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The Namesake 豆瓣 Goodreads
6.6 (5 个评分) 作者: Jhumpa Lahiri Mariner Books 2004 - 9
Jhumpa Lahiri's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established this young writer as one the most brilliant of her generation. Her stories are one of the very few debut works -- and only a handful of collections -- to hav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Among the many other awards and honors it received were the New Yorker Debut of the Year award, the PEN/Hemingway Award, and the highest critical praise for its grace, acuity, and compassion in detailing lives transported from India to America.

In The Namesake , Lahiri enriches the themes that made her collection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the clash of cultures, the conflicts of assimilation, and, most poignantly, the tangled ties between generations. Here again Lahiri displays her deft touch for the perfect detail — the fleeting moment, the turn of phrase — that opens whole worlds of emotion.

The Namesake takes the Ganguli family from their tradition-bound life in Calcutta through their fraught transformation into Americans. On the heels of their arranged wedding, Ashoke and Ashima Ganguli settle together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 engineer by training, Ashoke adapts far less warily than his wife, who resists all things American and pines for her family. When their son is born, the task of naming him betrays the vexed results of bringing old ways to the new world. Named for a Russian writer by his Indian parents in memory of a catastrophe years before, Gogol Ganguli knows only that he suffers the burden of his heritage as well as his odd, antic name.

Lahiri brings great empathy to Gogol as he stumbles along the first-generation path, strewn with conflicting loyalties, comic detours, and wrenching love affairs. With penetrating insight, she reveals not only the defining power of the names and expectations bestowed upon us by our parents, but also the means by which we slowly, sometimes painfully, come to define ourselves.
2024年6月16日 已读
【2024已读21】最多只能打3.5。以我的口味来说,要删掉三分之一左右的内容才行,这个有关名字和身份的故事更适合写成一个中篇或小长篇。第十章不该直接叙写男主人公妻子的出轨,叙事声音乱掉了不说,写作视角的暂变真的有损全书整体质地。作家本人亦说过对这部作品不满意,是在编辑的压力下写成现在这样的。即便有重心不稳、叙事杂乱的缺点,作者的文字和感情都是一流的,仍是可读性很强的一本小说。不过每当作者对那些过场小人物也不厌其烦地介绍他们长什么样子、穿了什么衣服时我都忍不住会想:这到底是沿袭自契诃夫、海明威、奥康纳的写作传统还是来自作家班的一种训练?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美国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Jhumpa Lahiri Mariner Books 1999 - 6
Navigating between the Indian traditions they've inherited and the baffling new world, the characters in Jhumpa Lahiri's elegant, touching stories seek love beyond the barriers of culture and generations. In "A Temporary Matter,"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er, a young Indian-American couple faces the heartbreak of a stillborn birth while their Boston neighborhood copes with a nightly blackout. In the title story, an interpreter guides an American family through the India of their ancestors and hears an astonishing confession. Lahiri writes with deft cultural insight reminiscent of Anita Desai and a nuanced depth that recalls Mavis Gallant. She is an important and powerful new voice.
2024年5月20日 已读
【2024已读20】此书中译:《解说疾病的人》。作为作家的处女作及普利策奖获奖作品,这本作品集呈现了惊人的笔力、非凡的才华和深邃的写作视角。在《巴黎评论》今春第262号作家访谈中,拉希莉说她在创作这些故事时,阅读的是奥康纳、契诃夫、马尔克斯和海明威的作品。文字简练、隽永,情节也平淡、朴素,但这些故事却都在第一段甚至第一句话就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并最终令人心中生起浓重的惆怅与落寞——拉希莉的这本书确乎重振了以前述作家为代表的虚构写作的一条经典“正途”。身边的即是普遍的、民族的亦是世界的,拉希莉笔下那些身处异乡、生活于陌生语言和文化里的印度移民,未尝不是在当代生活的压榨中时时体验到陌生与异化的我们自己。我在眼眶湿润的感觉中结束了对这本短篇集的阅读;第一、四、八、九篇都使我流泪动容。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美国
骏马山庄 豆瓣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胡其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1
《骏马山庄》是黑塞的长篇小说,描写隐居山林、潜心创作的画家约翰·维拉古的婚姻悲剧,提出了“艺术家的婚姻”这个难题。
2024年5月17日 已读
【2024已读19】对艺术家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细腻、动人。但我觉得这样一个悲哀的故事或许要读冷峭的德语原文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质地。有时在自己的阅读过程里对比英文的翻译作品及其原文时,我会觉得作家用来写作的原始语言也是创作的一部分,始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法被翻译的。黑塞的这本书也给我这种感觉。期待我有能直接读德文版《Rosshalde》的那一天。
外国文学 小说 德国 德语文学 文学
残虐记 谷歌图书
作者: [日]桐野夏生 Simplified Chinese Press 2023 - 10
编辑推荐◆ 对受害者的恶意揣测,是一场更卑劣的犯罪!
◆ 被囚禁的少女×被偷窥的房间×被揣测的真相!
◆ 成为他人想象的对象,一定让你感到屈辱。--《残虐记》第189页
◆ 读到一半,我因为精神崩溃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日本读者评价
◆ 江户川乱步奖作家桐野夏生暗黑风格惊艳之作!
◆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得主代表作!
◆ "爱伦-坡"年度小说提名,开创日本作家入围此奖项的先河!
◆ 这本书现实到没有救赎,只有残虐;没有人们希望看见的真相,但能让你更接近事实本身。
◆ 翻开本书,见证被恶意揣测有多可怕。
内容简介成为他人想象的对象,一定令你感到屈辱。

景子的十岁,是被陌生男人囚禁的一年。
白天,男人充满欲望,粗暴下流;夜晚,却变成和景子写交换日记的腼腆小学生。
密不透光的房间、榻榻米的霉味、楼下工厂机器的轰鸣,则是景子野兽般生活的全部。

景子得救时,却遭受了新的屈辱:
囚禁屋里,有一个为邻居提供的宛如表演舞台的小小偷窥孔。
囚禁屋外,被发现的一具年轻女尸,引发了人们对景子遭遇的无数想象。

父母、同学、检察官、偷窥者--
就连景子自己,都在揣测囚禁案背后的真相。
景子预感到,这场犯罪远没有结束。

对受害者的恶意揣测,是一场更卑劣的犯罪!
2024年5月8日 已读
【2024已读17】故事残忍得让人愿意相信它有超现实色彩,心理描写却真实而颇有冲击力,像是主人公内心的野兽带着清晰可见的毛孔与伤疤闯入读者的眼帘。作者耐心铺排主人公既痛苦又有快感的幻想,同时亦辅以他人对其创伤经验之想象的议论,从多重角度呈现了一个笼罩在主人公身上久久不散的梦魇世界。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日本
最慢的是活着 豆瓣
作者: 乔叶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3
【内容简介】
《最慢的是活着》是乔叶新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原阳秋》《最慢的是活着》《一个下午的延伸》《紫蔷薇影楼》《你想报警吗》《塔拉,塔拉》《厨师课》等代表作。旖旎动人的成年男女婚外恋情;二十一世纪初,“新式”从良小姐婚后陷入欲望与理智的冲突困境;一个下午因一次偶然邂逅,竟能让“我”如此念念不忘;当身体遭受侵犯时,一句“你想报警吗?”竟让人陷入了选择困境;老厨师在与学生的闲聊中追忆职业生涯,传承职业精神••••••柔弱的女人与这个坚硬的世界的无情碰撞!
【编辑推荐】
总有一个人,是我们无法斑驳的时光,回眸便觉温暖,时光越久越能看清:那份存在,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行在路上,邂逅的不仅仅是尘世风景,更是触动人心的辛酸人事;漫步人生,经历的不仅仅是悲欢离合,更是命运的森罗万象。生是见识,不是活着。
请你原谅我。请你,请你一定原谅我。因为,我也必在将来死去。因为,你也曾生活得那么强韧,和无耻。——《最慢是活着》
【作品看点】
★城市婚恋题材小说的写实主义与浪漫情绪的完美融合。
★贴近当下现实的女性情感危机的女性书写。
【名家荐语】
“乔叶是一个有思想且专注生命意义的作家。”——王达敏
“乔叶笔调粗砺而又细腻,“行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随物赋形、收放自如,令人叹为观止。”——吕东亮
“乔叶的可贵就在于:她能像平光镜那样透过自己反射出的外象看到自己的内里,从而自最核心的内在出发来成全和提携自己。”——傅爱毛
“乔叶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开篇就能让读者充满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不是火光漫天,也不是战鼓阵阵,而是像石板下面的小草一样,慢慢滋生、逐渐强劲,最后猛然间变成遍地荆棘。”——武歆
2024年4月30日 已读
【2024已读14】因为乔叶算是故乡的作家,许多年里我都断断续续地阅读她的作品。但是这一本里除了《紫蔷薇影楼》写得是真好以外,其他篇目都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心理活动不留白,对我这种喜欢保留想象空间的读者不友好。尤其《最慢的是活着》,尽管被看作作家的代表作,却明显是作家本人极其投入地抒情、而却让读者拒绝被大而无当的抒情所打动的作品。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玫瑰门 豆瓣
7.4 (10 个评分) 作者: 铁凝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 9
这套书,也想反映出一点新面貌:它不是一般的选本,而是由研究、文献和经典文本合成的综合性著作。这样的创意,或许能给当下的文坛带来一点新气象。
《玫瑰门》的叙事,主要落笔在司猗纹及其外孙女苏眉这一老一少两位女性身上。司猗纹渴望的是认同——早年渴望获得传统家庭的认同,后来渴望获得政治社会和革命群众的认同。为了这种认同的实现,司猗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使尽各种手段,包括身边的亲人,都成了她讨好时代的道具之一。但由于她身上有着过于坚硬的个人特征,她再怎么妥协和委屈自己,终究和时代格格不入。
2024年3月9日 已读
怎么写得这么难看?费我好大劲儿也只能读至五分之一处。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豆瓣
Wittgensteins Neffe
9.0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马文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许多年从一个人身旁走过,却不知道这人是谁。
现在我知道了,数十年我曾从一个人身旁走过,而不知道他是谁。”
作为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的第一卷,本书包含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波斯女人》:关于爱情、报复和死亡的故事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一场友谊》:关于友谊、理解与死亡的故事
《制帽匠》:关于亲情、尊重与死亡的故事
伯恩哈德说:“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他以极富音乐性的文字,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
2024年2月19日 已读
【2024已读12】值得4星半。非常过瘾的一次阅读体验,伯恩哈德的文字乍看滞重、重复,却最终焕发出带着读者飞升的力量。这三篇作品都叙写失败的人生和死亡的阴影,并且写得回环往复,颇生动地展示了现代人内心生活的非线性和内在理性,行文的韵律感或者说音乐性更是战胜了翻译的阻隔来势凶猛地抵达了读者。译者功不可没,我亦期待将来可以阅读伯恩哈德的原文。
外国文学 奥地利 小说 德语文学 文学
六个说谎的大学生 豆瓣 Goodreads
六人の嘘つきな大学生
7.0 (57 个评分) 作者: [日] 浅仓秋成 译者: 王星星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3 - 4
八年前,日本著名IT企业首次开启校招,六名大学生从五千人中脱颖而出。然而一封神秘“告发信”的出现,揭穿了六人面具之下的“谎言”与“罪恶”。完美光鲜的名校生人设一夕崩塌,若要成为最终赢家,必须洗脱罪名……
八年后,“告发信”的策划者生病去世,却给当年成功入职的人再次留下信息,新的信息促使成功入职者重新走访曾经的当事人,找出隐藏多年的另一重真相……
2024年2月13日 已读
【2024已读11】比起淋漓尽致展现恶与变态的推理小说,像本书这样在悬疑作品中写出人性的复杂及其温良底色才更见写作者的深度。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日本
宵待草夜情 豆瓣
宵待草夜情
9.1 (50 个评分) 作者: [日] 连城三纪彦 译者: 李盈春 新星出版社 2015 - 5
等待啊,一心地等待,那人不再来。
盼夜幕的宵待草,不安地等待。
不要想,我不愿再想,不由地泪洒两腮。
今晚的月亮,似乎也不愿出来。
宵待草,又名月见草,当女性将其赠于男性时,就代表“默默的爱”。那颗等待着爱的心啊,若得不到回应,会变成怎样的面貌?哪个女人甘愿丑陋地枯萎, 归为尘埃?
能乐歌者篠,妇人杉乃,清纯卖笑女铃子,戏剧名角鸨子,酒馆老板叶子,五个女人,都在奋力为爱挣扎。她们的感情可能畸形,可能变态,甚至可能是犯罪,但不能否认的是,那些都是爱的形态。
2024年2月9日 已读
【2024已读10】我竟然读到第三本连城三纪彦作品时才想起来查一下此人资料,接着就发现与我想象的不同,他并非当代中年作家,属于二十世纪且十年前已经去世。这下要珍惜仍没读过的其文字、慢慢细品了。这一本里的小说有与《鼠之夜》相同水准的反转情节和对扭曲人性的悲悯描画,文字亦极其简洁却相当细腻、优美。把推理小说写至如此的文学水准,真的是大师。这本书里我最喜欢最后两篇,尤其是《花虐之赋》,简直太日本也太凌虐了。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日本
如雪如山 豆瓣 Goodreads
8.2 (115 个评分) 作者: 张天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4
○ 没有一个女人,是微不足道的
○ 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
○ 李敬泽、梁永安、张莉、笛安 众多名家诚意推荐
○ 青年实力作家 张天翼 全新女性主题小说集
------------------------------
☆ 内容简介
生活中,“雪”与“山”,都是极其常见却又无法忽视 之物。那如雪般细碎的日常和如山般刻骨的过往,几乎贯穿着每个女性的生命记忆。《如雪如山》正是一个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女性生存故事的隐喻。
作者张天翼以敏感善察的心思和细腻锋利的笔触,通过七位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断面,梳理出名为“lili”的女性成长史:她可能是春运火车上坐在你对面的恬静女学生立立,也可能是在医院中与你擦肩而过怀抱婴儿、正为产后抑郁症所苦的俪俪,还可能是住你家隔壁已经步入老年的失独母亲丽丽……她们的负累与挣扎,以一种透彻、浓烈的贯穿抵达了生存的真实。
所有女人身上都暗藏一块相同的拼图,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的答案。
-------------------------
☆ 名家推荐
天翼就是有这个本事,能够让那些灰暗的东西、非常困窘的东西有一种光晕,甚至是迷人的光晕。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如雪如山》以细腻的细节、场景和氛围,写出了现代女性的负累与挣扎。小说的文字透彻而浓重,不屈不挠地抵达了生存的真实,同时从内心传达出的女性共通的精神困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感。
——著名学者 梁永安
在文学世界里,张天翼像鱼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什么不可以冲撞,没有什么不可以书写。这真令人惊喜,一个天然没有边界感的作者,不由得不让人抱有期待。
——著名文学评论家 张莉
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这就是张天翼的答案。
——著名作家 笛安
2024年2月5日 已读
【2024已读09】除了《地上的血》和《泳客》显得浮表之外,其余几篇都是引人入胜的佳作。绵密的修辞交织在对生活细节的细致观察与耐心缝合之中,最大效能地体现了修辞的功用:不抢戏,但十分能够推动叙事和人物塑造,尤其在这本以女性心理为主角的小说集里。很开心今年结识了这位作家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与中学时代集中阅读当代女作家文集时类似的阅读快感。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The Saturday Morning Murder 豆瓣
作者: Gur, Batya/ Bilu, Dalya (TRN)/ Bilu, Dalya 译者: Bilu, Dalya Harpercollins 1993 - 11
Gur spins an intriguing mystery with international flavor and an attractive and likeable hero. When a revered senior analyst is found dead at the Jerusalem Psychoanalytic Society headquarters, Chief Inspector Michael Ohayon penetrates the elite, mysterious world of the institute to find the killer.
2024年1月29日 已读
【2024已读08】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以精神分析培训机构为背景,讲了一则由精分伦理问题引发的凶杀案。细节很丰富,从人物的每个小动作到叙事声音的不断转换莫不如此,这本小说大约可以直接拿来拍电影。这么写也许是情节上“埋线”的需要(但却造成次要情节过载),并且写作者得有极大耐心,却对读者的耐心也是一种消耗,得坚持读完三分之二以后才能逐渐获得推理的乐趣。
以色列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英雄无泪 豆瓣
8.1 (13 个评分) 作者: 古龙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8
作为当代华语文坛罕有的大师,古龙的作品是真正深入街头巷尾的文学经典。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流传之广,几乎成为中国人最常见的口头禅,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问世以来,亿万读者从中获得勇气、侠义、爱与宽容。《古龙文集》是由台湾古龙著作管理发展委员会独家授权,上海读客图书公司,历时两年,对照古龙小说的种种版本,精心编辑而成的权威珍藏版。
《英雄无泪》登场的经典人物:高渐飞、朱猛、卓东来、司马超群。
2024年1月16日 已读
【2024已读05】在古龙作品中应属上乘,写英雄间的情义丝丝入扣,写孤灯暗影下的愁肠与筹谋也颇含悲悯情怀。尽管情节如一贯风格充满转折,却能够自圆其说并未烂尾,结尾处还拔高了立意。打不出五星是因为,我觉得我读古龙这么多年,实在太熟悉他的句式和修辞,这本书又是一天之内赶着读完的,似乎有点消化不良。
中国文学 古龙 台湾文学 小说 文学
晚春 豆瓣
6.7 (7 个评分) 作者: 三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 - 4
父亲信中所说的危难,是真实还是妄想;
四人的潭柘寺之旅,在黄昏闭馆后通往何处;
九十年代的法国留学生,过着怎样一种生活;
土耳其的夜月下,鸣奏着神秘的吉普赛之歌……
晚春将至,野火烧亮每一处渊林。
2024年1月15日 已读
【2024已读04】作者的才华以及对文学、美术的广泛涉猎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遗憾的是这不是我特别欣赏的一种写作风格。对知识分子写作的某种偏爱似乎遮盖了人物和故事本身鲜活的生命力,对词语表现力的追求也打乱了语流的节奏,使得读感并不十分顺畅。这些特点一方面造成了作者笔下人物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却使其面目模糊得像抽去了真实烟火气的概念性存在。八篇小说里我觉得《晚春》和以其舅父为想象原型的《巴黎来客》最好,实现了风格与内涵的某种平衡和统一。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红手指 豆瓣
赤い指
7.8 (41 个评分)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译者: 于壮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 1
这是多么愚蠢而浅薄的犯罪,隐藏的真相却震撼人心!
==============================================================
这家人看上去再平常不过:前原和妻子人到中年,上有痴呆的老母亲,下有未成年的儿子。
平静在一个下午被彻底打破:儿子在家中勒死了一个小女孩。前原夫妇决心移走尸体,掩盖罪行。
前原的供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警方完全可以结案,但刑警加贺看到前原的母亲涂红的手指时,明白了事实真相。
==============================================================
周刊文春推理小说榜第4名 “这本推理了不起!”第9名
我姐姐读完《红手指》,流着泪给我打来了电话。——东野圭吾
《红手指》是加贺系列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敏锐描绘了养老和家庭矛盾等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阿部宽
2024年1月8日 已读
【2024已读03】今天下午在带孩子滑冰、玩雪的间隙中花了不到两个半小时就读完了,因为又是以聪明睿智且非常human的加贺警官为主角,所以读感非常丝滑。我个人很喜欢东野后期这种以案情为辅而着重批判社会和探讨伦理问题的写法。在这本书里,凶手是谁在开篇案发之后便告诉读者了,反倒是警探以人伦为饵令罪犯伏法的过程是揭秘的重点,其中又与加贺本人的生活事件有所平行,构思颇为巧妙。
东野圭吾 外国文学 小说 推理小说 文学
明亮的夜晚 豆瓣 Goodreads
8.8 (121 个评分) 作者: [韩]崔恩荣 译者: 叶蕾 台海出版社 2023 - 7
我有一个愿望,想写一写妈妈或祖母,很久以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的故事。
一部女性版的《活着》,四代女性的友谊、抗争、泪水与欢笑
韩国最大网络书店22万读者票选“2021年度之书”
第29届大山文学奖获奖作,天才作家崔恩荣首部长篇小说!
女人们不再是仅供同情、怜悯的角色,也不再是装饰男人壮丽生活的配角。
她们是自己,生如草芥,彼此搀扶,尽全身之力对抗荒诞的时代。
-------------------
和丈夫离婚后,三十一岁的我独自来到海边小城熙岭,却在那里邂逅多年未见的祖母。尴尬和沉默之后,孤独的心一点点靠近,我和祖母成为相互倾吐心声的朋友。在祖母家老屋的旧相册里,我发现一位和我长相非常相似的女子,依偎在少女时代的祖母身旁。
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逐渐从一张张黑白相片中,从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中,从久远的回忆里,穿过女人生如飘萍、命如草芥的时代,走到我面前。
经过曾祖母、祖母和母亲,来到我身边的故事,
她们的人生在我的眼前重现。
现在的我能够触及她们吗?
正如过去无数的我组成了现在的我,
现在的我也能见到过去的无数个我吗?
2024年1月7日 已读
【2024已读02】非常温暖、感人,把女性主题和历史叙事结合得很好的小说。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很不简单,作者的语言简洁,讲故事既不拖泥带水又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对家族四代女性人物的塑造都有血有肉、相当成功。在战争和饥馑的环境里、在男权的重重压迫下、在母女关系这千古难题的影响下身为女性如何活着、如何与其他女性发生联系,是这本书的主题,它令我深深敬佩作者的视野。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韩国
Case Study 豆瓣
作者: Graeme Macrae Burnet Saraband 2022 - 4
'I have decided to write down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because I feel, I suppose, I may be putting myself in danger.'
London, 1965. An unworldly young woman suspects charismatic psychotherapist Collins Braithwaite of involvement in a death in her family. Determined to find out more, she becomes a client of his under a false identity. But she soon finds herself drawn into a world in which she can no longer be certain of anything.
In Case Study, Graeme Macrae Burnet presents both sides: the woman’s notes and the life of Collins Braithwaite. The result is a dazzling, page-turning and wickedly humorous meditation on the nature of sanity, identity and truth itself, by one of the most inventive novelists writing today.
2023年12月30日 已读
本书中译本已出:《寻找丽贝卡》。很开心我2023年的阅读生涯是以这本特别好看的小说作结的。尽管结尾其实可以更丰富和精彩,但我猜作者真的已经尽力了——连末尾的致谢都被他写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我不知作者在写作时是否明确地将男女主人公都设定为现在所呈现出来的带有psychopathic特质的自恋人格,但他显然对精神病理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通过对两位表面对抗而实则同病相怜者的描摹探讨了现代人具有普遍性的self-disgust。因此,这是一部披着心理悬疑小说外衣却不断审视人性阴影之处的内涵深刻的作品。作者对多种叙事人称和手法的运用相当娴熟,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细节描写的着力都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进展。会继续关注这位作家后续的创作。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英国 英语文学
米拉蒂 豆瓣 Goodreads
8.7 (21 个评分) 作者: Geling Yan New Song Media Gmbh 2023 - 6
米拉蒂是個女孩的名字。八十年代初,二十歲的米拉蒂從軍隊文工團轉業,她的人生也經歷了最關鍵的轉型——從一個被動表演藝術的舞者,轉為一個獨立思考創作的年輕作家。八十年代初,似乎給米拉蒂帶來了一次觀念大洗牌:愛情、性、自由、民主…..似乎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一夜間發生了顛覆性改變,曾經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並且可能性似乎是無限的:婚外戀、一夜情、迪斯科、黑燈舞會、地下出版、畫裸體模…故事圍繞米拉蒂的個人經歷,見證了中國兩代藝術家、作家、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幻滅...
2023年12月9日 已读
之前也读过严歌苓的好几部小说,但从没觉得崇拜她的才华,直到这本《米拉蒂》。大概是个人出版的原因,版权页并无字数标示,我感觉应该在40万字以上。也许是并未校对过,这本书错字、别字和漏字的问题很多。可是小瑕疵完全掩盖不了由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当代史细腻反思所形成的行文中来势汹汹的气势。那种对笔下所涌出文字的自信,那种胸有丘壑般、有我母语写作之处即是祖国的自由感,特别能感染读者。远远超越王安忆的近作。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Tales of Desire 豆瓣
作者: Tennessee Williams New Directions 2010 - 2
"I cannot write any sort of story," said Tennessee to Gore Vidal] "unless there is at least one character in it for whom I have physical desire." These transgressive Tales of Desire, including "One Arm," "Desire and the Black Masseur," "Hard Candy," and "The Killer Chicken and the Closet Queen," show the iconic playwright at his outrageous best.
2023年9月25日 已读
此前我只读过TW的两个剧本,这回才知道了他也是位出色的小说作者。这个集子收录的五篇作品都是一流的短篇小说,是对同一种男男欲望的不同形态的精彩描摹。我尤其喜欢令人无限惆怅的《One Arm》和凶猛而残酷的《Desire and the Black Masseur》。TW的这几篇小说有他自己独特的节奏感,心理侧写也是这位剧作家的拿手好戏,能吸引读者欲罢不能地一直读下去。大师手笔,让人回味无穷。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美国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豆瓣
作者: 迟子建 作家出版社 2021 - 9
本书收录《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芳草在沼泽中》《草原》《布基兰小镇的腊八夜》等四个伤心人的故事。《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因魔术师丈夫去世,饱尝生离死别的悲痛。在她的疗伤之旅中,她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苦难,窥见到人间各式的哀伤。每个人都陷于自身的伤痛,是悲天悯人之心令伤痛被看见,被疗救。那些悲伤的夜晚所隐匿的故事同样在《芳草在沼泽中》《草原》《布基兰小镇的腊八夜》中现身。故事的发生地可以在草原、沼泽,乃至大兴安岭偏僻山坳里的布兰基小镇的小酒馆,然而那些心中有过往、命中有故事的人,无论何时何地,当他们隐秘的悲伤被倾吐和揭示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唏嘘与喟叹便油然而生。
2023年9月23日 已读
我从上高中就开始喜欢迟子建了,本书同名篇目是我慕名了许多年但都没能读到的,去年才买到了这本书。那些人间烟火的氤氲、生离死别的创痛、每个人在人生旅程中的独行以及与他人相遇时所碰撞出的声音,被涓柔如流的文字娓娓道来,特别熨贴、安抚人心。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
The Walk Goodreads 豆瓣
Der Spaziergang
作者: Robert Walser 译者: Susan Bernofsky New Directions 2012 - 6
Walser's alternative, preferred version of his most famous tale. <br /><br />A pseudo-biographical "stroll" through town and countryside rife with philosophic musings, The Walk has been hailed as the masterpiece of Walser's short prose. Walking features heavily in his writing, but nowhere else is it as elegantly considered. Without walking, "I would be dead," Walser explains, "and my profession, which I love passionately, would be destroyed. Because it is on walks that the lore of nature and the lore of the country are revealed, charming and graceful, to the sense and eyes of the observant walker." The Walk was the first piece of Walser's work to appear in English, and the only one translated before his death. However, Walser heavily revised his most famous novella, altering nearly every sentence, rendering the baroque tone of his tale into something more spare. An introduction by translator Susan Bernofsky explains the history of The Walk,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two versions.
2023年9月5日 已读
同名篇目也收录于中译本《散步》。人与书的缘分神奇得很,哪怕提早一年去读瓦尔泽,我都不可能以现在这样平和的心情徐徐翻开一页又一页并感觉到与这位上个世纪的瑞士作家笔下孤冷而洞穿人生的语句相联通。一个人如此敏锐又如此孤独,我一点也不意外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瓦尔泽毕竟是幸运的,他的文字至今仍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阅读,而他在本书中以包罗万象但极其谦恭的姿态所描写的一次散步,仍是无数个平凡、谦卑且暗流涌动的现代人人生的写照。
外国文学 小说 德语文学 文学 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