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Saving Freud 豆瓣
作者: Andrew Nagorski Simon Schuster 2022 - 8
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在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最后一刻逃到伦敦的故事,以及使之成为可能的一群朋友。
1938 年 3 月,德国士兵越过边境进入奥地利,希特勒将该国并入第三帝国。预料到这些事件,许多犹太人逃离了奥地利,但这位最著名的奥地利犹太人仍留在维也纳,他从小就住在那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81 岁了,身患癌症,仍然不相信自己有生命危险。
但几个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的知名人士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开始协调努力,说服弗洛伊德离开他心爱的维也纳,移民到英国。该团体包括威尔士医生、拿破仑的曾孙女、美国大使、弗洛伊德忠诚的小女儿安娜和他的私人医生。
《拯救弗洛伊德》讲述了这群非凡的人如何最终成功地哄骗弗洛伊德——一个似乎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人类思想的人,从他对迫在眉睫的灾难的深切否认状态中摆脱出来,让他们能够解救他和他的家人来自奥地利,以便他们可以在伦敦定居。弗洛伊德将在那里自由地度过余下的 16 个月。
这本书既是一部精辟的弗洛伊德新传记,也是一部关于拯救弗洛伊德生命的非凡朋友的集体传记。
2024年5月12日 已读
【2024已读18】此书中译本即是《拯救弗洛伊德》。今天参加完IPA纪念老弗爷《自我与本我》发表一百周年的线上活动,我趁着孩子参加足球赛时坐在车里终于读完这本书。非常赞叹作者整合材料的能力,把在老弗爷生命末年与其流亡英国事件相关的各路人物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和这位思想者的关系都讲得清清楚楚、引人入胜。从中不仅能一瞥弗洛伊德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还可以读到不少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文化名人的八卦,如分析家荣格和费伦齐,作曲家马勒,作家DH劳伦斯、茨威格等人。玛丽波拿巴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病人,在营救弗氏一家的过程中出力甚多且颇显女性智慧。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了Ernest Jones这个威尔士人,他不但为老弗爷一家获取了英国签证,也是英国精分学会的创始人,几乎以一己之力使伦敦在二战期间和战后成为精神分析的重镇。
人物传记 历史 精神分析 美国
赴美就学笔记 豆瓣
作者: 高歌 2000 - 6
《赴美就学笔记:一个中国女孩从11岁到19岁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与见闻》的价值,在于既写下了平淡如水的日常学习生活,也写下了波澜迭起的意外风波和特别事件。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一个美国华裔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眼睛,耳朵的心,主读者看到了从多以前无由认识的活生生的美国老师和学生,听到了以前无从了解的美国教育体制及其运营的根况和细节,思索了以前无缘得知的美国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弊病。
鸠摩罗什传 豆瓣
作者: 龚斌 2013 - 7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深远影响,同时也最具传奇人生的高僧。
作者想通过这部传记来反映中古时期佛教东传历史上最精彩、激荡的历史场景。
这部书稿的特点:一是再现鸠摩罗什传奇人生,再现他的苦难、译经活动以及他的佛学对中国佛教的深刻影响;二是这是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即忠实于历史,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历史背景不虚构。它的本质是真实的,不同于虚构的小说;三是文学作品,在历史真实、人物思想真实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和文学性的描写,是用文学的语言写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不是评传。涉及到的佛教哲学尽量用通俗语言表述;四是重现历史面貌,诸如古代的龟兹都城延城的风貌、凉州和长安的佛教面貌。既能再现历史的真实,又具可读性。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4】本来是为了一睹罗什大师的风骨而读这本书,没想到竟然这么粗制滥造。主体就是一篇文言的传记,译了半文半白和全白话两个版本。为了足够一本书的容量,还杂糅拼凑了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和玄奘小传……这也太侮辱人了吧?!再一看出版社:上海古籍。我也没啥话好讲,毕竟连“鸠摩罗什”这个名字,现在在豆瓣都是禁搜词。
人物传记 佛教 宗教
ECHO 永远的三毛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肖全 编著 / 肖全 摄影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1
30年前,肖全以《天堂之鸟》纪念一位朋友的离去;30年后,肖全以本书纪念一个传奇的永恒。
本书由200多张摄影作品以及20余篇文章构成,以成都、敦煌、台北、撒哈拉、重庆这五个地方串联起一个关于三毛的生前影像,是肖全及三毛亲友们对三毛一生的追忆。
在三毛离去之后的30年间,肖全仍在追寻三毛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三毛是肖全生命中的一颗流星,给与了肖全坚定自我的力量。同时三毛也是那个时代的一颗流星,让无数人鼓起勇气踏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
★三毛摄影纪实回忆录。
★三毛逝世30周年特别纪念版。
★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
肖全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其摄影作品被布列松、马克•吕布等西方摄影大师认可。本书收录的三毛的照片是肖全被公认的拍摄得最好的人像作品之一。
★三毛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1990年9月21日,肖全用三天的时间拍摄了三毛这位他仰慕已久的女子,从柳荫街开始他和三毛穿梭于成都的大街小巷……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三毛看着冲洗出来的照片,兴奋地对肖全说:“肖全,这就是我!”
★数届“中国最美的书”、纽约ADC、英国D&AD、德国红点奖得主,国内最好的书籍设计师之一白凤鹍操刀。
★一座随身携带三毛的影像博物馆。
书中收录了122张肖全摄影作品/32张三毛珍藏生前物品及字迹/52张三毛珍贵生前照片,与三毛相关实物和照片极丰富,足以撑起一场大型展览。
★三毛生前珍贵照片文献首次公开。
★摄影师肖全、作家贾平凹、白先勇、张曼娟,三毛姐姐陈田心、弟弟陈杰……30年至诚追忆。
2022年7月24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4】三毛去世三十几年了,还有人要如此低劣地消费她,出一本这么水的集子。肖全那句“最高级最重要的女人”真是令人作呕。总算是看到一些之前没见过的照片和作家手迹,就打个两星吧。
人物传记 画册
杨宪益传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雷音 明报出版社 2007 - 10
楊憲益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中譯英),他與他的英籍妻子戴乃迭聯手翻譯了一千多萬字的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著作,在歐美漢學界有很大影響。相信上述都是人所共知的。

在本書裏,您看到的,將不僅是一頁頁楊氏滿有波折的成長經歷、他作為「學貫中西」代表的例證,甚或他的偉大成就與人生態度,更多的是他的「奇」:

他與戴乃迭的異國婚姻,歷經「刨祖墳、查三代、斷絕一切海外關係」的階級鬥爭年代居然巍然不動;他在「XX」事件後竟敢對外國記者指名道姓譴責最高當局,以及他在開懷暢飲後寫出的絕奇絕妙「打油詩」。還有的是,到了望九之年,他調皮如昔,對於一切美好的事物,仍懷一顆熱烈開放的心去擁抱。

您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碩果僅存的、愛開玩笑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傳奇」。


作者简介 · · · · · ·
雷音,1945年生,1967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本科。從事話劇導演工作十餘年,導演過《費加羅的婚禮》、《怒吼吧,黃河!》、《小雪和它的夥伴》等十餘部話劇。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服務於中國文化書院,曾擔任該院秘書處主任,後負責該院口述歷史資料工作。曾攝製《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電視記錄片並採訪季羨林、周一良、陳岱蓀、鄧廣銘等著名學者。而《楊憲益傳》是《當代中國著名學人口述歷史系列》之一。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豆瓣数据补标】2020/11/9:一切都源于理想和信任,一切都只不过是证明:错、错、错……
人物传记 历史
Fassbinder Film Maker 豆瓣
作者: Ronald Hayman Simon & Schuster 1984 - 11
2022年4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1】这本书的中译即是《法斯宾德的世界》。英文版虽然有一些小的编校错误,整体上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艺术家评传。我最喜欢的是梳理法胖作品中关于爱、焦虑、愤怒、压迫及战后德国社会批判等主题的那一章,以及结合法胖生平讨论贯穿了其人生和作品的sado-masochism的几个章节。该书内容验证了之前看电影时的许多感受,比如导演对观众的、给双方都同时带来痛苦和愉悦的“强暴”感,还有法胖对边缘个体的关注并如何通过对边缘人的刻画而抵达了普遍性和共通性。
人物传记 法斯宾德 电影之书 电影研究 美国
墨迹 豆瓣
有2013年1月第40次印本
6.4 (5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曾子墨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2
曾子墨的自传《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一书,清晰地回溯了她在华尔街从事投资银行的巨大成功,进入全球顶级企业并被认定:“不惜代价,一定要雇用”、“因为子墨,我们乐于接受中国女孩。”书中幽默地展现着一个中国女孩的智慧和努力,参与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操盘新浪上市。在金融事业的巅峰之时,曾子墨毅然放弃令无数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加入了自己一无所知的电视媒体行业,几年后,曾子墨在凤凰卫视独树一帜,她的感悟深刻而令人震撼。
该书为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自传,首次见证了曾子墨从北京市优秀学生到留学美国名校、从美国华尔街到凤凰卫视的经历,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一个女孩脚踏实地与自己的理想接轨的奋斗轨迹。
另外,书中还收录了自己以及同事的趣事、新浪上市的幕后故事以及新浪高管的生活趣闻等。
凭海临风 豆瓣
作者: 杨澜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 1
此书是我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的第一本散文集。

作者用平实、真情的笔墨,向读者讲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重温了“难忘的荧屏”,回顾了“留学的日子”,展现了对“蓝色的海洋”的向往,游历了她“记忆中的岛屿”,也记下了对爱情和即将成为母亲的“心语”。

清新明丽、自然流畅的文字,横溢的才思,又集典雅、温馨的文风,是本书的艺术风格。

该书所选的散文,既反映了作者“认认真真地做事,实实在在地做人”的生活原则,又再现了一个具有思辨且风格独特的当代主持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崭露了作者散文的艺术风格,这一切在本书中谐调如一,意味隽永,感人至深。
三岛由纪夫传 豆瓣
Mishima:A Biography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内森 译者: 常永利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6
“三岛有个非常大的本领,就是使人觉得自己是他最好的朋友。
他死后,每个朋友都不得不承认,
他们了解的三岛只限于他有意袒露的局部。”
——————————
美国著名日本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约翰•内森,
六次与三岛遗孀长谈,采访三岛的父母及故交,
为这位曾经的“朋友”著书立传。
——————————
我认识三岛是在19 64年,当时我开始翻译他的一部题为《午后曳航》的小说。之后两年,我经常与他见面。我在他书房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深夜他开始写作……我常常是他聚会的客人中唯一的外国人。……那是让我兴奋陶醉的时期:我二十四岁,一个东京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和日本最有名的小说家交上了“朋友”。
当然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从三岛的角度看,他可能是喜欢和我在一起的……我可能是他遇到的唯一既擅长翻译,又在扳手腕时能够赢他的人。我确信这一点很重要。
可是在1965年底,我让他生气了。在他以为我会翻译他新出版的小说时,我却拒绝了,他决定不再和我来往。……
四年后他的死讯传来,我决定写一本书。
——摘自本书作者前言
——————————
三岛由纪夫“ 总是想证实自己的存在,却始终无法如愿以偿”,内森完成了这件难乎其难的工作,把三岛其人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芝加哥太阳时报》
2020年7月13日 已读
作为一部思想评传,很遗憾这本书没有涉及《丰饶之海》在三岛思想体系中的位置,本来我是很期待读到的。不过此书对三岛在强大的死亡冲动驱使下所形成的纯粹的文艺理念和为求死而选择了带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武士道精神这一过程都梳理得很清晰。“他在疼痛之中和疼痛之后找到了他孜孜以求的东西。”——那便是他的存在之感吧。三岛之死未尝不是一个本质主义的悲剧。
人物传记 文学研究 日本 美国
黄河青山 豆瓣
作者: 黄仁宇 译者: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记丁玲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记丁玲》一书绝版近六十年,现重校,增补被删文字,重印面世。
作者以诚挚的情感、素朴的语言记叙了胡也频和丁玲的故事和丁玲早期步入文坛的契机。同时也记下了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中,三个朋友相濡以沫的不凡友谊。
关于三人的友谊,《记胡也频》及沈从文致王际真信亦多涉及,可参看《友情集》。
感谢巴金先生于1992年6月29日来信,同意将他今年写的《怀念从文》刊于本集之中。
2016年6月18日 已读
真好看。沈老实在是个很实在的人,写得太活灵活现且不避嫌了,难怪后来丁玲与其反目。虽然主观性是难免的,但为文学史记述下了有血有肉的丁玲的形象,同时具有文学性和史料意义。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回忆录 文学 沈从文
温尼科特传 豆瓣
Winnicott
作者: [美] 罗伯特•罗德曼 译者: 吴建芝 / 刘书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6 - 2
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1896—1971)是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最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的发展。
他是第一个在BBC开设专栏的心理学家,而且一开就开了24年。通过英国BBC的无线广播,温尼科特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
他将克莱茵所强调的母亲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性影响扩散至孩子周围的环境,若克莱茵强调的是“母亲在孩子的意识层与潜意识层中是一不可取代的客体”,温尼克特则将他的关怀转向了一个更大的方向。在温尼科特看来,母亲是环境的一部分,身为儿童的照顾者,重要的是要能提供“促长的环境”。不同于克莱茵仍保留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驱力,温尼科特将儿童自我建构提升至社会化层次,乃至文化领域的影响。
本书作者罗德曼医师经多方奔走访查及查阅大量资料,为我们拼贴出一幅带灰调,或许不甚完美的温尼科特画像:平静的英国乡间童年、与完美到近乎圣人的父亲和抑郁的母亲间耐人寻味的亲子关系、与美丽却古怪的第一任妻子的离婚隐痛,以及历经煎熬后跨越道德界限,与知他甚深的第二任妻子圆满和谐的婚姻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温尼科特有点孩子气、优柔寡断却又叛逆、对钱没概念,还常唆使员工跑腿代办私务。但在学术成就上,爱玩的性格为他带来了极大的创造力,天生反骨造成了他思想上的绝不受制于权威,也使他成为英国战后极少数在吸纳大量克莱茵派的理论精髓后,仍能摆脱钳制、有独到见解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我们可以说,他的“不完美”成就了他。
除以大量篇幅探讨温尼科特的思想背景外,本书另兼论了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发展史和几位重量级人物间的权力纠葛,包括梅兰妮‧克莱茵、安娜‧弗洛伊德、詹姆斯‧斯特雷奇、欧内斯特‧琼斯和玛殊‧汗等人的恩怨情仇,深具参考价值。
Nietzsche 豆瓣
作者: Rüdiger Safranski 译者: Shelley Frisch W. W. Norton & Company 2003 - 1
No other modern philosopher has proved as influential as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and none is as poorly understood. In the first new biography in decades, Rudiger Safranski, one of the foremost living Nietzsche scholars, re-creates the anguished life of Nietzsche while simultaneously assessing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his morality, religion, and art. Struggling to break away from the oppressive burdens of the past, Nietzsche invented a unique philosophy based on compulsive self-consciousness and constant self-revision. As groundbreaking as it will be long-lasting, this biography offers a brilliant, multifaceted portrait of a towering figure.
他们的岁月 豆瓣
作者: 彭小莲 2011 - 1
本书是一部叙事体的诘问人生的书。作者彭小莲描写了其父亲、50年代曾经的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彭柏山和母亲朱微明悲剧的一生。作者饱含激情地叙述了她的家史,更深沉地诉说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辛酸史。严酷的家庭遭遇,世相的艰险,人情的冷暖,他们的岁月里又掺和着作者自己的岁月,作品中对历史既激情又冷静到几乎带有讽嘲意味。作者彭小莲是从事电影业的,因此本书带有电影文学的叙述构架和?实到自然流露的叙事风格。本书的前三稿,出版过上海文艺版、香港版、台湾版,这次第四稿是吸收了香港版和台湾版精华、并增加了章节和图片的最新版本。
动笔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不得不肆无忌惮地揭开爸爸妈妈的生活,就像在阅宣判死刑的公告。当我把这一张公告最终和着父母的真实面目贴出来的时候,不管它们是多么残酷,不客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它,也不管它还有多少价值。但是,我对自己说,我毕竟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至少我在开始慢慢地学会说真话。——彭小莲
边城风雪锁在寒,千里荒漠万重山。墨翟有感哭歧路,老聃无意出函关。豪情都做断肠梦,岁月渐摧鬃发斑。心事茫茫谁堪诉,问君更得几时还。——王元化
山外青山楼外楼,人生禁得几拳头!《崔边》写了苏区事,莫非反苏错报仇。冯堂易老老彭难,何不当初美孔颜。作百岁时一回马,再活八百也等闲。 ——聂绀驽
江淮河海曾饮马,扬鞭抽剑斩恶来。忠良为国遭横祸,清酒一杯祭灵台。文坛宿将留遗作,繁华织锦辛勤栽。我向浩天三祝福,春风吹到百花开。 ——赖少其
2015年10月26日 已读
文字和情感都极为真挚,可算是有关二十世纪革命的个人叙述作品中的佳作。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寻访父母足迹(其父曾是“胡风分子”),书中既有对建国前后党内历次政治运动的反思,亦有对人心和人性的感叹与诘问。我还是那句话,历史是人造的,然而造历史的人迷失其中。
中国文学 人物传记 历史 回忆录 文学
Irvin D. Yalom 豆瓣
作者: Josselson, Ruthellen 2007
2015年10月15日 已读
欧文亚隆的思想评传,系统地分析了他在《斯宾诺莎问题》之前出版的所有作品(包括小说和非虚构),并收录了两篇作者对亚隆的访谈。除了细致阐明亚隆对人生的四个基本困境的看法、分析叔本华、尼采、Karen Horney、Otto Rank等人对亚隆思想形成的影响,还涉及了亚隆对目前过度医药化和强调行为的机械化心理治疗模式的批评。如我所猜,亚隆果然不喜欢认知行为疗法。
Irvin_Yalom 人物传记 心理学 美国
Young Man Luther 豆瓣
作者: Erik H Eriks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3 - 8
In this psychobiography, Erik H. Erikson brings his insights 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identity crisis to bear on the prominent figure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Martin Luther.
杨仁山传 豆瓣
作者: 陈朝曙 2011 - 1
《杨仁山传》记述了晚清著名佛学家杨仁山的一生。杨仁山生长在一个进士家庭,在战争中度过青春岁月,战后跟随曾国藩参与南京城的修复建设,壮年随曾纪泽、刘芝田两度出使英法,回国后辞官不受而投身中国佛教复兴事业,一生融刻经、弘法、取经、教学、研究于一体,培养了谭嗣同、桂伯华、梅光羲、李证罡、欧阳渐等一大批门下弟子。该书揭示了杨仁山投身佛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杨仁山为佛教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现了杨仁山从出生到去世75年中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细节。
2015年8月13日 已读
对于了解杨仁山很有帮助。第一次知道他除了创办金陵刻经处之外还曾从日本大量寻购散佚的汉传佛教经论(包括《成唯识论》)、与日本真宗派僧人辩难、校勘经书(如《瑜伽师地论》)、创办僧学并曾为谭嗣同、欧阳竟无、太虚大师等人的佛法老师。但此书拼凑的痕迹明显、错别字不少,而且花在杨仁山父亲和杨步伟身上的篇幅有点太多了。
人物传记 佛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卷) 豆瓣
The Seeds of Revolt
作者: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译者: 戴大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所著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第一卷。在这部广受赞誉的传记中,弗兰克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也许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小说家——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重要的重新诠释。第一卷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年生活写起——从他在莫斯科的童年,到他的父亲之死,一直写到他因参加彼 得拉舍夫斯基激进团体而被流放西伯利亚。本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早期作品——《穷人》、《双重人格》和《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反映了他早年所受的某些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而且显示了将会继续在他那些最伟大的作品中出现的重要主题的发展演变。本书曾获一九七七年美国大学优秀学生联谊会“克里斯蒂安·高斯奖”;一九七七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奖”;一九七七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当代思想类作品”提名。
编辑推荐:
约瑟夫·弗兰克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恢弘壮阔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权威厚重的陀传,弗兰克站在列夫·格罗斯曼、阿·谢·多利宁等多位前驱学者的肩膀上,运用英语世界得天独厚的文学史经验,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反叛的种子》作为开篇之作,基本奠定了弗兰克的写作主旨、原则、调性和深度。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本卷中生根发芽,并即将遭受厄运,接受磨难的考验。
维特根斯坦传(插图版) 豆瓣
Ludwig Wittgenstein:The Duty of Genius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瑞·蒙克 译者: 王宇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4
本书公认为是维特根斯坦的权威传记,作者不仅对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着墨很多,也还原了这位伟大哲学家的丰富个人性的一面,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可谓雅俗共赏。此插图精装本,用近百幅照片,和文字相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欣赏维特根斯坦伟大而丰富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