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
画见 豆瓣
作者: 止庵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6
说是看画,实在读人心,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本书是一本长篇艺术随笔。一场关于自我审美教育的成长之旅,一场美术馆畅游的时光回顾,一场人与画穿越时光的交流,一场充满情感的自我审视。说是看画,实在观自己。
涉及高更、梵高、马克、杜尚等现代艺术史不可错过的艺术家,是止庵这几年游览欧美日本博物馆看画的心得。
在色彩和线条缤纷交错的世界中,作者借绘画作品谈了许多人生、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见解,使“观看”的理念不再是束缚于“绘画艺术”题目之下的狭隘画论,而是从“视觉”到“情感”的深度开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现代审美意识和人生体验。不肯重复网上随处可查的美术史和画家生平的常识信息,而是观者作为充满情感和感受的“人”与“绘画作品”之间的联系,是深刻、深厚的私人审美体悟。
2021年5月6日 已读
修行17th,我最喜欢的止庵作品出现了,也是唯一一本能纳入喜不喜欢范围讨论的作品。止庵实在很适合做这种随笔作者,比一般读者多一些品味,多很多阅历,描述个人观赏感受与艺术价值时所用的语言多用直观白描直接联系艺术判断这样的格式,直观白描是出自作者个人最直接的感受,具备很强的真实性,也是最易于让一般观众产生共鸣的方式,而艺术判断中有一部分是出自止庵自己想法的独特观点,在观画这种没有对错可言的领域,也不失为一家之言。我倒是很好奇,特别喜欢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的人为什么会不喜欢这本书,从直观感受到高度个人性观点,完全是一个路子,果然浪漫只属于诗人,夏天的歌唱属于知了,冬天会不会饿,读者才不考虑呢
止庵 绘画 美学 艺术 随笔
惜别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止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8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 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扬之水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2020年12月14日 已读
休憩194th,此书形散神不散,好就好在它的全无系统语无伦次,止庵用记忆,细节和妈妈日记的片段串成了这本书,他没有做太多的加工和处理,用他自己的方式真实的传递了他的情绪,当然,在很多人眼中,这应该还是修饰过头了。我不这么觉得,我在这本略乱的书中体会到了不愿遗忘的儿子的心,只要还有人记得,逝者就不会消失。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这是这本书的好处,也是我们的共鸣点,我到人间只此回,再努点力看书吧,还有余地呢
散文 止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