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书
宮崎駿の雑想ノート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宮崎駿 大日本絵画 1997 - 7
宮崎駿の、目も眩む雑学と妄想の世界!アニメ映画風の谷のナウシカ、となりのトトロ、もののけ姫の監督、宮崎駿が、その豊富な知識と妄想で構築した超趣味的世界!兵器と人間が織り成す、バカバカしい狂気の情熱を描いた、珍奇なる物語13編。大ヒット映画「紅の豚」の原作、「飛行艇時代」を収録。
书中包括了十三篇宫崎骏绘制的漫画作品,每一篇都是独立成章的战争杂想,内容有写实的也有幻想的。漫画中充满了宫崎骏风格的盎然趣味和大量的战争机械细节,更有引人深思饱含人文主义的评论文字。
其中“龙之甲铁”描写的是北洋舰队定远、镇远号铁甲舰,而“九州上空的重轰炸机”则描写了1938年5月20日中国空军对日本的纸片轰炸,两篇漫画都附有十分客观的文字描述,国人看来尤生感慨。
2022年7月22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41】这本书是宫崎骏发表在漫画刊物上的作品合集,其中《飞行艇时代》是《红猪》的故事雏形。虽然不懂日语,只看画面也令人叹为观止:再精细的艺术作品,亦都是由各种小细节堆叠、积累而来。
日本 电影之书 艺术
Fassbinder Film Maker 豆瓣
作者: Ronald Hayman Simon & Schuster 1984 - 11
2022年4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31】这本书的中译即是《法斯宾德的世界》。英文版虽然有一些小的编校错误,整体上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艺术家评传。我最喜欢的是梳理法胖作品中关于爱、焦虑、愤怒、压迫及战后德国社会批判等主题的那一章,以及结合法胖生平讨论贯穿了其人生和作品的sado-masochism的几个章节。该书内容验证了之前看电影时的许多感受,比如导演对观众的、给双方都同时带来痛苦和愉悦的“强暴”感,还有法胖对边缘个体的关注并如何通过对边缘人的刻画而抵达了普遍性和共通性。
人物传记 法斯宾德 电影之书 电影研究 美国
朴赞郁的蒙太奇 豆瓣
박찬욱의 몽타주
7.6 (30 个评分) 作者: [韩]朴赞郁 译者: 杨帆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1
★个性高于一切!
★韩国国宝级导演朴赞郁首部个人随笔集。
★昆汀、徐克、高晓松盛赞的鬼才导演!
★开创韩国电影新类型,带领韩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师
★“复仇三部曲”创作首谈/视听语言的秘密/导演内心潜藏的电影世界
★“在Action和Cut之间,当整个宇宙都集中在演员脸上 的那一瞬间,关乎在场所有人的生死。”
***
本书收录了朴赞郁1997年到2005年间的文章及电影札记,记录了《共同警备区》《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等重要电影的诞生过程及创作理念,导演对世界的看法,对习以为常现象的思考,对经典电影的剖析都闪烁着独特的智慧。
18篇专栏随笔记录了导演日常的所思所想,从文学到音乐再到电影,轻松幽默的散文中显露出导演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角。
12篇专访实录及创作访谈,并收录130张照片,图文并茂,讲述“复仇三部曲”等经典电影诞生过程,记录拍摄过程中波折不断的糗事。
13篇深度影评解析,看导演剖析导演,大师解读大师。看既是导演又是影评人朴赞郁是如何评论《教父》《银翼杀手》《西北偏北》等经典电影的。
2020年4月30日 已读
才华横溢的朴赞郁,曾令我产生强烈的想要与之在一起的感觉的在世导演,在这些文字里也魅力四射。
电影之书 艺术 随笔/散文
Korean Film Directors - 'PARK Chan-wook' 豆瓣
作者: Kim Young-jin 译者: Colin A. Mouat Seoul Selection USA, Inc. 2007 - 11
This book is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Park Chan-wook, the 2004 Cannes Grand Pix winner and one of the most acclaimed and popular Korean film directors. The book looks within with an insider’s eyes and gropes roughly for the root and stems of cinematic world of Park, who has achieved both critical and commercial success, performing stunts verging on the acrobatic between genre convention and directorial individuality.
我把青春献给你 豆瓣
6.8 (12 个评分) 作者: 冯小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3
卸下名人的顶戴,大胆诚恳地自嘲,勇气来自于自信———冯小刚把自己交给读者,缺失与真诚一并奉上。走向成功的地图,插上一路颠簸的坐标。文字的冯小刚比银幕的冯小刚更加清晰。

深藏入心的机智在不知不觉中释放,被冯式调侃链接的情感更显深沉。比如,转业回家,他戴上军帽,最后给母亲行的最后一个军礼;比如,最初在产房外见到女儿出世的一瞬,父爱与责任感的附体;与好友梁左的生离死别,无不在他朴素行文的背景上洒下泪花。
冯小刚这本《我把青春献给你》,是利用《手机》剧本创作和开拍之间的问隙创作的。时间紧,任务重,但它别具一格。与别的准自传相同的是,它同样讲述了过去的许多人和事,及与这些人和事的情感。物是人非,或物在人亡,送走和重新寻找的时候,感情是不一样的。与别的准自传不同的是,作者在面对往事胆怯和躲闪的同时,向我们叙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不”声中长大,会自己横刀立马,开创出另一条人生和艺术道路。冯小刚过去说过,过去盖起的宫殿中,没有他的位置,他只好在宫殿的旁边,另起炉灶,搭起了一间偏房。问题是偏房越盖越多,越盖越大,越盖越高,渐渐成了一个院落,它就成了另一座宫殿。前年崔永元出了一本书叫《不过如此》,我赞赏老崔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写《不过如此》,是38年长成一根萝卡,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现在我们读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像看老崔切萝卡一样,能够知道老冯家是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一砖一瓦盖起了另一座偏房、院落和宫殿。也有些像看动物,初看有些四不像,非狗非鸡,非驴非马,但它像麒麟哪。
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冯小刚也善于化崇高为平庸,对于这本书,他在自己写的序中说,朋友,没别的,就是把我的青春献出去,逗你解个闷儿;那么作为朋友,现在我用这篇序,把解闷儿还给他本人。最后我想告诉他的是,别忘了,你面前还有一点七公里的路要走,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Korean Film Directors 豆瓣
作者: Kim Young-jin Seoul Selection 2007 - 5
2014年4月1日 已读
对于了解李沧东很有帮助。"On the Director"一文对“绿色”三部曲有较为全面的解读,是一篇电影论文的形式。因为是论文,所以解读难免主观,一小部分看法我不是很认同,但当然也有一些分析相当深入、深刻。"Biography"对李的从影经历、艺术追求有所介绍,但还是满足不了我的好奇,还想读到更多的关于李本人的事情。在《密阳》以前李仅有三部作品,却被收进这个韩国电影委员会出的丛书,可见他在韩国很受重视。
电影之书 电影研究 艺术
梦书 豆瓣 Goodreads
IL LIBRO DEI SOGNI
作者: 【意大利】费里尼 / Fedrico Fellini 译者: 何演 / 张晓玲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 1
《梦书》是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1990年8月期间的梦境日记。伟大的导演毫无保留地将他的梦境,甚至夜间的梦魇和盘托出,用绘画或他自己说的“小标小记、匆忙潦草的手写记录和不合语法的句子”来诠释他的梦。内容荒诞离奇、百无禁忌,全面暴露造梦大师的梦境人生和隐秘思想。这也是费里尼亲自执笔的唯一图书作品。
这是一个天才在其广阔无垠的幻想世界中经历的色彩斑斓的旅程;这是一名电影工作者为其创意灵感之源打下的坚实木桩。这本独一无二的书,由已故导演最亲密的朋友和专业人士图利奥·凯兹奇(Tullio Kezich)撰写导语,文森佐·莫利卡(Vincenzo Mollica)做注释,并由里米尼市的费里尼基金会促成出版。
◆ 太吸引人了!《梦书》就像是导演遗留给世人的最佳电影底片。它是一部大师神秘环球旅行的指引书、一座浩瀚的宝库,蕴藏了各种超现实的假设、无法实现的幻想和先知预言。
——图利奥·凯兹奇
◆ 费里尼是这般做梦的,如此的情感泛滥、妙不可言、惹人遐思、纵情享乐,甚至是极度绝望。如今这些梦终于从深锁重重的银行地库中重见天日了……这本书非常棒,我认为它就是一部讥讽版的《神曲》。
——安东尼奥·多利科,《晚邮报》
◆ 20世纪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不可思议的内心世界全记录。
——《艺术新闻》
◆ 梦占据了舞台的中央……梦足以让拥有最深沉睡眠的人也想记住发生在夜晚的一切。
——《高谈》
◆ 人们通常认为他人的梦是无聊的。费里尼的梦荒诞奇谲,混合了太多内容,打破了这种老生常谈。和他的电影一样,费里尼的梦是异想天开的,尖锐刺激的,怪诞滑稽的,也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好莱坞生活》
◆ 这本有趣的书表明,潜意识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意识。
——《哨兵日报》
十年一觉电影梦 豆瓣
8.3 (53 个评分) 作者: 张靓蓓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0
《十年一觉电影梦》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李安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书中真实回顾了他的成长岁月、每部电影创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难、对演员的看法及相处、参加影展的经验、得奖的幕后、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等。
2013年3月24日 已读
李安获得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他的成功不仅和奥斯卡有关,也在于他对电影类型的不停尝试和深入。这本书除了表达一些他的电影追求,更重要的部分是让人们看到抱有理想和坚持的重要、可贵。有天分的人太多了,但唯有有这样的品质方能成大器。
人物传记 回忆录 电影之书 电影研究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许鞍华 / 陈可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8
金牌华语电影人深度访谈,讲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受访对象包括徐克、陈可辛、顾长卫、许鞍华、尔冬升、赖声川、刘镇伟、陈德森等。详细讲述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们的电影情感及心路历程。访谈文字如朋友间促膝交谈,真实洒脱而无矫饰,或睿智或诙谐,读者可于问答间翻开一幕幕光影,得窥著名电影人作品背后的喜怒哀愁,在回忆中拼接出一段段光阴,咀嚼摄影镜头之外的时代变迁。
例外 豆瓣
5.8 (10 个评分) 作者: 毛尖 译者: 有2012年7月2印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最美好的记忆都和电影有关
九年之后,毛尖第二本影评合集
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
皮里阳秋的机锋
烂片当道的时代
我们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毛尖以《非常罪非常美》定义了影评作为一种文体之后,转而寻求突破,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例外》便是她突围后的集合,亦是她的第二本影评专辑。
在这个全民影评家的时代,一个专业影评人,除了表明更能骂以外,还有什么呢?为了这个寻找这个“还有什么”,毛尖有意改变了写作风格。常常会有读者跟她提意见,说现在文章没以前的好看,中心思想是,从前比较腐朽,如今比较健康。这种“健康”,是好还是不好,读者看完文章自有说法。不过,如果没有了毛尖的文字,我们总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吧。尤其是这个烂片当道的年代,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毛尖的文字。
都说我偏爱毛尖疼惜毛尖:她的文字确实有品有格。人品优劣蒙不了人。文品高低看仔细了也蒙不了人。——董桥
毛尖笔下不时令人眼前一亮的比喻,加上皮里阳秋的机锋,每回都不禁忆起当年最爱看的Pauline Kael;因为看完烂片的郁闷,一读她的尖酸辛辣,不无化解之功。——郑树森
凡事皆有例外,但毛尖的电影文字例外没有:每篇都掷地有声,埋藏的笑弹等待你的幽默感去引爆。——迈克
2012年7月19日 已读
可读性还可以,也能了解一些影坛轶事和典故。我只是不太喜欢某些篇目浓浓的"万象"体,且做评论的时候有时语气太轻佻。
电影之书 电影研究
贾想1996—2008 豆瓣
8.9 (38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2012年4月23日 已读
这本书肯定了我对贾樟柯的看法,他的确是一个头脑清楚、思路清晰的导演。对于为什么和怎么拍电影讲述得非常富于哲理和来自生活的真知,这一点是第五代的某几位导演没做到也不可能做到的了。语言的诗意优美也是一个bonus。短小的牛文《迷茫记》,凡喜欢贾樟柯的人不可不读。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电影之书 艺术 随笔/散文
张艺谋的作业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张艺谋 / 方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张艺谋的作业》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张艺谋的作业》记录了“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这是一份影像工作者的作业。
2012年3月26日 已读
四星全给张艺谋。勤奋、认真、肯钻研,看了这本书,认为这几个词大概最能概括老谋子的特点。虽然他背过古诗词也尊重作家,但骨子里还是有一种“反智”的倾向。不过这在他可能是个优点,看看号称有文化的陈凯歌现在在做什么,不由让人感叹啊。
人物传记 电影之书 艺术
Lynch on Lynch 豆瓣
作者: Chris Rodley Faber on Faber
Now fully updated, LYNCH ON LYNCH describes the career of a cinematic genius who has continued to astonish film-goers with the lovely and life-affirming The Straight Story and the luxurious dread of the Academy Award-nominated Mulholland Drive.
2012年3月2日 已读
好看得很,尤其是看他写当时拍"Twin Peaks"的幕后故事。他真的是个“诗人+画家=导演”,创作完全不按规矩路数来。“Twin Peaks” 是有了个开头就上马的,后面只好一边以林奇的方式编一边以林奇的方式“诡异”地拍摄。虽然没拍完,只用"Fire Walk With Me"做了个仓促的结尾,但是是我最喜欢的美剧!
电影之书 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