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鸠摩罗什传 豆瓣
作者: 龚斌 2013 - 7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深远影响,同时也最具传奇人生的高僧。
作者想通过这部传记来反映中古时期佛教东传历史上最精彩、激荡的历史场景。
这部书稿的特点:一是再现鸠摩罗什传奇人生,再现他的苦难、译经活动以及他的佛学对中国佛教的深刻影响;二是这是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即忠实于历史,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历史背景不虚构。它的本质是真实的,不同于虚构的小说;三是文学作品,在历史真实、人物思想真实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和文学性的描写,是用文学的语言写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不是评传。涉及到的佛教哲学尽量用通俗语言表述;四是重现历史面貌,诸如古代的龟兹都城延城的风貌、凉州和长安的佛教面貌。既能再现历史的真实,又具可读性。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54】本来是为了一睹罗什大师的风骨而读这本书,没想到竟然这么粗制滥造。主体就是一篇文言的传记,译了半文半白和全白话两个版本。为了足够一本书的容量,还杂糅拼凑了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和玄奘小传……这也太侮辱人了吧?!再一看出版社:上海古籍。我也没啥话好讲,毕竟连“鸠摩罗什”这个名字,现在在豆瓣都是禁搜词。
人物传记 佛教 宗教
妙法莲华经 豆瓣
作者: 弘学 巴蜀书社 2002 - 11
《妙法莲华经》凡七卷二十八品,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今收在《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据考证,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公元前后。该经之宗旨,认为阿毗达磨佛教各部派,过分重视形式,远离教义真意,故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采用偈颂(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赞叹永恒之佛陀(久无实成之佛)。
《妙法莲华经》在日本圣德太子注《义疏》以后,此经便成为日本镇护国家的三部经之一,古来即受到尊信。最澄入唐学习归日本开天台宗之后,此经更成为佛教教学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干,从而支配了日本佛教界。本经之梵文本近代于新疆喀什噶尔等地发现,于1852年,法国学者布诺夫自梵文译成法文本出版。其后复有英译本、日译本。
2022年7月24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3】经中之王,诚不我欺。过去一周内我花七次、总共5小时19分的时间,将这部伟大的大乘经典诵读完毕。此经讲述如来藏中的“性具”观点,阐述“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 其中作为“方便之门”的种种譬喻颇显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流丽的文辞、宏大的时间观和世界观亦令人得以一窥佛法的广博与“上妙”。还是用四年前在普贤讲堂共修《法华经》后的感想来做总结:义理宏大,文字优美,感恩不尽!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维摩诘所说经 豆瓣
译者: 鸠摩罗什
2022年7月10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0】我生病的时候身边的朋友称赞我处变不惊,其实这只不过是因为几年前读过南怀瑾解读此经的《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因而明白也接受自己为什么会生病——“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这回再次借着鸠摩罗什大师的优美译文读诵这部经典,仿佛去到了由古佛化身的维摩诘居士开示大乘不二法门的说法现场。感动,赞叹。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2022年5月1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5】时隔十年有余,终于又将这部伟大的大乘经典从头到尾诵读了一遍。佛陀毫无保留地将世界与众生的起源和探寻世界真相的修行方法谆谆教诲给大众,并提醒了大众关于末法世相和修行入魔的种种现象。当然还没有读懂,需要看过去大德们的参详心得来帮助理解。但是此生能逢此经,实在是殊胜的缘分。捧读此经的过程,也是我说不尽的感恩。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基督教之研究 谷歌图书
作者: 圣严法师 法鼓文化 1999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金刚经 豆瓣 Goodreads
10.0 (15 个评分) 作者: 鸠摩罗什 译者: [后秦] 鸠摩罗什 译 / 田茂志 注译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7 - 4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昕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人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022年4月6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最近反复持诵几部深深打动过我的经典,《金刚经》以及其中最著名的这几句偈,是我最初的法缘。感谢这殊胜的缘分,使我在如此混乱的年代里能提醒自己莫失本心、有法可依。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2022年3月28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3】一部初学佛时曾常常诵读和抄写的经典。上周与友人聊天,无意间蹦出“我以我的身语意业保证这句话的真实性”这样的句子,猛然提醒了我自己是时候回到我曾在大乘经典里的初发之心了:如果世界不会越来越好,那至少我仍然要令自己越来越好,才有可能不让世界上增加因我而起的坏。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无有穷尽,我也愿“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佛说观无量寿经 豆瓣
译者: 畺良耶舍 2002
(经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名,一卷,宋疆良耶舍译。说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临频婆娑罗王之宫中,分十六观而说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及净土之相者。
2022年3月26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2】居然这么晚才去读诵这部伟大的净土经典。本师佛继续谆谆教诲,为大众开示修习净宗的十三种观想方法和九品往生的次第。阿弥陀佛慈悲到哪怕某人只是临命终时称念佛名,也会有化佛菩萨前来接引。顺便说一下,在亚马逊可以免费下载很多佛经,放在阅读器里很方便日常读诵。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无量寿经 豆瓣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22年3月25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21】读至第九品的句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时突然就有眼泪流了出来。第三十三品更有这样的说法:“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一方面,对极乐世界看似夸张的描写极大地顺应了南阎浮提众生逐乐的心性,另一方面,我觉得净土宗经典里警醒众人的大白话尤其浸润了已觉悟者对人道众生的慈悲。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心之道 豆瓣
THE WISDOM OF INSECURITY
作者: [美] 阿伦·瓦兹 译者: 李沁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心之道》是一本关于东方哲学的著作,也是一剂关于现代人焦虑问题的良药。阿伦·瓦兹针对现代人面对的危机,即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从东方禅学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答。他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人们恰恰应该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 感的事实,而不应该拒绝和逃避它们。为了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人们应该拥抱现在,活在当下。
“任何需要修正生活进程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里获益。”
——狄巴克•乔布拉(迈克尔•杰克逊人生导师/克林顿最赞赏的身心灵大师)
阿伦•瓦兹是“迷幻一代”最值得尊敬、最深思熟虑的大师。
——美国《时代》周刊
阅读阿伦•瓦兹对我们是一种挑战,它让我们探索一种思考的全新道路,启发我们去过一种更加充实满足的生活。瓦兹的遗产存在于《心之道》之中。这本书充分展示了他锐利的智慧、敏捷的机智、迷人的优雅。对那些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永恒问题,它清晰而又智慧的处理方式是无与伦比的——《心之道》是一本重要的书。
——葛瑞格•摩顿森(《三杯茶》作者)
瓦兹也许是为西方阐释东方行为准则的当代阐释者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优雅地书写那些不可书写之物”。
——《洛杉矶时报》
《心之道》并不是要让我们去逃避,而是让我们能在碰巧身处之地继续——继续生活下去,而不去想象推动世界,乃至下一个时刻运行的负担是我们的。它不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哲学,而是一种基于现状的哲学——我们应该活在当下,应该坦率地认识到,我们存在于一个破碎的波峰处。
——菲利普・韦尔赖特(《艺术与文学》)
这本书完全逆转了所有关于人类现状的一般思路。这个世界的危机状况迫使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许多人都被剥夺了宗教信仰的安慰,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作者指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它的解答——最高的幸福,精神洞察与确信都只能在这样一种认识中被找到,即无常和不安全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简单而明晰的方式写就,这本书是一部及时的作品。
——(伦敦)《书籍交换》
复仇之日 (1943) TMDB 豆瓣
Vredens dag
8.6 (32 个评分) 导演: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演员: 索尔基尔德·鲁斯 / 丽斯贝斯·穆文
其它标题: Vredens dag / 愤怒的日子
故事发生在1632年的丹麦,一个地处偏远的小镇中正在进行一场残酷的处刑,一个年老的女人因为被指控为巫女,而面临着被活活烧死的悲惨命运。临死前,愤怒的老人设下了诅咒,对于负责行刑的牧师来说,邪恶的诅咒是无法伤害代表了正义的他的,可对于牧师的妻子安妮(Lisbeth Movin 饰)来说,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令她永生难忘。
自此之后,安妮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浑浑噩噩。安妮和牧师的婚姻里并没有爱情,牧师英俊的儿子却吸引了安妮的注意,随着时间的发展,两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最终越过了伦理道德的界限。牧师死了,牧师的母亲愤怒地指控,是安妮的“巫术”害死了自己儿子。按照惯例,安妮被绑上了火刑架,这似曾相识的命运让安妮猛然醒悟,诅咒,也许真的存在。
2020年4月6日 看过
非常完美的作品,目光跟随德莱叶的平移或旋转镜头对观者来说是极大的视觉享受。年长和年轻的两位“巫女”演员都演得好极了,她们的目光能把观众摄入人物的内心。
Carl_Theodor_Dreyer 丹麦 宗教 欧洲艺术电影
妙法莲华经 豆瓣
作者: [后秦]鸠摩罗什 译 译者: 李海波 注译 中州古籍 2010 - 8
《妙法莲华经》内容简介: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属于问世相当早的大乘经典。据现代研究成果,一般推定《法华经》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于印度形成,也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本经成书早于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3世纪之间。
2018年1月1日 已读
年末最后两天是和同道们在普贤讲堂诵《法华经》度过的。借此机会终于得窥这“经中之王”的全貌。所接触过的大乘经典对我来说都能起到扩大心量的作用,法华经也不例外。此经讲述如来藏中的性具观点,阐述“众生皆有佛性”,并为佛陀诸多弟子和未来世众生授记。义理宏大,文字优美,感恩不尽。
佛教 佛法 佛经 宗教
沉默 (2016)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Min reol
Silence
7.5 (220 个评分)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演员: 安德鲁·加菲尔德 / 亚当·德赖弗
其它标题: Silence / 沈默(台)
《沉默》改编自著名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德川幕府时代禁教令下长崎附近的小村子,一个葡萄牙耶稣会的教士偷渡到日本传教,并调查恩师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弃教一事,因为这事在当时欧洲人的眼中,不只是个人的挫折,同时也是整个欧洲信仰、思想的耻辱和失败。在传教与寻访的过程中,信仰与反叛、圣洁与背德、强权与卑微、受难与恐惧、坚贞与隐忍、挣扎与超脱……所有的两难情境都面临了,逼迫着他对基督的信仰进行更深层且更现实的思索,最终,他彷佛也走过一趟恩师的心路历程,拥有自己对信仰的诠释与实践。
2017年1月13日 看过
3.5。对远藤原作中的场景还原度很高,但总体上仍有些令人失望。后半部(从罗德里格斯被抓开始)节奏拖沓,不断的酷刑场面既没必要,又缺乏对殉教者动机的挖掘和对社会背景的深层展示。其次,通过表面上放弃上帝而达到真正地与其在一起——这一主题表达得不够深刻。神的沉默含义丰富,此片则相对单一
Martin_Scorsese 宗教 欧美商业片 美国
聚焦 (2015) 豆瓣 TMDB I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Spotlight
8.8 (1154 个评分) 导演: 汤姆·麦卡锡 演员: 马克·鲁弗洛 / 迈克尔·基顿
其它标题: Spotlight / 焦点追击(港)
“聚焦”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个专栏,罗比·罗宾森(迈克尔·基顿饰)是"聚焦"栏目的编辑,栏目拥有一个独立的调查小组,组员包括萨夏·菲弗(瑞秋·麦克亚当斯饰),迈克尔(马克·鲁弗洛饰),马特·卡罗尔(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当马蒂·巴伦(列维·施瑞博尔饰)接替了环球报的总编辑一职,他开始指派罗宾森和他的团队,紧跟一桩被雪藏已久的案件,一个天主教牧师性骚扰教区里的孩子。虽然最开始他们以为这只是个小任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其背后还隐藏一系列事件,涉及了上百名受害者,而教会已经私下赔偿了受害者,并派人掩盖了这些罪行。随着调查的越发深入,他们发现这一阴谋的更多证据,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就在波士顿以外,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着这种暴行。罗宾森和他的团队遭遇到了当地官员们的掣肘。教会内的,教会外的势力都在向他们施压,想让他们放弃这个案件。
2016年3月11日 看过
3.5星。除了一些细节好(比如报道发表后记者R在律师办公室外看到小孩,律师说他们两周前刚被性侵,呼应了记者之前急于发表的心情),其他都是平均水平。豆瓣打分这么高主要是沾了题材的光吧,我本来期望很大,但看的时候觉得沉闷了些,没有好片子能带给人的那种激动感。
宗教 欧美商业片 美国
猎人之夜 (1955)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7.8 (124 个评分) 导演: 查尔斯·劳顿 演员: 罗伯特·米彻姆 / 谢利·温特斯
其它标题: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 猎人的夜晚
约翰(比利·查平 Billy Chapin 饰)和佩尔(萨莉·简·布鲁斯 Sally Jane Bruce 饰)是一对苦命的兄妹,他们的父亲本(彼得·格雷夫斯 Peter Graves 饰)因抢劫和杀人被判处绞刑。在被逮捕前,本把赃款藏在了佩尔的布娃娃里,并让他们承诺永远不泄露这个秘密。本的狱友哈利(罗伯特·米彻姆 Robert Mitchum 饰)是一个败絮其中的牧师,偶然间他得知了这笔赃款的去向,出狱后,哈利找到了本的妻子薇拉(谢利·温特斯 Shelley Winters 饰),他想方设法得到了薇拉的芳心成为了约翰和佩尔的继父,就此,哈利的阴谋开始了。哈利杀死了对于他来说毫无价值的薇拉,将她弃尸河底,又对兄妹两人威逼利诱想要套出赃款的秘密。在所有努力都没有成果之际,恼羞成怒的哈利露出了本来面目。约翰和佩尔划着小船逃离了哈利,他们一路流浪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专门收养弃婴的善良妇人库珀太太(丽莲·吉许 Lillian Gish 饰)收留了兄妹两,然而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哈利罪恶的脚步也踏上了这块纯洁的土地。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豆瓣
作者: 吕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是作者受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委托,在1961年开办为期五年的佛学班上所授用的讲义稿。印度的佛学思想开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发达起来,一直到公元10世纪大乘佛学在印度衰微,前后经历了一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印度佛学的学说本身也经历了好几次大的变化:由原始佛学到新派佛学,再后又发展成大乘和小乘,大乘本身也还分初、中、晚期之分,这是很明显的几个阶段。本稿将印度佛学分为原始佛学、新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根据汉文、藏文的大量文献,对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现存的有关梵文原典,按照各阶段出现的典程生后顺序,说明它们各时期学说的特点和变化,对印度佛学一千五年的历史发展概况,基本上勾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据整理者称,这是我国第一部原原本本讲述印度佛学史的书藉。
Young Man Luther 豆瓣
作者: Erik H Eriks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93 - 8
In this psychobiography, Erik H. Erikson brings his insights on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identity crisis to bear on the prominent figure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Martin Luther.
I And Thou 豆瓣
作者: Martin Buber Free Press 1971 - 2
Martin Buber's I and Thou has long been acclaimed as a classic. Many prominent writers have acknowledged its influence on their work; students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consider it a landmark; and the generation born since World War II considers Buber as one of its prophets.
The need for 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has been felt for many years. The old version was marred by many inaccuracies and misunderstandings, and its recurrent use of the archaic "thou" was seriously misleading. Now Professor Walter Kaufmann, a distinguished writer and philosopher in his own right who was close to Buber, has retranslated the work at the request of Buber's family. He has added a wealth of informative footnotes to clarify obscurities and bring the reader closer to the original, and he has written a long "Prologue" that opens up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book and on Buber's thought. This volume should provide a new basis for all future discussions of B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