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会饮篇 豆瓣
Συμπόσιον
9.5 (139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2017年9月6日 已读
修行37th,苏格拉底在爱神与爱的部分有较为严重的偷换概念,但随后女巫迪欧蒂玛论述爱神为美丑丰饶匮乏满足与不满足中间态,美的共通之处以及穷毕生之力接触美的本质等环节无论从结论还是推导过程还是感性层面都让我极为满足。此外,哲♂学真的是太那啥了,全书充斥异性恋下等男男最高的观点,扶额
哲学 思想 柏拉图 经典
文艺对话集 豆瓣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朱光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本书内容包括伊安篇:论诗的灵感;理想国:统治者的文学音乐教育、诗人的罪状;斐德若篇:论修辞术;大希庇阿斯篇:论美;会饮篇:论爱美与哲学修养;斐利布斯篇:论美感;法律篇:论文艺教育。最后还有题解、译后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人名索引等内容详细。
2013年5月14日 已读
修行75th,考虑到年代,此书之划时代的意义伟大无比,而在思想发展数千年后之今日,读来颇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不过在启迪思想吸引人加入思考方面的魅力依旧无双无对。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对话文绝大多数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捧哏者水准过于低下,问题问不到痒处,当苏露出破绽或有遗漏之时不能跟进追杀,令人着急。理想国驱逐诗人此事早有耳闻,而论辩必要性的过程是赤裸裸的言论禁锢。此外苏格拉底的观点绝对化---认为一切都应该为宇宙最高最完美之理式服务--让人烦倦,而且他思想常在两个极端处游走,无视中间环节的存在,没有调和与中庸,最为愚蠢的是,他用自己擅长的理性和逻辑思维去试图解释分析预测感性,然后从理智的角度评价并忠告感性,由此看来,他看似很懂,其实这方面很菜,会饮篇中第俄提玛不客气的直斥其非让我开心不已
哲学 文学 朱光潜 柏拉图
斐多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杨绛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 4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是苏格拉底(Socrates)服刑那天,在雅典(Athens)监狱里和一伙朋友的谈话;谈的是生与死的同题,主要谈灵魂。全部对话都是参加谈话的斐多向伊奇(Echecrates)讲述的。讲述的地点的弗里乌斯(Phlius),因为伊奇是那个地方的人。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指引他正直的途径。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囿于个人,而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泉源,因此能战胜死亡。
2012年3月14日 已读
非常精彩,但是把我看得悬在半空,没有办法彻底的否认与肯定,本书的逻辑是,先证明事物本身相反相生,我理解这个相反相生是指一面的存在导致另一面的存在有意义,即反面决定存在着正面,而非如他所言,两种情形可双向循环,彼此转化,这点如果不成立,以后就无法推论,而且关于灵魂中带有全部智慧,学习是一种唤醒记忆的过程,我们对概念本能的掌握就证明这一点,而我认为这种寻找回自己曾有的概念认知的感觉只是当我们五岁前没有记忆时获得的朦胧感知,因而这点也不成立,而且为什么这种概念不是如同内脏,血肉一样与生俱来,与死俱去的抽象的器官呢,这两个疑问如果有一个成立,那么全部的推导就是错误的,因此,读这本书我只是欣赏了论辩的技巧与艺术,对于论点,实在不敢苟同,不过,后半部的推理实在是精彩万分,如果没有开始的怀疑,我将深信不疑
哲学 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