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祯兆
香港电影夜与雾 豆瓣
作者: 汤祯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抓住香港電影最坚实的落脚点,理清种种来龙去脉,作者综合考察香港电影之当下,以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现象/潮流,搭配香港之场景影像,作为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之示范解说,建构香港电影与文化间交相呼应的阅读生趣。
只要看看阿汤写王祖蓝现象,给刘德华的一个机会,又追击《我的机械人女友》再重温《追击八月十五》,谈《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的文化解读》;由《金瓶梅》说及《大内密探零零性性》,《叶问2》天台上的隐喻,《戏王之王》的师傅教戏;将《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饰的阿来,视为《旺角卡门》乌蝇和《男人四十》林耀国的深情延续;《前度》感情交替给性格留烙印的婉转寄意,以及其中情侣吵架的电影学问;摆明请师父重振雄风的《打擂台》;誉为“安乐椅式怀旧”的《岁月神偷》成为流行文化与香港价值的代言尖兵。
再回看方育平三部曲为代表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葛优身上的男星阴性情意结;通过想像舒淇来讨好自己;张国荣阴影价值之所在;麦兜与熊宝弟弟背后的隐喻与潮流意旨;港台青春片的比照与纯爱根源;而彭浩翔之《志明与春娇》最懂得捕捉时代氛围与商业噱头;许鞍华冷静影像之背后,《天水围的日与夜》暗藏两代之间的沟通密码,以及《得闲炒饭》张兆辉的幽默能量;王家卫的赏味期限及其他;解构虚实交错《夺命金》;由“共感”到“共犯”看《剑雨》到《武侠》;看《东风破》讲述属于东华三院的香港历史……这些在跟着本书的追寻都能获得启示,阿汤真正立足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此为市面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及项背的香港电影之最佳读物!
——————————————————————————————————
在港产片身份日渐模糊,重获本土观众欢心举步维艰的今日,阿汤依然对香港电影不离不弃,笔耕不辍。其涉猎范围之广、评论视野之宽,更非一般港片评论所能望其项背。若要完善建立香港电影的本土论述,我们需要更多的汤祯兆。
—— 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李焯桃
一本具有独立精神的香港电影通鉴,时而辛辣时而爱惜,在回顾与展望间,作者对不同年代的电影作品提出了清醒而具个人触觉的观点。
—— 香港导演 郭子健
2020年3月25日 已读
休憩56th,大失所望而归,读完肉与骨,本以为夜与雾会继续编年史体例,重溯九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黄金时代的经典港片群,结果变成了影评文集,观点举例与肉与骨重复不少,而且,即使没有编年史体例压制,他还是写的那么短,那么不透彻,外加文学科班出身惯用的晦涩文风,使此书可读性委实不高
文化 汤祯兆 电影
香港电影血与骨 豆瓣
6.2 (10 个评分) 作者: 汤祯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香港电影文化学者汤祯兆,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他综合考察香港(电影)历史与当下社会现实,结合文化理论,对新世纪港片做出精辟入微、独树一帜的阐述;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本书不但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与现象/潮流,最重要的是别具慧眼地指出香港电影最具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努力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作者真正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这是市面上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项背的。
2020年3月24日 已读
休憩54th,汤祯兆围绕新世纪港片的评论,满目萧条几无下口处,是影评人的悲酸,也是时代夕阳之缩影。其人评论影片角度往往新奇,尤其在结合港人心态的隐喻方面,初看深觉过度引申,细品又不无滋味。此书最为冒犯读者之处无疑是对哥哥的评论部分,既为评论何妨见仁见智,此书最大缺点还不在引申与哥哥,而在于篇幅短,几乎所有片目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可能限于篇幅,作者除了隐喻部分必提之外,把公认佳作拉出缺点批驳,一些小众且不甚叫座作品则说了不少细节与好处,倒是可做观影指南,只是我电影方面差太多,不是一两年补得起来的哟。
文化 汤祯兆 电影 评论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