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Tribute to Freud (Second Edition) 谷歌图书
作者: Hilda Doolittle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2012 - 06
A classic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ow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iconic author and psychotherapist Adam Phillips. “My bat-like thought-wings would beat painfully in that sudden searchlight,” H.D. writes in Tribute to Freud, her moving memoir. Compelled by historical as well as personal crises, H.D. underwent therapy with Freud during 1933–34, as the streets of Vienna were littered with tokens dropped like confetti on the city stating “Hitler gives work,” “Hitler gives bread.” Having endured World War I, she was now gathering her resources to face the cataclysm she knew was approach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Writing on the Wall,” was composed some ten years after H.D.’s stay in Vienna; the second part, “Advent,” is a journal she kept during her analysis. Revealed here in the poet’s crystal shard-like words and in Freud’s own letters (which comprise an appendix) is a remarkably tender and human portrait of the legendary Doctor in the twilight of his life. Time double backs on itself, mingl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a visionary weave of dream, memory, and reflections.
2023年11月4日 已读
大学时便听说了伟大的美国意象派诗人H.D.,但最近才了解到她还曾是弗洛伊德的病人。此书的第一句话即令我颇感亲切,因为Hotel Regina正是年初去维也纳旅游时,我们全家的落脚处。可惜那时不知道此中因缘,否则一定会打听一下诗人当年住的是哪间房。这本书让我觉得,以“移情”来概括作者对老弗爷深刻、广阔的崇拜与依恋,将是一个浅薄、偏颇的结论。书中许多句子都极其优美、抒情,唤起我过去曾产生过的一个感觉: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人际关系,那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人之间的关系。本书所叙内容纯粹、热情、天真,并处处显示着强大的意象化写作能力。诗人作者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了解弗洛伊德工作的第一手材料,也留给后世一部英文意识流(即是“自由联想”)写作的精彩范本。
回忆录 外国文学 弗洛伊德 文学 美国
与瓦尔泽一起散步 豆瓣
7.2 (6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卡尔·泽利希 译者: 姜勇君 2022 - 10
★“命运如雪的诗人”罗伯特·瓦尔泽,死后被追封为现代德语文学奠基人
当过职员,做过仆人,服过兵役,进过疯人院,最后死于雪地;
却受到卡夫卡钦佩,黑塞盛赞,本雅明推崇。
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被誉为现代德语文学的奠基人。
卡夫卡只是瓦尔泽类型的一个特例。
——穆齐尔
瓦尔泽躲进病院,从此不问世事,是有道理的。他要么自救于疯人院,要么被瑞士的教授和电台经理活活饿死。这些人虽然有好差事,却写不出半句瓦尔泽那样漂亮的文章。
——黑塞
恰恰是在罗伯特·瓦尔泽的作品中,我们第一次注意到一种非同寻常的、难以描述的荒疏。这种虚无就是重量,这种混乱就是毅力——这是读者在阅读瓦尔泽作品时最后所能想到的事实。
——本雅明
★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错过了时间的散步者”与挚友长达二十年的散步日记
1929年他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自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记录下大师的珍贵语录,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设计师山川操刀,用淡雅色彩还原往日时光的质感
德式方脊精装口袋本,随身携带随手翻,契合日记体的短章式阅读;内含多幅历史照片插图,还原伟大作家的平凡人生,如何用散步抵御人生的落寞。
【名人推荐】
今天,瓦尔泽没有成为被遗忘的作家,主要归功于卡尔·泽利希为他的事业所做的努力。如果没有泽利希对他与瓦尔泽散步的描述,如果没有他在传记方面的初步工作,如果没有他出版的作品选集和他对瓦尔泽手稿的解码——瓦尔泽就不可能康复,他的记忆很可能会被淡忘。
——W.G.塞巴尔德
[卡尔·泽利希]的私人一手资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接近瓦尔泽回忆录的资料。他向瓦尔泽提出的问题,有的关于他的个人和职业历史,有的关于他的文学和政治观点,像是一个口述历史学家会提出的问题,而瓦尔泽信任他的同伴,心平气和地回答,用他特有的幽默和不寻常的观察为对话增添色彩。
——萨拉·考恩,《书坛》(Bookforum)
《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充分展现了瓦尔泽的哲学,即过着谦逊的生活,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更少的钱过日子。
——莫伊拉·戴维
【内容简介】
1929年,瑞士德语作家罗伯特·瓦尔泽躲进精神病院,此后余生,不问世事。
1933年,瓦尔泽封笔。他说,他不是来写作的,是来发疯的,要写就不来了。他转而练习另一项最喜欢的活动:徒步旅行。
1936年起,卡尔·泽利希定期来访,与瓦尔泽一起散步,并写下日记,成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唯一实录。
在漫长的散步途中,泽利希走入了沉默已久的诗人内心,瓦尔泽开始重新倾吐对人生和文学的真知灼见。
1956年圣诞节,瓦尔泽死于阿尔卑斯山的雪地,先是被一只猎狗发觉,接着是附近的农民,然后是整个世界。
2023年10月10日 已读
一本只有十万字的小书,我却读得很慢,因为越到后面越不想面对那不得不到来的诗人之死。本书作者作为瓦尔泽生命最后二十年的监护人和朋友,在一次次散步之间与诗人一起延续着日耳曼文化的某种“漫步”传统并记录下了与瓦尔泽的对话:有关文学、戏剧、政治和人生,其中不乏令人震动的真知灼见。一位创作者如此异乎常人地敏感和孤独、从未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执拗而平静地走完了七十八年的漫长人生,他对生活的忍耐使我敬佩并深受鼓舞。而读这本回忆散文集,让我明白瓦尔泽为何能那么谦恭且高贵地活过。
回忆录 外国文学 德语文学 文学 瑞士
多餘的人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作者: 韓秀 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1


既中國又美國的故事……過去與現在記憶交融……
  一九六四年,我高中畢業。高考極其順利,心裡很高興。從來不參加成人舞會的我,就在這個時候,去了一次國際俱樂部,身穿白衫黑裙跳了一支舞。我母親朝著周恩來搖頭擺尾,一臉諂媚。周看看我,問她,「這,就是那個孩子嗎?」她回答說,「就是那個孩子。」臉上陰晴不定,只是卑微地伸出手。周沒有理睬她,卻和顏悅色地問我,「慢四步,好吧?」樂隊就等這句話,於是樂聲響起,我跟著這位交誼舞高手慢慢地踏著步子。這是唯一的一次,我離他這樣近,而且,別人聽不到我們說甚麼。我問了一個問題……
  故事是有生命的,如果不能大聲地講出來,故事是會死亡、會消失、會永遠消失的。但是,世間的故事還是在迅速地消失著,因為能夠講故事的人在不斷地走向生命的盡頭。最近三十年,我都在講故事,大聲地講。但是,還是有一些故事,從來未曾碰觸過,因為太黑暗,因為太匪夷所思,因為太過讓人傷痛,或者,實在是太荒謬。二○○三年,我被瘋狂的疼痛折磨已經一年。雖然我們都知道疼痛是生命的孿生姐妹,人還在疼痛中,證明此人還活著。但是,不間歇的疼痛是會讓人感覺消沉的,終於,命運再次展現其威力。二○一一年春夏之交,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我巧遇一味相當古老的藥物,它抑制了疼痛。我抓緊時機,奮力書寫,講出了這許多近三十年來沒有機會寫下來的故事。現在,我把這些故事交給了出版社。剩下來的事情,便交給了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韓秀
作者簡介
韓秀
  一個四海為家的紐約人,在臺海兩岸度過漫長歲月。曾任教於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與約翰霍普金斯國際關係研究所。
  近二十年來以中文寫作為志業,出版過長篇小說《折射》、《團扇》;短篇小說集《濤聲》、《親戚》、《一個半小時》;散文集《風景》、《與阿波羅對話》、《與書同在》、《雪落哈德遜河》;以及傳記、童書等二十餘種。
  在臺灣與美國的報刊雜誌上撰寫近二十個專欄的過程,正是一個大量閱讀、擁抱人群、探索時代脈動、回顧人類文明殘片以及前瞻人類命運走向的過程。

2023年2月10日 已读
对作者三十二岁离开中国以前充满各种创伤的经历,我深表同情并感叹亲历者的韧性。但这本书读起来较为无聊,作者只在台湾住过短短几年,行文却充斥着某种我不喜欢的“岛屿风格”。与其文饰修辞,不如平铺直叙。况且作者的女儿在她的叙事中消失了,仿佛没有这个人的存在。看过其他一些文字和访谈后会感觉,作者在这本自传当中的控诉和自辩,更像是家族创伤代际传递的一个证明。写了那么多本书,但仍然没法面对最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写作者,是不是很可怜?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Becoming Myself 豆瓣
Becoming Myself: A Psychiatrist's Memoir
作者: Irvin D. Yalom Basic Books 2017 - 10
Irvin D. Yalom has made a career of investigating the lives of others. In this profound memoir, he turns his writing and his therapeutic eye on himself. He opens his story with a nightmare: He is twelve, and is riding his bike past the home of an acne-scarred girl. Like every morning, he calls out, hoping to befriend her, "Hello Measles!" But in his dream, the girl's father makes Yalom understand that his daily greeting had hurt her. For Yalom, this was the birth of empathy; he would not forget the lesson. As Becoming Myself unfolds, we see the birth of the insightful thinker whose books have been a beacon to so many. This is not simply a man's life story, Yalom's reflections on his life and development are an invitation for us to reflect on the origins of our own selves and the meanings of our lives.
2022年9月1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2】不是每个作家都擅长叙写自己,并且在描写自己的人生时,作家一定会暴露出思想和世界观方面的短板。亚隆的传记不如他的长篇小说那般凝练、吸引人,甚至当他采用对话体让“亚隆医生”去和年轻时的自己谈论人生困境时,显得并不那么能直面自己的痛苦。而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仅仅放置在经典美国现代叙事的父子关系框架中去谈,真是令我这样曾深深崇拜亚隆的读者难以接受。读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是又一次了解到,要不断地走出去,才能成为自己;亚隆谈自己与家人一起遍历欧亚、在各种机构访学、写作的经历,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
回忆录 心理治疗 美国
上班記 豆瓣 Goodreads
8.9 (37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22 - 3
2022年8月29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0】可能由于与二十世纪国史相关的回忆录我读的比较多了,不觉得这本书有什么特殊,评分是虚高了。虽然叙写了特殊年代的亲历及见闻,论痛彻不如《一滴泪》,论令人身临其境则不如以前读过的一本讲大学生右派劳改及监狱生涯的《监狱琐记》还有冯骥才的《冰河》。这本《上班记》让我感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几个学术问题”这一部分讲了点批判性较强的看法,感觉比前面讲得好。但毕竟是采访笔记整理而成,深度有限。
历史 回忆录
我的视觉日记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慧 学林出版社 2001 - 9
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以文字伴随摄影的形式——视觉日记,完整地记录了自己旅居德国十五年来的亲身经历。书中的17个章节,既有缠绵的爱的誓言和浓烈的亲情,也有超前的艺术实践,更有无私的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关怀……凡此种种,王小慧都用她犀利的目光——照相机镜头永恒固定。
一滴泪 谷歌图书
9.2 (29 个评分) 作者: 巫宁坤 李怡楷 著 大风出版社 2017 - 12
上世纪四十年代,巫宁坤在美国求学,与李政道、杨振宁诸同学相友善。1949年后,巫宁坤选择了返回大陆报效祖国的路。未料前路多舛,巫宁坤在大陆燕京大学、安徽大学诸高校历次政治运动的鬼门关内外逡巡、锻磨,幸有贤妻陪伴照顾、乃岳母爱心慈荫福佑,得度劫难。《一滴泪》就是这些故事的记录。先以英文面世,继自译为中文,在台湾远景事业出版有限公司初版。巫宁坤是英欧文学专家,善英文。《一滴泪》的不凡处在用西方的文化意象和西方人的眼光来叙写描述大陆的文化景况、社会生态;不只是高级知识人在大陆苦难的记录,更折射了深刻的思考;传统的春秋笔法信手拈来,了无痕迹,绝不类惯见的伤痕文学作品。《一滴泪》一问世,即在英文世界引起轰动,被译为日、韩、瑞典诸多国文字。巫宁坤现居美国华盛顿郊外维吉尼亚州,与“不愿被洗脑”的老同学故交李政道上下楼邻居,时相往还。殊途汲汲同归,灵犀息息相通。
2022年5月12日 已读
被豆瓣删除条目后补标,原评论只在微博上还遗留着大部分:2015/12/23 “台湾允晨文化版。我常觉得读书是可以读到作者的人格的。在这本书中,作者夫妇二人的高尚品格满溢字里行间。而且它并非来自对自我的矫饰与美化,而是渗透..”
回忆录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李劼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3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是身兼作家、評論家、思想文化學者三位一體的李劼,在美國紐約旅居期間寫下的一部相當奇特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在手法上,融歐洲評家勃蘭兌斯宏觀視野和中國經典《世說新語》的筆法為一爐,對中國八十年代的文學和文壇人物及其文化背景,既作了氣勢磅礴的宏觀論說,又作了洞幽燭微的細膩描述。尤其對上海和北京這兩個城市的文化心態和文學景觀,作了栩栩如生的精妙勾畫。此著幾乎涉及所有當代中國聲名赫赫的文學人物,其中不乏作者的朋友,乃至師長。作者秉承真誠和坦率的原則,以親身經歷的諸多細節,掀開常人鮮知的文壇內幕,揭示出中國文學的欣喜和悲涼,披露了諸多文學名家形形色色的文化人格。

李劼,本名陸偉民,上海市人。當代思想文化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曾在上海執教於華東師大中文系。現旅居紐約。發表數百篇文章,出版多部小說和多卷本思想文化論著。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豆瓣数据补标】2014/3/22:强逼自己读了十分之一,不可能再多了。被李劼批评过的那些人如看到这些文字,除了可怜他以外,不会有别的反应吧。失败者必然有失败的原因,一味地怨时代、恨别人,纵有才华也只能叫作蠢。
回忆录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批评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豆瓣 Goodreads
9.1 (130 个评分) 作者: [德]娜塔莎·沃丁 译者: [德]祁沁雯 新星出版社 2021 - 3
★内容介绍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
★编辑推荐
◎一部家族史,百年世界灾难缩影
◎20世纪东欧灾难实录,填补二战东方劳工史出版空白
◎堪与温弗雷德·塞巴尔德媲美的作家,用文字抢救逝去的生命与记忆之书
◎重写东欧史,拼接历史的碎片,完整还原悲恸个人史。12000000名东方劳工,绝非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之外的历史注脚,展示欧洲文明悲剧的全景,揭示乌克兰人不为人知的命运
◎斩获德语第二大文学奖“莱比锡图书奖”(非虚构类)、德布林奖,德语文学在线、《明镜周刊》、《德国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等高度赞誉
◎一出版即译为法国、黎巴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西班牙、乌克兰、阿拉伯等文字,长期踞于德国图书榜首
------------------------------------------------
★媒体评论
以家族史展现了世纪全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明镜周刊》
……只有通过个人性的叙述,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事件是怎样影响了一个人的经历,当下的事件是怎样从根本上形塑了一个人的生命。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德国伟大的记忆艺术家塞巴尔德从遗忘中抢救逝去生命的影子,这绝非偶然。
——勒夫勒(Sigrid Löffler),2015年德布林奖颁奖词
关于遗忘的重要文本。……这部扣人心弦的杰作,已经远远超出了寻找个人家族之根的范畴。
——德语文学在线
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渺小又如此丰富,在历史的粉碎机里消逝得又是如此悄无声息。这就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所讲述的,作者在虚构和研究、重构和记忆中游走,寻找。……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这再合适不过。……非常伟大、极富影响力的艺术。
——犹克‧玛根瑙(Jörg Magenau),德国广播电台文化台
不可预知和令人大跌眼镜的线索盘根错节,活像一部犯罪悬疑片,每个细节都增添了张力,偶然又衍生出了一连串不可思议……《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二十世纪灾难史的缩影,其影响至今绵延不绝。
——赫尔穆特·伯蒂格(Helmut Böttiger),《德国时代周报》
近年来有好几部关于二十世纪梦魇的作品,它们与暴力相关,如档案中记录般遥远。虽然娜塔莎·沃丁仅展示了正在发生的故事的一小部分,但她的讲述是如此拉近了读者,我们在当中看到了我们自己。
——《法兰克福汇报》
娜塔莎·沃丁确立了一种既古典又非凡的写作范式。
——汉斯-彼得·库尼施(Hans-Peter Kunisch),《南德意志报》
革命,饥饿,世界大战,内战,古拉格,这是一个更富戏剧性的家族故事。……娜塔莎·沃丁继承了历史学家似乎无法接续的使命:将强制劳工和战俘的历史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
——德意志广播电台
这本书引人入胜,读开头第一句话就把心提溜到了嗓子眼,悲壮,震撼,很难停下翻动纸页的手指。……属于赫塔·米勒和凯尔泰斯·伊姆雷一脉。
——《科隆城市报》
……一部伟大的书,对抗沉默。那是一段鲜活的,生动的,发出叩问的,绝望而又动人的历史。当然,也充满了痛苦。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书,是多重线索和寻找下的个人史书写。
——巴伐利亚州第二电台文化频道
凭借有限的信息,沃丁小心翼翼地把谜一般的家族史碎片拼接起来,于是便有了这部饱受赞誉的深情杰作,堪与W. G. 塞巴尔德媲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填补了文学领域的空白,通过对母亲家族的深情追溯,为成千上万东欧人民树立了纪念碑。
——New Books in German
这本书呼吁人们关注那些鲜为人知且往往不是焦点的历史议题,纳粹德国的东方劳工史即其中之一。有时候它像一本推理小说,在这本书面前你根本停不下来,因为你不知道娜塔莎·沃丁还要往窟窿里填充什么。许多东西浮出历史地表,但还有许多没有说出来。这就是书写家族史的意义。
——Beyond History
此书再次揭开了德国历史上的一块伤疤。许多档案材料被刻意销毁,记忆随着当事人的去世而荡然无存,即便尚有知情人在世也大多缄口不言。……相信随着该书的传播,这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会重新进入公共记忆之中。
——中国《文艺报》
2022年3月12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18】作者在历史细节中打捞线索以及将繁复材料整合成娓娓叙事的能力十分强大。二十世纪上半混乱的乌克兰也不免令今天的读者在阅读时一次次感慨当下的时局。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从笔尖传递出来的生而为人的强烈痛楚。
历史 回忆录 德国
档案 豆瓣
The File : A Personal History
7.1 (36 个评分) 作者: [英] 蒂莫西·加顿艾什 译者: 汪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部跟乔治·奥威尔或约翰·勒卡雷的小说一样扣人心弦、令人不安且具有道德挑战的私人叙述,只不过这里讲述的全部都是真的。★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1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梁文道专文导读“出卖作为一种美德”。
★背叛与妥协的刻骨描述,叫人毛骨悚然;现代与当下的无价记录,书写勇气与美丽;人性无解之谜,魂萦梦系,永远挥之不去。——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20世纪伟大的谍报小说家)★(本书)回忆加顿艾什本人与恐怖的东德秘密警察机构“斯塔西”交手的亲身经历。从来没有一个族群受到如此严密的监控,即使是在胡佛麾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时期也望尘莫及。《档案》生动地还原许多恶质的人形怪兽,他们的目光总是紧紧地盯着每一只小麻雀折翅坠地的时候。——亚瑟·米勒(Authur Miller,20世纪最知名的美国剧作家之一)★《档案》一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加顿艾什追踪许多当年持续跟踪、监视并密告他的人,本书因此更接近惊悚小说的味道,然而,较惊悚小说更胜一筹之处在于,《档案》所述皆为真人真事!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完美融合谍报惊悚小说、冷战史、自传与哲理思索于一书……笔触优美,探讨严肃而不失幽默讽刺。
——《英德书评》(British-German Review)★《档案》重现20世纪80年代中欧变化的手法,从未见于其他任何书籍。这是一本传家之作,当我们的子孙问起中欧共产主义政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当他们怀疑优美的英语写作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答案就在《档案》之中。
——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的蒂莫西·加顿艾什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之下的德国,分别在东、西柏林停留数年搜集资料,但没想到,他在东德的行踪被认为是间谍活动,并被秘密警察和线民盯梢,留下了厚达325页的秘密档案。两德统一后,东德的秘密警察档案开放,作者重访东德,根据东德国安部为他建立的档案和自己的日记,一一寻访当年那些监视他的人,重建青年时期的一段记忆。他惊讶地发现,彼此立场不同的人,往往对相同的经验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忆;于是,穿越各种回忆的迷雾,探寻自身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历史的真相,就成了本书写作的动力,最终促成了这样一本动人心弦的著作。
这是一部将个人回忆与历史探索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的纪实作品,读来引人入胜。
2022年3月11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17】又是一本评分虚高的书,浪费了我的时间。题材当然很好,但作者似乎没有立场写这么一本书:大学时期便写信给英国情报机构MI6想要为国效力、从事间谍工作,这样的人到了东德,不监视起来难道还等着让他漏网吗?
历史 回忆录 英国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396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1年10月28日 已读
平凡而坚韧的人们,就是他们撑起了历史。
回忆录
监狱琐记 豆瓣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王学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2020年8月28日 已读
一本写得渐入佳境的回忆录,追溯了作者两次因言获罪的劳改和监狱生涯,尤其是“反动学生”这一段,确实没在别处读到过。也因为此书写及的历史,这是一本令人读之痛心的作品,当读者想到这些文字唤起的疼痛、荒谬和愤怒其实曾被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在不知何时终了的日子里日夜亲历时,便又经历一重剧痛。没打更高分,一是因文字编校方面的瑕疵,另一方面是我本人的一点小看法:在当代史的个人叙述中,我每常发现“我”的缺席,受苦受难时一定是有“我”的,然而在对别人的苦难进行落井下石和围观的群众里,却只有他者而独缺“我”(我倒不是说必须进行自我批判、深挖思想,而是觉得假如自己没参与迫害任何人,写写自己当时在哪儿以及所感所想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本书亦有此憾,但也许是我非常拔高的要求了。这本书值得读。
历史 回忆录 随笔/散文
墨迹 豆瓣
有2013年1月第40次印本
6.4 (5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曾子墨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2
曾子墨的自传《墨迹——留在生命和记忆中》一书,清晰地回溯了她在华尔街从事投资银行的巨大成功,进入全球顶级企业并被认定:“不惜代价,一定要雇用”、“因为子墨,我们乐于接受中国女孩。”书中幽默地展现着一个中国女孩的智慧和努力,参与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操盘新浪上市。在金融事业的巅峰之时,曾子墨毅然放弃令无数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加入了自己一无所知的电视媒体行业,几年后,曾子墨在凤凰卫视独树一帜,她的感悟深刻而令人震撼。
该书为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的自传,首次见证了曾子墨从北京市优秀学生到留学美国名校、从美国华尔街到凤凰卫视的经历,让人清楚地感受到一个女孩脚踏实地与自己的理想接轨的奋斗轨迹。
另外,书中还收录了自己以及同事的趣事、新浪上市的幕后故事以及新浪高管的生活趣闻等。
凭海临风 豆瓣
作者: 杨澜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 1
此书是我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的第一本散文集。

作者用平实、真情的笔墨,向读者讲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重温了“难忘的荧屏”,回顾了“留学的日子”,展现了对“蓝色的海洋”的向往,游历了她“记忆中的岛屿”,也记下了对爱情和即将成为母亲的“心语”。

清新明丽、自然流畅的文字,横溢的才思,又集典雅、温馨的文风,是本书的艺术风格。

该书所选的散文,既反映了作者“认认真真地做事,实实在在地做人”的生活原则,又再现了一个具有思辨且风格独特的当代主持人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崭露了作者散文的艺术风格,这一切在本书中谐调如一,意味隽永,感人至深。
黄河青山 豆瓣
作者: 黄仁宇 译者: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 豆瓣
作者: 严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11
周扬死后,荒煤、张光年等“我辈”皆无文章,为何?
伟人说:“何其芳,你的名字是一个问号”,何解?
1964年,电影界“老头子”夏衍遭遇怎样的噩运?
雎水关十年,沙汀为何一直念念不忘?
窗外喧哗,晚年巴金内心又有怎样的孤独?
“书生作吏”
八位新中国文坛亲历者们的内心独白
一部现代文人灵魂分裂、蜕变、升华的心灵史
……
一切,尽在此书!
2020年7月6日 已读
作者的这几位书写对象不仅是文人、作家,是有理想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政府官员。身份的杂糅使得他们在历史惊涛骇浪里的取舍和种种“偶然”都显得十分意味深长。写夏衍公的两篇最好,而其实每一篇读来都令人痛心。十几岁时读《思痛录》,不能懂得太多的沉痛,只记得韦君宜的一个叹息:当年奔赴延安的,都是那一代人里最优秀、最有理想的青年,可是……。二十年后通过此书又续上了延安文艺青年后来的命运,不由得使人抚书大恸。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文学研究 随笔/散文
漩涡里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2019 - 4
《漩涡里》是冯骥才先生 “记述人生五十年”《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激流中》这一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写作中的最后一本。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先生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这一转变是为时代所逼迫,也是冯先生已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命运使然。他从情感上、使命上,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从一开始的自发行动,到后来的主动投入,冯骥才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而一件件具体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24日 已读
看第一版的封底,这一系列中间其实还有一本叫《搁浅》,是写89~94年的,看来是真的“搁浅”了出不来。但从这本书开头几篇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家从小说写作重新转向书画创作时与时代相关的一些隐晦心绪。后面叙述民族文化整理和遗产抢救工作的文字,不但体现了作家身为文化工作者的良知和超强的行动力,也在现有环境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触及了政体与文保工作的矛盾,真的很敢写,也很值得读。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随笔/散文
激流中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2019 - 4
本书写了历史和个人相融合的文学上的八十年代。冯骥才认为八十年代不仅是中国当代史一个急转弯,也是空前又独特的文学时代。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也是一个反常的时代;一个百感交集的时代,也是一个心怀渴望的时代;一个涌向物质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纯精神和思考的时代;一个干预现实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在这本书里,作者记述了他亲历的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活动,以及作者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现象的反思。
2020年5月20日 已读
新时期文学那十年的个人写作史,很有意思,终于写到作家本人创作的过程了,很值得读一读。写到八九年初的现代艺术展便只能意味深长地戛然而止,确实,一个时代结束了。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