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晚熟的人 豆瓣
作者: 莫言 麥田 2020 - 8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獲獎後首部作品
從人的故事出發,莫言探討「人性」的最新代表作
「莫言將夢幻寫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和當代社會合而為一。」──諾貝爾獎委員會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許多年後,當我成為一個小說家,當年的許多幻想,都被我寫進了小說。
自己的故事總是有限的,講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須講他人的故事。於是,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湧出來。他們用期盼的目光看著我,等待著我去寫他們。
——莫言「諾貝爾文學獎演講」
這部小說,我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同時也是作為作品裡的一個人物,深度地介入到這部書裡。
《晚熟的人》裡面一系列故事,這些人物,有的是我的朋友,有的甚至跟我像孿生兄弟一樣的彼此地知己。這七、八年來確實有很多很多的感受,彷彿只能通過這樣的一個角度才能把自己的這些豐富感受用文學的方式表現出來。
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諾獎這個「魔咒」,現在不好判斷,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差不多十年來,儘管我發表的作品不多,但是還是一直在寫作,一直在做準備,也就是說我花費在案頭上的準備工作遠比我寫這本新書的時間要多。
——2020.8莫言媒體訪談

《晚熟的人》是莫言得獎後首部結集出版的短篇小說集
十二篇作品可以一窺莫言八年間的變與不變
「晚熟」既可能是大器晚成、後勁十足,也可能是後知後覺、恍然大悟,甚至不計一切,後發制人。從「晚」與「熟」意義各種可能的排列組合裡,莫言觀察當代中國形形色色的現象,也思索後社會主義本身是否也是晚熟症候群的一端。
晚熟是時間的考驗,經過大風大浪,作家看盡一切。傳奇不奇,他要書寫平常裡的不堪,也要記錄那屈辱裡的高潔。晚熟的作家冷眼觀世,心照不宣,但更可以自行其是,笑罵由人。在這一轉折點上,莫言開始實驗他的「晚期風格」。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晚熟的人》基本圍繞兩類題材展開:一類關於莫言近年返鄉、重新認識當年人事風貌;一類關於莫言對文壇眾生——包括自己身為「作家」——的觀察。風格從大開大闔轉為內斂,時而懷舊,時而嘲諷,顯露一種若有所思的節制。
在〈地主的眼神〉裡,小學三年級的莫言據說因一篇作文〈地主的眼神〉「轟動全縣」,也坐實了那位地主的罪狀。「從此以後,我就明白了,寫作文可以虛構,而且也明白了,作文中的人物與現實中人物的關係。」
〈晚熟的人〉寫莫言的一個鄰居歷經革命洗禮,新時期搖身一變成為地方名流,藉著莫言獲獎牟利斂財。小說高潮,莫言看著《紅高粱》景區愛國狗血擂台賽,被操弄的懷疑自己身在何方。
〈天下太平〉裡的農村早已經成為環境污染的淵藪,腫瘤的魚、變態的鱉、各懷鬼胎的村人,共同活出一個太平盛世。
〈賊指花〉是篇具有神祕色彩的作品,圍繞一群文壇男女的小奸小詐,而故事核心居然指向偷——偷竊與偷情。所謂文學在此有如障眼法,混淆了生活與創作。這篇作品有如莫言與文藝圈牛鬼蛇神交遊多年後的心得報告。
〈紅唇綠嘴〉寫莫言的一個小學女同學多年屢仆屢起,進化成家鄉網路時代的恐怖分子,以五個手機、兩個公眾號買賣謠言,操弄民意。她食髓知味,儼然以莫言經紀人自居。「在網絡上不能講仁義道德,越無恥越狠毒越好!網路真他娘的好啊!」
〈火把與口哨〉莫言以第一人稱記敘少年所見的一樁婚姻故事,以及一場人狼大戰的傳奇。故事中的男女因為吹口哨相愛成親,日後丈夫因礦難驟逝,一家四口的生活因而崩坍。莫言探討惡與傷害不僅來自人與人間瘋狂的鬥爭,更來自天地不仁的兇險。時代是這樣紛亂無明,生命何其脆弱。那四口之家剎那間崩塌,徒留淒厲的口哨聲縈繞鄉村。
……
二○一二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最新作品《晚熟的人》仍以他的家鄉東北高密為背景,小說人物也主要以高密的各色人物為原形,其中有莫言的親人,朋友,更有莫言自己的影子貫穿其間。時間的刻度對焦在當代中國現狀的描寫,也觸及了以往的歷史;整部小說呈顯了莫言對家鄉現狀的關懷與探究。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講稿裡曾提及,可能是因為他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他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了解。他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他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準確地、生動地描寫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
《晚熟的人》除了維持莫言擅於說故事的特色外,小說更奔放的敍述手法,是讓我們驚豔的地方。全書看似輕描淡寫,卻讓人讀出栩栩生命與時代人性思索。
2021年12月9日 已读
休憩192nd,莫言惜墨如金,八年得此一书,读之酣畅淋漓,感觉莫言依然是那个会讲故事的人,有趣在于,其标志性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书里几乎不见,风格更靠近阎连科一些,此书里莫言也展示了一番闪展腾挪游走在审核边缘的本领,很多话语再深点只怕就无法问世或者会被有意者拿去过度引申了,这也是一种本领,但还是希望大家无视这一层面,纯纯的看看故事就好。
中国 中国文学 小说 莫言
道神嫖 豆瓣
作者: 莫言 1995
2012年4月25日 已读
名字瓜,但是内容出人意料的精彩,莫言的中短篇集子,收入了很多别处不见的篇目,妙处真是不读不知啊!
小说 莫言
食草家族 豆瓣
作者: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 8
《食草家族》是莫言从1987至1991年创作的几个系列小说组成的一部肆意挥洒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当代汉语文学中将荒诞与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充分体现莫言“食草哲学”的作品。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生活在贫瘠而富饶的土地上的世世代代的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奇特的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
迄今为止,莫言和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了海内外众多奖项,主要有:1987年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1988年台湾地区“联合文学奖”;1996年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2001年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2001年法国“Laure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2002年首届“鼎钧文学奖”;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一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第十三届意大利“NONINO(诺尼诺)国际文学奖”;2006年日本第十七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7年“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等。
2012年4月17日 已读
很有百年孤独的味道,也很不知所云,我很不吃这一套,莫言巧妙的结构如果搭配上这种离奇的桥段就给人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的感觉,被一家几代无数男人咀嚼的一束束小小的折的整整齐齐的茅草倒是很不错的物象,能让牙齿雪白肯定是好东西了~
小说 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 豆瓣
作者: 莫言 2005 - 8
这是一部小说,我不为对号入座者的健康负责。小说中的事件,只不过是悬挂小说人物的钉子。事过多年,蒜台事件已经陈旧不堪,但小说中的人物也许还有几丝活气。
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至今他已发表的长篇小说近十部,中短篇小说上百篇。他的小说以其斑斓的色彩,新奇的感觉,丰厚而独特的意象,推出一个类似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高密县东北乡的艺术世界,以至有的评论家评论说,莫言就是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乡村生活的记忆是莫言许多文学作品的素材和背景。
2012年4月16日 已读
这是本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书,而今天,似乎情形没有丝毫好转,这是个悲剧,是个从任何角度都没有给人留下一丝活路的肮脏绝望的世界,我们该骂愚昧,骂贫穷还是骂正斧呢,还是骂正斧呢,还是骂正斧呢,我们骂愚昧,骂贫穷,是有可能改善问题,让世界好一点,主流价值观正确一点的,可是骂正斧呢,有用么,我想我心早就凉了,这个世界依旧我行我素的残忍危险着,这书的知名度好小啊,和水准不成比例
小说 莫言
酩酊国 豆瓣
作者: 莫言 1995
2012年4月12日 已读
结构巧妙而诡异,内容若即若离.......没看懂却真的感觉到了什么东西,这个小眼睛八嘎是个奇才啊
小说 当代文学 莫言
檀香刑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3 (99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作家出版社 2001 - 3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檀香刑”是一种类似西方“桩刑”的酷刑,农民领袖不幸遭此大难。小说情节以女主人公眉娘与她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展开……
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作者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2012年4月8日 已读
老书重读,别有一番风味,这本书是莫言擅长的【结构】大成之作,如今多视角叙事已经谈不上新鲜,但老实不客气的说,高水准的东西不在乎新鲜还是陈旧,一样熠熠生辉,我欣赏莫言结构上的特色很久了,而这本书思想也是不错,没有令人厌恶的灌输和不自然的描写,愚昧与有限的智慧,执着与痛苦的斟酌取舍,都栩栩如生,最喜欢的桥段,还是老刽子手一丝不苟的完成檀香刑的每个桥段,用句被用俗套的话说,他把自己的工作变成了艺术,哈,想必不是每种执着都能给其他人感动,也不是每种执着都能升华成被众人认可的艺术,只是执着和坚持必然可以感动自己,这本书深化了我这个想法,阿门
小说 当代文学 莫言
红高粱家族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
在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上,几代作家在不同的时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长篇小说。我们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专业文学出版社,素有“新中国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之誉,长篇小说出版资源非常丰富。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从业已出版的长篇小说中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汇集成“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中国60年长篇小说典藏”一次性推出。这些书目的选择,兼顾历史评价、专家意见、读者喜好,以及题材和思想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它们集中展示了新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伟大成就和发展变化,从文学的角度折射出中国特别是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入选作品大都经过了时间淘洗,是可以流传的上乘之作。阅读或收藏,均富有价值。
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红高粱家族》(1987)出现具有审美转型的深刻意义。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用“酒色财气”颠覆“英雄崇拜”,用“灵魂救赎”挑战“旧梦新知”,并以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宣告了革命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
2012年3月28日 已读
不得不有些气愤地发现自己以前读的红高粱原来是节选全文的第一章,也就是电影红高粱的剧本部分,全书要比第一章好一些,第一章无疑更紧凑,但全书更深刻,更完整,姜文演余占鳌真是再好不过,那种匪气戾气和狡猾的智慧,让人感觉【我爷爷】就该是这张脸,这其实是本属于男人的书,我奶奶和二奶奶的形象比起爷爷和父亲远逊,莫言真是个实力写手,尤其是天马行空杂而不乱的结构,哈,赞
小说 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