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昨日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9.3 (118 个评分)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徐友敬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昨日的世界》是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创作的自传体文学作品,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在茨威格离世以后,于1942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在这部作品里,茨威格把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通过自己所经历的人与事,展示了他生活过的城市和国家的文化生活风貌,记录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动荡的欧洲社会,描述了他与一些世界闻名的诗人、作家、雕塑家、音乐家交往的情景,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茨威格从出生的城市维也纳和自己的犹太家庭写起,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
2022年4月9日 已读
休憩40th,茨威格起笔之时代与今日极似,长期稳定生活形成的理想主义与乐观精神使人对水面下酝酿的危机视而不见,这种真诚而愚蠢的自负让人措手不及的跌入到剧烈的变迁与每代人自己的历史之中。此外,此书极为真切的写出了人文主义者的式微,一战时或我国民国时,一诗一文乃至一封通电均可倾动天下流传人口,二战后这种事基本没有且作家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度越来越低,这或许才是茨威格绝望自杀的原因。那么,今时今日做个有勇气有担当的人文主义者不难,应该如何有所作为可是真难,另外读完后的一个重要思考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是哪里,它还存在么?
回忆录 茨威格
群星灿烂的年代 豆瓣
作者: [俄] 伊·伊·巴纳耶夫 译者: 刘敦健 后浪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6
最黑暗的地方,思想的自由之光最为闪耀
十九世纪俄罗斯“黄金时代”文学回忆录
别林斯基、普希金、赫尔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
世界级文学大师纷纷登场
第一视角领略俄罗斯文坛传奇事件
一部文学回忆录,一部纪实文献,
一部俄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史料
◎ 编辑推荐
☆ 在餐厅遇见普希金,在朋友家里听果戈里朗读《死魂灵》,见证莱蒙托夫的决斗,看巴枯宁和别人吵架,发现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作品,这本《群星灿烂的年代》生动地再现了那个俄罗斯文学群星闪耀的时刻。
☆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中心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在一场接一场的文学沙龙中朗读新作,为一个又一个新文学家的诞生欣喜若狂……而另一方面,作家被监视,聚会被密探渗入,文章被修改,报道被删除……
☆ 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回忆录,也一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纪实文献,诗人、作家被流放西伯利亚,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阶级力量急剧分化,文学流派也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是一部翔实的俄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史料。
☆ 入选多个俄罗斯文学必读书单,被称为关于十九世纪俄罗斯“黄金时代”那批知识分子的最佳回忆录。
☆ 孔夫子二手书网炒至上百至千的绝版好书,译者重新修订,新加彩插,全新上市。
◎ 内容简介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伊·巴纳耶夫的一部文 学回忆录,巴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我们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
◎ 名人推荐
在散文写作这方面,巴纳耶夫无疑具有非凡的才能,他的《回忆别林斯基》是我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怀人文章……这本巴纳耶夫的回忆录就像一部撰写精彩的介绍性小册子,一读之下,当可掀起对俄苏文学更大的兴趣。
—— 著名翻译家 孙仲旭
巴纳耶夫生活在俄罗斯历史文化上的“黄金时代”……在回忆录《群星灿烂的年代》里,巴纳耶夫生动地记载了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音容笑貌,重现了那个满天星辰、交相辉映的时代。
—— 作家 余杰
2021年5月21日 已读
休憩73rd,群星灿烂,鱼龙混杂,一个自身也有分量的作家和出版人回忆自己所处的时代,俄罗斯的十九世纪,群雄并起佳作迭出的好光景,所能给我们的就是有关作家诗人与文化圈人物的第一手观感与细节。作者的描述让我感觉这个时代与民国文坛以及八十年代的诗坛极为类似,尤以后者为甚,我无意在此讨论众人对待文学的真情与假意,虚伪与真诚,天才与蠢汉或者一群拿笔杆子的混在一起后必不可少的论战与攻讦,我所重视的是这个时代与我提及两个时代的一种共性,同样也是我们所处时代并不具备的特点,即为文学的中心位置以及普遍燃烧的热情乃至狂热,这未必是产出大师与经典的必要土壤,却是决定中上等作品与作者这一中坚力量群体数目的关键要素。此书比不上同类的《往事与随想》和《人岁月生活》,但也好读且有趣,令人乐而忘忧
俄罗斯 回忆录 外国文学 文学
雅舍忆旧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武汉出版社 2013 - 8
本书是梁实秋先生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对过往人生最重要最快乐经历的回忆,也有对故友的深切缅怀,最后一辑《槐园梦忆》更是充满了梁先生对夫人程季淑的无限深情。经历越多,对往昔的怀念越为强烈,也许正因如此,才有了这充满温情的文字。历经岁月的沉淀,《雅舍忆旧》是梁先生心中最深的美好。而他对童年的回忆,对校园生活的追忆,以及对亲朋师友和至爱之人的缅怀,这愉悦而温暖的情愫却是你我都有的,即使再过多少年,这种情感依旧不会变,这些文字也依然会激起我们心中这份共有的情感。
2020年3月12日 已读
休憩46th,说此本是超过《雅舍谈吃》的雅舍系列最高峰我也是认同的,全书大半在母亲,亡妻以及青岛饮中八仙其余几位,应是梁实秋此生最为亲近的人,因有真情故有实感,所以动人。全书最触动我的细节是母亲为孩子掖被角后孩子感觉到的异常舒适和怡然安心。在怀念母亲时,人们每每想到的是相似的场景和事物,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对吧
回忆录 散文 梁实秋
八百万种走法 豆瓣
Step by Step: A Pedestrian Memoir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兰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6 - 6
本书是劳伦斯•布洛克唯一一部回忆录,同时也是游记、自传,以及或许只有小说家才能写出的“运动历险记”。
从纽约、伦敦到马德里,从新英格兰的童军营到西班牙山区的朝圣路,从几公里的马拉松到二十四小时的长距离赛,布洛克数十年来走过了形形色色的酷日和雨天,但这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跑步竞走的工具书。布洛克用精巧的蒙太奇手法将他的成长经历、写作生涯、书中角色与行走心得融合为一部幽默、讽刺、褪去虚饰的人生之书,与世界分享他的成败与考验。
布洛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完成于那些挑战体能极限的比赛间隙,他也发现行走与写作的道理如出一辙:你要做的只是两条腿轮流向前,而秘诀就是留在赛场上,就是不停地前进。
“你必须前进。我无法前进。但最终我会前进。”
2019年7月25日 已读
休憩171st,劳伦斯布洛克跑跑走走骑骑的一生,行文中布洛克老气横秋暮色深沉,但是你要知道,就是这个沉浸在焦虑与自我怀疑中的他,二十四小时赛走了70.32英里,113公里,完胜了同龄人,也完胜了比他年轻四十岁的我。正因为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书,我们才必须时时怵惕,珍惜今日的每一分每一秒
劳伦斯·布洛克 回忆录 跑步
莎士比亚书店 豆瓣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7.5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西尔维亚·毕奇 译者: 恺蒂 译林出版社 2014 - 4
【巴黎左岸朝圣地,“迷惘的一代”的精神家园,《尤利西斯》由此起航】
【莎士比亚书店创始人回忆录,亲历二十世纪文坛传奇】
中国内地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尤利西斯》的出版社:译林20年后的致敬——
翻译家、书评家 恺蒂女士熨帖译笔,万字长文导读,300条专业注释
东方早报上海书 评 知名插画师李媛手绘封面
独家附赠莎士比亚书店店标纪念藏书票
诚意收录《尤利西斯》手稿、出版合同及其他珍贵历史影像
爱德印刷公司最美精装呈现
一九一九年,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左岸悄然开张。渐渐地,它成了人们梦想中的书店——是书店、图书馆、出版社 ;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汇聚的据点,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茫的一代”之精神殿堂。
西尔维亚以率直风趣的文笔,将繁华热闹的左岸风景徐徐展开:乔伊斯禁书《尤利西斯》的出版盛况;安塞尔《机械芭蕾》的疯狂演出;海明威解放迪皮特朗街的神勇英姿;醉酒差点跳下楼的菲兹杰拉德,拿乌龟捉弄人的纪德……守着这座书本砌成的城堡,一个单纯的爱书人西尔维亚,看遍作家百态,尝尽人世冷暖,见证一段以书结缘的文坛传奇。
2019年7月3日 已读
休憩155th,人们为什么爱书呢,我为什么不喜欢作家呢
传记 回忆录
我所度過的時光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4
本書是周有光從未發表的完整的回憶作品。周有光是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閱歷豐富,交遊廣泛,經歷了清末、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親歷並見證了近百年的社會變遷。在書中,周有光細數了近一百年來的歷史演變,以現場親歷者的身份,講述曾經耳聞目染的大量情節和故事,是一部極為珍貴的歷史讀本。
讀者可以通過周有光個人的講述,洞見中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細節和變化脈絡,因此本書可算是一部「一個人的近代史」。書中坦誠地描述了作者作為那一代傑出的知識分子一生極其複雜的心路歷程,是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曲折命運的高度濃縮。
書中文字記錄忠實於作者的講述,並保持了周老聊天時生動的口語化特點,語言隨意自然,充滿智慧、樂觀、幽默的基調。
2019年3月27日 已读
休憩83rd,平和而淡然,有着老年看破红尘的脉脉,原以为在跑出去诸位口中引用的那个大炮筒周有光本尊的回忆录会剑拔弩张敢说善道,没有想到读到的是这种风格,是近代史的高度浓缩,里面所体现的心态所记录的见闻轶事基本都是常人级别,而评论则基本没有,如果我不是读的港版肯定以为都被删完了。当然,一个百岁老人能够头脑清晰的回想百年这本就是伟大不寻常的事件,他也并没有情绪波动剧烈的输出知识与观点的义务,只是还是让我感觉吃不饱罢了。书值三星,给百岁老人敬意一星
历史 周有光 回忆录
赫鲁晓夫回忆录 豆瓣
译者: 张岱云 / 王长荣 东方出版社 1988 - 2
本书是根据不同时期和在不同情况下从各方面得来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出版者深信无疑,本书内容是赫鲁晓夫谈话的真实记录;为了证实这一点曾作了不少努力。作者究竟是否企图或希望他的材料在本国或在西方付印,很难臆测。在表达赫鲁晓夫原意这一方面,出版者愿承担全部责任。此外,出版者相信,这些回忆材料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将为它们自己说话。
本书中明显的历史政治印记,充分说明赫鲁晓夫对待国内外事物所持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而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内外政策和毛泽东 同志的无理态度、谩骂攻击的粗暴行为,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历史证明,这一切都无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阴挡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
2019年3月9日 已读
修行5th,赫鲁晓夫这一量级的政治家,勇于留下这等篇幅的回忆录是我辈读者的幸事,无论对看热闹的票友还是专业研究者都是笔财富。回忆录势必要对经历过的事情正面描述,并暴露其想法与观点,对政治家而言这太不合适了。八十年代真是出版业黄金时期,什么都敢印,对苏联历史作品进行管束有情可原,斯大林与毛如同镜像,处处若合符节,在此书中,尤其是在附录二十大秘密报告中,能清楚的看出这种相似之处,也能分明的理解毛为何回手干了刘且不放过林,赫鲁晓夫这种有脑子会蛰伏反手改弦更张的家伙太可怕了。当然,一个政治门外汉读完这本书肯定会喜欢赫鲁晓夫这样的政治家吧,起码我是。
传记 历史 回忆录 政治 苏联
青田街七巷六号 豆瓣
作者: 亮轩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3 - 11
复杂的痛苦,简单的快乐,就是一生。这是一个庭院的历史,是昨日的世界,是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亮轩,回到十多年来连经过都不忍的故居——“青田街七巷六号”——为游人导览,一甲子的恩怨情仇排山倒海涌现,人情物趣的回忆起伏跌宕,于是开始每天清晨在父亲的书房、父亲的书桌上写作,以这座宅院为中心,前溯八九十年,由环境、建筑细部,一池睡莲、一棵凤凰木、一只乌龟,七只猫与两条狗,以至父子情仇,人的苦与万物的乐,都在这一处宅院不断地交错。情感染织记忆,承载的是来不及的孺慕之思,还有对生命的深深感恩。
【青田七六】——台北青田街上的一座庭院,日据时代由“台北帝国大学”(台湾大学前身)足立仁教授于1931年建成,台湾光复后由参与接收台大的马廷英教授购得,成为作家亮轩(马廷英长子)儿时的家园。当年比邻而居的多有飘零台湾的要人巨擘,如于右任、陈果夫、甲骨学大家董作宾、台大校长陆志鸿、史学家沈刚伯、“中央日报”社长阮毅成……这里曾有过往来皆鸿儒的时代,《巨流河》作者齐邦媛年少时曾寄居于此,这里曾是琼瑶处女作《窗外》的电影场景地,更是马氏父子温情与仇怨上演的舞台,是困窘、破碎的一家人的栖身之处。现在这里成为“青田七六”,因是享誉国际的地质学家马廷英先生故居而被定为“古迹”,2011年获台北“老屋新生大奖”金奖。
我如今看这一座院落,总是容易看到已经不见了的那一部分,好像历史陈迹中的相关故事,又如没有了的树木与动物,当然还有许多许多不再住在这里,甚至于不再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长辈。无论识与不识,此屋中多年来来往往、终至飘然而去者,比施施然的来者为多。我五岁来台便住进此屋,六十余年之后,成为此屋的见证,但如今也已皓发盈巅,老态龙钟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亮轩
“我有点像英格玛•伯格曼(电影)里面的那种飘荡着、永远不离开自己住宅的魂魄。我很高兴,我活着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魂魄。”——亮轩
2018年8月26日 已读
休憩263rd,读完这本书,可以很深刻的认识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的远大前程。一座房子的历史,一家人的历史,父亲和姑丈的历史,一个时代的历史,都在这里了。读完莫名其妙的很怀念杭州,很怕自己突然就回不去了,或者在一次次的拖延之后最终还是没有回去,人生原来就这样短,一下子就过去了
回忆录 文学
紫禁城的黄昏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庄士敦 译者: 陈时伟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4
《紫禁城的黄昏》记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黄昏时期——1912年至1924年——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溥仪出宫期间的历史,庄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转变为历史背景,以担任帝师,与末代皇帝溥仪共处的经历为内容,对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大小事件做了独特的记述,通过对事件的记述表达了他的基本思想——政治上的复辟主张与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2018年6月13日 已读
休憩167th,熟悉溥仪那任人鱼肉肆意揉捏的一生,看多了德龄那类文章以及他自己的回忆录,长期觉得他身边环绕以酸腐遗老为代表的百无一用废物点心。因此读这本书发现庄士敦实际上对中国政治局势洞若观火明了得很,令我极为意外和惊喜。本书中庄士敦基于个人情感的有情可原的对溥仪大为褒奖,他眼中溥仪是明哲聪慧的明君坯子。细想想,清朝无庸主,溥仪当真是不错的料子只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了吧。此外,本书中一些历史细节十分有趣。庄秉承的内务府误国亡清论不敢苟同。
历史 回忆录 清末 溥仪
往事点滴 豆瓣
作者: 黄佐临 2006 - 9
本书是著名电影导演黄佐临对年轻时代的点滴回忆。时间跨度始于二十年代末期留学英国 终于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但作者并不是回忆年轻时代的苦难,而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年轻人在苦难中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不断地追求艺术的画面。使全书充满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作者是剑桥大学的文学硕士,文笔极好。因此无论是留学英伦时的浪漫,还是上海“苦斗”剧团时期的艰苦,甚至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到作者笔下都成了一幕幕人间喜剧。字里行间充满了老年人对人生的洞见。全书共41篇,约3万字。是黄佐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新民晚报》上的专栏文字的结集。书中收有45张黄佐临各种阶段的珍贵照片,是从其家属那里直接拿来的 很多都没有发表过。
2018年3月28日 已读
休憩89th,昨天读胜利的困境,石挥一篇提到黄佐临对石的回忆,包括601故事,狗崽子故事以及石边弹钢琴边放屁的故事,哈哈大笑,偶记起自己曾随手买入一本黄先生作品,于是找到读之,发现黄先生可真是个闷骚有趣的可爱人物,有着乐于自黑以娱人的高尚情操,这本书绝谈不上是回忆录,书名中点滴二字再合适不过,只是一些有趣的片段,每篇文章篇幅又极短小,读出些趣味便已终止。黄先生的有趣读这本书很容易可以看到,黄先生的乐观倒也极为鲜明,写石挥苦时他自己势必阔绰不到哪里去,而写文革时对所受苦难也只轻描淡写,或化在段子里作为背景,站桌子脖挂铁丝大板时黄先生津津乐道的写自己故意表演摇摇欲坠结果被善人救下免去苦刑,当做表演的乐趣与好处,我想他整个人生的坎坷艰辛和他面对这一切的态度,都可以浓缩在这一篇当中了。
回忆录 电影 随笔 黄佐临
自由的言说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徐友渔 长春出版社 1999
本书是作者的第三部自选文集,收录的全是1997年以来的文字,其中大部分发表于1999年。这是一个关心中国历史走向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末的言说,也可以说是世纪之交的思考。
2018年2月8日 已读
修行6th,这本书乃至这套草原部落丛书,质量都是上乘的,徐做过造反派头子,呆过社科院,海外留学多年,从学理和个人经验两方面去回顾反思癫狂岁月,做得十分有看头,笔记我都写书上了,写这儿肯定被删,所以无视我,去弄这本书来读吧
历史 哲学 回忆录 徐友渔 思想
苦菜花,甘蔗芽 豆瓣
作者: 姜淑梅 浙江人民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4 - 8
★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传奇老奶奶姜淑梅2014年最新作品
★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2013年面世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 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
★《新周刊》《读者》《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知音》等专题报道
★梁文道、许戈辉、王小妮等名家鼎力推荐
【《苦菜花,甘蔗芽》是姜淑梅的第二部作品,是《乱时候,穷时候》的姊妹篇。本书分为《老家女人》《老家男人》《百时屯》《在东北》四部分,延续了第一部的写作风格,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记录了作者亲身与闻的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姜淑梅:
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来以后,在北京开了个读者见面会。
有个女孩想问俺啥,她叫了声奶奶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说的啥俺没听清。
她这么难过,俺觉得对不起她,就说:“孩子,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
俺这辈子跟弹花槌子似的,两头粗,中间细,经历的事太多了。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在她笔下,历史变得如此真切,几十年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化为了普通人身上的普通事。姜淑梅老人把传统朴实的价值观融入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最基本的文化传承方式。老人家一辈子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如今写书也没有技巧可以仰仗,但是她却把传统中国女性的美德融入到了写作当中,让那些故事显得温柔、善良。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中央电视台“读书”主持人李潘:
我曾经很害怕变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想起来都觉得很恐怖的事。可是在读完《乱时候,穷时候》,认识了作者姜淑梅老人之后,我对于老年的到来,开始有了一些勇气。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新周刊》杨杨:
人命关天,但在乱时候、穷时候,人命脆弱到仿佛一根指头就能捻碎。姜淑梅60岁那年开始学写字,75岁那年开始尝试着将这些故事写出来,76岁时,这些故事结集成书,读过的人说:每个字都“钉”在纸上。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亚马逊编辑特别推荐:
姜淑梅的作品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某个午后,盘腿在土炕上,坐在姜淑梅老奶奶的对面,泡上一壶土茶,听她娓娓道来满腹传奇。在某个瞬间,会恍惚回到那穷乱不堪的世道,体味人与贫穷、生存、动荡、命运抗衡的惊心动魄。
这本书以极为质朴的方式在讲故事,通篇都是简练的大白话,甚至连第一人称用的都是“俺”;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丰满复杂,人物事件真实有力,貌似简陋的讲述方法,反而能激发出故事的质感,还原出时代环境的样貌,让人能闻到泥土的味道,听到背景音的噪杂。
那些大时代下偏居一隅的小人物,或可爱,或可怜,或可笑,或可恨,都是那么真实。作者虽然在裹脚的年代中长大,但是对那些笔下之人身边之事,并不作一丝评判和嬉笑怒骂,简单的勾勒让所有悲喜触手可及。但是读过的人,却能感受到一种力透纸背的触动和震撼,开始体会出:美与丑,爱和妒,温暖和冷酷都根植在人性之中,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都将不断上演。
2018年1月14日 已读
休憩13rd,姜奶奶第二本书,没有第一本惨,但依然充满了各种血泪故事,恶毒与穷困相结合后的穷极尽象让人瞠目结舌,最为卧槽的是,很多事情我在今天的老家还能看到依稀的影子,现在当然比当时要好得多,但依然让我坚定他人即地狱的观点,这个世界不会好了,遇到一点好事是运气是福气是要感恩的。历经苦难而更加温柔敦厚的心灵和流多泪水因而更加明亮的眼睛都是因为没办法,没办法啊,人世间,人间世,一声长叹
回忆录 姜淑梅
乱时候,穷时候 豆瓣
7.5 (33 个评分) 作者: 姜淑梅 浙江人民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2013 - 10
【CCTV-10、凤凰卫视、《新周刊》、《南方周末》等专题报道】
【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
【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全书分为《乱时候》《穷时候》《家里人》三部分,讲述了近百年来作者亲身与闻的民国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
本书部分作品刊载于《读库1302》《读库1304》,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反响,被称为:“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著名作家王小妮读到本书后,写下长篇序言推荐,称作者是中国“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
————————————————————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2017年12月24日 已读
休憩366th,这书温暖励志的部分与内容无关,全在这个读书十六年写出记忆中故事的七十六岁老妇人。论起内容,则极为邪恶负面,来自底层的凶残撕咬,狭隘狰狞的道德缺失。亲女为财杀父,公婆为逼媳妇从婆家带钱回来将其打死,公婆为换一个嫁妆多婆家富的媳妇将媳妇勒死后伪装上吊。五千年文明传承丰富的是上层建筑,底层民众依然粗蛮原始,这是文明的整体失败还是乡绅政治被打掉后政府鞭长莫及而带来的基层无政府混乱邪恶?本想读这本书开开心,结果失望了
回忆录
文学江湖 豆瓣 Goodreads
8.1 (23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用三个“十年”,从个人的视角感受和记录了台湾的大历史和一己的小悲欢。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 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王鼎钧具备了局内、局外双重身份,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这些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唯有同时提供局内局外视角,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才有机会明白彰显。
——杨照
《文学江湖》一书,既是为历史做见证,也给我们启示和教益,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从本书中既可窥见这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潮流的演变,也能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高 华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7年9月26日 已读
休憩261st,四卷回忆录中相对下乘一本,全盘走实而题材无味,但依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笔力,鼎公值得一读作品悉数读完,最喜应属昨天的云与怒目少年那颠沛流离的思考吧
回忆录 文学 王鼎钧
关山夺路 豆瓣
9.4 (29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三部,着力描述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之间各色人物的面目与选择,以此来对应和诠释被意识形态长期遮蔽的真实历史,触及与国共内战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并通过亲身体验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行为方式之差异,揭示一方败退一方胜利背后的谜局。
“战争给作家一种丰富,写作的材料像山一样坍下来,作家搬石头盖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内战、抗战永远有人写,一代一代写不完,也永远不嫌晚。”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三部,记录作者在国共内战时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国民党军,历经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 ,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经历俘虏营训练,穿着解放军服,徒步胶济铁路全线至青岛到上海,最终远走台湾……一路上,对照、危机、冲突各自延长,互相纠缠,滚动前进,惊心动魄。作者将这四年的愤怒、伤心、悔恨蒸馏、升华为一部超越政治、阶级、个人得失恩怨的独特回忆:“国共好比两座山,我好比一条小河,关山夺路,曲曲折折走出来,这就是精彩的人生。”
作为历史学者,我对文学家写的回忆录素来比较警觉甚至排拒,而《关山夺路》却让我感到意外的惊喜。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王鼎钧先生以回忆录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触及灵魂。
——王奇生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王鼎钧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7年9月24日 已读
休憩255th,此卷是目前所读鼎公三本回忆录中落得最实的一本,诗意哲思尽去,白描日本投降到蒋公逃台过程中身处国军之中的所见所闻。我长期以来的想法得到认证,别说当时国军很多美式军械共军小米步枪了,看国军当时操行和共军历史级别的精神等级,国军有高达都能被共军徒手而拆,老蒋不败实无天理
历史 回忆录 王鼎钧
怒目少年 豆瓣 Goodreads
8.5 (32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二部,记录的是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的经历、见闻与思考。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作者如散落的一颗小小的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 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今人每谓抗战精神,皆多简化为艰苦奋斗,那可仅能言其表相,唯《怒目少年》得其真谛,故能显现真相,这就是散文大家的意境。——朱西宁
那样一个什么都打碎了的时代,原本世界中所有美好事物转过来全都成了最可怕的威胁,王鼎钧写出的,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后,留在身体里,永远的伤疤与恐惧。 ——杨照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王鼎钧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2017年8月3日 已读
休憩163rd,无止境的行走,没有终点的少年岁月,早早的接触硝烟,死亡,贪腐和斗争的少年岁月,那些易怒的少年人,在大时代的图景下面,我看不见他们,尽管他们是那样的精诚专注和愿意奉献。上帝视角下众生可笑,是正常的吧
回忆录 王鼎钧
昨天的云 豆瓣
8.4 (46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2017年7月22日 已读
休憩148th,老人著回忆录,如将死之善言,叙述情义与美好片段无遗无漏,夹杂的丑恶也照单全收。鼎钧公似已老到情绪没有波动,好的坏的只是娓娓道来,他的心思似乎都在用美的和有表现力的文字把发生过的故事讲完,而不在于故事内容是什么,也不在意它是什么。大先生说只能回忆的人生无聊,只是不忘
回忆录 王鼎钧
碎琉璃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碎琉璃》回忆20世纪上半叶山东故乡的人与事,娓娓叙说故乡的亲人、师友以及少年经历,自传色彩浓郁。
这部散文集虽是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是可以串联在一起的,串连成一篇可歌可泣的长文。这本描述战乱时期的作品,隐隐诉说着战火下人们的悲哀。
2017年6月14日 已读
休憩127th,如歌如画,如此诗人种子却不做诗令人叹惋。所谓彩云易散琉璃脆,王先生自命有一寸土,便有处安置故乡,从未失落。本书也正是心中美好易碎的琉璃屑,吉光片羽。故乡是一个人童年摇篮壮年扑满晚年古玩,本书书眼是此句,王先生打碎心头扑满,将碎琉璃取出如古玩般摩挲把玩,是为此书
台湾 回忆录 散文 王鼎钧
80后集体回忆 豆瓣
作者: 杨柳 2011 - 1
本书是从2006年开始在网络上疯狂转载的“李雷和韩梅梅”贴子的原创者,集合一批有着共同回忆和怀旧心境的“80后们”,从儿时的吃、喝、玩、乐、学等各个方面进行“集体回忆”。从个体的角度,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个人的经历和情感,这种抒发是个体的,却可以折射出一代人的光芒,成为一代人无法遗忘的回忆。
编辑推荐:
大白兔、酸三色、小龙人、圣斗士、红白机、跳皮筋、画手表、打口带、兴趣小组、李雷和韩梅梅、皮皮鲁和鲁西西…… 这些是我们80后童年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拔动记忆深处,让当年的“小美好”重新泛起,这种小美好,曾经被我们视为当然,现在却无比珍惜。当我们在现实中为工作、生活杀得头破血流时,一回头,它还在,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像一个温暖的保护罩,让人安心、幸福。包裹着这种温暖,在人生的旅程中奋力前行……
2017年6月14日 已读
休憩126th,且怀一旧,书中几名主笔文字功夫都一般,用在80后专属回忆这一特定领域反倒让人有自我参与其中的亲切感,外加所忆诸事尽都亲切非常,故而不觉其浅,惟恨其不广,玻璃球方便面卡红白机等等尽数未曾涉及,因此读完觉得够本,但没有赚到
回忆录 随笔
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 豆瓣
作者: 郑洞国 团结出版社 1992
2017年5月15日 已读
休憩103rd,很好看的回忆录,有料且有猛料,只可惜头重脚轻,长春围城部分有语焉不详详略处理的感觉,建国后故事则通通欠奉,北伐,血战昆仑关与缅甸远征军部分则好看的不行不行的。昔日北伐新军学生军打军阀老兵们摧枯拉朽,内战装备占优反而一触即溃,凝聚力与信念对军队的影响可真不小,读完此书,对近代名将回忆录产生浓厚兴趣,90年代有一段时间出版界什么都敢印,还是能多少读出些弦外之音的,待我去踅摸
军事 历史 回忆录 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