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趣坊
旧时书坊 豆瓣
作者: 秋禾、少莉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本书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房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扬州、苏州、镇江、杭州、长沙、福州、香港、台北等地旧书流通业的历史风貌,对中国书店、来薰阁、通学斋、抱经堂、来青阁等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店肆,介绍尤详;辑二由店及人,为旧时坊友如孙殿起、雷梦水、朱甸清、陈济川、陈乃乾、杨寿祺、郭石麟、徐绍樵、朱遂翔、郭纪森、徐元勋等立传,更是中国旧书业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辑三则是作为幕后主角的坊友走到前台,现身说法,以第一人称自述,留下第一手的历史文献,与前两辑构成互补和潜对话。
2017年8月28日 已读
休憩213rd,觉得论内容要比韦力先生作品优质许多,只是受限时代与我个人知识构成,阅读时颇觉枯燥,我的知识体系中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等功底基本为0,贻笑方家。读此书最大的感受是旧时书坊中老板与顾客的关系今日非常难得,孙殿起雷梦水徐元勋这样的先生再现的可能性也很小了,这是时代的悲哀啊
书话 文化 闲趣坊 随笔
吃主儿二编 豆瓣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吃主儿》的续篇。王敦煌继讲述父亲王世襄和家中两位老人的故事后,又以把视角放到老北京的庭院里,讲述“吃主儿”眼中的花草。书中所提九十多种花草,其实都是食材、药材,都可以为人们食用;同时又由于各自的形态而让人有了摆弄、欣赏的意趣。
“说起来是个景儿,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住在平房里不闷得慌。刚入五月,从城外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花儿的、就在胡同里吆喝上了。吆喝声是那么的传神,那么的打远儿,那么的好听,他们似乎把春天的气息也带到城里来了。卖的花儿没几样儿,但瞧着新鲜。那顶着花骨朵儿的蝴蝶花、串儿红、韭菜莲,和不开花的天门冬、麦门冬,每棵的根底下都带着一坨子土。栽这东西省事,找个花盆,或者在院子里挖个坑,把花儿坐到里头,再浇点儿水,它准活。
这么着,没过多少日子,就有能摘下来吃的了。还真去摘吗?看是什么了。黄瓜有摘的,那顶花儿带刺儿的嫩瓜,市场上没卖的,它不够个儿不是。庭院里的,爱什么时候摘什么时候摘,来的就是这口儿鲜。
除此之外,就不摘什么了,摘下来嘛使呀。胡同口外头卖茄子、卖秦椒、卖西红柿,都几分一斤,来个五毛钱的,一个人兴许拿不动。还摘,留着看景儿不就得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情,还有入秋时节,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九花儿”的吆喝声,都已经消失在九霄云外了。我生活过的那个庭院,和周围几十条胡同里的院落,都在旧城改造、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消失了,从此变成拔地而起的高楼组成的小区,就是寻梦也找不到它原来的位置了。只有那难以忘怀的故事,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2017年7月12日 已读
休憩140th,吃主儿写家常菜,二遍写种植花草菜果,都是实操性很强,看得出很浓厚的生活兴味令人钦羡的。但是这本比起吃主儿差在哪呢?吃主儿全书浸透感情,玉爷张奶奶对工作的认真对传统的恪守对敦煌老的疼爱都极传神且动人,这本书里这部分付之阙如,立刻变成流水账略强,无法勉强。
闲趣坊 随笔 饮食
酒人酒事 豆瓣
作者: 夏晓虹编 / 杨早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5
酒,可谓泽被众生。古今中外,好酒贪杯者难以胜数,而真正知酒乐饮,且形诸笔墨者,却属少数。本书辑录了包括周作人、张中行、唐鲁孙、金受申、王蒙等现当代58位学者、作家的散文、随笔共69篇。他们中有的是品酒名家,上海的柜台酒、京味十足的大酒缸,酒香四溢,令人神往;有的是自得其乐,或月下独酌,或与酒友浅斟,无鲸吸百川之量,但求悠然舒雅之味;有的则不会喝,或干脆不喜欢酒,却倒也乐谈酒事。
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携杨早博士编选,内分四辑:辑一“ 何以解忧”直接谈酒,兼及酒故,陶渊明之贪杯,刘伶之沉湎,李白之豪饮,读来逸趣横生;辑二“壶边天下”说各地酒品,苦老酒、绿茵陈、绍兴老酒、回沙茅台,酒未入唇,意已微醺;辑三“酒话连篇”泛谈酒史与文化,既有酿造之法,也有饮者之德,还有酒令之趣;辑四“酒界往事”忆旧念故,或思及挚友,或怀念亲人,或感慨人生,世味在酒香中弥漫。诚如编者所说:“当年的豪举氤氲化为纸上的墨迹,追思起来才更显韵味深长。”
2017年7月7日 已读
休憩139th,除唐周几位颇会生活的闲适者,绝大多数人是怀抱满腔悲愁凄苦仰头灌下辣苦烈酒,而后成了习惯。随着年岁长,虽然还是不喜欢喝酒也没有饮酒习惯,但越来越理解棋王中那句:酒是什么,是老爷们的觉啊!有时候,真得喝个酩酊,才睡得着啊
闲趣坊 随笔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