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李劼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3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是身兼作家、評論家、思想文化學者三位一體的李劼,在美國紐約旅居期間寫下的一部相當奇特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在手法上,融歐洲評家勃蘭兌斯宏觀視野和中國經典《世說新語》的筆法為一爐,對中國八十年代的文學和文壇人物及其文化背景,既作了氣勢磅礴的宏觀論說,又作了洞幽燭微的細膩描述。尤其對上海和北京這兩個城市的文化心態和文學景觀,作了栩栩如生的精妙勾畫。此著幾乎涉及所有當代中國聲名赫赫的文學人物,其中不乏作者的朋友,乃至師長。作者秉承真誠和坦率的原則,以親身經歷的諸多細節,掀開常人鮮知的文壇內幕,揭示出中國文學的欣喜和悲涼,披露了諸多文學名家形形色色的文化人格。

李劼,本名陸偉民,上海市人。當代思想文化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曾在上海執教於華東師大中文系。現旅居紐約。發表數百篇文章,出版多部小說和多卷本思想文化論著。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豆瓣数据补标】2014/3/22:强逼自己读了十分之一,不可能再多了。被李劼批评过的那些人如看到这些文字,除了可怜他以外,不会有别的反应吧。失败者必然有失败的原因,一味地怨时代、恨别人,纵有才华也只能叫作蠢。
回忆录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批评
外国文学――人学蕴涵的发掘与寻思 豆瓣
作者: 王诺 1999 - 8
本书从具体作品分析入手,全面而又有所侧重地发掘、归纳、寻思并阐释外国文学的饿人学蕴涵,展示外国文学的人学思想成就,全书基本框架由人学内涵的四大部分构成,即人性、人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是一个横向的、共时性的综合研究。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全校性素质培养课程的教材。
红楼三钗之谜 豆瓣
作者: 刘心武 1999 - 9
看来刘心武是要写一种叫做学术小说的东西。他的这本书颜之曰“红学探佚精品”,分为小说、论说、人物论等层面。作者显然是有意突出他的论说的一面,但在编排上,仍是以小说为主,而以论说为附庸。
从蒙田到加缪 豆瓣
作者: 郭宏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0
导致文学批评一次又一次完成蝉蜕的努力,无不起源于一次比一次强烈的重建阅读空间的愿望。批评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阅读的问题。要拓展批评家的思维空间,首先要重建批评家的阅读空间。
——郭宏安
本书汇集了作者二十余年间法国文学研究之心得,有作家专评,也有作品阐释;有总体分析,也有局部细读,研究对象涵括了法国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大部分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如蒙田、拉幸、夏多布里昂、巴尔扎克、斯丹达尔、波德莱尔、莫泊桑、左拉、雨果、加缪、纪德、萨特、莫里亚克等。
本文提到的有:蒙田的《随感录》,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墓中回忆录》,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九三年》,拉辛的《安德活玛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斯丹达尔《意大利遗事》,加缪的《局外人》、《西绪福斯神话》、《堕落》等等的图书,有原书的内容介绍,有从不同角度的评论,有写作的背景描述,展现原书最真实的一面。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豆瓣
8.4 (43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回顾刚刚逝去的20世纪文学,冠以经典的盖棺论定或许言之尚早。但吴晓东在经大讲坛上推崇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这九位小说家,却无疑称得上大师;他在课堂上选作阐释分析对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经或终将被证明为不朽。因此,吴晓东对他心仪小说家的独具慧眼的研究、对他欣赏 小说的别有会心的解读,不失为一种对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回顾和盘点。虽然作者无意经营小说史的契约,但其宏阔视野却有助于我们对百年文学脉络的整体关照和把握,进而领悟已经过去的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对小说家及小说形式的深层影响,以及为什么20世纪的小说令人感到“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在北大课堂读诗 豆瓣
作者: 洪子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10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成就斐然,然其在审美意义上的大胆创新,使多数读者在阅读欣赏方面面临一定难度。本书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著名的文学史家、诗评家洪子诚教授所开设的当代先锋诗歌解读课的内容选编。它收录了北大 20 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年轻诗人在解读课上的主讲报告与讨论,所讨论的诗篇全系 20 世纪 90 年代最活跃的 10 多位先锋诗人的著名又有一定欣赏难度的作品。讨论涉及到当代中国许多重要的诗学问题,充分展示了当代先锋诗歌的无边魅力。
问题与方法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洪子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8
本书以五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思潮的变迁轨迹为考察对象,从当代文学的体制、生产、资源等观察角度,关注当代作家生存和文学生长的环境;并从学科的生成和建构等问题出发,把当代文学纳入相关的研究序列中加以探讨,通过对海内外卓有影响的文学史家研究状况的考察,提供了自己的思索和见解。本书既有书斋专著严谨而厚实的特点,又保留了课堂即兴发挥的轻松氛围和鲜活的口语风格,不失为一种富有变革与创新意义的著述体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豆瓣
作者: 吴福辉 钱理群 温儒敏 王超冰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 3
编辑推荐: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四位青年研究工作者合作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们吸收并反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打破狭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除尽可能地提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外,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上海摩登 豆瓣
Shanghai modern :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6
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学者李欧梵的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的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书中洋溢着战前上海的独特风味,对于上海这个悲情传奇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描写得细致入微。在研究上海的著作中,本书具有无可比拟的成就。
目 录: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中文版序
第一部分 都市文化的背景
第1章 重绘上海
外滩建筑
百货大楼
咖啡馆
舞厅
公园和跑马场
“亭子间”生活
城市和都市漫游者
第2章 印刷文化与现代性建构
现代性问题
《东方杂志》:一份中层刊物
启蒙事业:教科书
启蒙事业:文库
作为《良友》的一份画报
女性和儿童
广而告知
月份牌
第3章 上海电影的都会语境
电影院
电影杂志和电影指南
电影谈
流行口味:电影和观众
中国电影叙述:好莱坞影响与本土美学
《马路天使》、《桃李劫》和《十字街头》三剧研究
观众的角色
电影与城市
第4章 文本置换:书刊里发现的文学现代主义
从书刊进入“美丽的新世界”
《现代杂志》
面向一个“现代”文学
中国人的接受:翻译作为文化斡旋
一个政治化的跋
第二部分 现代文学的想象:作家和文本
第5章 色,幻,魔:施蛰存的实验小说
现实之外
历史小说
内心独白和阿瑟·显尼支勒
“善”女人肖像
色,幻,奇
都市的怪诞
第6章 脸、身体和城市: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小说
摩登女,穆杭,异域风
欲望、诡计和城市
女性身体肖像
舞厅和都市
作为丑角的作家
第7章 颓废和浮纨:邵洵美和叶灵凤
翻译波德莱尔
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肖像
《花一般的罪恶》
《莎乐美》和比亚斯莱
一个浮纨的肖像
浮纨和时代姑娘
第8章 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张看上海
电影和电影宫
“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谈自己的文章
一种通俗小说技巧
“荒凉的哲学”
写普通人的传奇
第三部分 重新思考
第9章 上海世界主义
殖民情形
一种中国世界主义
横光利一的上海
一个世界主义时代的终结
第10章 双城记(后记)
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怀乡:上海,作为香港的“她者”
关于老上海的香港电影
上海复兴
附录
一 《上海摩登》韩文版序
二 漫谈(上海)怀旧
三 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景观:李欧梵访谈录
修订版附言
红楼梦魇 豆瓣
7.6 (3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2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
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不过,喜爱张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实在与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太深太深的关系,
她从小就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又重读一次,对,红楼梦》真到“熟读”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她少年时代就模仿《红楼梦》写过作品,以后她的写作品如《金锁记》等,意境、手法、语言,都得《红楼梦》之真传。
难怪她醉心于《红楼梦》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了。”
《红楼梦》已经这样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
真是要了解张爱玲,不可不了解这一点。
跨语际实践 豆瓣
作者: 刘禾 译者: 宋伟杰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6
跨语际实践的研究重心并不是技术意义上的翻译,而是翻译的历史条件,以及由不同语言间最初的接触而引发的话语实践。总体而言,我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千古文人侠客梦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陈平原 新世界出版社 2002 - 9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梳理侠之观念的形成,探讨唐宋以迄于20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二是横向探讨武侠小说中行侠的手段、主题、背景及过程。全书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相结合。
语言与沉默 豆瓣 Goodreads
Language and Silence
9.3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斯坦纳 译者: 李小均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Why Read? 豆瓣
作者: Mark Edmundson Bloomsbury USA 2005 - 9
In this important book, acclaimed author Mark Edmundson reconceives the value and promise of reading. He enjoins educators to stop offering up literature as facile entertainment and instead teach students to read in a way that can change their lives for the better. At once controversial and inspiring, this is a groundbreaking book written with the elegance and power to change the way we teach and read.
2014年3月30日 已读
标题中的"read"含义很丰富,到后来就主要指应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作者旁征博引,以激情漫溢的方式论述了“民主的人文主义”这一或许已有些过时的话题。但作者的阐释绝不过时,尤其他对人文学界过分依赖理论的现象的不满,对福柯式、弗洛伊德式以及“新批评”式的解读方式的适当批评,放在今天仍然十分切中肯綮。作者倡导一种能使人发生改变、能唤起人的最高潜能、能从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发掘出人生意义乃至人生指南的文学课堂模式。读完此书,的确像亚马逊上其他评论者所说,很想坐进弗吉尼亚大学英语系的课堂,聆听作者授课。
教育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批评 美国
Translingual Practice 豆瓣
作者: Lydia H. Liu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1
Are languages incommensurate? If so, how do people establish and maintain hypothetical equivalences between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What does it mean to translate one culture into the language of another on the basis of commonly conceived equivalences?This study -- bridging contemporary theory Chinese histo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among China, japan. and the West in terms of "translingual practice." By this term,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new words, meanings, discourses, and modes of representation arose, circulated, and acquired legitimacy in early modern China as it contacted/collided with European/Japanes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In reexamining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context, the book asks three central questions: How did "modernity" and "the West" become legitimized in May Fourth literary discourse? What happened to native agency in this complex process of legitimation? How did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magine and interpret its own moment of unfolding?After the first chapter, which deals with the theoretical issues, ensuing chapters treat particular instances of translingual practice such as national character, individualism, stylistic innovations, first-person narration, and canon formation. The author reexamines the works of Lu Xun, Lao She, Shi Zhicun, Ding Ling, Xiao Hong, and others in this light, and concludes by probing the unprecedented conditions under which Chinese writers and critics moved from confidence in the absolute centrality of their civilization to rethink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s one among many national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Inshort,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Zhongguo ren (men and women of the Middle Kingdom) in terms of what is not of the Middle Kingdom?An appendix lists and classifies over 1,800 loanwords and neologisms introduced into modern Chinese before 1950, the largest annotated collection to be found a
2014年3月25日 已读
读得非常认真的一本书,中英文各读了一遍。问题意识方面有瑕疵,但不妨碍它是一本好书。
学术 文学批评 海外中国研究
革命‧歷史‧小說 豆瓣
作者: 黃子平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6
社會與思想叢書之一
從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末,橫跨一個半世紀的中國革命是人類歷史個案中最宏大、最複雜的社會變動。本書並不是要研究這些革命,而只是研究對這些革命的「講述」。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以「小說」形式對這些歷史變動所作的敘述。
作者把中國大陸五十至七十年代生產的一大批作品「文學史」命名為 「革命歷史小說」。這些作品在既定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本書不想為讀者提供又一種固化了的文本意義,卻亟願意展示作者一一作為基本上由「革命歷史小說」 滋養了因而也拘限了其閱讀想像力的一代人中的一員一一尋求新的解讀可能性的艱難過程。
2014年3月7日 已读
4.5星。相当精彩的学术书,深入讨论了现代文学中有关革命、身体、时间、疾病等话语的形成以及它们在政治和当代史的裹挟中所形成的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论述非常有力,有广度也有深度。关于革命叙事与宗教修辞、与古代英雄传奇的亲缘关系的分析和对鲁迅《故事新编》与《朝花夕拾》两者间互文关系的揭示,还有透过丁玲小说看疾病作为一个重要隐喻在延安时期文学写作和批评中的内涵和外延,都颇有见地。读这本书收获很大,可惜字数太少了意犹未尽,一些话题还希望多一些文本的支撑,另外书中错字很多,不知是编辑校对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学术 小说研究 文学史 文学批评
被背叛的遗嘱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2
依我看来,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他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只有在历史中,人们才能抓住什么是新的,什么是重复的,什么是发明,什么是模仿。换言之,只有在历史中,一部作品才能作为人们得以甄别并珍重的价值而存在。对于艺术来说,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坠落在它的历史之外更可怕的了,因为它必定是坠落在再也发现不了美学价值的混沌之中。
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以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狂怒的不同化,不是作为逃逸或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余中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本书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重要特点。纪德视陀氏为天才的小说家,而且是“所有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关注的是陀氏的思恕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书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队为是研究陀思妥耶犬斯基的珍贵文献。
批评的踪迹 豆瓣
作者: 张旭东 三联书店 2003 - 8
当代批评。
本书汇集张旭东多年来的主要中文文章和部分英文文章中译。作者在学生时代亲历80年代“文化大讨论”,致力于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的译介;90年代赴美求学,师从当代文学理论巨匠杰姆逊,力图在批评理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现代主义和现代性批判、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理论的世界语境里分析和研究现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部文集,本书因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而显出一种系统性。作者身处美国学术生产机制中,却明确以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和思想生活为归属。全书在西方文化理论评介、当代中国文化意识史的梳理和阐发、文化政治和政治哲学的理论蕴含和现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等四个维度上展开分析,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建构。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又以自身的轨迹勾勒出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时代性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