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 豆瓣
作者: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亚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新浪网“201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
.
在这本书中,吴晓波提出了两个也许会引起争议的结论:
第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仍有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
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它与维持千年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重大关系。
.
※内容简介※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2017年8月16日 已读
修行31st,浩荡两千年缩写本,序部分很有质量的总结与盘点加一星,四大利益集团博弈与四大基本制度分析都是可称一家独有理论体系特点的好东西,郡县制,科举制,尊儒制和国有专营制度四项确是最有一贯性,最有代表性也最重要的制度,吴晓波做到了收拢历史一盘棋,从宏大角度去研究。
历史 吴晓波 经济 经济学
浩荡两千年 豆瓣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15 - 4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内容简介: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建成?在“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
作为“中国企业史三部曲”系列研究著作的第三部,继《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之后,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国家与资本、政府与商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寻找出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的答案。作者的写作表明,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政府与工商阶层的对立、紧张关系,贯穿于两千余年的帝国时期。两千余年来,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以上问题有的已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2017年8月15日 已读
修行30th,受限于通史体例,太多地方一笔掠过仅摹状貌,对深度不能有太多要求,在讨论幅员物产市场自洽与科技进步反促进闭关锁国关系这部分的讨论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吴晓波下足了功夫。这本书很多地方都不完善,但如果框死经济通史,想做的更好,只怕很难。政府与商人阶层的关系仍是重中之重
吴晓波 商业 经济
跌荡一百年(下) 豆瓣
作者: 吴晓波 2014 - 7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9年度十大图书”之一
过去百年间,国家与资本、政府与企业家阶层的关系研究,是一个很独特的命题。企业家阶层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和暧昧。
我仿佛真的听到,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此刻,他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衫,面无表情,正砸响门环。
2017年8月14日 已读
修行29th,这一本与其说是经济史不如说是现代史。政府49年前如强盗,毫无诚信说骗就骗,财产朝不保夕社会整体大破产。49年之后如屠夫,连钱带命一起要,无下限无人性当然更无诚信,这种时候商业根本无所谓发展。孙冶方顾准的闪亮名字以及应该被铭记的杨木水等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是一点希望
吴晓波 商业 经济 近代史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 豆瓣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9年度十大图书”之一
过去百年间,国家与资本、政府与企业家阶层的关系研究,是一个很独特的命题。企业家阶层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微妙和暧昧。
我仿佛真的听到,有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正站在门外。他们已经被这个曾经无比热爱过的国家遗忘。此刻,他们穿越百年风尘,身着青衫,面无表情,正砸响门环。
2017年8月10日 已读
修行28th,好看的出乎意料,三十年是案例集,这本书则是时间为经企业名商及历史事件为纬的全景历史,对国家垄断主义的范围和深度、官商之间围绕产权出现的问题以及各个时间阶段中国整体经济以及民营资本发展的真实情况、所处局势、是否处于机遇期都有很好的探索,读了上卷觉得收获很多,这里写不下
历史 吴晓波 经济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下 豆瓣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本书是《激荡三十年》修订版。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作者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2015年11月8日 已读
修行28th,读大败局时,常感觉潘宁,李经纬,仰融等几位列于德隆三株秦池之中颇显突兀,自身无事,全因时代拨弄而终无所得,与做法不见容于任何时代的其他几位大有区别,读完此书,感觉位置更加公道,改革开放到2008这三十年是不断的修改调整大原则大背景的时期,是无法预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的蛮荒草野时期,能立住脚的自有可取之处,而气运更加重要,倒下的,也未必是错误的,只是生不逢时而已。说实话此书读完更多的是无力感。你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过去了没有,虽然目前企业生存环境远较当年合规而有秩序,但是,这个但是永远存在,在中国,运行的是另一套逻辑啊。
吴晓波 商业 经济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上 豆瓣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激荡三十年》修订版。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作者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2015年11月8日 已读
修行27th,读大败局时,常感觉潘宁,李经纬,仰融等几位列于德隆三株秦池之中颇显突兀,自身无事,全因时代拨弄而终无所得,与做法不见容于任何时代的其他几位大有区别,读完此书,感觉位置更加公道,改革开放到2008这三十年是不断的修改调整大原则大背景的时期,是无法预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的蛮荒草野时期,能立住脚的自有可取之处,而气运更加重要,倒下的,也未必是错误的,只是生不逢时而已。说实话此书读完更多的是无力感。你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过去了没有,虽然目前企业生存环境远较当年合规而有秩序,但是,这个但是永远存在,在中国,运行的是另一套逻辑啊。
历史 吴晓波 经济
大败局2 豆瓣
作者: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大败局2》解读九大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原因:“中国第一饮料品牌”是如何陨落的?家电业最具现代气质的公司,是怎样被肢解和蹂躏的?中国民营企业的航母,为何会彻底沉没?股市庄家如何布下资本迷局?最具想象力的汽车革命为什么会一夜流产?房地产最大的黑马失陷何处?最低调的钢铁公司如何迎来最致命的打击?中药业的领头兵因何溃不成军?资本狂人究竟是在点燃全民的热情,还是在玩火自焚?
在《大败局2》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
2015年11月3日 已读
修行26th,质量明显好于1,更加贴合国情地气,此书中多位企业家多家大型企业倒在政府关系层面,自身一片生机盎然却因中国特色而崩盘于一旦,更有在政府高官推动下骑虎难下不得不跨越式发展,导致无以为继,本大有可为的局面变得满盘皆输,可知做事之难。而如斯轻易结束一个庞然大物更让人对中国市场上的企业不安。读毕全书,一是为仰融的无辜而深深惋惜,李书福冷手执个热煎堆,二是孙宏斌真他妈是个人物
吴晓波 经济
大败局 豆瓣
8.1 (2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 1
这是一本放在手上令人发烫的书!一个个国内著名得很很著名的企业,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一个伟大品派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 年代,未知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成功者往往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搜狐视频独家在线观看地址:
http://store.tv.sohu.com/web/content.do?pid=1006486&vid=486155&productId=740
2015年2月26日 已读
休憩17th,以为德隆已经值得惋惜,谁知又可惜过德隆者,牟其中史玉柱这类自取灭亡者自不必说,爱多实实在在可怜可叹,秦池与三株的一触即倒更是有着参考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此。
吴晓波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