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時 東大圖書 1998 - 7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 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的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 。十餘年以來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而這也是本書最後決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2021年5月23日 已读
修行22nd,陈寅恪晚年心态部分十分李菊福,进入诗文笺证部分令我目瞪口呆,个人阅读体验是充满了满满的牵强附会感,思路与文字狱构陷者如出一辙,但我学识不足,没办法下如此重大的一个负面指控,只好继续读,至论战部分,余老有的放矢,本领尽显,抓住汪荣祖打得有理有据,对直接对手冯衣北(刘斯奋)的反驳反显得有些逊色。刘拿过茅盾文学奖,说话的分寸感是很好的,虽然立场被迫给定,但进退有度颇有章法,在框架里做得极好,反给了我很多好感。总之全书读完给我一种余老对陈心态拿捏和部分内容(陈夫人选赴台说)很让人信服,其他部分实在不能信任的感觉,于是立刻购入胡文辉大人两卷本陈诗注释,计划搞懂这个问题。
余英时 历史 评论 诗词 陈寅恪
香港电影血与骨 豆瓣
6.2 (10 个评分) 作者: 汤祯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香港电影文化学者汤祯兆,自我定位为“草根影评人”。他综合考察香港(电影)历史与当下社会现实,结合文化理论,对新世纪港片做出精辟入微、独树一帜的阐述;从过去港产片与现实对照的启悟,化为今日社会解读式的影评,搭配香港的场景与影像,两相对照之下,建构出香港电影与香港文化彼此呼应的阅读趣味,更是对香港电影深化理解与另类阅听的示范解说。
本书不但深入解读单片、明星、导演/作者,更综合阐述元素、类型与现象/潮流,最重要的是别具慧眼地指出香港电影最具决定性的文化要素,就是暗渡陈仓、正言侧说、虚实交错——努力回避黑白分明的判断陈述,正面去看是容许广阔的诠释空间,反面而言也可架起保护网,让他者难以批评导演的意涵企图。作者真正立足于香港本土文化,对香港电影特质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真切到位。这是市面上泛泛而谈的同类论著难望项背的。
2020年3月24日 已读
休憩54th,汤祯兆围绕新世纪港片的评论,满目萧条几无下口处,是影评人的悲酸,也是时代夕阳之缩影。其人评论影片角度往往新奇,尤其在结合港人心态的隐喻方面,初看深觉过度引申,细品又不无滋味。此书最为冒犯读者之处无疑是对哥哥的评论部分,既为评论何妨见仁见智,此书最大缺点还不在引申与哥哥,而在于篇幅短,几乎所有片目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可能限于篇幅,作者除了隐喻部分必提之外,把公认佳作拉出缺点批驳,一些小众且不甚叫座作品则说了不少细节与好处,倒是可做观影指南,只是我电影方面差太多,不是一两年补得起来的哟。
文化 汤祯兆 电影 评论 香港
秋水堂论金瓶梅 豆瓣 Goodreads
8.3 (27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 1
秋水的论〈金瓶梅〉,要我们读者看到绣像本的慈悲。与其说这是一咱属于道德教诲的慈悲,毋宁说这是一咱属于文学的慈悲。即使是那些最堕落的角色,也被赋予了一种诗意的人情;没有一个角色具备非人的完美,给我们提供绝对判断的标准。我们还是会对书中的人物做出道德判断——这部小说要求我们做出判断——但是我们的无情判断常常会被人性的单纯闪现而软化,这些人性闪现的瞬间迫使我们超越了判断,走向一种处于慈悲之边缘的同情。
2019年8月27日 已读
修行20th,此书质量只能说中上,我却很喜欢,因为田晓菲的观点和我基本一致,比如《金瓶梅》与《红楼梦》都是绝顶的好小说,但《金瓶梅》的个人排序在红楼之上;比如绣像版要比词话版好,而且好不少。此外还有对一些相同细节产生了类似的想法与共鸣,不能尽述,坏处则在于此书有时失之片面,不过读书多想其好处,莫要求全,容易快乐也容易进步,想想看,人生好像也是这个道理
小说 文学 评论 金瓶梅
小说稗类 豆瓣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2019年2月16日 已读
休憩53rd,《公寓导游》乘兴而来败兴而走,读此书时相当担忧此书也是那种抖机灵见功夫的小说集,当发现是文学评论的时候实在是太开心了。与《公寓导游》一样,最好读的是序言,而正文质量和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一个水准
张大春 文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