑的手掌、蹒跚的步伐、说话的声调上。这个村庄除开房屋的翻新,基本格局几十年来无大变,我熟悉的这一代人逐渐凋零,新生的一代人也随着年轻的父母飘散各地。也许有一天这个村庄会消亡,我唯一可安慰的是我为它写了一系列的文字,好歹是一点微茫的记录吧。 ——邓安庆
2021年5月13日 已读
休憩69th,标题即为全书基调,总与希望相违背的生活,各种人间悲苦,来源于父母、儿女、师长、社会,外加儿时玩伴渐行渐远,骨肉天各一方,人物随时间而凋零之类,读来并无《山中的糖果》那种温情甜蜜感,承载了更多生活自身的沧桑与厚重。蛋庆大人的戏份则是历来诸本之中最重,过往主角若非父母兄长三个姐姐,蛋庆本人心理活动居绝对次要地位,而本书之中,蛋庆可真是一个早早读了太多次红楼的小朋友,情绪丰富处事敏感泪水泛滥,至《秋风起》一篇,建桥与他共用一床单共盖一床被之时我当真以为蛋庆公欲要顺理成章公开些事,结果还是没有,令人失望。序言中蛋庆自述朋友惊叹于他的写作速度,此书应坏在此处,邓垸最动人的故事早已写过,用二线题材配上仓猝速度,便丧失了那种真诚的动人感,让人可从局外人的冷漠视角读完,缺了力量,唉
乡土 农村 小说 邓安庆
梁庄十年 豆瓣 Goodreads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梁鸿 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1
从失去声音的农村女性到返乡的打工者
梁鸿蕞新非虚构作品
展现急速变化时代下中国村庄的变迁
【作品看点】
★ 横跨十年,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后,梁鸿重审故土,构建更为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
2010年和2013年,《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相继出版,前者以梁庄和生活其中的人为切入点,勾勒出中国乡村的内部结构;后者则将目光投向离开了梁庄的人,讲述了背井离乡、散布全国的梁庄打工者们的故事。两部作品接连问世,令读者们将目光集中到了梁鸿的家乡——一个普通的河南村庄:梁庄。梁鸿成功地向读者们展现了真实的乡村图景,并以此映射出中国近几十年来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农村面临的转型困境。十年后,梁鸿再次将梁庄带回我们的视野,接续前两部的主题,重新审视故土,为读者们构建了一部更为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
★ 再访逃离村庄的年轻人、背井离乡的打工人,记录时代转折下真实的个体命运。
十年间,梁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梁庄人也在时代转折中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本次返乡,梁鸿再一次走访那些当初离开家乡的打工者:当初怀揣一百万现金、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万敏,在北京漂流许久之后返回故乡的梁安,唯一一个移民西班牙的打工者学军,吴镇的第一个千万富翁秀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了故乡,一些人誓死不归,一些人则遭逢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时间飞逝,站在他乡与故乡、梦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少小离家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
★ 穿过偏见与歧视、流言与恶意,传递梁庄那些“消失的女人们”最真实的声音。
“女孩子们就是一个‘芝麻粒儿那么大一个命’,撒哪儿是哪儿,地肥沃了,还行;地不行了,那你就完了。”在梁庄,生而为女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们却常常忽视她们的存在:她们刚一出生就面临歧视性的环境;稍长大之后,又在毫无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进入青春期;蕞后在婚后成为某某的母亲,某某的妻子,蕞终失去自己的姓名。此次返乡,梁鸿寻回了村庄中“消失的女人”,久别重逢,畅谈她们从小到大面临的种种不为人知困境:家暴、偏见、歧视、流言蜚语……“我想把她们聚拢在这本书中,让她们重新在梁庄的土地上生活,尽情欢笑、尽情玩耍。”
★ 贾樟柯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主要讲述者,文学联动影像,重构消逝的故土。
“我初次阅读的梁鸿老师的“非虚构”作品是《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这两本书所写的,一部分是乡村内部的结构,一部分是出去打工的人群,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熟悉的。我自己在县城里面长大,但也有大量乡村生活的记忆经验……透过梁鸿老师的书,我衔接的就是我的记忆。
……在拍摄梁鸿老师的时候,这部电影的结构第一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跟梁老师坐在裁缝店里面访谈,听她谈自己的生活时,我脑子里面第一次出现了结构意识……可以说是她贡献了电影的结构。”
【内容简介】
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十年当中,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又似乎全无变化: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里,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而人事变幻之中,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此次回归,梁鸿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以细腻的描写和敏锐的洞察,将梁庄的人们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并借由对他们生活的追溯,描摹出一个普通村庄绵长而有力的生命线——这生命线既属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人们,也属于身处同一股时代洪流的人们。
【名人推荐】
梁鸿的确是一个“五感全开”作家。她的捕捉能力就像一个音乐家听到一段音乐,能分辨出每种乐器的音色;当她进入到生活场景里面的时候,能捕捉到任何一种独立的气息,并且能把它写出来。
——贾樟柯
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想以“梁庄”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我个人去世,这样下来,几十年下来,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村庄志”,以记录时代内部的种种变迁。
——梁鸿
2021年3月28日 已读
休憩49th,如你读过梁庄前两部,此书值五星,没读过,也四星打底,除了基本盘人生无常外,另有两大重要问题,一为女权,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所受压迫太厉害了,希望各位多多听取女权声音,即使在遇到少数女权主义者因矫枉过正而发出的极端言论,也在反感之前先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尊重女性并愿为改善女性处境做点什么吧。二为农村问题,建国后乡绅文化与宗族文化被拔起后,中国农村失去了向心力,叶落归根思想也越发淡泊,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年轻人去到大城市漂,而绝对未曾将回乡作为选项,因而农村普遍空心化,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值得深思的是,宗族文化若盛,则女性地位必低,这似乎是传统的优劣共存,将其作为解决方案既不现实也不划算,解决方案呢?受限眼界见识我毫无头绪,希望我能像梁鸿老师最后那句话一样,活着看到这问题解决的那一天
农村 梁鸿 社会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