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Saving Freud 豆瓣
作者: Andrew Nagorski Simon Schuster 2022 - 8
一个充满戏剧性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在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最后一刻逃到伦敦的故事,以及使之成为可能的一群朋友。
1938 年 3 月,德国士兵越过边境进入奥地利,希特勒将该国并入第三帝国。预料到这些事件,许多犹太人逃离了奥地利,但这位最著名的奥地利犹太人仍留在维也纳,他从小就住在那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81 岁了,身患癌症,仍然不相信自己有生命危险。
但几个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的知名人士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开始协调努力,说服弗洛伊德离开他心爱的维也纳,移民到英国。该团体包括威尔士医生、拿破仑的曾孙女、美国大使、弗洛伊德忠诚的小女儿安娜和他的私人医生。
《拯救弗洛伊德》讲述了这群非凡的人如何最终成功地哄骗弗洛伊德——一个似乎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人类思想的人,从他对迫在眉睫的灾难的深切否认状态中摆脱出来,让他们能够解救他和他的家人来自奥地利,以便他们可以在伦敦定居。弗洛伊德将在那里自由地度过余下的 16 个月。
这本书既是一部精辟的弗洛伊德新传记,也是一部关于拯救弗洛伊德生命的非凡朋友的集体传记。
2024年5月12日 已读
【2024已读18】此书中译本即是《拯救弗洛伊德》。今天参加完IPA纪念老弗爷《自我与本我》发表一百周年的线上活动,我趁着孩子参加足球赛时坐在车里终于读完这本书。非常赞叹作者整合材料的能力,把在老弗爷生命末年与其流亡英国事件相关的各路人物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和这位思想者的关系都讲得清清楚楚、引人入胜。从中不仅能一瞥弗洛伊德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还可以读到不少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文化名人的八卦,如分析家荣格和费伦齐,作曲家马勒,作家DH劳伦斯、茨威格等人。玛丽波拿巴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病人,在营救弗氏一家的过程中出力甚多且颇显女性智慧。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了Ernest Jones这个威尔士人,他不但为老弗爷一家获取了英国签证,也是英国精分学会的创始人,几乎以一己之力使伦敦在二战期间和战后成为精神分析的重镇。
人物传记 历史 精神分析 美国
夹边沟记事 Goodreads
夹边沟记事
9.7 (12 个评分) 作者: Xianhui Yang /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2022年9月2日 已读
【豆瓣已无条目;补标2013年9月25日已读;这个不完整的短评是依据微博上仍存留的遗迹原样贴在这里】最朴实无华的文字,和它所纪录的年月一样于平淡中蕴含着惊心动魄。与其说是小说,不如当作历史来读。一次只能读一两章,无法多看,不仅是为任务的命运截瘫,更是被淡淡文……
中国文学 历史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上班記 豆瓣 Goodreads
8.9 (37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2 - 3
2022年8月29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0】可能由于与二十世纪国史相关的回忆录我读的比较多了,不觉得这本书有什么特殊,评分是虚高了。虽然叙写了特殊年代的亲历及见闻,论痛彻不如《一滴泪》,论令人身临其境则不如以前读过的一本讲大学生右派劳改及监狱生涯的《监狱琐记》还有冯骥才的《冰河》。这本《上班记》让我感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几个学术问题”这一部分讲了点批判性较强的看法,感觉比前面讲得好。但毕竟是采访笔记整理而成,深度有限。
历史 回忆录
佛陀的容颜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李惠东 漓江出版社 2020 - 4
2022年7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2】一本梳理佛教造像艺术历史的画册。文字非常粗疏也缺乏细节性的描述,但不同历史时期佛陀塑像的照片是很好看的。
佛教 历史 画册 艺术
杨宪益传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雷音 明报出版社 2007 - 10
楊憲益是當代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中譯英),他與他的英籍妻子戴乃迭聯手翻譯了一千多萬字的中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著作,在歐美漢學界有很大影響。相信上述都是人所共知的。

在本書裏,您看到的,將不僅是一頁頁楊氏滿有波折的成長經歷、他作為「學貫中西」代表的例證,甚或他的偉大成就與人生態度,更多的是他的「奇」:

他與戴乃迭的異國婚姻,歷經「刨祖墳、查三代、斷絕一切海外關係」的階級鬥爭年代居然巍然不動;他在「XX」事件後竟敢對外國記者指名道姓譴責最高當局,以及他在開懷暢飲後寫出的絕奇絕妙「打油詩」。還有的是,到了望九之年,他調皮如昔,對於一切美好的事物,仍懷一顆熱烈開放的心去擁抱。

您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碩果僅存的、愛開玩笑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傳奇」。


作者简介 · · · · · ·
雷音,1945年生,1967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本科。從事話劇導演工作十餘年,導演過《費加羅的婚禮》、《怒吼吧,黃河!》、《小雪和它的夥伴》等十餘部話劇。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服務於中國文化書院,曾擔任該院秘書處主任,後負責該院口述歷史資料工作。曾攝製《梁漱溟》、《馮友蘭》、《張岱年》電視記錄片並採訪季羨林、周一良、陳岱蓀、鄧廣銘等著名學者。而《楊憲益傳》是《當代中國著名學人口述歷史系列》之一。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豆瓣数据补标】2020/11/9:一切都源于理想和信任,一切都只不过是证明:错、错、错……
人物传记 历史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2年3月12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18】作者在历史细节中打捞线索以及将繁复材料整合成娓娓叙事的能力十分强大。二十世纪上半混乱的乌克兰也不免令今天的读者在阅读时一次次感慨当下的时局。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从笔尖传递出来的生而为人的强烈痛楚。
历史 回忆录 德国
档案 豆瓣
The File : A Personal History
7.1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蒂莫西·加顿艾什 译者: 汪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部跟乔治·奥威尔或约翰·勒卡雷的小说一样扣人心弦、令人不安且具有道德挑战的私人叙述,只不过这里讲述的全部都是真的。★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梁文道专文导读“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背叛与妥协的刻骨描述,叫人毛骨悚然;现代与当下的无价记录,书写勇气与美丽;人性无解之谜,魂萦梦系,永远挥之不去。——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20世纪伟大的谍报小说家)★(本书)回忆加顿艾什本人与恐怖的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交手的亲身经历。从来没有一个族群受到如此严密的监控,即使是在胡佛麾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时期也望尘莫及。《档案》生动地还原许多恶质的人形怪兽,他们的目光总是紧紧地盯着每一只小麻雀折翅坠地的时候。——亚瑟·米勒(Authur Miller,20世纪最知名的美国剧作家之一)★《档案》一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加顿艾什追踪许多当年持续跟踪、监视并密告他的人,本书因此更接近惊悚小说的味道,然而,较惊悚小说更胜一筹之处在于,《档案》所述皆为真人真事!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完美融合谍报惊悚小说、冷战史、自传与哲理思索于一书……笔触优美,探讨严肃而不失幽默讽刺。
——《英德书评》(British-German Review)★《档案》重现20世纪80年代中欧变化的手法,从未见于其他任何书籍。这是一本传家之作,当我们的子孙问起中欧共产主义政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当他们怀疑优美的英语写作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答案就在《档案》之中。
——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与历史探索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的纪实作品,读来引人入胜。
2022年3月11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17】又是一本评分虚高的书,浪费了我的时间。题材当然很好,但作者似乎没有立场写这么一本书:大学时期便写信给英国情报机构MI6想要为国效力、从事间谍工作,这样的人到了东德,不监视起来难道还等着让他漏网吗?
历史 回忆录 英国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告别夹边沟 豆瓣 谷歌图书
9.7 (47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 8
《告别夹边沟》虽然大多有原型和真人真事做基础,但它们毕竟是艺术品,是小说——纪实性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由于事件本身长期的隐蔽性和一朝揭开真相带来的震惊,由于素材来源的特殊性和特定性,这部以夹边沟事件为原型的作品很难不采取纪实小说的方式,它甚至也无法摆脱采访体和转述体等等新闻手法的运用。应该承认,这部作品的感染力,有一半来自基本事实的惊人,但是,倘若没有作家主体的创造性重构,也绝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强烈的震撼力。
Mao's China and After 豆瓣
作者: Maurice Meisner Free Press 1999 - 4
In this much-anticipated revision, Maurice Meisner again provides piercing insight and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China's fascinating and turbulent modern history. In addition to new information provided throughout this classic study, the new Part Six, "Deng Xiaoping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apitalism: 1976-1998," analyzes the country's uneasy relationships with democracy,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 Meisner incisively displays the contrasts between China's speech and actions regarding these subjects. Retaining the elegance, lucidity, fairness, insightful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he is known for, Meisner moves far beyond his previous work to paint a never-before-seen portrait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alities of China on the brink of the millennium, and 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its rise to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监狱琐记 豆瓣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王学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2020年8月28日 已读
一本写得渐入佳境的回忆录,追溯了作者两次因言获罪的劳改和监狱生涯,尤其是“反动学生”这一段,确实没在别处读到过。也因为此书写及的历史,这是一本令人读之痛心的作品,当读者想到这些文字唤起的疼痛、荒谬和愤怒其实曾被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在不知何时终了的日子里日夜亲历时,便又经历一重剧痛。没打更高分,一是因文字编校方面的瑕疵,另一方面是我本人的一点小看法:在当代史的个人叙述中,我每常发现“我”的缺席,受苦受难时一定是有“我”的,然而在对别人的苦难进行落井下石和围观的群众里,却只有他者而独缺“我”(我倒不是说必须进行自我批判、深挖思想,而是觉得假如自己没参与迫害任何人,写写自己当时在哪儿以及所感所想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本书亦有此憾,但也许是我非常拔高的要求了。这本书值得读。
历史 回忆录 随笔/散文
黄河青山 豆瓣
作者: 黄仁宇 译者: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La France rouge 豆瓣
作者: Bruno Fuligni Arenes 2012 - 9
Pour la première fois, un historien non communiste a pu fouiller dans les archives du 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 pour en sélectionner les pièces les plus étonnantes. Bruno Fuligni a travaillé en toute indépendance et a même obtenu des dérogations pour des archives non communicables. De la Commune à Georges Marchais, La France rouge, rassemble un siècle de mémoires et de combats révolutionnaires.
2020年6月28日 已读
精美、好看的画册,不但包含了杜拉斯在1947年的党证,还能看到毕加索画的斯大林头像。
历史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2020年3月22日 已读
3.5星。私人情感和东北历史相交织,按说应该是很动人的,但我没有获得特别多阅读的快感,跟何伟的写作还是有明显差距。并不是说叙写了博大的东西作品便也会博大,写作者拼的是本人是否在思想深度和人性敏锐度上“到过那儿”。这可能就是本书与《江城》的差距吧。
历史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社会学 美国 随笔/散文
曹寅与康熙 豆瓣
Tsʻao Yin and the Kʻ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
8.0 (22 个评分) 作者: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3
史景迁步入历史研究的起步之作,也是他“最学术”的博士论文,格外厚重、耐读;
史景迁用一如既往的细致笔法,勾画出盛世中“主人”与“奴才”之间相互依存的政治样态。
本书以曹寅在江南织造任上的生活为着眼点,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统治者与江南富庶地区及该地区代表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刻画出在康熙盛世这个表象之下的种族矛盾和社会冲突。
2017年12月22日 已读
出来之前读了大半,这次在旅途中看完了。除了讲两淮盐务的一章因为有不少数字而稍嫌枯燥,其他章节都写得流畅易读。史景迁不仅用史料和逻辑演绎出了曹家三代与康熙的故事,还对曹雪芹的身世及写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尤其重要和有趣的是透过奏折分析康熙与曹寅的君臣关系,并详细论述了康熙朝的密折制度。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何有此生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中岛幼八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5 - 8
他是一名“老日中”,即日本的日中友好活动家。
他曾与唐家璇同场做过翻译。唐家璇主动介绍他说:“中岛先生长期从事日中友好工作。”
他始终对中国怀抱感恩之心,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中日两国友好做见证。
中岛幼八,曾作为日本遗孤在中国生活十五年。一岁即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牡丹江省宁安县。战后,他没有随亲生母亲返回日本,而是凭着自己的意愿,和中国的养父母一起,度过了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童年生活。他的养母和养父都是勤劳淳朴的中国农民,这塑造了中岛幼八朴实坚毅的性格。十六岁回到日本后,中岛幼八凭着这种性格成功地适应了日本社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2017年7月31日 已读
很特别的一本书,文字素朴,情感却极其真挚。所涉及的东北日侨历史我是头回读到。从中国底层百姓那里感受到的真实而宽厚的人性不但支撑作者从事了几十年中日友好工作,也是写作这本书的源头。除了一些有年代感的生活细节,作者本人人生观确立的过程也体现在了书中,值得一读。
历史 回忆录 日本
前朝梦忆 豆瓣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7.5 (4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张岱是公认的明代散文大家,其传世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堪称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衣食无忧,性喜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但四十九岁那年,清兵入关,张岱的人生遭逢重大转折。他带着幸存的家人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为生,余生力修明史,八十八岁方成,是为《石匮书》,书成后不久亡故。
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还归龙山是张岱的一个选择,能自主画下的一条人生界线。不论是怀志一生纂修的《石匮书》,还是《陶庵梦忆》里一幅幅简约、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框着家族轶事与大时代的层层跌宕与悲喜交错──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
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
2017年5月1日 已读
读完此书觉得必须看看《陶庵梦忆》。跟张岱及其叔祖弟侄的文人生活比起来,我们今天的读书人生活显得太单一、乏味了。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布达佩斯往事 豆瓣
Enemies of the People
8.0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蒂·马顿 译者: 毛俊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通过冷战时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长达20年的档案,所揭开的一部隐藏了几十年的家庭历史和时代侧记。
冷战时期,苏联集团中的匈牙利,秘密警察通过庞大的告密网,试图全面渗透控制匈牙利的政治生活。作者的父母原是匈牙利著名记者,他们的报道是西方了解匈牙利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他们被视为“人民的敌人”,长期受秘密警察的监控,终因叛国和间谍罪而先后入狱。一家移居美国后,匈牙利政府却又异想天开地试图招募他们当间谍,而美国也对他们进行了几年的监控。书中不只还原了马顿夫妇被告密者包围的经历和遭遇,他们的抗争、坚守、脆弱和勇气,也展现了他们情感和内心的矛盾——夫妻之间相互的感情背叛与灾难中的支撑,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与亲情,人性的坚强与软弱,从而使得这本书更为丰富、复杂,具有血肉。
2017年1月25日 已读
虽然我与作者的立场不尽相同、不喜欢书中父母对“灯塔国”的极度向往和赞美,但这本书的确是在作者的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可行范围内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客观和还原。即便历史早已熟知,也仍然需要这样有血有肉的故事来填充我们对冷战史的想象。对于作为个体读者的我来说,在这类阅读中重要的不是提取历史的脉络,而是体会亲历者的处境与选择。
历史 回忆录 美国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豆瓣
Treason by the Book
8.3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 吴家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满清政权何以维持长达二百六十年的统治,其中的重要关键是满人入关之后即逐渐意识到,单凭武力是不足长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思想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接受满人的统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义觉迷录》一书,除了政治动机之外,更蕴含了内在深层的文化意义。本书讲述了《大义觉迷录》这部奇书的形成、流传、禁毁的细腻过程,乃由其间横生的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旧文人的宿命。
2016年12月24日 已读
探案小说般的历史叙述,相当引人入胜。令我着迷的主要是史景迁对卷入曾静案的诸路人物内心动机的探讨,以及他在探究《大义觉迷录》成书和禁毁历程时所揭示的权力与意识形态的博弈。但本书编校错误较多,年份前后不一致、多字和缺字屡见,希望再版时能改正。
历史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