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鸠摩罗什传 豆瓣
作者: 龚斌 2013 - 7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深远影响,同时也最具传奇人生的高僧。
作者想通过这部传记来反映中古时期佛教东传历史上最精彩、激荡的历史场景。
这部书稿的特点:一是再现鸠摩罗什传奇人生,再现他的苦难、译经活动以及他的佛学对中国佛教的深刻影响;二是这是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即忠实于历史,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历史背景不虚构。它的本质是真实的,不同于虚构的小说;三是文学作品,在历史真实、人物思想真实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和文学性的描写,是用文学的语言写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不是评传。涉及到的佛教哲学尽量用通俗语言表述;四是重现历史面貌,诸如古代的龟兹都城延城的风貌、凉州和长安的佛教面貌。既能再现历史的真实,又具可读性。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4】本来是为了一睹罗什大师的风骨而读这本书,没想到竟然这么粗制滥造。主体就是一篇文言的传记,译了半文半白和全白话两个版本。为了足够一本书的容量,还杂糅拼凑了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和玄奘小传……这也太侮辱人了吧?!再一看出版社:上海古籍。我也没啥话好讲,毕竟连“鸠摩罗什”这个名字,现在在豆瓣都是禁搜词。
人物传记 佛教 宗教
妙法莲华经 豆瓣
作者: 弘学 巴蜀书社 2002 - 11
《妙法莲华经》凡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今收在《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据考证,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公元前后。该经之宗旨,认为阿毗达磨佛教各部派,过分重视形式,远离教义真意,故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采用偈颂(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赞叹永恒之佛陀(久无实成之佛)。
《妙法莲华经》在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便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古来即受到尊信。最澄入唐学习归日本开天台宗之后,此经更成为佛教教学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干,从而支配了日本佛教界。本经之梵文本近代于新疆喀什噶尔等地发现,于1852年,法国学者布诺夫自梵文译成法文本出版。其后复有英译本、日译本。
2022年7月24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3】经中之王,诚不我欺。过去一周内我花七次、总共5小时19分的时间,将这部伟大的大乘经典诵读完毕。此经讲述如来藏中的“性具”观点,阐述“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 其中作为“方便之门”的种种譬喻颇显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流丽的文辞、宏大的时间观和世界观亦令人得以一窥佛法的广博与“上妙”。还是用四年前在普贤讲堂共修《法华经》后的感想来做总结:义理宏大,文字优美,感恩不尽!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佛陀的容颜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李惠东 漓江出版社 2020 - 4
2022年7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2】一本梳理佛教造像艺术历史的画册。文字非常粗疏也缺乏细节性的描述,但不同历史时期佛陀塑像的照片是很好看的。
佛教 历史 画册 艺术
维摩诘所说经 豆瓣
译者: 鸠摩罗什
2022年7月10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0】我生病的时候身边的朋友称赞我处变不惊,其实这只不过是因为几年前读过南怀瑾解读此经的《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因而明白也接受自己为什么会生病——“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这回再次借着鸠摩罗什大师的优美译文读诵这部经典,仿佛去到了由古佛化身的维摩诘居士开示大乘不二法门的说法现场。感动,赞叹。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2022年5月1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5】时隔十年有余,终于又将这部伟大的大乘经典从头到尾诵读了一遍。佛陀毫无保留地将世界与众生的起源和探寻世界真相的修行方法谆谆教诲给大众,并提醒了大众关于末法世相和修行入魔的种种现象。当然还没有读懂,需要看过去大德们的参详心得来帮助理解。但是此生能逢此经,实在是殊胜的缘分。捧读此经的过程,也是我说不尽的感恩。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基督教之研究 谷歌图书
作者: 圣严法师 法鼓文化 1999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金刚经 豆瓣 Goodreads
10.0 (15 个评分) 作者: 鸠摩罗什 译者: [后秦] 鸠摩罗什 译 / 田茂志 注译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 - 4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昕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人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022年4月6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最近反复持诵几部深深打动过我的经典,《金刚经》以及其中最著名的这几句偈,是我最初的法缘。感谢这殊胜的缘分,使我在如此混乱的年代里能提醒自己莫失本心、有法可依。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2022年3月28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3】一部初学佛时曾常常诵读和抄写的经典。上周与友人聊天,无意间蹦出“我以我的身语意业保证这句话的真实性”这样的句子,猛然提醒了我自己是时候回到我曾在大乘经典里的初发之心了:如果世界不会越来越好,那至少我仍然要令自己越来越好,才有可能不让世界上增加因我而起的坏。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无有穷尽,我也愿“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佛说观无量寿经 豆瓣
译者: 畺良耶舍 2002
(经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名,一卷,宋疆良耶舍译。说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临频婆娑罗王之宫中,分十六观而说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及净土之相者。
2022年3月26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2】居然这么晚才去读诵这部伟大的净土经典。本师佛继续谆谆教诲,为大众开示修习净宗的十三种观想方法和九品往生的次第。阿弥陀佛慈悲到哪怕某人只是临命终时称念佛名,也会有化佛菩萨前来接引。顺便说一下,在亚马逊可以免费下载很多佛经,放在阅读器里很方便日常读诵。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无量寿经 豆瓣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22年3月2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1】读至第九品的句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时突然就有眼泪流了出来。第三十三品更有这样的说法:“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一方面,对极乐世界看似夸张的描写极大地顺应了南阎浮提众生逐乐的心性,另一方面,我觉得净土宗经典里警醒众人的大白话尤其浸润了已觉悟者对人道众生的慈悲。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心之道 豆瓣
THE WISDOM OF INSECURITY
作者: [美] 阿伦·瓦兹 译者: 李沁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心之道》是一本关于东方哲学的著作,也是一剂关于现代人焦虑问题的良药。阿伦·瓦兹针对现代人面对的危机,即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从东方禅学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答。他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 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为了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人们应该拥抱现在,活在当下。
“任何需要修正生活进程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获益。”
——狄巴克•乔布拉(迈克尔•杰克逊人生导师/克林顿最赞赏的身心灵大师)
阿伦•瓦兹是“迷幻一代”最值得尊敬、最深思熟虑的大师。
——美国《时代》周刊
阅读阿伦•瓦兹对我们是一种挑战,它让我们探索一种思考的全新道路,启发我们去过一种更加充实满足的生活。瓦兹的遗产存在于《心之道》之中。这本书充分展示了他锐利的智慧、敏捷的机智、迷人的优雅。对那些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永恒问题,它清晰而又智慧的处理方式是无与伦比的——《心之道》是一本重要的书。
——葛瑞格•摩顿森(《三杯茶》作者)
瓦兹也许是为西方阐释东方行为准则的当代阐释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优雅地书写那些不可书写之物”。
——《洛杉矶时报》
《心之道》并不是要让我们去逃避,而是让我们能在碰巧身处之地继续——继续生活下去,而不去想象推动世界,乃至下一个时刻运行的负担是我们的。它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哲学,而是一种基于现状的哲学——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应该坦率地认识到,我们存在于一个破碎的波峰处。
——菲利普・韦尔赖特(《艺术与文学》)
这本书完全逆转了所有关于人类现状的一般思路。这个世界的危机状况迫使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许多人都被剥夺了宗教信仰的安慰,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作者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最高的幸福,精神洞察与确信都只能在这样一种认识中被找到,即无常和不安全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简单而明晰的方式写就,这本书是一部及时的作品。
——(伦敦)《书籍交换》
唐风宋雨 豆瓣
作者: 赵学梅 摄影/著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晋城市东郊的青莲寺与玉皇庙之间相距有十多公里,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的烟云中,他们与这座城市、这块土地,共同经历了沧桑迭变、兴废交替,然而不变的是寺庙的顽强存在和百姓对它的绵长记忆。在这段记忆里,最久远、留存物质和精神最多的是唐朝华贵的佛、宋代精致的神。千百年来,青莲寺里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玉皇庙里玉皇大帝和他的各位神将,不动声色地征服了众多的香客和艺术家。在人神共处的默契中,像一篇叙事性的小说或激情飞扬的散文,叙述着创建寺庙的一个个隐隐约约的故事。人们崇拜着、困惑着,无论是佛还是道,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本书以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晋城国宝青莲寺和玉皇庙在神像塑造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2019年12月22日 已读
上次去晋城时还不知道玉皇庙和青莲寺,今后再去希望能亲睹书中这些彩绘塑像的风采。作者对这两处文物的执着和热情,充溢着整本书。照片虽因场所和摄影工具所限而留有遗憾,那些佛像和道教泥塑却仍然在富有层次的光线和暗影的交错之中焕发了生命力,阅之令人感动。文字编校方面的小错不少,希望再印时能改正。
佛教 艺术
佛光无尽 豆瓣
作者: Charles Lang Freer 译者: 李雯 / 王伊悠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4 - 7
美国早期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及实业家查尔斯•兰•弗利尔(1854-1919年)创办了西方首家专业亚洲美术馆——弗利尔美术馆,汇集了世界顶尖的亚洲艺术珍宝。
《佛光无尽——弗利尔1910年龙门日记》是弗利尔于1910年考察洛阳龙门石窟时留下的珍贵文字及图像记录。这部现今保存在美国国立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档案部的日记长达六十二页,近五万字,是他本人所写的文字中篇幅最长的。由于弗利尔的这次考察是以走访历史遗址、探寻艺术宝库为目的,所以在日记中其描述和记录的重点是这些历史遗址的艺术价值,并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位于开封的宋代祐国寺塔,巩县的北宋陵墓以及龙门宾阳三洞等。这些历史旧影真实再现了龙门石窟等遗存一百多年前的原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018年1月7日 已读
佛光无尽,至今绵延。这本书照片精美,文字真诚,对于了解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历史价值。我从前写的对敦煌、云冈和新疆等地石窟的观感和弗利尔先生的最后一篇文字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我呼吸着一千多年后的空气,踩在一千多年前的土地上,体会到了佛教的博大、 庄严和神圣。我想那种感觉一旦曾被感知过,就永远不会再忘记。”阅读中读到这种相同的感受令人感动。
佛教 画册 美国 艺术
妙法莲华经 豆瓣
作者: [后秦]鸠摩罗什 译 译者: 李海波 注译 中州古籍 2010 - 8
《妙法莲华经》内容简介: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属于问世相当早的大乘经典。据现代研究成果,一般推定《法华经》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于印度形成,也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本经成书早于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3世纪之间。
2018年1月1日 已读
年末最后两天是和同道们在普贤讲堂诵《法华经》度过的。借此机会终于得窥这“经中之王”的全貌。所接触过的大乘经典对我来说都能起到扩大心量的作用,法华经也不例外。此经讲述如来藏中的性具观点,阐述“众生皆有佛性”,并为佛陀诸多弟子和未来世众生授记。义理宏大,文字优美,感恩不尽。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 豆瓣
作者: Mark Epstein Basic Books 1996
Thoughts Without a Thinker is the landmark book that brought the worlds of Buddhism and psychotherapy int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and changed thousands of lives. Drawing upon his own experience as therapist, meditator, and patient, Mark Epstein, a New York-based psychiatrist trained in classical Freudian methods, integrates Western psychotherapy and the teachings of Buddhism.In accessible, intimate language, this enlightening guide explains the unique 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teachings of Buddhism, describes the path of meditation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language, and lays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meditation-inspired psychotherapy. Mark Epstein's new introduction reflects on the impact of the book and on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therapy and Buddhism.
The Trauma of Everyday Life 豆瓣
作者: Mark Epstein Penguin Pr 2013 - 8
2016年5月15日 已读
作者以一颗慈悲之心写出了一本非常值得读的好书。用精神分析的观点(尤其是温尼科特的早期发展理论)阐释佛陀初生即母亡的创伤,指出佛陀的觉悟之路亦是佛找到创伤的疗愈方法之路。讨论了日常生活中来自妄心作用的不可避免的大小心灵创伤,并以佛法的觉照观念探讨了根本的解决之道。除了佛教中的四圣谛及八正道等,也深入阐发了primitive agony, implicit relational knowing等精神分析概念。
佛教 心理学 精神分析 美国
Psychoanalysis and Buddhism 豆瓣
作者: Safran, Jeremy D. (Editor) Wisdom Publications 2003 - 6
Psychoanalysis and Buddhism pairs Buddhist psychotherapists together with leading figures in psychoanalysis who have a general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spirituality in psychology. The resulting essays present an illuminating discourse on these two disciplines and how they intersect. This landmark book challenges traditional thoughts on psychoanalysis and Buddhism and propels them to a higher level of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