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The Clothing of Books 豆瓣
作者: Jhumpa Lahiri 译者: Alberto Vourvoulias-Bush Vintage 2016 - 11
How do you clothe a book?
In this deeply personal reflection,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Jhumpa Lahiri explores the art of the book jacke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reader and writer. Prob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xt and image, author and designer, and art and commerce, Lahiri delves into the role of the uniform; explains what book jackets and design have come to mean to her; and how, sometimes, “the covers become a part of me.”
2024年5月5日 已读
【2024已读16】一本薄薄的小书,原本是作者用意大利文写就的演讲稿。谈及书封的含义及其带来的情感与思绪,而所有文字中回响着的则是对身份的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非常自由联想,甚至特别精神分析。我还没读过作者的任何虚构作品,但已经预感到我会很喜欢她的小说。
外国文学 意大利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美国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李劼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3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是身兼作家、評論家、思想文化學者三位一體的李劼,在美國紐約旅居期間寫下的一部相當奇特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在手法上,融歐洲評家勃蘭兌斯宏觀視野和中國經典《世說新語》的筆法為一爐,對中國八十年代的文學和文壇人物及其文化背景,既作了氣勢磅礴的宏觀論說,又作了洞幽燭微的細膩描述。尤其對上海和北京這兩個城市的文化心態和文學景觀,作了栩栩如生的精妙勾畫。此著幾乎涉及所有當代中國聲名赫赫的文學人物,其中不乏作者的朋友,乃至師長。作者秉承真誠和坦率的原則,以親身經歷的諸多細節,掀開常人鮮知的文壇內幕,揭示出中國文學的欣喜和悲涼,披露了諸多文學名家形形色色的文化人格。

李劼,本名陸偉民,上海市人。當代思想文化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曾在上海執教於華東師大中文系。現旅居紐約。發表數百篇文章,出版多部小說和多卷本思想文化論著。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豆瓣数据补标】2014/3/22:强逼自己读了十分之一,不可能再多了。被李劼批评过的那些人如看到这些文字,除了可怜他以外,不会有别的反应吧。失败者必然有失败的原因,一味地怨时代、恨别人,纵有才华也只能叫作蠢。
回忆录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批评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78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2020年8月20日 已读
柴静的真诚会令人有刺痛感,它混合着天真与勇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生”的气息。从写汶川和奥运报道的篇章开始渐入佳境,后半本的文章比前面的好。我其实没看过她的深度调查型节目,我也不知道这种既勇且莽的真诚归宿何在,但我真心希望这个“路子”有人接棒。
中国文学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纪实文学 随笔/散文
众声 豆瓣
7.0 (12 个评分) 作者: 郭玉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年后,首度将人生沉淀积累成书。
十八篇文字里,记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于文学、历史、城市、命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十位名人,与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妻子们的思秋期 豆瓣 Goodreads
妻たちの思秋期
7.7 (71 个评分) 作者: [日]斋藤茂男 译者: 高璐璐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开了……”
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这些日本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主妇,她们将全身心奉献给家庭,让作为“企业战士”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速奔跑,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没有人看到她们的痛苦,这痛苦里有无尽的等待、无助的寂寞,还有无能为力的忍受。不想在临终时为“我这一辈子都在干吗?”而懊恼,试图活出自己的妻子们,她们的“革命”是否能成功呢?
本书是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出版后跃居当年畅销书第一名,并长期居于畅销书榜首,后被岩波评为"了解现代的100册非虚构作品"之一。
饱食穷民 豆瓣 Goodreads
飽食窮民
8.1 (145 个评分) 作者: [日] 斋藤茂男 译者: 王晓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他们中有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人间蒸发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为了不落人后的生活水准被贷款消费逼入窘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本书是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2020年5月27日 已读
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的力度不够,没能真的从结构性的角度来批评消费主义、技术至上以及人们情感的隔膜与退化,但好歹是触及了问题,而且写得较为引人入胜。写的虽是八十年代的日本,却刚好能拿来对照今天的中国社会。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日本 社会学 纪实文学
漩涡里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2019 - 4
《漩涡里》是冯骥才先生 “记述人生五十年”《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激流中》这一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写作中的最后一本。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先生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这一转变是为时代所逼迫,也是冯先生已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命运使然。他从情感上、使命上,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从一开始的自发行动,到后来的主动投入,冯骥才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而一件件具体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24日 已读
看第一版的封底,这一系列中间其实还有一本叫《搁浅》,是写89~94年的,看来是真的“搁浅”了出不来。但从这本书开头几篇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家从小说写作重新转向书画创作时与时代相关的一些隐晦心绪。后面叙述民族文化整理和遗产抢救工作的文字,不但体现了作家身为文化工作者的良知和超强的行动力,也在现有环境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触及了政体与文保工作的矛盾,真的很敢写,也很值得读。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随笔/散文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2020年3月22日 已读
3.5星。私人情感和东北历史相交织,按说应该是很动人的,但我没有获得特别多阅读的快感,跟何伟的写作还是有明显差距。并不是说叙写了博大的东西作品便也会博大,写作者拼的是本人是否在思想深度和人性敏锐度上“到过那儿”。这可能就是本书与《江城》的差距吧。
历史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社会学 美国 随笔/散文
九个人 豆瓣
8.6 (25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8 - 7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我的精神自传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本书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本书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 这本书又是一部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著作”。阅读过该书手稿的北大学者贺桂梅认为该书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的经验史。
该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我的回顾与反思;第二部:我的精神自传。
Why Teach? 豆瓣
作者: Edmundson, Mark Bloomsbury 2013 - 8
Mark Edmundson's essays reclaim college not as the province of high-priced tuition, career training, and interactive online courses, but as the place where serious people go to broaden their minds and learn to live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A renowned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Edmundson has felt firsthand the pressure on colleges to churn out a productive, high-caliber workforce for the future. Yet in these essays, many of which have run in places such as Harper'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he reminds us that there is more to education than greater productivity. With prose exacting yet expansive, tough-minded yet optimistic, Edmundson argues forcefully that the liberal arts are more important today than ever.
Why Teach? offers Edmundson's collected writings on the subject, including several pieces that are new and previously unpublished. What they show, collectively, is that higher learning is not some staid, old notion but a necessary remedy for our troubled times. Why Teach? is brimming with the wisdom and inspiration that make learning possible.
Psychoanalysis: The Impossible Profession 豆瓣
作者: Malcolm, Janet Vintage 1982 - 9
Through an intensive study of "Aaron Green," a Freudian analyst in New York City, New Yorker writer Janet Malcolm reveals the inner workings of psychoanalysis.
2017年3月1日 已读
一本与我同龄的书,但没有觉得过时,真的很好看。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做了很多案头和采访工作,除了以较长篇幅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发展、NYPI的秘闻和八卦,还涉及了精神分析界的理论分歧、对精分疗法的实证研究、来访者的可分析性、移情与终止关系问题,以及分析师面临的挑战和职业性的伤害等方面。文笔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心理学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精神分析 美国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豆瓣 Goodreads
職業としての小説家
8.3 (17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1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
一个人,写作三十五年,十三部长篇小说,超过五十种语言译本。虽然拥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但关于村上春树,许多事情始终包裹在神秘的面纱中:他是怎样下定决心走上职业小说家之路?对他来说,人生中幸福的事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芥川奖与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看似风光,却是份孤独的职业。三十五年来,村上春树在孤独中编织着美妙动人的故事。他以十二章肺腑之言,真挚诚恳又不失幽默地讲述自己写作道路上的故事,和追逐梦想与幸福的人生往事。
不论是作为声名显赫的作家,还是认真生活的普通人,他的故事都为人们带来信心和勇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就是村上春树热爱生活、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
2017年1月20日 已读
读着特别令人舒心的一本书。阅读过程中我一直以为是演讲稿,看到后记才发现不是。谈过写作技巧和过程的作家不算少,村上这本可贵在一点也不故弄玄虚,既不强化文学创作的神秘性,也没粉饰劳作所需的磨砺和持之以恒。反正读后我没时间写小说的焦虑缓解了一些,也决心让自己的读写生活变得更有routine。
外国文学 小说研究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日本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7年1月4日 已读
非常好看。当已被目为虚幻的现实被一个外国人切近地放在面前,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觉到慌张。读过的两本何伟的书都可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本,不(仅)是在技巧和文字层面,而是在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深度上:《江城》提示了敏感,而此书展现了耐心。这些都是优秀作家必备的品质。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社会学 纪实文学 美国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6年10月14日 已读
4.5星。这些文字以它的真挚和真实不断提醒我,敏感仍是作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丝毫不必为其感到不安。过去几天完全沉浸在它所叙述的20年前江边小城涪陵的氛围内,书中绝无东方主义式的猎奇与惊讶,反而充溢着对中华文明的尊敬和对人性的同情与理解,就连批判也是客观而毫无隔膜感的。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社会学 纪实文学 美国 随笔/散文
Oracle Bones 豆瓣 Goodreads
9.4 (24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HarperCollins 2006 - 5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River Town comes a rare portrait, both intimate and epic, of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as it opens its doors to the outside world. A century ago, outsiders saw Chinaas a place where nothing ever changes. Today the coun-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regions on earth. That sense of time—the contrast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 rhythms that emerge in a vast, ever-evolving country—is brilliantly illuminated by Peter Hessler in Oracle Bones , a book that explores the human sid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Hessler tells the story of modern-day China and its growing links to the Western world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a handful of ordinary people. In addition to the author, an American writer living in Beijing, the narrative follows Polat, a member of a forgotten ethnic minority, who moves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searchof freedom; William Jefferson Foster, who grew up in an illiterate family and becomes a teacher; Emily,a migrant factory worker in a city without a past; and Chen Mengjia, a scholar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the earliest known writing in East Asia, and a man whosetragic story has been lost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ll are migrants, emigrants, or wanderers who find themselves far from home, their lives dramatically changed by historical forces they are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Peter Hessler excavates the past and puts a remarkable human face on the history he uncovers. In a narrative that gracefully mov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the present, the East and the West, Hessler captures the soul of a country that is undergoing a momentous change before our eyes.
明亮的对话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5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斯坦纳回忆录 豆瓣
Errata : an Examined Life
作者: [美国] 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根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7
《斯坦纳回忆录:审视后的生命》是斯坦纳的一部文学性的自传作品,书中回忆了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文中生动表述了他人生中所遇到的几位极具个人魅力的师长,同时也谈及了关于治学之道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文学理论的真知灼见。
《斯坦纳回忆录:审视后的生命》以时间为主轴,回顾他曾关心过的种种议题,作为检视其一生成就与遗珠的报告。他从幼时学习经验谈起,随着自己的成长历程,一步步谈论他曾关心过的重要议题,包括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的关系、音乐的永续存在、衍申自巴别塔故事的语言以和翻译问题、对当代政治与社会的评论,以及如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斯坦纳以其思想议题之旅行为主轴,整理出他在人生中各个时期所启发的种种哲思,让读者更明了斯坦纳在等身著作背后的写作动机。书中也再次统整了斯坦纳的思想精华,对于未接触过他的读者来说,是一窥大师风采的最佳导览自传。
重读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比无限清单更好的阅读,那就是重读
每一次我们重读一本书,这本书就与从前稍有不同,而我们自己也与从前稍有不同。——博尔赫斯
一个优秀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重读者”。——纳博科夫
14个作家、14本书,还有两位自由主义大师——所谓的遇见,其实是一种保证的相遇
本书收录的十六篇文章,一句一字,都是作者数年来定时定点、在台北某家咖啡馆里写下的。无有节制的所思所想,关于那些应该一读再读的了不起著作,关于当今正在失落的幸福题材、价值理念,更关乎我们自身。面对书籍与人生的无限清单,重读,毋宁是一次中途的驻足和折返,想清楚自己究竟要接近什么、看到什么,以及为什么出发。因此,所谓的遇见,其实是一种保证的相遇:现实世界里好东西来得快消散得也快,你得上下求索,自备而来。
美丽的东西没理由死在我们这一代人,这是犯罪行为。——唐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