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
旗人风华 豆瓣
The Adventures of Wu :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
作者: 罗信耀 译者: 罗进德 文津出版社 2020 - 8
本书是部英译汉的译著。经埃德加斯诺的介绍,罗信耀先生在《北平时事日报》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北京文化,后结集为The Adventures of Wu: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先后有英语版本和日语版本出版,在国外影响很大,一版再版,被认为是外国研究北京民俗的必备书籍,遗憾的是因为大量民俗的专业名词,以及涉及的领域太广,翻译烦难,所以一直没有中译本。吴晓铃、葛兆光等名家曾阅读日文本,力主翻译。罗进德先生秉着对北京文化的爱,以及父亲的嘱托,根据初版和日文本相对照,花了10余年的功夫终于翻译出来,同时又参照近百种北京文化类书籍对其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注释和考订。本书以20世纪一位老北京人从生到死的日常生活为主线,包括生子、婚丧嫁娶,也包括进香、赛马、上朝等,忠实记录了老北京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尤其难得的是作者自身是旗人,他隐性地写出了一幅生动翔实的满族旗俗的风情画卷。这对我们理解北京文化的多民族形成和巨大包容性,勾勒中国乡愁的北京特色极具意义。本书以叙述为主,不仅趣味性高,可读性极强,罗信耀先生又善于版画,本书通过大量的生动插图,对我们还原那些老北京消逝的绝活极有启发意义。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休憩152nd,所谓能留住文化的书就该是这样的吧,还没读正文一看定宜庄先生做序,心知稳了。正文通过一个北京娃儿的出生长大送走老人到成家立业的全程,将北京民俗以及民国风情做了细节十足的描绘,读到了很多已经消逝不见的东西,与定宜庄金启孮先生著作齐读可得全貌。不足有二,一是老北京用英文写又翻译回来,出口转内销,就有林语堂作品的毛病,翻译腔浓重,译者还是北京人,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么硬,导致对话部分总让人出戏;二是书里管妈叫“额吉”,无论作者还是书里吴家,都不是蒙军旗,怎么能叫额吉呢?当然瑕不掩瑜,此书佳妙,大为可读,老北京更可读,满族更更可读
北京 文化 满族 近代史
正红旗下 豆瓣
8.8 (33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 6
正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八旗是清代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以旗的颜色为号,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旗(正即整字的简写),凡满族成员都隶属各旗。这是“ 满洲八旗”,以后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成员,统称“旗人”。本文作者隶属“满洲八旗”的“正红旗”,所以这篇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即取名为《正红旗下》。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风腐化,旗人们的生活也日见窘迫。庚子年间,随着义和团的到来,老北京顺民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陡起波澜,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更让老百姓百思不解、颜面扫地,官军和团民围攻东交民巷,旗兵们尽了职责,报国寺的老方丈也带着满腔的怨恨走进了熊熊烈火……面对这破碎的河山、残存的家园,经受了劫掠的老北京只能将这段历史永远地铭记在心。
随着老舍先生的笔在舞台上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温和老实的父亲、勤俭朴实的母亲、尖刻自大的姑母、吃喝玩乐的大姐夫、蛮横无理的大姐婆婆、无过是福的大姐公公、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奸滑钻营的多老大、性格直率的多老二、正直善良的老王掌柜,倔强耿直的王十成、养尊处优的定大爷、逍遥自在的博胜之、能说会道的索老四、身残“志坚”的查二爷、妄自尊大的牛牧师……一朝子民,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活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可当他们赖以支柱的大清王朝摇摇欲坠破碎飘零时,他们的命运就同样不济了……
全书写完的部分共十一章:
第一章写“我”出生的事儿(其间重点介绍了几个人物:大姐婆婆、大姐公公、大姐夫和“我”的姑母——文字主教材所选的片断之一就节选自这一章);
第二章介绍“我”的家庭情况、出身及清末皇城的一些民俗(妈妈、爸爸、大姐、二姐、姑妈,并且介绍了清末的皇城的民俗——妈妈为老儿子的出生“贺喜”而发愁);
第三章写大舅家二哥福海与大舅妈前来贺喜,福海精明地为“我”的“洗三”之礼进行筹划,解去“我”妈的一块心病(福海、大舅妈、大舅等人物出场——文字主教材所选片断之二的出处);
第四章写清末皇城民俗——“我”的“洗三”典礼在福海二哥的张罗下圆满成功、经济“合规”(引得“小六儿”白姥姥、尤其是老王掌柜地出场);
第五章写“我”们一家如何过了年;
第六章写“我”满月的喜气:意外得到了定禄定大爷的贺喜与贺礼;还有少数民族朋友的庆贺(很有人气与福气;也介绍了王掌柜和定大爷的交情,为后文定大爷出面摆平洋鬼子作铺垫);
第七章写王掌柜的儿子十成在山东打洋鬼子造反来京逃难,得到福海的暗地支持(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清王朝的懦弱无能);
第八章写王掌柜与多老大交好却受崇洋媚外的多老二的欺负,引出洋鬼子牛牧师;
第九章写王掌柜求救于二哥福海来解决多老大的欺凌与讹诈,二哥又求助于有官职身份地位的旗人——自己的父亲和“我”大姐的公公,他们确是摆设无能无力也无意参与解决;
第十章写福海二哥找定大爷出面摆平洋鬼子牛牧师,并与其商议对策;
第十一章写牛牧师应定大爷之邀前来赴宴,宴前却遭遇狼狈而有气无言。据老舍妻子言称:《正红旗下》未完成的下几章很可能将结合老舍的悲惨家史(自己两岁那年,父亲被八国联军的烧夷弹打燃身上火药而烧死,墓冢中没有遗骨、只有父亲的一双布袜子)和其要写有关义和团内容的小说的心愿。
《正红旗下》可能成为老舍先生最伟大的作品,如果先生有机会将其写完的话。
老舍在这部作品中以自传为线索,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与他过去的写作不同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对本民族的历史——清末旗人的生活习气作了出色的表现。对这一目的来说,自传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进入历史与审视民族风习的视角。
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创作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违背时代共名的前提下,他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与本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亲熟的反省态度。这种态度与《茶馆》类似,是采取了一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化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的叙事策略,从而由时代共鸣走向对民族民间风习的诗意描绘。
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回味,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
2016年7月11日 已读
休憩78th,读得多了会发现一些公认经典之作在你眼中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并非是说不好,而是任何优点在好书堆里都显不出独到,而一些缺点让你牙疼。老舍先生这本未竟稿在我眼里就是这种。此书更大的价值是本身半回忆录性质所带来的真实感,让你读到民国时旗人的生活习惯与典型思路,文学作品比生活更集中也更夸大,让那些阅读书中世界时视力不佳的人也能准确把握到点。书中一处不敢苟同之处是写到义和团部分的时候,虽然义和团未必无积极意义未必无高人正人厕身其中,也未必如TG历史书一样伟光正,但老舍描写义和团时应和政权的谄媚态度令我瞠目,他说“二哥(旗人福海)看着王十成(义和团),想到,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没见过这样淳朴,这样干净,这样豪爽的人”,舒先生,咱姑且不论义和团和无数假义和团之名的恶,您对得起北京爷们大妞们么?
小说 当代文学 满族 老舍
北京城区的满族 豆瓣
作者: 金启孮 1998 - 10
《北京城区的满族》一书是继《北京郊区的满族》之后,进而介绍北京地区满族的续篇。书名使用了读者容易理解的名称,而北京城区的满族实为京旗的满族,因此书中就京旗的含义做了详尽的讲解。此书介绍的目的,仍是为了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有关满族的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不都是书本上所能找到的。介绍过程中将北京满族与各地驻防满族进行比较,看他们在思想感情,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音语调等各方面变化有多大,从而研究他们与邻近各兄弟民族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同化问题。。。 。。。
2016年6月30日 已读
修行15th,此书相较北京郊区的满族,描摹生存状况与心理状态的文字少而学术干货较多,感染力有所欠缺,我还是读的如饥似渴,因为我真是太不了解自己的民族了,所以这本书在我仍然意义非凡,然而读的过程中,觉得清末民国的满族和现在完全是两个样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音语调都太不同了,而他们所受的欺凌白眼,也随着民族特色一起湮灭无存,对与错,好与坏都不重要了,一切已无法逆转,我们只能接受,感谢金先生啊,为我打开了了解自己民族的窗口,感谢赠书给我的小玉。
历史 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