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豆瓣
作者: 肖复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0 - 7
走在北京城里,不经意间就会和“历史”擦肩而过。人们熟知、游客追捧的,多是作为景点的历史遗迹。但事实上,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历史,藏匿在古都北京的街巷花木、古旧建筑、民俗百态,甚至泛黄的纸页之间……本书所记述的,便是这些常被人忽视、却带着温度和情味的历史文化载体。
全书聚焦老北京的事物与记忆,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写作对象为具有老北京特色的零散事物;第二部分聚焦胡同;第三部分侧重民俗;第四部分锁定以前门为代表的宣南地区;第五部分谈“纸上风物”。作者笔下的北京虽然在地理上和人们近在咫尺,但传统层面、记忆层面、文化层面的北京,已渐行渐远;加之这是作者写作北京的收官之书,在格调上带有“挽歌”色彩,故定名《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
全书行文尤重史料考索,其间点缀着作者作为资深北京人的生活经历及亲笔绘制的插画,既是一部立体的城市文化史,又是一部人文的“旅行指南”,还是一部北京的“私家画册”,具有多维度的可读性。
2021年5月15日 已读
休憩70th,与老北京的距离在阅读时是那样近,肖复兴的老北京系列因杂真情而好读,个中翘楚便是《我们的老院》,这是我很很喜欢的系列,然而,本与本之间的差别很小
北京
北平艺人访问记 豆瓣
作者: 王柱宇 / 张雷 2020 - 8
编辑推荐:
一部多姿的北平群英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多姿的北平群英谱。记者兼名票王柱宇,遍访1930年代北平各行各艺之“第一人”,如金石画家齐白石、大鼓名家白云鹏、评书名家连阔如,以及梨园名家程砚秋、郝寿臣等。记人观察入微,叙事不避琐细,写一人知一行,绘声绘色,雅俗共赏,笔墨间一派旧京风貌跃然纸上。
2021年3月8日 已读
休憩44th,里面有掌故有八卦,还有一些载于技艺之上的道理,记者本人采访提纲做的不错,而被采访之民国诸大家均乏被采访经验,大多严阵以待实言相对有问必答,所以内容信息量多而有趣。好比焦德海称捧哏挣得少逗哏应该挣得多,并为谦哥背书道相声不忌讳烟酒;摔跤的沈三能玩双风贯耳-太阳穴碾砖;程砚秋对中戏艺术差异及局限性的深刻认识;太极拳李伯英讲的神奇故事;烧琉璃赵雪舫对技艺和产品的深入介绍;齐白石给记者的月饼居然没放坏;象棋大师那健庭颇得罪人的采访;外加琴师徐兰元对彼时苏俄的认知,对谭鑫培的深扒,啊,真是每一篇都很有趣且不肤浅,多好的一本书啊
北京 历史
我们的老院 豆瓣
作者: 肖复兴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 1
编辑推荐
这座三进的四合院,位于京城最繁华的前门大街附近,曾是粤东会馆,后来成了平民居住的大杂院。院里的居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在这些浸透着作家生命记忆的故事中,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地相见,如电光石火,令人深深震撼。童年记忆,对每一位作家来说,都是他个人的富矿。这是一部情感沉郁的书,是一部哲思深蕴的书,也是一部可见作家心魂的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家肖复兴说,《我们的老院》是他一直想写的一本书,也是他的一部最重要的书。本书虽篇篇皆为凡人小事,却告诉了我们最朴素的真理,最真实的善恶。这是一代人的历史记忆,一代人的心灵史。
2021年1月31日 已读
休憩18th,读前一半,兴味十足,只觉此书是凝练于一院之中的《这些人那些事》,受限现实未做材料整合加工故而催泪不如吴念真,没想到后半程母亲父亲两篇几乎让我落泪,真实的才是最动人的,强推此书以及肖复兴北京题材所有书
北京 文学 肖复兴 随笔
旗人风华 豆瓣
The Adventures of Wu :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
作者: 罗信耀 译者: 罗进德 文津出版社 2020 - 8
本书是部英译汉的译著。经埃德加斯诺的介绍,罗信耀先生在《北平时事日报》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北京文化,后结集为The Adventures of Wu: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先后有英语版本和日语版本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一版再版,被认为是外国研究北京民俗的必备书籍,遗憾的是因为大量民俗的专业名词,以及涉及的领域太广,翻译烦难,所以一直没有中译本。吴晓铃、葛兆光等名家曾阅读日文本,力主翻译。罗进德先生秉着对北京文化的爱,以及父亲的嘱托,根据初版和日文本相对照,花了10余年的功夫终于翻译出来,同时又参照近百种北京文化类书籍对其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注释和考订。本书以20世纪一位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包括生子、婚丧嫁娶,也包括进香、赛马、上朝等,忠实记录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尤其难得的是作者自身是旗人,他隐性地写出了一幅生动翔实的满族旗俗的风情画卷。这对我们理解北京文化的多民族形成和巨大包容性,勾勒中国乡愁的北京特色极具意义。本书以叙述为主,不仅趣味性高,可读性极强,罗信耀先生又善于版画,本书通过大量的生动插图,对我们还原那些老北京消逝的绝活极有启发意义。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休憩152nd,所谓能留住文化的书就该是这样的吧,还没读正文一看定宜庄先生做序,心知稳了。正文通过一个北京娃儿的出生长大送走老人到成家立业的全程,将北京民俗以及民国风情做了细节十足的描绘,读到了很多已经消逝不见的东西,与定宜庄金启孮先生著作齐读可得全貌。不足有二,一是老北京用英文写又翻译回来,出口转内销,就有林语堂作品的毛病,翻译腔浓重,译者还是北京人,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么硬,导致对话部分总让人出戏;二是书里管妈叫“额吉”,无论作者还是书里吴家,都不是蒙军旗,怎么能叫额吉呢?当然瑕不掩瑜,此书佳妙,大为可读,老北京更可读,满族更更可读
北京 文化 满族 近代史
北平杂记 豆瓣
作者: 齐如山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5 - 9
对故乡故土顾望不已,对故事故人思恋未了。暮年的齐如山细致地勾勒出一幅生动、温婉的古都风物长卷。他像是穿着长袍坐在四合院里,槐花香弥漫着,他一口京腔娓娓讲述着这个令他挚念如斯的城市的种种。古都的大气,民俗的朴厚,前清的逸闻……其言至浅,其情至深,不禁使人追忆着这座古都的前世今生,感慨系之,恍然如梦……
2019年7月3日 已读
休憩156th,以齐老之腹笥见识,略倾一二已然足饱吾辈,只恨其少,写旧北平风土人情典故旧事之书极多,能如齐老般干货十足而文风冲淡耐读者则少,语及此处,再度痛惜黄濬,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北京 文化 民俗 齐如山
抚摸北京 豆瓣
作者: 邹仲之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作为《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姜德明编,三联书店,1992)的赓续,本书精选收录34位当代作家、学人言说北京的散文、随笔42题。内分七辑,或谈论北京整体风貌的历史变迁,或述说局部区域的印象感受;或感叹胡同、寺庙等人文景观的日渐消逝,或描摹四合院、大杂院里的日常生活;或凭吊不堪回首的饥饿记忆与“文革”往事,或缕述旅食京华的酸甜苦辣。是忆旧念往,也是感新说世,关乎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命运,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与沧桑。
2019年3月28日 已读
休憩84th,此书因《北京乎》而编,我藏书里的《北京乎》是竖排,又懒得用竖排看散文,所以先读了这本,编者心里是很有数的,解放前则怀念建筑景致,文革时则回忆动乱生涯及往来人物,近二十年则白描民生疾苦。北京当年的景与吃已经被描述尽,百尺竿头进不了一步了,而今天的北京已经被拆去了历史的表象,剩余下来北京的精气神并不多,集中在北京人的身上。这些东西在谦儿哥写写北京人怎么玩儿,顽主王朔写写大院孩子的贫操行等等上,人们笔下的北京已经多年不可爱,没有特色,没有生活,而且每个角落都有苦难和折磨的影子。书中张中行黄永玉两篇我个人最喜,陈凯歌回忆文章居然还不错,但全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章含之回忆老毛愤怒的对她说:你心里没有我!我的妈呀
北京 历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