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 豆瓣 谷歌图书
99 Ways to Tell a Story: Exercises in Style
7.8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特·马登 译者: 黄远帆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 11
风靡欧美的动漫画工作坊经典教科书,已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作者马特·马登因漫画创作成就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国内读者期待多年,漫画版《风格练习》简体中文版首度公开
.
汉化经典原版设计,呈现讲述同一个故事的99种灵感
动漫画作者、广告文案、影视编剧、故事写作者必备的案头书
由《小说机杼》《破格:论文学与信仰》译者黄远帆翻译
英文版在豆瓣有近500人标记,评分9.0
.
这是知名漫画家马特•马登基于雷蒙•格诺的名作《风格练习》创作的漫画,以99种不同的漫画风格或形式讲述同一个简单的故事。它开发了讲故事的诸多可能性,每一种风格都是一个独特的设定:多视角,视觉与语言戏仿,格式变换,对故事内容的彻底重组,等等。马登这些不可思议的讲故事的方法,将给面临困境的讲故事的人带来全新的思考,为他们拓宽风格的限度。阅读本书,将开启一趟充满哲思的故事世界之旅,富有趣味,暗藏惊喜。
.
《一个故事的99种讲法》由美国漫画界最具创造力的头脑之一创作,巧妙而富有趣味地探索了漫画创作的各个层面,带给人形式上的纯粹乐趣。
——斯科特·麦克劳德(美国著名漫画家、漫画理论家)
愉悦迷人,令人信服。这是一部幽默杰作,欣赏起来就像是罗伯特·斯蒂文森、伊塔洛·卡尔维诺以及动作漫画的结合体。
——哈里·马修斯(美国作家,第一位入选“乌力波”的美国人)
2021年10月30日 已读
休憩170th,对有志于写作,编剧乃至产出内容的所有人都是一本极为有价值的教科书,直观而简单,不知要耗费作者多少心力方能有此效果,对门外汉而言,也是一个对诸风格流派乃至叙述的多种方式方法的亲切科普,赞赞赞
写作 电影 电影理论 编剧
看电影,学历史 豆瓣
This Way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
作者: 蒋竹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3
《荒野猎人》中小李子舍命捕猎的海狸,是昙花一现的时尚风潮,也是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命脉?《和食之神》结尾一闪而过的味精才是日本料理传遍世界、日本化工全球化的真正功臣?谈论全球化现象的经管畅销书《世界是平的》,如何改编成一部爱情喜剧?《鸦片战争》考究的场景细节,暗含了哪些书写鸦片战争史的新取向? 致力新文化史、全球史研究的学者蒋竹山,以电影为引子,展开二十三堂生动的历史课。时而抽绎历史片段,探究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感官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时而延伸触角,聚焦全球史、战争史、性别、环境、大众史等前沿热点。透过五光十色的影像本事,探索电影里没说的历史,教你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理解、思辨。
2021年3月14日 已读
修行6th,类似体例的大众史读物众多,大抵从浩渺历史长河中寻找若干作者熟悉但彼此毫不相干的时空故事拼成一本,如果每篇都不错,填补碎片化时间倒也不错,可惜能做到这一点的都少。此书虽然也是十三不靠,但好在有电影做引子,可以让看过的人理解更深,没看过的人心生好奇,而且很难得的每篇都不浅,或有不错观点,或有循循善诱,每篇之末尾还有类似课后阅读作业的开放式理解问题,个人对此深表满意
历史 电影
香港电影夜与雾 豆瓣
作者: 汤祯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抓住香港電影最坚实的落脚点,理清种种来龙去脉,作者综合考察香港电影之当下,以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现象/潮流,搭配香港之场景影像,作为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之示范解说,建构香港电影与文化间交相呼应的阅读生趣。
只要看看阿汤写王祖蓝现象,给刘德华的一个机会,又追击《我的机械人女友》再重温《追击八月十五》,谈《我是一个演员——周星驰的文化解读》;由《金瓶梅》说及《大内密探零零性性》,《叶问2》天台上的隐喻,《戏王之王》的师傅教戏;将《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饰的阿来,视为《旺角卡门》乌蝇和《男人四十》林耀国的深情延续;《前度》感情交替给性格留烙印的婉转寄意,以及其中情侣吵架的电影学问;摆明请师父重振雄风的《打擂台》;誉为“安乐椅式怀旧”的《岁月神偷》成为流行文化与香港价值的代言尖兵。
再回看方育平三部曲为代表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葛优身上的男星阴性情意结;通过想像舒淇来讨好自己;张国荣阴影价值之所在;麦兜与熊宝弟弟背后的隐喻与潮流意旨;港台青春片的比照与纯爱根源;而彭浩翔之《志明与春娇》最懂得捕捉时代氛围与商业噱头;许鞍华冷静影像之背后,《天水围的日与夜》暗藏两代之间的沟通密码,以及《得闲炒饭》张兆辉的幽默能量;王家卫的赏味期限及其他;解构虚实交错《夺命金》;由“共感”到“共犯”看《剑雨》到《武侠》;看《东风破》讲述属于东华三院的香港历史……这些在跟着本书的追寻都能获得启示,阿汤真正立足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此为市面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及项背的香港电影之最佳读物!
——————————————————————————————————
在港产片身份日渐模糊,重获本土观众欢心举步维艰的今日,阿汤依然对香港电影不离不弃,笔耕不辍。其涉猎范围之广、评论视野之宽,更非一般港片评论所能望其项背。若要完善建立香港电影的本土论述,我们需要更多的汤祯兆。
—— 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李焯桃
一本具有独立精神的香港电影通鉴,时而辛辣时而爱惜,在回顾与展望间,作者对不同年代的电影作品提出了清醒而具个人触觉的观点。
—— 香港导演 郭子健
2020年3月25日 已读
休憩56th,大失所望而归,读完肉与骨,本以为夜与雾会继续编年史体例,重溯九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黄金时代的经典港片群,结果变成了影评文集,观点举例与肉与骨重复不少,而且,即使没有编年史体例压制,他还是写的那么短,那么不透彻,外加文学科班出身惯用的晦涩文风,使此书可读性委实不高
文化 汤祯兆 电影
香港电影血与骨 豆瓣
6.2 (10 个评分) 作者: 汤祯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香港电影文化学者汤祯兆,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他综合考察香港(电影)历史与当下社会现实,结合文化理论,对新世纪港片做出精辟入微、独树一帜的阐述;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本书不但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与现象/潮流,最重要的是别具慧眼地指出香港电影最具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努力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作者真正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这是市面上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项背的。
2020年3月24日 已读
休憩54th,汤祯兆围绕新世纪港片的评论,满目萧条几无下口处,是影评人的悲酸,也是时代夕阳之缩影。其人评论影片角度往往新奇,尤其在结合港人心态的隐喻方面,初看深觉过度引申,细品又不无滋味。此书最为冒犯读者之处无疑是对哥哥的评论部分,既为评论何妨见仁见智,此书最大缺点还不在引申与哥哥,而在于篇幅短,几乎所有片目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可能限于篇幅,作者除了隐喻部分必提之外,把公认佳作拉出缺点批驳,一些小众且不甚叫座作品则说了不少细节与好处,倒是可做观影指南,只是我电影方面差太多,不是一两年补得起来的哟。
文化 汤祯兆 电影 评论 香港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3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19年5月29日 已读
休憩132nd,读完发现和老爷子神交甚笃共鸣遍地,之前对北野武的印象就是个绝佳导演外加黑道片里果毅阴鹜如本色尽显的好演员,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似乎瞬间拉进了距离并深刻的了解了他。以漫才演员身份出道的他和绝大多数走到喜剧巅峰的人一样,是悲观的,我也是。他本科读的工科,专业是机械,他一直有做数学题的习惯,他爱贫爱恶搞,他好色,他崇智,他心事很重,他伤感,他有那种枯槁苍凉的无所谓心态,他对自己的要求远高于社会要求,他怀疑绝大多数事情,他很真诚,他很谦逊,有时候他很胆怯,这些因素我都有,从读完这本书开始,我会默默的支持他欣赏他,就像远远望着一个更为杰出,璀璨千万倍的我自己,起码今年没有另一本书比这本更能让我体会,读书就是读自己。
北野武 日本 电影 随笔
往事点滴 豆瓣
作者: 黄佐临 2006 - 9
本书是著名电影导演黄佐临对年轻时代的点滴回忆。时间跨度始于二十年代末期留学英国 终于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但作者并不是回忆年轻时代的苦难,而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年轻人在苦难中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不断地追求艺术的画面。使全书充满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作者是剑桥大学的文学硕士,文笔极好。因此无论是留学英伦时的浪漫,还是上海“苦斗”剧团时期的艰苦,甚至文革中被抄家被批斗,到作者笔下都成了一幕幕人间喜剧。字里行间充满了老年人对人生的洞见。全书共41篇,约3万字。是黄佐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新民晚报》上的专栏文字的结集。书中收有45张黄佐临各种阶段的珍贵照片,是从其家属那里直接拿来的 很多都没有发表过。
2018年3月28日 已读
休憩89th,昨天读胜利的困境,石挥一篇提到黄佐临对石的回忆,包括601故事,狗崽子故事以及石边弹钢琴边放屁的故事,哈哈大笑,偶记起自己曾随手买入一本黄先生作品,于是找到读之,发现黄先生可真是个闷骚有趣的可爱人物,有着乐于自黑以娱人的高尚情操,这本书绝谈不上是回忆录,书名中点滴二字再合适不过,只是一些有趣的片段,每篇文章篇幅又极短小,读出些趣味便已终止。黄先生的有趣读这本书很容易可以看到,黄先生的乐观倒也极为鲜明,写石挥苦时他自己势必阔绰不到哪里去,而写文革时对所受苦难也只轻描淡写,或化在段子里作为背景,站桌子脖挂铁丝大板时黄先生津津乐道的写自己故意表演摇摇欲坠结果被善人救下免去苦刑,当做表演的乐趣与好处,我想他整个人生的坎坷艰辛和他面对这一切的态度,都可以浓缩在这一篇当中了。
回忆录 电影 随笔 黄佐临
影海生涯(上、下)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李翰祥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7 - 8
本书为李翰祥先生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了三年的《三十年细说从头》的浓缩版。原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由农村读物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在大陆发行。
这部回忆录以李翰祥先生个人经历为主线,以编导演活动为中心,纵横交错,上下奔驰,生动展现了港台及国内影坛内外的广阔生活。从李翰祥先生1948年投考剧校写起,一直到1978年回大陆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两部历史片为止。三十年间,个人的荣辱得失、喜怒哀乐,影坛的盛事壮举、名流巨星、轶闻趣谈,都有详实的介绍和生动的描绘。
2016年9月17日 已读
休憩123rd,读老李的书简直是八卦的一场盛宴,全书且贫且真且有料,非常好读。只可惜此书是在报纸连载后的再度合集,李先生创作随意性差,很多时候想不起来什么事却还得填空,只好胡乱回忆一些文史充数,不及八卦有趣;更加卧槽的是,大陆此版删节近四十万字,不应当主要删在了文革头上,使正文时间出现断层,李翰祥自己也好像一下子成了名导演。此外,李翰祥初期打拼衣食无着饔飧不继的窘态太也可怜,彼时的香港骗子横行极难做事,挣到一份钱糊口实在不易,那个年代走来的人啊,值得尊敬。另外李翰祥居然和我一样都是锦州人,顿生老乡见老乡的喜悦之情
回忆录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