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企鹅一战中国史 豆瓣
作者: [英]乔纳森·芬比 / 马克·奥尼尔 译者: 陈元飞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2021 - 4
百年前的一战,欧洲之殇,举世皆知。可是,中国在这场大战中的牺牲身影久被遗忘。
作为企鹅中国特辑纪念一战百年之作,本书聚焦20世纪初叶一战中有关中国但鲜为人知的风云变幻,再现从东亚返归西欧参战的欧洲人,以及中国人约14万奔赴法国、比利时等欧陆战场,约20万在俄国支援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华工经历。
彼时,青岛竟是一战在东亚的唯一战场,当上海的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回国参战,欧战中的华工也天真地期待着结束一战、实现和平共赢的新生活。
可是,内有政治动荡、复辟闹剧,外有东方形象的世纪偏见、巴黎和会的列强背叛,前线战场则有华工被俘的战俘营,后方工段亦有喝沼泽水、吃黑面包的沙俄苦旅,遥远的中国真是举步维艰。
一战百年后的今天,久已走出刺鼻灼目的硝烟,可遗忘一战之中国人,难道不等于背叛百年前我们共有的历史吗?
2021年5月30日 已读
修行23rd,与二战不同,一战里中国扮演着配角,从未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任人欺凌随世俯仰,华工们在海外被欺凌被虐待被歧视甚至被杀戮,外国在我国领土上作战而当时政府除了袖手呆立什么也做不了,而作为战胜国,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受的待遇是要比不平等条约更为屈辱的。这本书里最让我心痛的也是顾维钧等才华横溢的外交家做到了这个职业所能够做的一切,却受限弱国无外交,一无所成。这是本值得国人阅读并牢记的书,今天在外国的同胞不会有华工的遭遇,今天的外交官们也不会如顾般有能力没有底气,百年而已,判若霄壤,期间因由,一目了然,在绝对领域苛责今日之人,不妨从相对角度增加一份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之爱,同时也不要因这自豪感与爱,而觉得并无改善今天的必要,同时拥有这两层面想法,庶几无患也
中国 军事 历史 战争 民国
元周记 豆瓣
作者: 杨早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者杨早“置身历史现场”系列的第二弹,《民国了》的续篇。
作者花了一年时间,摘抄了1912年《申报》的各版新闻,从上百万字的媒体的描述和报道里,抽丝剥茧,化身为民国报馆记者,带领读者穿越回民国元年的大小历史现场,实景呈现1912年的中国与世界。
★推荐语
全书十二章就是1912年的12个月,从1912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起,以1912年岁末防治鼠疫而终,杨早真的就像一个在场名记一样,全年无休地奔波在民国的大小历史现场,大到孙袁总统之争,小到上海电车涨价,上天入地,史家心迹。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体例,充满了现场感和历史张力。
—— 张明扬(历史写作者)
这本书是辛亥百年后的一次个人化显影。杨早以百年前的新闻作为“虚拟在场”之基石,创造出一栋雕梁画栋的幻想楼阁——这阁楼里面有江山鼎革,断桥荒寺,英雄肝胆;也有书生意气,喧哗市井,升斗小民。
—— 易小荷(资深媒体人)
本书的笔法正像一位记者穿行在民国历史风雨之中,进行有趣而犀利的记述。又像是陶潜一样的农人,在那渐渐荒芜的历史田园之中,清理整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六神磊磊(自媒体作家)
《元周记》是杨早抄《申报》一年之所得,抄报的过程既是对历史全局的观察,也是对历史细节的爬梳,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一段原本被遮蔽的共和历史。
—— 绿茶(资深书媒人)
▎内容简介
作者化身为民国报人,在文字构成的旧世界老中里穿行报道,带领读者穿越回1912年,见证民国元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细节。相比于1911 年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 1912 年着实是平凡又令人焦虑的年份:科技全无进步,社会更加混乱,经济乏善可陈,学术亦少创新。然而,破败之下,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却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作者用文字重现了 1912 年的中国与世界,描绘了一幅完整生动、极具烟火气的社会图景。
2020年12月9日 已读
休憩193rd,杨早是打算靠爬钩史料和文字梳理讨生活了,这种功夫易学难精,不过他还真的有可能吃好这碗饭,今年两本汪曾祺外加此书先后读过,本本都是水准之上,他下的笨功夫真功夫自然是基础,其清晰的逻辑感和条理性更是加分项,此书选取的点譬如清王公买国债,定都辩论,剪辫子斗殴,内阁选举,通电,女同志殴宋教仁等等,都是历史大事的有趣侧面,细思均有深意,如青橄榄,嚼而入味。他仿民国记者风身临其境写的那几篇文也是有趣有干货且文风别致错落有致,只可惜他爬钩的是报纸史料,未尝深挖每个话题,他选题能力满格,如果像读库亲王那几篇一样深耕下去,此书会厚大概五倍,有趣大概一百倍。而这,也正是一流历史通俗读物作者和超一流之间的区别吧。
历史 文化 民国
历史的原声 豆瓣
作者: 桑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最新学术研究的文章结集,着眼于思想概念史,是努力承接前贤、续写辛亥历史的第三本书,与之前出版的《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以及《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一起,作为对清季民元重大历史转折重新审视的结果,同时构成尝试续写大历史的开端。作者希望从不同层面努力深化对辛亥民元历史大变动的认识。贯通各类新旧材料,订正重大史事的错误,澄清学界坊间的各种彼此歧异的说法,避免随心所欲甚至别有用心的解读,扩展视野,关注以往大历史较为忽视的人事。
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重新审视既有研究和文本史事,叙述清季民国时期“共和”在近代中国的演进,将“共和”作为一个名词,以之为对象,进行概念史研究。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辛亥时期“汉奸”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主题,进一步耙梳史料,重现史事,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历史本相及发展进程,进而依据历史实事把握相关概念及其演化。
2020年6月22日 已读
修行36th,四星半,“共和”部分纳入了绝不次于鲁迅笔战群雄的另一次文坛大会战,梁任公笔战革命党诸雄,如以政治角度看,两场笔战胜负一目了然,而若谈论辩,任公输在结果而绝未输论据论辩,他充分的论证了民主共和在中国这片土壤并不适用,并准确预测了随后包括军阀混战与共和变味等重大未来,但他从这些论证中得出的结果是唯有立宪方可行,这等于将翔实论证套上一个格格不入的论点,他不能证明因此清政府必须存在,不能证明清政府打不倒,而清政府这猪队友也让任公含恨铩羽,但这绝不能抹杀任公的睿智洞见。而汉奸部分,最有趣的事情在于这个词在最开始居然有正面的含义,代表着与政府对立的革命党人,令我骇笑并大吃一惊。此书干货甚满论证唯恐不详,本是体现理想国实力的又一本五星打底图书,只是排版太差,多有引用与正文混淆及重复处,扣半星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民国
金色昙花 豆瓣
作者: 高阳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
2019年3月10日 已读
休憩71st,高阳公写民国的几本都是说书人写法,若有若无一条主线遥遥缀着,随便来句话出来个人就是拉出一条支线剧情,从袁项城退位到曹仲珊下台,这十余年好听了说是风云浩荡,难听里讲是乱七八糟,人物驳杂数目庞大,这书只有四百多页是高阳公留了手,要是老许不烦不累,一箱威士忌屁股下面一坐,一千四百页也是它,分成二十部就是《古春风楼琐记》,全书最让我欣赏并叹息的还是徐树铮,真英雄。
历史 小说 民国 高阳
生死桥 豆瓣 Goodreads
7.2 (2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新星出版社 2013 - 10
《生死桥》讲述了民国时期三个天桥儿女怀玉、丹丹、志高的命运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梨园子弟艰辛学艺一朝成名,却因不敌诱惑而断送前程;影艺圈内为谋宠上位不惜争风吃醋、明枪暗箭……人物命运诡秘惨烈,情节曲折动人,文字精练流丽,是李碧华对天桥梨园、上海十里洋场及至对民国北京、上海人情世相所作的风情画,读之令人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2018年5月23日 已读
休憩140th,高开低走,开头如有大波澜潜伏的宁静水面,然后一路颓然不了了之,李碧华的中平之作,开头的谶语也不甚贴切。文笔情节均无足观,倒是可以开个玩笑。这是一本黑魔都的书,老老实实帝都挣饭吃的人跑去魔都花花世界就迷了眼,糟了糕的故事,啧啧
小说 李碧华 民国 爱情
春醪集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梁遇春 新世界出版社 2005 - 1
现代中国散文的奇异之作,深得英国小品文神髓。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梁遇春的作品依然无出其右,他的写作风格在当代并无传人,坊间许多的所谓的随笔基本上是形似而神不似。也许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梁遇春(1906-1932)是个短命的文学天才,在这个世上他仅仅活了短短的28年。他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除了二十余种外国文学作品译著外,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本这本书了,这也是他《春醪集》和《泪与笑》两个小册子的集合。是作者用情感、学识和思想酝酿而成的春醪。废名普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在文中,他谈读书,论学问,聊爱情,议朋友,引经据典,而毫不迂腐唠叨,是纯粹文学的议论,也属于文人的清谈。在小册子中,我们看到的作者是如此热爱生命、赞美人生的,他对待这个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交织在一起的世界并没有用“拍案而起”的态度来批判,而是一种冷漠而鄙夷的方式揭露。
2018年5月9日 已读
休憩126th,杨杨赠我此版,于是重读一遍,颇觉好书就得重读,常读常新,这才发现当年居然没标。梁若比古人,乃是伽罗瓦济慈一类生命高度浓缩,短暂而巍峨的存在,梁以诗人之心著就此本散文,兼有年少的炽烈极端与高才的惊才绝艳。梁笔下多谈生死,兼有情爱,钟情于火焰的自由奔放炽烈与完全,此书虽短,作者完整人格尽出,这是一个拚尽全力的爱着世界,爱着人生,爱着姑娘。炽烈决绝的燃烧着生命,致力让火焰更高的灵魂,暴雨不终朝,梁早早辞世,短暂人生如饮白堕春醪后一场大梦,这对有着死亡崇拜的梁也许有遗憾,但并非苦事,他燃烧过,美过,灿烂过。这本书就是他这个人,我喜欢他
散文 文学 梁遇春 民国 随笔
东鳞西爪集 豆瓣
作者: 余斌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东鳞西爪集》集结了余斌在《南方都市报》的名为“东鳞西爪”的专栏。专栏为文史性质,文章多集中于民国年间人与事。比如《燕卜荪是谁?》《钱穆酷评》等。另有十来篇偏于“时评”,由今事引发的议论,如《色情与情色》等。专栏文章篇幅不长,短小精悍,带着作者的文人趣味,同时让人眼界大 开。
说到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传播,燕卜荪尤其值得一书,倒不是因其他洋教授不大讲这个,而在于他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奥登等予穆旦们深刻影响的诗人与他都是哥们关系,这令他的课与学院派教授颇为不同,而有现身说法的意味,现代主义诗歌由此生动起来,不再是一个传说。
——《燕卜荪是谁?》
非常之人,常有非常之论。非常之论,也许包含着偏见,与常人所持偏见不同处,在常人往往有“偏”无“见”,高人则“偏”之外必有“见”。钱穆对陈寅恪持论严苛,肯定是“酷评”,却绝对不是“妄评”,就因为他的“酷评”有所“见”。证据是,不单“回环往复之情”将陈氏文风道个正着,即或“故作摇曳”四字,也未尝不可看作对陈文曲径通幽的某种把握,只是给出的是负面的评价而已。
——《钱穆酷评》
说汉语“无一字无褒贬”有点夸张,但我们的确是习惯于在词语上面就“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起来。小学生的语文训练中有一项,就是给词语“定性”,——不是划分动词、名词、形容词,乃是区分“褒义词”“贬义词”。比如“雄心”是褒义词,“野心”自然带着贬意,不妨“雄心万丈”,“野心”则是万万要不得的。在英语中“雄心”“野心”则共用同一个表述,ambition可以是“雄心”,也可以指“野心”,乃是一中性的描述,总之是有抱负吧?——但“抱负”二字一出口我就意识到问题又来了,因为在汉语中它是个褒义词,不能和“野心”挂钩的。
——《色情与情色》
2017年4月27日 已读
休憩78th,如此深入浅出有料有趣的民国学人轶事杂谈集子居然上市一年半已读人数不到十,委实让我有些错愕,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无论是民国粉或是只想读书解闷的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强推此书
余斌 文化 民国 随笔
未厌居习作 豆瓣
作者: 叶圣陶 1992
2016年7月7日 已读
休憩75th,人怕比,一比则高低上下分明矣。我读散文少,不读此书,便把知堂做常态,没领会知堂之高妙。叶圣陶当然是个人物,可惜此书要么干巴巴无为写而写,要么无真情似说明文记叙文,少数有真情的地方则半数以上有失蕴藉且无感染力。借用俞平伯评叶圣陶原话“不呻吟固不可,呻吟则流于怯弱”极中肯
叶圣陶 散文 民国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 豆瓣
1912-1928:文武北洋
作者: 李洁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4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杨度、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2016年4月12日 已读
休憩37th,杨度篇优于章士钊篇,李大钊陈独秀两篇瞠乎其后,杨度真国士无双,章士钊也是一大大的妙人,除了单纯没大毛病。综合来看,风流篇又优于枭雄篇,杨度一篇优于当初我最喜欢的段祺瑞一篇,我对北洋时期历史非常感兴趣,读过的相关书籍也为数不少,文武北洋应当是排在前列的,但平心而论,笔者文笔优于史学功底,枭雄篇这一问题尤为显著,一些对确定性质来说至关重要的信息,没有提及或是语焉不详,因此,此书文人观史的意气还是太嫌浓重,在绝对标准之下应批评,而以当世相对标准而观,实乃一流之作
中国历史 北洋 民国 近代史
袁氏當國 豆瓣 谷歌图书
8.8 (21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剛 / [美国] 唐德刚 遠流 2002 - 8 其它标题: 袁氏當國
袁世凱,中華民國史上之開卷英雄,中國近代社會政治轉型期中不幸的當國者之一也。他天生是個「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曹操型的的人物,卻在帝制結束、共和初建的時代主政,滿腹野心難抑之下,於是先設法當上終身大總統,再圖謀黃袍加身,做起中華帝國的洪憲大皇帝。奈何黃粱夢覺,一失足成千古恨,只落得了身死名裂,遺臭萬年。
2016年3月7日 已读
修行4th,行文过散,论点颇佳。读完晚清七十年来读此书会觉得这什么玩意儿果然保持水准不比达到高水准容易,而如果以此书作为读唐德刚的起点,又会丧失掉对他的信心或是对他形成一个偏低的定位,口述历史做久了,是不是就会不自觉的思路口语化,东拉西扯的淹没重点呢?吾不知
中国 中国历史 历史 唐德刚 民国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 豆瓣
1912-1928:文武北洋
8.8 (6 个评分) 作者: 李洁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4
※崔永元、程益中、袁伟时、傅国涌、野夫联合推荐
※新增15万字+100幅图片=畅销八年重编版!
※民国以来最好看最生动的北洋军政史!
※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他们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匆匆流逝。
本书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 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我昨天还在看一本北洋的书《1912—1928:文武北洋》,我们的正史写北洋的时候都是“军阀混战”,就这一句。但是,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北洋时代真正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崔永元
★《文武北洋》把段祺瑞的血肉写了出来,第一版我买了不下100本送人。——《领导者》杂志社长 周志兴
★我买了30本送人。——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前总编辑 程益中
2016年2月16日 已读
休憩20th,质量尚可,北洋军阀对民国爱好者而言是非常有话题性趣味性的一群人,而那些人是少数,大多数了解的是历史书那些脸谱化的卖国反TG罪人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些人。叙述他们的另一面很重要,不过有点洗地用力过猛,事事求善,反嫌虚假。吴佩孚保故宫与张作霖让工匠于墙画上留名二事颇为美好,读完感觉舒服,黎元洪一篇最佳,段祺瑞篇最劣
历史 民国
去趟民国 豆瓣
6.2 (5 个评分) 作者: 刘仰东 编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以笔记体的方式,记述了民国时期形形色色的个人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游、爱好、性格、恩怨等诸多方面。书稿依据回忆录、日记、书信等原始资料,通过大量个体实例和细节,讲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整体上反映出民国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情。当中有大量出自名家的鲜为人知的奇闻逸事,也不乏对各类人物生活细节或生活习惯的细致描写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本书采用笔记体,为作者搜集改写的读书笔记,分门别类一则则列为长编,涉及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婚姻恋爱,吃喝玩乐,交际举止等。故可采用鲁迅“花边文学”之语,言之为花边历史,亦显出其八卦性质。文字轻松幽默,颇为耐读。
2016年1月1日 已读
休憩1st,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想到再过两三百个这样的轮回我就要死了真是令人不快,今天起床以后钢琴送到了,拾掇归置好以后新床又送到了,拾掇归置好后出去吃了顿烤鸭,回来过上了看一会书弹一会琴的舒适生活,唉,要是我会弹就好了。昨晚读完这本书大半,今天收了尾,我好像贫了太多琐事以致地方不够,就在II里评论吧,反正这两本书是一个套路,如是
中国历史 文化 民国
燕居道古 豆瓣
作者: 黄恽 新星出版社 2014 - 2
本书乃是作者历年来阅读民国报刊资料时,挖掘的鲜为人知的民国人物掌故轶闻的结集。
作者将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经历,借助旧时报纸的报道,还原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民国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对这个时代缺乏了解。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发现,那时的报纸真是有趣,娱乐八卦有之,文人之间的辩论斗嘴亦有之。作者并未对书中撷取的人物作过多的情感渲染,只是将这些人一生中的几个关键点白描出来,其他都留给读者去细细体会。
2015年4月5日 已读
休憩28th,作者颇有闲情逸趣,令人心喜,本书多为民国八卦文人轶事,作者心得妙语不时闪现,鲁迅先生译文一说有关读书部分甚合我心,“我来了,我读过,我走了”,可以刻我骨灰盒上,另外郭沫若十分钟快枪手的巨猛八卦猝不及防的笑死我了!
民国 随笔
那些有伤的读书人 豆瓣
作者: 谢志浩 2012 - 8
这是一本留给自己的“作业”,也是学术地图的“底稿”。
老辈人身上流淌的人性光芒,照耀着我,温暖着我。蔡元培、陈寅恪、金岳霖、潘光旦、陈岱孙、周有光、张中行、费孝通、周辅成、季羡林、金克木、王元化、唐德刚、谢韬、茅于轼、陈乐民、吴敬琏、江平,这些老辈先生,才是灯塔,照亮着夜空,温暖着我的心窝。而杨小凯、郑也夫、秦晖、萧延中、梁治平、贺卫方先生,无论思想的魅力和道义担当,都曾深刻启迪着我。
在石门这个荒僻的小城,这些人物,至少,让我不再孤寂。温暖更多的心灵,照耀人生的旅程,是所望焉!
2014年11月24日 已读
休憩97th,章节名哗众取宠,文章写得总感觉有些稚气,不圆润,但是态度非常真诚,非常认真的赞赏,质疑,惋惜与愤慨,我能体会到他的感觉,所以给到四星,其实在梳理学人这个热门领域他做的比较一般,胜在不人云亦云, 这个时代我所需要的只是一点诚意和发自作者本心的见解罢了,不难吧,不难么?
思想 民国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