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
柏杨杂文集-柏杨专栏 豆瓣
作者: 柏杨 1997 - 5
柏杨先生是台湾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
2018年1月12日 已读
休憩10th,柏杨杂文比历史文还好看,柏杨历史观侵略性太强而且片面性个人性太浓郁,在我心中排位不高,杂文写的也太逗了,嬉笑怒骂谈笑风生,虽然揭露的台湾社会黑暗现实今天看来已经太遥远,单独品尝文字乐趣也是赏心乐事,这本书小八百页,买完后市面上柏杨杂文不碰都可,而且物美价廉。
杂文 柏杨
柏杨曰 豆瓣
作者: 柏杨 海南出版社 2006
柏杨封笔,为本书作序,只为苍生说人话。《资治通鉴》最精彩的故事、最精彩的人物和柏杨先生最精彩的解读与分析。本书为上中下三册。[大陆新版,原汁原味]
比教科书呈现更多历史真相,比传奇小说蕴涵更多人文怀。
《柏杨曰》是台湾柏杨先生在《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基础上,耗费五年时间编撰而成,可谓是《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精炼版。柏杨的历史著作向来被视作“中国历史的枕边书”,因其亲切、生动,同时又不乏真知灼见,本书是作者《中国人史纲》之外的又一部史学经典著作。
柏杨论史,一向以人性为本,藐视权力,向往自由,激情与理性兼存,思想与文字并美。《柏杨曰》一书史料运用独到,一事一议,角度新颖,语言优美,引人入胜;比教科书呈现更多历史真相,比传奇小说蕴涵更多人文关怀,是一部“现代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启示录”。
2012年2月8日 已读
原本兴致勃勃打算拜读力作,后来发现只是白话资治通鉴评论部分的摘抄,大失所望,没看过白话的可以去看看,也算简而赅
历史 柏杨
柏杨版资治通鉴 豆瓣
作者: 柏杨 译者: 柏杨 2000 - 1
有人说,研究历史离不开研究《资治通鉴》。
然则,或购之不读以作装饰,或读之不懂半途弃之,或读之乏味掩卷息之。其缘由何在?
有人说,古文晦涩难解其意。的确,对于惯读现代汉语而较少古文字造诣的现代人而言,要真正读懂这部巨著可谓“难于上青天”。而借助工具书研读,将花去大量时间,于现代快节奏的忙碌生活而言,实在不可想象;
有人说,故事乏味,难开其心。的确,以“编年史”为体例的《资治通鉴》,其故事难以展开,苛求情节生动,实难司马老翁了。
为了解决这个“千年虫”问题,十二世纪的袁枢先生和二十世纪的柏杨先后分别挥舞巨笔,著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以解决“知识遗传”危机。相比较来,柏杨版则更令现代人所欢心——其以“纪事体”而改革了原有的“编年体”,使读者在轻松之中,对《资治通
鉴》的全篇事件的来龙去脉,得以清楚了解。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史书没有地图,等于有报负而没有舞台。而柏杨版《资治通鉴》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精心绘制了大量历史地图,使诸风云人物各就各位,于精密的历史坐标时空中挥刀舞剑,一展雄姿,演绎千秋历史功罪。
柏杨那桀骜不驯的个性,嬉笑怒骂的文风,尽现全书始终,使读者在轻松之中,阅《资治通鉴》全部历史故事。
2011年12月1日 已读
读完这套72本的书花了我两年三个月,大四开始读,今天结束,抛去书籍本身不谈,也有那种完成一个里程碑样的快感,回归书本身,这是套下了功夫的书,可以表述柏杨先生的历史观,文字浅显而有趣,是入门者的恩物,但是我很少和入门者推荐这套书,因为柏杨先生很多时候臧否人物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善恶观和今天的民主与道德观念,完全抛开了历史背景和时代局限,此外,他还是个老愤愤,批判的语言有时太过,而且煽动性十足,入门者非常容易被带着走,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这都是套好书,而且是好读的历史书,功莫大焉--PS【书中地图似乎是柏杨先生手绘的,真心美型而且有技术含量啊,我很羡慕这项技能】
历史 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