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东京绮梦 豆瓣 Goodreads
A Tokyo Romance: A Memoir
7.0 (41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伊恩·布鲁玛 译者: 何雨珈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8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入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进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入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接触身边的一切。
离开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2021年9月9日 已读
休憩156th,初读觉此书乃是布鲁玛对自己其他作品提供的无言背书,能深入日本如此,了解日本不见光处与本国小众文化代表如此,其积淀与理解实在是在绝大多数日本本国人之上的,佐以缜密逻辑与上乘史观,作品如何不好看呢?而且他还慷慨的爆出信息量巨大的自我偏好与文化人八卦,使读者十分得趣。读至中后,我才发现上述分析完全不做数,此书实在描述布鲁玛融入日本的失败,即使已经做到如许多如许好,他依然是个日本文化的外人,是浮在水面的一层油,一直在错误的窗口去张望,而他说的那不受限的外人专属自由,更像是一种解嘲,如果做到布鲁玛这份上也融入不得,那么文明壁垒到底是多么默默无言的隐形的一堵高墙呢?亨廷顿正是触摸到这堵高墙才写下那本书的嘛?
历史 文化研究 日本 日本研究
书与城市 豆瓣
作者: 也斯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2
《书与城市》的灵感源自中外书刊,却不是停滞在书刊内容的层面,而是切身处地从城巿的多元文化和混杂现象作为起点,结合书刊的文字世界进行探索和思考。也斯写评论文字,常以散文的笔触、从感性的角度,对问题层层抽丝剥茧,用真实的感觉作出理性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语气的真挚和亲切,不硬套理论,不搬弄令人打瞌睡的术语。《书与城市》的复杂性在于多元城巿文化的探索,作者关心的正是面对东方与西方、村乡和都巿、传统和现代等等矛盾混杂的元素时,如何理智地相互辩证,在种种幻象之间不致彷徨迷信。
2021年2月17日 已读
休憩32nd,洋溢在笔下的是作者对香港城市,香港人与香港文化深沉的眷恋与爱,浓重的担忧与期待,厚实的思考与探索。他担忧观察力与阅读欲的淡薄与丧失,批评与反思的浮浅与无力,对香港“文化沙漠”称呼的耻感及其可能成真的恐惧。他对小说与诗歌的分析是贴切而深刻的,但这不是重点,他对这城市的深入洞察,对香港读者乃至整个香港人的诚恳引导与期待才是真正动人的,只是,文字绝大多数时候是无力的,在写在价比黄金的小羊皮纸上时尚且如此,何况如今这个灾梨祸枣的年代,而他的目标群体香港人,又或本能或被迫的活的那么破碎与实际,这是老诗人本着知识分子的义务与自觉写下的淳朴文章,也是经历省思与探索后无力的捕捉留下夕阳余晖的努力。起码从现在来看香港人对不起老先生费的心,今天大陆的我们抛开书中地域限制反躬自问,又有谁真能无愧呢?
也斯 城市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