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不去吃会死 豆瓣 Goodreads
8.2 (10 个评分) 作者: 许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2
史上最爆笑的旅行与美食日记
献给随时准备整理行囊踏上旅途的极少数,
与被困在二点一线的生活里,
却怀揣渴慕远方的驿动之心的大多数
《旅行者》杂志主编恳切推荐 !
本书是主动放弃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涯,下决心环游世界的许崧的最新游记。
许崧以各地美食为主题,讲述他妙趣横生的旅途,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揣着一颗中国胃,与或令人惊喜或叫人扼腕的异国美食狭路相逢时擦出的种种火花。
2021年9月17日 已读
休憩160th,此书与其说是美食文集,不如说是旅游手记,虽说吃了什么吃的感受贯穿全书,而全书最有感染力的却是对各个国家的观感以及旅行时的各有特色的细节。作者文笔不能说顶好,吃的东西没什么特别,更加不足以写到让读者饿的杰出程度,而笔端的亲切与诚挚却极为加分。作者身裹满满的红尘烟火气,有着一种像从自己身边站起的邻家范儿,让此书有别于出入米其林的一等一美食家文集以及深度背包客如石田裕辅泽木耕太郎等的旅行文集,让人代入感十足,因而有莫名爽感,很难分辨我更喜欢此书的平易近人真诚不造作,还是更喜欢富有勇气的作者辞职环游世界的自由恣肆,而无论哪一点,都是极好的。
文化 游记 美食
在中国大地上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
8.1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索鲁 译者: 陈媛媛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激荡传奇的80年代,老外视角的全新记录
内容简介
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 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编辑推荐
★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获奖作品
★ 影响何伟等一代旅行作家的先行者,比《江城》更早的外国人笔下的当代中国
★ 22条跨越东西南北的火车路线,长达一年的深度之旅,观察中国大地上的千百风貌
★ 激荡传奇的80年代,在一个 个平凡中国人的生活里,捕捉时代的发展轨迹
★ 冷静剖析,也刻薄吐槽,跟随犀利幽默的毒舌作家,发现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与时代变化
获奖记录
1989年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推荐语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记者,总能问出你心中的问题……他有艺术家的天分,可以化平凡为神奇。
——《独立报》
《在中国大地上》记录了保罗·索鲁在中国一年的旅行见闻,他在途中极尽毒舌之能……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不停地同陌生人搭讪,比如气质忧郁的方先生和登山家克里斯·波宁顿。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也我们更加了解作者本人——如果你想足不出户就游遍天下,他就是你最理想的旅伴。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不是游记,而是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下1980年代中期剧变的中国。作者堪称何伟的先驱和师傅。跨越东西南北行程、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分析,超越迄今绝大多数国人。
——豆瓣网友
2021年2月21日 已读
休憩34th,从梁文道《一千零一夜》了解保罗索鲁,知道他是个刻薄的人,善于发现走过地方的不好并予以冷嘲,指望其说句好话如同希冀刽子手的慈悲。此书自然不是例外,索鲁东西南北无所不包的漫长中国之旅在他的描述中可以说是“换钱之旅”,从头到尾充斥着肮脏嘈杂垃圾痰液粗鄙与行政陪伴,并没有什么篇幅分给美景美食以及这些带给他的感触。但这些都好说,一本好的游记起码要写出地方特色风土人情等状态,要足够真实且有力以便使好奇心与陌生感给予文本以乐趣,作为背景是中国的作品,还应该写出我们眼中谙熟的景与事在老外眼中的真实反应,彼时之人体现出的精神状态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比较。这本书全有,这个刻薄鬼是很厉害的作家啊!另外此书离奇的失误在没有前言,非逼我翻到最后才在译者记里找到旅行发生在1986年,这一重大信息的缺失是犯罪
保罗·索鲁 文化 旅行 游记 纪实
门外汉的京都 豆瓣 谷歌图书
7.3 (29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他说的竹篱茅舍,
他说的流水长墙,
诸多游赏,
被公认是写京都书里最有见地的一本。
台北以外,舒国治唯一专书记录的城市行走指南
最任性自在的京都闲走札记
舒国治,台北奇人,梁文道眼中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人之一,他似乎永远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连。浪迹美国七年,返台定居之后,唯一一去再去的城市,是京都。问他原因,他却怀疑答得上来。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连,舒国治自嘲是京都的门外汉,不愿登堂入室,只在门外徘徊,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风物景。在本书中,他记下雨天的京都,也一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气、旅馆,以及他认为京都最大的资产——山门与长墙,感叹京都就是一个大公园,而你并不急着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来,在京都”。
他也试着回答为什么是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小桥流水,也为大桥流水,为了山门长墙,为了氧气,甚至为了睡觉。但这些可以名状的东西,是否就是最后的答案,他自己也怀疑。我们最喜欢的人或物,往往说不出来理由,不是吗?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休憩149th,舒国治文笔是真得了和风精髓的,如果说一本食话的高境界是“看饿了”,那么一本游记的高境界就是“想去了”,他做到这一点了
日本 游记 舒国治 随笔
用洗脸盆吃羊肉饭 豆瓣
洗面器でヤギごはん
8.0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石田裕辅 译者: 刘惠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
我想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自己心中展开。
每一道食物,都是一场相遇。
阿拉斯加的帝王鲑和非洲桑吉巴岛的生猛海胆,何者最奢华?雨中从小丘上送下来热乎乎的现烤面包,与玻利维亚沙漠中救命的洋甘菊茶,哪个更能安慰旅人?在荒凉的世界尽头,老爷爷默默打磨着椅子,等待不知会不会出现的访客;法国豪门招待客人的晚宴,竟是麦当劳的汉堡套餐。
七年半的环球之旅,石田秉持着最朴素的单车骑士精神:能钓鱼就不上超市,能吃路边摊就不进餐馆,一有美食就勇敢赴约,即便上吐下泻也在所不辞。
这是一段紧贴大地的旅程。他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食物,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
2018年3月1日 已读
休憩69th,《不去会死》写的是旅行者的精神和友谊,这本就是纯粹的吃吃吃,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石田花了5300美元过了七年半,路上还被抢了N次,预算比一路有人接济的泽木还要少,却能吃的这么好,大概车船机票的费用无论怎么省都是旅途中最可观的开支吧。有趣的是,骑车环游世界的石田论起感受却远不如泽木深刻,可能一方面受限于本人天资与敏感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自身肉体极度辛苦时,绝大多数感受将集中在自己身上,对外界反而迟钝无感,这也可以看出深夜特急系列的难得之处。
旅行 日本 游记 石田裕辅 美食
深夜特急3 豆瓣
作者: 泽木耕太郎 译者: 陈宝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5
《深夜特急3》内容简介:我茫然陷入一股奇异的感伤情绪里。好像我曾经来过这里。当然不可能,也应该不可能。我是三天前才知道这位于欧亚大陆的尽头、葡萄牙的最西端的“萨格里什”。可是我曾经站在这里的感觉越来越强,到最后几乎牢不可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只知道我内心深处涌现这样的感情。仿佛古老的祖先记忆埋藏在我体内般,那记忆复苏起来。这个悬崖、这片海、这个天空、这个声音……没错,曾经有一天,我就站在这个悬崖上这样眺望大海……
特茹河水光灿如铂,萨格里什的海像铺上细碎的金箔。我突然想,我就是为了来到这里,才做这一趟漫长的旅行吗?好几个偶然将我带到这里。我不必把这些偶然归诸上帝。那是风、是水、是光,还有巴士。我搭乘野鸡车一路摇晃到这里。是野鸡车载我来的……我躺在嶙峋的岩石上,一直听着打到崖上的大西洋的浪声。
2018年2月26日 已读
休憩66th,行至第三本,作者笔下之物已纯然变成如何价廉物美的吃喝如何便宜的寻到住处,那口气断了,而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第二本告诉我们旅行的意义,这一本就会告诉我们旅行的危险。旅行持续太久,则手段会逐渐超越目的,乃至于越俎代庖自身成为新的目的,简言之,就是走多了停不下来了。已经不知道该去哪想去哪要干嘛但是本能的不喜欢停下回家这个念头。通过行万里路来找寻一些东西让自己更明白是一回事,而把一辈子就花在路上,而且是每天计较开销不得舒展为金钱的忧患心情所折磨又是另一件事,我很高兴他最终停下了,也毫不意外他很快又再度上路,说实话,这本的质量相对不佳与他花了六年硬挤此书关系很大,想写有内涵的,隽永的东西,只能水到成渠,断不能强按牛头啊。
旅行 日本 泽木耕太郎 游记
深夜特急 豆瓣
作者: [日] 泽木耕太郎 译者: 陈宝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泽木耕太郎所著,陈宝莲翻译的《深夜特急(Ⅱ中东篇波斯之风)》讲述刚踏出车站,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站前的漆黑广场上,露天躺在地上的人成百上千。有脏布裹着全身而睡的男人;有保持喂奶状睡着的女人;有围着全部家当般大的行李而睡的一家人;有慎重抱着个小袋子而睡的老人……不只是人,还有屈着四肢趴睡的野牛。
《深夜特急(Ⅱ中东篇波斯之风)》中我突然起意,我也露天而睡如何?说不定比差劲的旅馆还安全……我因为长旅而累瘫了,不想再动脑筋。我找个全家人睡在一起的地方,在旁边铺上垫子,上衣卷好当枕头。
一躺下来,星空像是覆盖在身上一般,看起来好近。不久,泥土的微温透过垫子传到身体。在大地温热的裹覆下,随着紧张感的消除,和数千个印度人在同样的天空下过夜,让我感到一般不可思议的安详。
就这样,我在迦耶站前和印度人一越露天而眠;在菩提迦耶的餐馆不用刀叉,而用三根指头抓饭而食;在巴瓜村的厕所不用厕纸,而用手清理排泄行为,我感落从物质中获得了解放,傍佛又有一个自己,变自由了。
2018年2月25日 已读
休憩65th,行至第二本,此系列之意义全出,旅行有意义,旅行之意义在于使迷茫之心宁静安定,虽然言来似空唱高标言语大而无当,但泽木真的让我这个不喜旅行之人深信旅行可以让空洞茫然者寻找到生存之意义,生活之目标。无目标的游走可降诞目标,无意义的逡巡可邂逅意义,这本十足的苦难目睹之旅,苍凉悠远之行记无一处直接抒情直接议论人生,但莫名其妙带入那种感觉,先是在不同文化圈中进进出出带来的犹疑茫然无所适从,继而价值判断在心中淡化而对一切的接受程度增加,于是选项随之陡增,最后心灵自己就做出了选择。我不需要这样的过程帮助我思索,但无可否认这对很多人都是一剂良方。然后印度实在是读得我如痴如醉,我肯定要离这个地方远远的,远远的。可怜那一夜之价相当于一瓶加一杯啤酒的十几岁小姑娘啊!
旅行 泽木耕太郎 游记 随笔
深夜特急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泽木耕太郎 译者: 陈宝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深夜特急1》内容简介:上班第一天正赶上梅雨,我穿着第一次上身的灰西装配黑皮鞋,打着伞。在从东京车站前行至中央邮局十字路口的上班人潮中,我突然决定不要当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换了些许港币,“阔气”地走在异国街头,强烈的阳光让人感觉畅快。今天一整天既无赶着要办的事情,也没约好要见的人——完全自由。光凭这点,这趟旅行就有价值了。委身人潮,我异常兴奋。香港街路的味道沁入我的皮肤,我的体热融化在街头的空气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着迷。总之这里是香港,而我以前走过的地方和这里相比,简直冷清得像殡仪馆。
这趟从德里到伦敦的旅程中,东南亚只是个前奏。然而我在香港,却一个又一个星期地延长滞留、接二连三地到移民局去贡献签证费。甚至后来走过澳门、曼谷、春蓬、宋卡、槟城、吉隆坡、新加坡,我还是在内心追逐一个错觉,这一切都要从我被莫名其妙地扔进那名为“黄金宫殿”的奇妙旅馆说起……
2018年2月25日 已读
休憩64th,作者的随性和行动力令我叹服。心念一起便抱着明日愁来明日当的态度踏上旅途,囊中钱少穷游也不慌。这种态度我学不来也不以为然。但转念一想,身陷大都市职业生活中的你我,如果没点破罐破摔说走就走的魄力,只怕这一生也无力在泥淖中拔身而出,踏上这样富于魅力的旅途的。作者在这本第一卷中没吃什么亏,除了差点作死赌博毁在澳门,反而一路因为日本人的身份,吃了不少免费饭菜,书中的那些国家如今哪国的游客都已见惯,严重审美疲劳,只怕效颦者再无免费饭菜可食,也恐怕不是每个背包客都能住流莺根据地那种破旅馆的吧
旅行 日本 泽木耕太郎 游记
新西游记 豆瓣
作者: [日本] 陈舜臣 译者: 卞立强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 1
2017年2月4日 已读
休憩30th,前一半味如嚼蜡,后半本渐渐读出感觉。这是本类似《三国志男》style的游记书,陈舜臣去西域走了唐僧走过的一段路程,将《大唐西域记》、《西游记》以及正史中唐僧形象混在一起,加上自己的想法和一些其他事件,错落有致的写就此书。我发现前半本我的不喜欢是因为我过了此书最适合的年龄段,十岁出头的孩子读这本书真是再好不过,可以做西游记的拓展阅读,还可以顺藤摸瓜延伸到一些比较深的内容去,广而不深的写法很适合做成长阶梯式读物,我是想重温西游时顺手摸起此书的,感觉并没有辜负读此书的时间。
小说 日本 游记 陈舜臣
三个胡安在海边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继讲述印度之旅的《罗摩桥》之后,郑宸又推出南美之旅的《三个胡安在海边》,将他的旅行小说做了系列化拓展。在这部小说中,在以主人公吕伟、何光夫妇去复活节岛举行婚礼为线索,黎成、京昌、艾文、胡安、泰吉、女雕塑家、小平、德国船长……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故事与心结,在这支旅行结婚的队伍里来来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群像效果。而他们最终是否能从旅途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是否从中舒缓了各自内心深处的苦恼,还需在上海嘉兴、墨西哥、古巴、智利、南极和复活节岛这一漫漫旅途、异国风貌中进行检验。
2016年7月14日 已读
休憩83rd,前半本平淡如水,不如罗摩桥,后半本同样平淡如水,却意外大入佳境,如缓慢而深刻一点点敲进心去的钉子。复活节岛之行中,主人公是次要人物,艾文泰吉都是点缀,真正主线正是屌丝黎成,这是一次与生活和解,与平衡邂逅,与梦想握手的旅行。太喜欢郑宸了,平淡冷静的笔触引出深刻而波澜壮阔的思考,读完觉得丰满,又觉得空无,有种读天人五衰最后一句的感觉。有种直觉,这本书将在我找寻或者强化自己与自己生活的宁静和谐共处历程中起很大的作用,我不去远方,我活在当下,我在自己的斗室里微笑,谢谢
小说 游记 郑宸
罗摩桥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10
该书是“郑宸旅行图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我”和旅伴“大吉岭小姐”的印度旅行故事。“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年轻旅行者,沉默腼腆敏感,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向在国内的未婚妻阿真交流“报喜不报忧”的旅行故事; “大吉岭小姐”是在印度长大的加拿大籍华裔女孩,刚与同性恋女友分手,旅行中她对这片土地既亲近又逃避,极力找寻归属感,却又屡屡受挫……他们带着读者穿行于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期间路遇贫困的木偶艺人父子、失忆的博物馆管理员、唐人街的华裔企业家、残疾的停车场“狗人”、为儿子筹集“赎金”的司机苟魄、海啸遗孤拉古、索贿的行政办事人员……围绕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场、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观视角,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构筑出一个让人着了魔的印度,一个你不曾听说,从未见过,散发着强烈疏离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罗摩桥(Rama's Bridge)是一座传说中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海桥。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王子为救被斯里兰卡魔王掳走的爱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纽曼帮助,由猴军花了5天时间筑成罗摩桥,终得深入斯里兰卡杀死魔王救回爱妻。千百年来罗摩桥作为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于史诗之中,无人提出异议,也无人试图证明其真实与否——直到2002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摄的一张航天影像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保克海峡中确实存在着一道狭长的海底沙梁。这一发现,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它究竟是人造“圣迹”还是自然地貌。
作者选取罗摩桥作为题目,不仅因为它是全书叙事的重要线索,更是想要通过它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正如罗摩桥,虚实无法考证,全靠细心的读者体味其间微妙的平衡。
2010年2月作者赴印度深度旅行,上山下海入沙漠,足迹遍布印度四方边境地区——原计划16天的旅行,最终用了2个月才完成。这2个月的旅程,为这本小说的故事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背景。在书中“我”只是一个过客——受过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又有古老的东方情怀,这种“他者”的视角,使得本书对印度的观察要远远超越种种预设的描述和想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印度浮光掠影下的丰富细节,将画面、声音、气味、氛围夹杂着“我”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切而富有趣味。
作为一部小说,在对环境的描述之外,人物、情节、对话是《罗摩桥》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作者的观察与描述之中,寥寥数笔,“我”的内心矛盾、“大吉岭小姐”的情事、拉古的神秘过往以及所遇到的印度各色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就跃然纸上,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而在书的最后,随着海啸遗孤拉古在隐藏着罗摩桥的海域神秘失踪,所有这些零散、局部的印象、故事最终复合成对作者印度的整体概括和洞察,他在虚实之间苦心布局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浮出水面——在印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是如此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2014年11月15日 已读
休憩96th,迷蒙的爱情,冷酷的印度,吊诡的旅程,寻觅与作死,奔波与作死,每行都在作死而却离奇的迷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冷静的平铺直叙着写出极为漂亮的一本书,文字功夫已臻化境,标题罗摩桥在全书八成才首次出现,读到九成五,突然觉得,郑宸如果突然和大吉岭小姐表白,全书会立刻到达一个新的境界,这只是我的想法而已,我会持续关注这个人,文章写得漂亮啊!
游记 随笔
不去会死! 豆瓣
行かずに死ねるか! 世界9万5000km自転車ひとり旅
8.1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石田裕辅 译者: 刘惠卿 西遊記文化 2006
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著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羨的大企业工作,踏上世界之旅。
但石田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被黑人女生勒索一美元,吓得皮皮挫,躲在青年旅馆不敢出门;在秘鲁沙漠被持枪强盗抢个精光,还得横度暴风地狱巴塔哥尼亚;在北极圈为了省钱洗露天冰河澡……就这样几度软弱,几度山穷水尽,几度想放弃,最后终于完成壮阔的五大洲完骑世界记录,并挑出五十五段最难忘的旅程。
「我看到恒河的纯白日出、萨宾娜天真无邪的笑脸、土耳其那尔汀美丽的笑容;满月下的金字塔、在草原上奔跑的长颈鹿、骑著破烂脚踏车追赶我的保保。泰西亚有点恼怒地笑著,流下稚气未脱的泪水。大海般的丛林中浮现蒂卡尔神殿,以及纪念碑大谷地神圣的风光。雄壮的育空河流淌而过,有鲑鱼跳跃著;在夜空中摇曳的极光……」经历过许多生死绝境、哀痛的别离、幸福的瞬间后,「活著真好」的体悟,是梦想带给作者最珍贵的礼物。
p.s. 想要知道作者究竟找到了哪些「世界第一」,敬请继续爱护本书续集《最危险的厕所、最美的星空》。
先纵贯北中南美洲,飞越大西洋从极圈南下穿过欧洲和非洲,最后再横越南欧、中东和亚洲。近十万公里、跨越五大洲的里程,石田裕辅一步步踏出,也让他拿下单车环遊世界第二名的世界记录。
令人意外的是,石田并非意志坚定或体力过人的梦想家,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害怕到躲在青年旅馆好几天无法踏出第一步,旅途中几度想放弃,甚至自我质疑,但最后都有特殊机缘让作者再度鼓起勇气。
石田对所有事情都认真以对,而善意则让他走到哪里都获得帮助。透过他平实生动的描述,我们不只看遍了这世界,也能够重拾追求梦想的勇气。
2013年10月18日 已读
休憩239th,人是该有点精神的,无论是那种说走就走的刹那勇气,还是那坚持着骑行七年半环绕地球的永久恒心与意志,石田君都有,而我没有,我希望有,所以我羡慕他。尽管石田君并没有很好的文笔,但是真情实感足够动人。我还想请被此书撩拨的心绪难宁的诸位注意下,这种长途的旅行需要足够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准备,要有处理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难题的预案,更重要的是,你未必会收获石田君那样多的友情,爱情与美景激起的幸福感受,每次旅行都像一颗种子,谁都不知道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你可能满载而归,也可能一无所获,但我想,如果你真的踏上了石田君的路,走完了这七年半的漫漫征程,纵使他的感受你什么也没获得,你也不会失望,完成的巨大充实感已经足够,不会有多少人,在这些年里,过的比你充实,而我们这些无法生活在自己人生中的人,只能羡慕
游记
书到玩时方恨少 豆瓣
作者: 龚鹏程 黄山书社 2008 - 5
在本书中,读者在欣赏他的旅游观之余,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的两岸情怀,同时也不免忧心台湾原先在文化艺术上的优势,已渐渐地丧失。他说,台湾最以为成就的民主,大陆却并不苟同;而“台湾钱,淹脚目”,近年来大陆沿海及重点城市的经济发展,他们也不觉得了。早些年影响大陆甚深的台湾流行文化,现在大陆的发展,已经赶上了。
2013年5月29日 已读
休憩154th,作者大为鄙夷那种去了某地瞎走瞎玩,对背后历史文化不知不晓的钱多人傻游客,这点我非常认同,不过这本书写的有点矫枉过正,同样是游记,作者彻底偏向了另一个极端,全写景物景点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自己完全置身事外,固然也不错,不过如果他批驳的那些游客是去哪里都跟没去一样,他自己就是去哪里都跟别人去了一样,任何一个有点文史修养的人写出来的类似东西和他不会有区别,因此作者最多是个文匠,而且,相信康雍之际传位十四子和传位于四子这个拙劣笑话的人,也不会厉害到什么程度的
游记 随笔
客厅里的绅士 豆瓣
The Gentleman in the Parlour
7.9 (8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Maugham,W.S.) 译者: 周成林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你想到散布丛林中的那几所荒寺和散落博物馆里的那几件残雕,它们是这个强大帝国与这个躁动民族留下的一切,这些伟大的高棉雕塑就会令人异常心酸。他们不再有力量,他们四散而去,成为挑水劈柴之流,他们杳无踪迹;而现在,他们剩下的人被征服者同化,他们的名字只存留于他们如此奢华地创造的艺术之中。”
本书是二战前毛姆游历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支那的旅行记。毛姆通过水路从仰光来到曼德勒,又骑马通过山区和山国家森林曼谷、再过海来到越南海防。这是一本旅途的速写散记,几乎没有传统游记中景色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更让我们愉悦的个人的旅途见闻和感怀,而正是这些让每一次旅途都有了独一无二的价值。
2013年2月22日 已读
修行33rd,我有时会自省,我阅读的方式可能会减少阅读的乐趣,接触一个作家时往往先从其代表作,威名最盛的作品开始读,心悦诚服后再行拓展,这让我预期大于实质所得的索然无味感出现频率飚增,譬如先读洛奇的小世界,三三的刀城言耶,兰德的源泉。毛姆亦然,刀锋达到阅读体验的巅峰值后,人性的枷锁与月亮六便士都难以为继,这本写的很随意的游记更不值得期待,毛姆的文字很漂亮内容很轻快,,但 本书形胜于质的特性是没法否认的,诚然11页的内容对理解新疆问题提供了思路,169页对婚姻问题的评论很有意思,毛姆居然不欣赏无目的的求知这点很令人惊奇,但是,但是,我们在说毛姆,mao啊mu啊!这点东西就打发了我们么,唉
毛姆 游记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豆瓣
A Wanderer's World
7.7 (21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70年代知名媒体人、作家许知远出走远方,悠游他国,从亚洲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文明古国印度到非洲尼罗河河畔的文明古国埃及,从冲突不断战火连绵的巴以地区到雄踞北漠大国依旧的俄罗斯,从共产主义、柏林墙、海德堡岁月的欧洲到传统、教养、自然、安静的剑桥……这部作品首先寻求的不是恐惧,而是愉悦与知识。作者像是启蒙时代的小册子作家们一样,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与丰富,跳出狭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自以为的独特,其实一点也不独特。
2012年2月1日 已读
许知远的瞳孔依旧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色,他笔下游记和思索的内容都显得灰暗而消极,印度以色列如此,想赞美的不丹亦然,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俄罗斯游记,对苏联过去与俄国今日的观察思考,有意无意的影射着中国的昨天与今日,这是颗思索着的忧郁心灵,但是,尽管许知远谨慎而有分寸的下笔,他性格的极端仍然显现的淋漓尽致,出于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不满,他对柳德米拉等俄国民运领袖的描写和评价近乎谄媚,而对自己国度值得自豪的部分选择性忽略,他高呼中国出不了索尔仁尼琴这般道德知识的伟人,但是,即使李九莲遇罗克张志新在知识上有所不足,顾准何愧于索氏?许知远为了抨击为了批评,真敢漠视他的存在,他忘记了,在一个非理性为主流的社会和国家,我们如果想改变现实,就要做到理性而公正,否则即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又有何用?
杂文 游记 许知远
衣锦夜行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廖伟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这是一个70后作家用多种方式记录的在路上的青春,散文浓酽、想象纵横开阖;诗歌诡美、曲折,具强烈音乐性;摄影神秘、风格奇异。作者足迹踏遍大陆香港台湾三地以及欧美重要的文化城市,对青年文化深有体会,折射于诗文中,流露出意气风发又特立独行的气质,文字和图像也呼应这种不羁,风格自由流动,内容都关乎现实与内心中的旅程。本书表面虽是游记为主,但实际上写的是青春之激荡与冲突。衣锦夜行者,非“富贵而不归故乡”之意,其实是穿着鲜花走进茫茫深夜。
梁文道:朝圣的重点永远不在外界那漫漫黄沙上的足印与滔滔白浪中的布帆,而在于内心真相之渐次敞示;朝圣乃是种建立在肉身经行里的灵魂旅程。
马家辉:生活当如此,生命当如此,这或才算是,活过。
张铁志:伟棠的文字迷人,但文字背后的精神气质更是这个时代最稀薄的。
2011年12月12日 已读
一本名为游记的关于朝圣和内心寻找的书,详评见长评
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