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显微镜下的大明 豆瓣 Goodreads
8.6 (182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
本书讲述的,是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奇迹,它们着眼于平民的政治生活,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肮脏的胥吏手段、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从无数个真实的细节里,展现出一幅极其鲜活的政治生态图景。
这六个事件聚焦于一府一县乃至一村之内,记录的是最底层平民的真实政治生活:当遭遇税收不公时,他们如何愤起抗争;当家族权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如何兴起诉讼;当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发生矛盾,他们如何与官府周旋博弈;当朝廷要求整顿户籍,他们又是如何从中造假牟利……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之局。
《笔与灰的抉择——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是如何在重大议题上平衡一县之利害的。
《谁动了我的祖庙——杨干院律政风云》:歙县一桩民间庙产争夺案。诉讼双方在这场绵延八年的官司中各展所长,用尽心思,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嘉靖法律大戏。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一个坐落于后湖(玄武湖)中的冷门机构——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衰败的全过程。了解明代的基层统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贪婪蚊虫的叮咬。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是如何裹挟入朝廷斗争的。
作者力图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转述他们湮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
想要读懂大明,想要读懂中国古代政治,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2020年2月17日 已读
休憩20th,这么说吧,这类书谁也写不过亲王。首先亲王舍得下功夫,用治学心态写东西,这本书体现的最明显,其实《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细节也做得特别到位,不光看热闹也看门道的主都会发现。然后亲王的特点是会玩梗注重细节,尤擅剧情变化跌宕起伏,文字趣味性与表现力都强,唯独差在谋篇布局,往往有凤头,猪肚差点劲,豹尾基本没有,但是写这种历史题材,不需要他谋篇布局,故事主线现成的,亲王可尽展所长而蔽其短,所以说,这类书比他文字功夫好的没他下功夫没他学问大,正经当行皓首穷经的学者们写这个往往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一字也不有趣,所以亲王殿当真有望做历史科普读物第一人,只要他想,说实话,有恶趣味的实力写手在历史领域目前处于真空状态,只望马小烦鸣镝晚射个几十年,亲王能如吃春药般高产,吾辈之幸也
历史 明史 马伯庸
被统治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7 (53 个评分) 作者: [加] 宋怡明 译者: 钟逸明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2019年11月28日 已读
修行28th,启读读到当年明月扬长避短的独特序言时吃了一惊,觉得他有点糊弄事,读完全书觉得他还真挺聪明,作者还真的如他所言,是个实在的肯下笨功夫的人,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式治史,极为直观的呈现历史上每个大事件都有顺理成章的原因,明朝军队素质的极度退化被此书举出的例子和评述的法条解释的清清楚楚,生民之苦不言自明。被统治的艺术纯属是逼出来的智慧,是中国人给一点生存空间便可适应生存的野草特点的体现,是无奈是辛酸。之前一直不喜微观史学,读完此书发现细微雕镂功夫可以说细致说明白一些问题,体现一些道理,是观其大略做法做不到的,很喜欢这本书,尤其喜欢演义式的七个章节标题
历史 明史 社会史 社会学
永乐大帝 豆瓣
作者: 蔡石山 译者: 江政宽 2009 - 11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之后又一海外华人学者明史力作,探究中国历史的嬗变之大道,本书荣获2001年亚太地区桐山奖。
同样身在海外,同样讲明朝——
黄仁宇切进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剖析传统官僚阶层的逻辑,洞烛中国历史的奥秘;蔡石山聚集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讲述永乐二十二年的故事,揭破中华帝制的真相。
与以往帝王传记完全不同,蔡石山以永乐朝廷中具体一天的活动场景为开端,迷人地叙说永乐皇帝(朱棣,1360—1424)一生的多重面貌。他考察了永乐的出身、教育、斗争与功绩,在剖析永乐之人格和价值观的同时,也描绘出一位中国帝王极富传统与革新色彩的富丽肖像。永乐皇帝的统治时期,是中国史上一段富于戏剧性又意味深长的时期。它始于内战和流血政变,见证了北京城的建造、大运河的竣工、帝国官僚体系的巩固,以及中国版图在北方和南方的扩张。永乐皇帝那庞大的野心和计划,既让无数后世人热血沸腾,也足以为来者戒,使人警醒……
蔡石山先生的《永乐大帝》,研究严谨,文笔优美,展示了大量的细节,从而获得了赞誉。
——美国旧金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碧卿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一位引导中国进入世界性时代的篡位者的视野,而且也提供了有关明帝国的政府、经济以及外交关系的写实性描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Morris Rossabi
蔡石山先生呈现了一部丰富而完整的传记,其传主是过去一千年里最具活力和最有影响力的帝王之一……《永乐大帝》将激励其他人从事这种研究,蔡树立了一个会得到广泛追随并可以模仿的典范。
——美国新圣西哥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主任 Kenneth J.Hammond
2018年5月18日 已读
修行10th,因战争事典而想深入了解朱棣,故读此书而大失望。我的兴趣起于战事,而此书对靖难之役一笔带过,对五征大漠之成果也有过于轻视严重低估之嫌,瓦剌鞑靼各部被朱棣打的噤若寒蝉,卫所制度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永乐病死军中二十余年后土木堡就输了满盘,不过可以看出是明英宗自毁而非朱棣老底不厚。不重武略必重文治,本书确实算详尽的写了永乐朝漕运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政策,但是影响呢?分析呢?五征大漠这种可撼摇经济根本的事被写的如孤立事件,蔡先生不仅引用史料分析领域都偏窄,也很有孤立看问题的趋势,觉得他最为兴致盎然的是玩心理史学,剖析朱棣“必也正名”的心态,不置可否吧。另外丘福之死就没让萨尔浒那四个老嘌学会一点分兵会被地头蛇包饺子的教训么?明朝是皇帝总能浪出新花样,将军总能死在老套路的悲情朝代啊!
中国 中国历史 传记 历史 明史
龙床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李洁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龙床:明六帝纪(修订版)》为明代的六个皇帝作传。分别是:“另类”朱元璋,是独夫却不是民贼;篡位者朱棣,用一生给自己造了座假牌坊;“韦小宝”朱厚照,一个人格发育障碍的皇帝;朱厚熜,靠语言、心理控制权力的专家;朱由校,名正言顺的亡国之君;朱由检,被绑上道德战车的殉国者。
作者以大开大阖、跌宕起伏的笔墨,叙述这些皇帝平生中的典型事件与行为。从朱元璋到朱由检,六个皇帝个性奇崛,各有其独具特色的统治铁腕或人格痼疾;透过居于明朝三百年历史始与终的这六个人和在他们的作用下,国家政治体制、政策措施的确立、实施及流变,作者清晰地描绘出明代并中国两千年以来帝制的内在肌理。
2018年4月11日 已读
休憩106th,读前三十页后快速翻读而弃,这人是怎么做到写如此厚的一本书又完完全全做到言之无物的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历史 明史
永乐帝 豆瓣
永楽帝―華夷秩序の完成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檀上宽 译者: 王晓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本书的目的不是强调永乐帝如何夺回政权和重新评价他的政绩,而是通过中国传统理论观察他采取的系列政策,重新分析他在中国史上的地位。永乐帝确立的体制,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东亚各国奠定了“近代”以前的社会基础。不论该制度好坏与否,一直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各国在那个时代,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所有行动也被束缚在该秩序内。
——檀上宽
2016年5月2日 已读
修行9th,我心目中中国历史第一变态杀人狂的故事,比起同丛书西太后差了很多,副标题华夷秩序指的是中华内部秩序和与外邦相处的秩序,前者是推翻浙东学派影响,重新构建防御体系,提升宦官在朝政中地位等;后者是努力营造万国来朝局面,作者对永乐帝几件大事,比如永乐大典,五征蒙古,郑和西洋与征服安南评价都不高【和我一模一样的
历史 明史
帝国最后的荣耀 豆瓣 Goodreads
7.8 (19 个评分) 作者: 汗青 / 马伯庸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1
《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套装共2册)》是一本畅销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中国史上汉人皇朝最后一次扬兵域外,大明铁骑名将VS日本战国强兵悍将。一场被忽视歪曲和掩盖了四百年真相的国际战争,一场因为日本企图角逐亚洲霸主地位爆发的大战,一场彻底影响亚洲此后三百余年战略格局的大战。
2014年12月24日 已读
修行57th,亲王治学的态度非常不错,阅读广度深度都有,眼光也好,至于壬辰之战全程,中日双方槽点都是满满,沈惟敬姑且不提,明朝统军大将的失职无能,朝方上下颟顸,掣肘能臣举世无双,对敌小卒有心无力,日方小西行长真是令人啧啧,坦白说,历史如此,谁还需要读什么第二十三条军规什么的呢
历史 明史 马伯庸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豆瓣 Goodreads
9.0 (6 个评分) 作者: 牟复礼(编) / 崔瑞德(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 11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20多年前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当然计划从中国历史最早的时期开始。但是,出版这套丛书是在多年以前提出的,在此期间,由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并从70年代早期以来不断增强势头的大量考古发现,我们关于中国史前史和公元前一千年间的大部分年代的知识都已发生变化。这种源源不断的新资料一再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历史的看法,而且还没有对这种新证据和传统书面记载得出任何普遍认可的综合。尽管一再试图筹划并出版概括叙述我们对早期中国的认识现状的一卷或几卷,但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不可能这样做。对所有这些新发现从事有希望具有持久价值的综合,很可能还要10年才能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勉强从最早的两个帝国政权,即秦和汉的政权的建立开始《剑桥中国史》的叙述。我们知道,这留下至少一千年有记载的历史要在别处、别的时间予以处理。我们同样知道这样的事实,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事件和发展为我们将要叙述的中国社会及其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和汉的制度、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状况、社会形态以及思想和信仰的体系牢牢扎根于过去,对更早的历史没有相当认识,是不能通晓的。既然现代的世界越来越相互地联系在一起,历史地认识它已经变得更加必要,历史学家的工作也已变得更加复杂。在原始资料激增和知识增加时,论据和理论也相互影响。尽管单单总结已知的东西也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认识的事实基础对于历史的思考却越来越重要。 近来,西方学者更加充分地利用了中国和日本丰富的有关历史的传统学术,不但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过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细的了解,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我们对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批判性的认识。此外,当前一代西方的中国史学者在继续依靠正在迅速发展的欧洲、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的扎实基础的同时,还能利用近代西方有关历史的学术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及社会科学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关历史的事件,在使许多较旧的看法成为疑问的同时,又突出了一些新问题。在这众多方面的影响下,西方在中国研究方面的剧烈变革正在不断增强势头。 1966年最初规划《剑桥中国史》时,目的是为西方的历史读者提供一部规范的有价值的著作:由于当时的知识状况,定为6卷。从那时起,公认的研究成果的涌现、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学术向新领域的扩展,已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史的研究。这一发展为以下的事实所表明:《剑桥中国史》现在已经变为计划出15卷,但还必须舍弃诸如艺术史和文学史等题目、经济和工艺的许多方面以及地方史的所有丰富材料。 近10年来我们对中国过去的认识的显著进展将会继续和加快。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一重要而复杂的学科所作的努力证明是得当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属于全人类,不但由于正当而且必要,还由于它是一门使人发生兴趣的学科。
2014年7月20日 已读
修行49th,这本比之前数本好在对史实梳理不厌其烦,态度认真评述有价值,理得也很系统。最有趣的是,在写到腓力五世大臣怂恿其用武力敲开明朝海防时,评论到:他睿智了拒绝了,荷兰殖民者的命运说明此时西方尚未对中国构成压制性的技术优势,因此鸦片战争并未提前百余年爆发,我总感觉他其实想说,再有百余年,这压制性的技术优势,就形成了。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剑桥中国史 历史 明史
隐匿的疆土 豆瓣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 10
本书是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卫所制度、明代疆域管理制度方面、明代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文章结集。卫所制度是顾诚先生晚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系统的论断,并打算作为既《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之后第三部专著的主题。本书另收集有顾先生的参编作品4篇,对明代后期军事、清代的建立、明史研究等进行了梳理。
2013年10月3日 已读
修行120th,顾诚先生老实的治学之作,但是太老实了,毫无阅读趣味
历史 明史 顾诚
李岩质疑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收入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明清易代史事研究的文章。其中代表作《李岩质疑》发表于1977年,用力颇深,奠定了他在明清史学界的地位,并受到海外学界的关注。其他文章还有《再谈李岩问题》《李自成起事考》《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清初的迁海》《孙可望评传》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论文集可以看作是《南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补充。
2013年10月2日 已读
修行117th,顾诚先生的书读起来感觉真是很好,本书的亮点在于顾诚批评姚雪垠的部分,顾先生的学力极强,论述与辩证都有理有据,但是有些地方让我感觉不是很信服,因为他对顺朝所有的举动都给出了极为理性正确的解释,似乎大顺的政策从未出错,这肯定不可能,应当是建立在严密的史学论证上的一小部分牵强附会吧。另外这本书的校对实在是坑爹,错字无数,而且,把潘独鳌印成潘独鳖是不是太残忍了.......
历史 明史 顾诚
明朝没有沈万三 豆瓣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2 - 10
顾诚先生治学谨严,在钩沉史料、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他撰写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史札记,如《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谈清官》《谈万寿无疆》《从李自成的诗谈起》《明代的宗室》等,既史料充分又颇有趣味。本书收入顾诚撰写的文史札记、随笔等共计39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见解深刻。
2013年10月1日 已读
修行116th,今天读了两本书,此本和方以智晚节考。方太过艰深晦涩,结论极有用而推导过程略云山雾罩,这本书才真正给了我阅读的乐趣,深入浅出是一种极高水平的表现,此书很有价值,可惜是短文集,涉及的内容虽然都在明代,但是略嫌零散不够系统,还是很推荐大家读的
历史 明史 顾诚
明史讲稿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樊树志 中华书局 2012 - 11
本书为樊树志教授几十年讲述明史的讲稿整理而成。讲稿从基本知识讲起,既把这一领域最有权威性的观点介绍出来,又附带介绍作者自己的见解。书稿文笔流畅,讲解透彻。对明初、明末的特定时期,对党案、海禁、经济发展等专题,对从皇帝到大臣乃至当朝百姓的叙述与剖析都颇为到位,有些观点已经成为学界权威观点。
2013年6月6日 已读
修行85th,作者大学开课的讲义,无论从历史事件还是吏治兵制等方面都不系统不连贯,只是十六个不同的切入点而已,大多数部分都写的很浅,序言中罗列的明史研究重要书目和东林党部分的定位问题在我比较有用处,其余部分没有什么帮助,怎么形容这样的书呢?做入门读物,不系统,做进阶读物,不深入,倒是颇符合一门选修课要求的,所以,课堂上的东西就留在课堂吧,我们有孟森先生,谢谢,再见
历史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