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研究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豆瓣 Goodreads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8.3 (17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2017年1月20日 已读
读着特别令人舒心的一本书。阅读过程中我一直以为是演讲稿,看到后记才发现不是。谈过写作技巧和过程的作家不算少,村上这本可贵在一点也不故弄玄虚,既不强化文学创作的神秘性,也没粉饰劳作所需的磨砺和持之以恒。反正读后我没时间写小说的焦虑缓解了一些,也决心让自己的读写生活变得更有routine。
外国文学 小说研究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日本
红楼三钗之谜 豆瓣
作者: 刘心武 1999 - 9
看来刘心武是要写一种叫做学术小说的东西。他的这本书颜之曰“红学探佚精品”,分为小说、论说、人物论等层面。作者显然是有意突出他的论说的一面,但在编排上,仍是以小说为主,而以论说为附庸。
从蒙田到加缪 豆瓣
作者: 郭宏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0
导致文学批评一次又一次完成蝉蜕的努力,无不起源于一次比一次强烈的重建阅读空间的愿望。批评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阅读的问题。要拓展批评家的思维空间,首先要重建批评家的阅读空间。
——郭宏安
本书汇集了作者二十余年间法国文学研究之心得,有作家专评,也有作品阐释;有总体分析,也有局部细读,研究对象涵括了法国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大部分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如蒙田、拉幸、夏多布里昂、巴尔扎克、斯丹达尔、波德莱尔、莫泊桑、左拉、雨果、加缪、纪德、萨特、莫里亚克等。
本文提到的有:蒙田的《随感录》,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墓中回忆录》,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九三年》,拉辛的《安德活玛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斯丹达尔《意大利遗事》,加缪的《局外人》、《西绪福斯神话》、《堕落》等等的图书,有原书的内容介绍,有从不同角度的评论,有写作的背景描述,展现原书最真实的一面。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豆瓣
8.4 (4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红楼梦魇 豆瓣
7.6 (3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2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
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不过,喜爱张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实在与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太深太深的关系,
她从小就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又重读一次,对,红楼梦》真到“熟读”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她少年时代就模仿《红楼梦》写过作品,以后她的写作品如《金锁记》等,意境、手法、语言,都得《红楼梦》之真传。
难怪她醉心于《红楼梦》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了。”
《红楼梦》已经这样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
真是要了解张爱玲,不可不了解这一点。
千古文人侠客梦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陈平原 新世界出版社 2002 - 9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梳理侠之观念的形成,探讨唐宋以迄于20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二是横向探讨武侠小说中行侠的手段、主题、背景及过程。全书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相结合。
Tolstoy or Dostoevsky 豆瓣
作者: George Stein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10
George Steiner's Tolstoy or Dostoevsky has become a classic among scholars of Russian literature. An essay in poetic and philosophic criticism that bears mainly on the Russian masters, Tolstoy or Dostoevsky deals also with larger themes: the epic tradition extending from Homer to Tolstoy; the continuity of a "tragic world view" from Oedipus Rex to King Lear and The Brothers Karamazov; the contrasts between the epic and dramatic modes, between irreconcilably opposed views of God and of history.
2014年4月2日 想读 看了中文版的一溜已读短评,说译者对俄国文学不熟,引文居然未使用已有经典译本。失望之余决定将来读读原版,虽然我很害怕火车厢似的俄国人名出现在英语中我会更有记忆困难。
外国文学 小说研究 文学研究
革命‧歷史‧小說 豆瓣
作者: 黃子平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6
社會與思想叢書之一
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橫跨一個半世紀的中國革命是人類歷史個案中最宏大、最複雜的社會變動。本書並不是要研究這些革命,而只是研究對這些革命的「講述」。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以「小說」形式對這些歷史變動所作的敘述。
作者把中國大陸五十至七十年代生產的一大批作品「文學史」命名為 「革命歷史小說」。這些作品在既定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本書不想為讀者提供又一種固化了的文本意義,卻亟願意展示作者一一作為基本上由「革命歷史小說」 滋養了因而也拘限了其閱讀想像力的一代人中的一員一一尋求新的解讀可能性的艱難過程。
2014年3月7日 已读
4.5星。相当精彩的学术书,深入讨论了现代文学中有关革命、身体、时间、疾病等话语的形成以及它们在政治和当代史的裹挟中所形成的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论述非常有力,有广度也有深度。关于革命叙事与宗教修辞、与古代英雄传奇的亲缘关系的分析和对鲁迅《故事新编》与《朝花夕拾》两者间互文关系的揭示,还有透过丁玲小说看疾病作为一个重要隐喻在延安时期文学写作和批评中的内涵和外延,都颇有见地。读这本书收获很大,可惜字数太少了意犹未尽,一些话题还希望多一些文本的支撑,另外书中错字很多,不知是编辑校对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学术 小说研究 文学史 文学批评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豆瓣
Saf ve Düşünceli Romancı
8.2 (85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彭发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9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奥尔罕•帕慕克 最新作品!
截至本书,帕慕克的重要作品已全部出齐。
一个小说家对读者的揭秘与渴望。
成就奥尔罕•帕慕克的文学省思。
更是中国读者熟悉的老帕,充满纯真的乐观召唤大家——“让我们来读小说吧!”
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
——奥尔罕•帕慕克
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2013年3月27日 已读
很容易看的小书。关于写作的观点并不新鲜,有一些我甚至有过体会。对小说的"中心"的论述贯穿始终,但感觉说得不透彻----用文学化的作家语言基本上没法说透。弱化人物性格的因素而强调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放弃道德评判、小说与博物馆的类比性等看法有一定启发意义。
外国文学 小说研究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纪实和虚构 豆瓣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 6
《纪实和虚构》作者运用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我虚构我的历史,将此视作我的纵向关系,这是一种生命性质的关系,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我骤然间来到跃马横戈的古代漠北,英雄气十足。为使血缘祭奠至我,我小心翼翼又大胆妄地越朝越代,九死一生。我还虚构我的社会,将此视作我的横向关系,这则是一种人生性质的关系,也是个伤脑筋的工程。我还是采取这城市教给我的归纳方式,将社会关系归为几种。这关系有时很不好分,它错综复杂,盘根交节。我希望这两类关系放在一起有一种美丽的形式,后来我设计那纵向的关系如一棵一树,那横向的关系如周转的水波,一圈一圈荡漾开来。这是一幅田园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