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
下馆子 豆瓣
Dining Out: A Global History of Restaurants
作者: 凯蒂·罗森 / 埃利奥特·肖尔 译者: 张超斌 2022 - 4
♦餐馆=美食+菜单+厨房+厨师+侍者+餐具+老板
♦国内首部追溯至青铜时代的6000年餐馆史著作!
【图书简介】
人们为什么要“下馆子”?
世界上第一批餐馆诞生在哪里?
女性在餐馆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厨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非常短命?
餐饮业的发展为何与汽车息息相关?
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20年代,从中国到巴黎,从厨房到餐桌,小到一份菜单的制定,大到时代的发展,“餐馆史”从来都不单是美食的故事。餐馆本身就是映照社会历史变迁的“镜子”。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掀起了一次次舌尖上的革命,每座餐馆都是一个时代敏感而精确的回声。
这是一部权威·完整·好看·好读的“下馆子”必备指南,一本关乎文化、社会、技术、政治、美学、经济的餐馆发展史。两位历史学家旁征博引,纵观古今,多角度呈现了我们熟悉却不曾真正了解的餐馆。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追溯至青铜时代的6000年餐馆史圣经!
从公元前4000年的一只碗开始,本书以深邃的历史视野追溯和“吃”有关的一切。这是一部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社会、从中国到巴黎再到世界的外出就餐史,一网打尽“下馆子”的方方面面。
餐馆≠美食!权威历史学家一站式解读“下馆子”那些事!
当我们谈到餐馆,我们不该只想到美食。两位美国顶尖高校饮食文化研究的权威历史学家,以全球史与跨文化研究的双重视野,向我们展现了餐馆中的菜单制定、厨师烹饪、侍者服务、设备更新、经营模式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餐馆的发展受时代影响,反过来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吃什么,怎么吃,去哪儿吃,从来都不只是个人选择。
当富裕的名流频繁出入明亮的豪华餐馆时,贫困的工人阶级只能在阴暗的地下牡蛎屋就餐;当几世纪前的特权阶层安然地外出用餐时,工人只能外带食物,女性和少数族裔被餐馆拒之门外;用于矿业开采的传送带引入餐馆,使汉堡与回转寿司店开遍全世界;以麦当劳为代表的连锁快餐的兴起,背后是资本的全球化……外出就餐从来都不只是一种个人选择,餐馆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西方视角聚焦全球餐馆史中的中餐馆。
不同于聚焦西餐的一般西方视角,本书在客观探讨“下馆子”历史与定义的基础上,明确肯定世界上的第一批餐馆出现在中国宋朝的开封,以及中国餐馆在世界餐饮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作者同时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餐在西方的传播,借此讲述移民美食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过程。
75幅馆藏级珍贵照片 + 73幅典藏级世界名画。
精选难得一见的珍贵历史图片,皆为餐馆史里程碑式变革的重要见证。全彩图文珍藏版,尽飨视觉盛宴。
【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专门为“吃货”写的,是一部从青铜时代到现代社会的“下馆子史”。其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去细嚼慢咽:例如“restaurant”一词最初是指18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一种滋补肉汤;到了18世纪80年代,它才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餐馆。书中包含了148幅名画、照片和插画,以及作者从期刊、馆藏档案和文学作品中摘录的有趣文字。
——莎拉·默多克《多伦多之星》
虽然本书内容覆盖广泛,但正如其书名所表达的,它并不是一本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历史著作。作者选择了特定的地点、案例、故事情节和重要时刻来代表餐馆及餐馆文化演变的更广泛的趋势。其中包括极其珍贵的馆藏级手写菜单、历史照片以及严谨的学术著作,然而,最令人惊讶和愉快的是,书中的148幅大图不仅见证了历史,同时也是完美的视觉享受……对于任何对餐馆悠久广博的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极具可读性的重量级读本。
——《食物、文化与社会》
罗森和肖尔提供了一次诱人的旅程,通过历史上的第一家餐馆到今天各种形式的用餐场所,他们为我们呈现了恢弘的餐馆发展史脉络。餐馆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地方,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了食物的准备、服务和消费方式的机构,它本身也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厨房制度、侍者和用餐者本身。这本插图丰富且文字生动的著作一定会让读者读后欲罢不能。
——苏珊·保罗克 纽约州立大学教授
对于餐馆全球史,罗森和肖尔煞费苦心地强调了公共就餐催生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竞争差异、商业诡计、声望展示,以及一种鼓励顾客体验行为的氛围……本书清晰易懂,特有的大幅插图让段落变得轻松易读……而书中有关“铁路餐馆”的镀金餐车的伟大照片则会让你有种在伤口上撒盐的“振奋和清醒”。
——《美酒世界》
2022年5月9日 已读
休憩53rd,开头便话饮食方式乃是人类进化之钥,于是开始描绘饮食文化的演变,餐馆形成的历史,形式的变化与多元化,餐馆中蕴含体现的文化以及餐馆之于文化的反身贡献,上述内容是有价值的,虽受限篇幅未完全展开,依然可以在条理性上做出贡献。个人觉得,此书的装帧与设计其价值更在内容之上,因为分辨率极高的有关餐馆的名画与珍贵历史照片极大的提升了阅读体验,可以称一句“装帧乃艺术”,也因为此书过度偏重豪华餐馆,大多数内容可以详细展开而非如此简略而缺少韵味,还因为此书透出的一种学院派闭门造车感,2022年还感觉大陆城市盛行小费文化只能说明作者压根不了解中国呀。文本的若干缺陷被装帧所弥补,却让我不得不感叹下,要是二者都当行出色,那该多么好啊
文化 文化史 美食 饮食
居酒屋的诞生 豆瓣
居酒屋の誕生
7.1 (7 个评分) 作者: [日]饭野亮一 译者: 王晓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
◎酒乃扫愁帚,治愈当属居酒屋
点三四合温酒,冷奴豆腐配上味噌汤,
掀开绳暖帘,总有个位子在等你
◎一部日本居酒屋小史,浓缩社会变迁与人情百态
◎徐静波、沙青青、殳俏 诚挚推荐
············
两百多年前的江户,居酒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夜间营业禁令、酗酒禁止令,还是频繁遭遇的敲诈勒索与赖账,都没能压垮江户人对居酒屋的热情,“酒乃扫愁帚”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在江户时代,什么酒最受欢迎,可以搭配哪些菜肴,经常光顾的客人是哪些人,又与今日居酒屋有何异同?
打开《居酒屋的诞生》,重返江户时代,探究居酒屋俘获人心的奥秘,透过大量插图与俳句,一窥江户市民文化。
2021年12月10日 已读
休憩193rd,四口吃江户用四大基础食物发展历程为脉络,写了本不错的食物史,而本书则以居酒屋这一店铺形式为脉络,治史水准与四口吃江户相当,可惜的缺少了对主打食物的细致描写,勾人食欲这点因而有所缺失。但静下来想想,居酒屋是满足庶民尤其是贫困人士饮食喝酒欲望的场所,类似老北京大车店穷人乐,可以自带食材代加工,主要收入是劣酒出售的地方,因而居酒屋的主打食物也精致不到那里去,要么是走廉价路线的烤豆腐、豆腐渣味噌汤;要么是不符当时主流价值观,被视为下等人食物的金枪鱼与兽肉,所以本书的呈现形式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作者想在今日的居酒屋深挖一番,写一本当代居酒屋攻略,又会和居酒屋历史毫无关系,变为《米面鱼》或者居酒屋巡游《孤独美食家》样的美食专著了吧。
文化史 日本 日本史 日本研究 饮食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8.0 (75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2021年7月2日 已读
修行28th,我国有名言“二十四史乃是帝王将相家谱”,与此书创作主旨“我们关于那些非特权阶级的知识不过是一些统计数字而已”,都形象的描述了在当代之前底层民众尤其是有特点的个人史完全缺位的现实状况,这一现象也与史料的严重缺乏有很大关系。得力于非常令人意外的罗马宗教法庭执法与审判的缜密程序与细致庭审记录制度以及史料的保存得当,作者有了描述一个因印刷制度的发展而有了阅读的可能,并勤于思索和表达的磨坊主个人史的机会。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人类对阅读对知识对表达的欲望与渴求,还可以看到对我们每个人都意义重大的文本阅读是如何被初具规模与结构的个人三观选择性吸收的,知识与信息对个体的影响,还有信息在传递与流转过程中的谬误过度引申等嬗变,此书意义绝非一种,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含义,是一本上佳的文化史
中世纪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