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A Kidnapped West 豆瓣
作者: Milan Kundera 译者: Linda Asher Harper 2023 - 4
A short collection of brilliant early essays that offers a fascinating context for the Milan Kundera's subsequent career and holds a mirror to much recent European history. It is also remarkably prescient with regard to Russia's current aggression in Ukraine and its threat to the rest of Europe.
Milan Kundera's early nonfiction work feels especially resonant in our own time. In these pieces, Kundera pleads the case of the "small nations" of Europe who, by culture, are Western with deep roots in Europe, despite Russia imposing its own Communist political regimes in Hungary, Czechoslovakia, Poland, Ukraine, and elsewhere. Kundera warns that the real tragedy here is not Russia but Europe, whose own identity and culture are directly challenged and threatened in a way that could lead to their destruction. He is sounding the alarm, which chimes loud and clear in our ow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1983 essay translated by Edmund White ("The Tragedy of Central Europe"), and the 1967 lecture delivered to the Czech Writers' Un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Prague Spring by the young Milan Kundera ("Literature and the Small Nations"), trans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Linda Asher, are both written in a voice that is at once personal, vehement, and anguished. Here, Kundera appears already as one of our great European writers and truly our contemporary. Each piece is prefaced by a short presentation by French historian Pierre Nora and Czech-born French political scientist Jacques Rupnik.
2023年9月28日 已读
我身为粉丝却并不完全与昆德拉立场相同,但能够理解他在这两篇文章中有关中欧小国应如何建立并保存文化身份,以及如何在苏联的阴影下保持自己的“西方性”的表述;第一篇文章所述内容尤其与今日的中国相关。可是这些几十年前的文章这次结集的时间点表明了出版社在俄乌战争背景下冷饭热炒的态度。俄罗斯的侵略行为的确需被谴责,但是你在已经如此极端的年代里刻意混淆苏维埃政权与今日俄罗斯之间的区别、煽动读者对一个强权国家的想象与恐惧并将其文化也他者化和妖魔化,且以此牟利,这样的出版商真是令人不齿。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米兰・昆德拉
女性贫困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2022年2月23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14】书里讲述的现实情况令人触目惊心,虽然涉及一些日本特有的女性处境,却也有关于女性受社会经济因素重压、哪怕受高等教育也无法在职场出头等方面的内容是可以与国内情形相对照的。况且人家还有能持续跟踪同一社会问题的调查项目和记者。
日本 社会学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豆瓣
9.2 (24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5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当前的世界人,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个新名词,因之我得先说明一下这名词的意思。
2020年8月30日 已读
大学,补标。
社会学
妻子们的思秋期 豆瓣 Goodreads
妻たちの思秋期
7.7 (71 个评分) 作者: [日]斋藤茂男 译者: 高璐璐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开了……”
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这些日本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主妇,她们将全身心奉献给家庭,让作为“企业战士”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速奔跑,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没有人看到她们的痛苦,这痛苦里有无尽的等待、无助的寂寞,还有无能为力的忍受。不想在临终时为“我这一辈子都在干吗?”而懊恼,试图活出自己的妻子们,她们的“革命”是否能成功呢?
本书是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出版后跃居当年畅销书第一名,并长期居于畅销书榜首,后被岩波评为"了解现代的100册非虚构作品"之一。
饱食穷民 豆瓣 Goodreads
飽食窮民
8.1 (145 个评分) 作者: [日] 斋藤茂男 译者: 王晓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
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
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
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
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
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本书记载了这样一群“饱食穷民”的故事,他们中有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人间蒸发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穷家庭期待而在东京打拼的保险销售者、为了不落人后的生活水准被贷款消费逼入窘境的夫妇……一边是超饱和、让人身心临近崩溃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同侪压力和鼓吹消费的宣传导向下的过度购买,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日本人的阴影,害怕竞争失败而跌入底层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埋藏在每个“饱食穷民”心中,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泡沫经济崩溃的危机。
本书是日本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
2020年5月27日 已读
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的力度不够,没能真的从结构性的角度来批评消费主义、技术至上以及人们情感的隔膜与退化,但好歹是触及了问题,而且写得较为引人入胜。写的虽是八十年代的日本,却刚好能拿来对照今天的中国社会。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日本 社会学 纪实文学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2020年3月22日 已读
3.5星。私人情感和东北历史相交织,按说应该是很动人的,但我没有获得特别多阅读的快感,跟何伟的写作还是有明显差距。并不是说叙写了博大的东西作品便也会博大,写作者拼的是本人是否在思想深度和人性敏锐度上“到过那儿”。这可能就是本书与《江城》的差距吧。
历史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社会学 美国 随笔/散文
A Curious Calling 豆瓣
作者: Michael Sussman Jason Aronson 2007 - 10
"What brings you here?" is the standard question posed to patients at the outset of their therapeutic journey. In A Curious Calling, this question is posed to therapists themselves. Applicants to psychotherapy training programs commonly state that they wish "to help people"-but this tells us very little. What are the unconscious factors underlying the decision to become a psychotherapist? Guilt, compassion, a sense of moral duty, a sense of power? Or a wish to be needed, or to enjoy vicariously the prospect of receiving aid and comfort? For each individual with a "need to help" there exists a unique constellation of underlying motives and aims. Without exploring and facing up to these hidden sources of motivation, therapists run the risk of exploiting patients for their own needs. The only comprehensive text on this topic, Sussman's book presents a survey of motivations to practice psychotherapy, through an extensive review of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of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rapist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无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9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2017年7月18日 已读
深刻而沉重,书中日本现阶段“无缘死”多发的状况,也有可能是不远的未来里我们自己的命运。一低头就能沉浸进去的数码世界加速了人与人距离的拉开。而当悼念和目送死亡也只能在虚拟空间里进行,我们所身处的现实世界亦已成为一个寂寥而可怖的无缘空间。
日本 社会学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7年1月4日 已读
非常好看。当已被目为虚幻的现实被一个外国人切近地放在面前,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觉到慌张。读过的两本何伟的书都可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本,不(仅)是在技巧和文字层面,而是在情感的真实和表达的深度上:《江城》提示了敏感,而此书展现了耐心。这些都是优秀作家必备的品质。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社会学 纪实文学 美国
Being Mortal 豆瓣
9.0 (28 个评分) 作者: Atul Gawande Metropolitan Books 2014 - 10
In Being Mortal, bestselling author Atul Gawande tackles the hardest challenge of his profession: how medicine can not only improve life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its ending
Medicine has triumphed in modern times, transforming birth, inju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from harrowing to manageable. But in the inevitable condition of aging and death, the goals of medicine seem too frequently to run counter to the interest of the human spirit. Nursing homes, preoccupied with safety, pin patients into railed beds and wheelchairs. Hospitals isolate the dying, checking for vital signs long after the goals of cure have become moot. Doctors, committed to extending life, continue to carry out devastating procedures that in the end extend suffering.
Gawande, a practicing surgeon, addresses his profession’s ultimate limitation, arguing that quality of life is the desired goal for patients and families. Gawande offers examples of freer, more socially fulfilling models for assisting the infirm and dependent elderly, and he explores the varieties of hospice care to demonstrate that a person's last weeks or months may be rich and dignified.
Full of eye-opening research and riveting storytelling, Being Mortal asserts that medicine can comfort and enhance our experience even to the end, providing not only a good life but also a good end.
2016年11月20日 已读
前面讲美国养老现状的章节有点啰嗦,从第六章开始特别好看起来,因为终于谈到了我期待读到的生命伦理和医学伦理问题。作者以外科医生身份与病人进行对话和以儿子身份与癌症晚期的父亲谈论治疗方案、生死抉择的情景都很具有参考意义。而本书的价值在于:帮读者认清医学的有限性,鼓励人们在面对生命终结时选择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与衰老/疾病相伴的方式。
心理学 社会学 美国
江城 豆瓣 豆瓣
River Town
9.4 (47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2016年10月14日 已读
4.5星。这些文字以它的真挚和真实不断提醒我,敏感仍是作家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丝毫不必为其感到不安。过去几天完全沉浸在它所叙述的20年前江边小城涪陵的氛围内,书中绝无东方主义式的猎奇与惊讶,反而充溢着对中华文明的尊敬和对人性的同情与理解,就连批判也是客观而毫无隔膜感的。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社会学 纪实文学 美国 随笔/散文
公正 豆瓣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8.7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朱慧玲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安乐死是否应该得到法律许可?一条命是否不如十条命贵重?代孕合同是否合法?
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年代,我们的行为选择总在人性和物质之间摇摆不定。我们的社会正陷入尴尬的两难选择当中。我们甚至怀疑法律是否公正,因为法律无法回避个人的道德判断,无法做到中立。
这让习惯了传统道德观念和固定思维的我们感到不安,但这种不安,却能让我们理性精神保持清醒的状态,促使我们去寻找有关“公正”的“出路”。 “世界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的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将带领我们在寻找公正的旅途中,领略思辨的价值和魅力。
Privilege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Shamus Rahman Kh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As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high schools in the nation, St. Paul's School in Concord, New Hampshire, has long been the exclusive domain of America's wealthiest sons. But times have changed. Today, a new elite of boys and girls is being molded at St. Paul's, one that reflects the hope of openness but also the persistence of inequality. In "Privilege", Shamus Khan returns to his alma mater to provide an inside look at an institution that has been the private realm of the elite for the past 150 years. He shows that St. Paul's students continue to learn what they always have - how to embody privilege. Yet, while students once leveraged the trappings of upper-class entitlement, family connections, and high culture, current St. Paul's students learn to succeed in a more diverse environment. To be the future leaders of a more democratic world, they must be at ease with everything from highbrow art to everyday life - from Beowulf to Jaws - and view hierarchies as ladders to scale. Through deft portrayal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Khan shows how members of the new elite face the opening of society while still preserving the advantages that allow them to rule.
24/7 豆瓣
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许多 / 沈清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作品
◎以一种更具才气和诗性的语言,本书表达了与德勒兹、瓜塔里、本雅明和福柯相似的怀疑
◎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睡眠作为最后的抵抗,也难逃被终结的命运
···
【内容简介】
21世纪资本主义不断扩张,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陷入无尽的奔忙,让我们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并破坏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命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
睡眠是人们从纷繁世界中抽身而退且暂作修整的必要行为。由于它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给生产、流通和消费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永远与24/7体制的要求相冲突。资本主义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以北美地区为例,20世纪初的人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上一代人睡8个小时,如今北美成年人平均每晚睡大约6.5个小时。也许,我们将进入无眠时代。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数码乌托邦正在网状地捕捉消费者的每一个踪迹和冲动,使其快速无产阶级化。 我们须拿出超控制艺术、自由和梦想,来反制被自动控制的这个社会,去开始一个新的关怀时代。这本《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是对我们的一记当头棒喝!
——陆兴华,哲学家,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
·
这篇驳斥精良凝练的程度有如一行纯可卡因。
——《洛杉矶书评》
·
一本黑暗而充满才气的书。
——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 《艺术论坛》(Art forum)
·
一场关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如何辗转潜入到我们生活最私密的部分的讨论,睿智又有趣……《24/7》探索的是生活在当今时代无休止的新自由资本主义和它复杂多样的影响之下的人类个体、人类梦境和这个种族的未来,这探索极为精细巧妙。
——反击(Counter Punch)
·
《24/7》是克拉里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作品,大概也是这一类书中最值得注意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这个星球上思想最为透彻新颖的研究者之一,他的博学为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在《24/7》里,克拉里对广阔繁多的知识碎块天衣无缝的编织组合,让人联想起米歇尔·福柯的作品……它具有一种道德热情的烙印,这为克拉克的论争提供了燃料,也突出强调了那些岌岌可危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的未来——既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情感层面上。另外,它极具可读性。
——《流行议题网》(Pop Matters)
·
克拉克提出的观点很机智……狡黠富有远见。
——欧文·蒙哥马利(Erwin Montgomery),克里斯汀·鲍姆家萨博 《新调查》
·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刷新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麦肯基· 沃克(McKenzie Wark), 《解体的景观》(The Spectacle of Disintegration)作者
·
(在24/7式的世界里)我们在被迫持续生产的同时,消耗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以及想象一个共同未来的集体能力。这是对当代生活的模式和节奏的绝佳评论。
——朱迪· 迪恩(Jodi Dean),
《共产主义的视域》(The Communist Horizon)
2016年3月5日 已读
好书,虽然谈的是比较深刻的资本与现代性互相缠绕的问题,但写得很易读。现代生活表面的丰富性遮蔽了它在逻辑和秩序上的单一与贫乏,这本书以睡眠作为话头,主要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对私人领域的入侵这一角度来探讨前述问题。并且步步深入,从技术对人的表层控制,到资本生产方式和领域对日常生活的重组,再到现代性对内在经验的改造,以及相应时间感对公共性的破坏,酣畅地批判了晚期资本主义对我们的生活、对“人”本身造成的危害。
哲学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美国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Goodreads 豆瓣
8.2 (15 个评分) 作者: Neil Postman Penguin Books 2005
Television has conditioned us to tolerate visually entertaining material measured out in spoonfuls of time, to the detriment of rational public discourse and reasoned public affairs. In this eloquent, persuasive book, Neil Postman alerts us to the real and present dangers of this state of affairs, and offers compelling suggestions as to how to withstand the media onslaught. Before we hand over politics, education, religion, and journalism to the show business demands of the television age, we must recognize the ways in which the media shape our lives and the ways we can, in turn, shape them to serve out highest goals.
Internalized Oppression 豆瓣
作者: E. J. R. David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13
The oppression of various groups has taken place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People are stereotyped, discriminated against, and treated unjustly simply because of their social group membership. But what does it look like when the oppression that people face from the outside gets under their skin? Long overdue, this is the first book to highlight the universality of internalized oppression across marginalized group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a 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 It focuses on the 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ental health implications of internalized oppression for a variety of groups. The book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ways in which internalized oppression influences the thoughts, attitude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of the oppressed toward themselves, other members of their group, and members of the dominant group. It also considers promising clinical and community programs that are currently addressing internalized oppression among specific groups.
2015年12月10日 已读
内容都很好,但每一篇都是中规中矩的社科论文,略显无趣。
心理学 社会学 美国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 豆瓣
Sociology, 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郭忠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4
该书系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撰写的一部有关重建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专著。全书着重阐述世界社会学兴起的背景,社会学的使命,探讨和分析世界经典社会学家的现代社会思想,社会发展的脉络,民族国家的特征、现代城市和家庭特征等重要内容。本书不仅在作者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推动20世纪社会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序言
致谢
第一章 社会学:议题与问题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学:定义及初步考察
社会学的想像力:作为批判的社会学
第二章 对立的解释:工业社会还是资本主义?
工业社会理论
马克思: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三章 阶级划分与社会转型
19世纪以来的变迁:公司的权力
“阶级冲突的制度化”
新阶级、新技术
工人阶级的终结?
第四章 现代国家
国家与阶级:晚近的观点
国家与官僚制
批判性评价
国家、社会运动、革命
第五章 城市:都市与日常生活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城市与现代城市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
都市与资本主义
都市与日常生活
第六章 家庭与性别
家庭结构的变迁
性别、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家庭、婚姻与性别
家庭生活与新社会模式
第七章 资本主义与世界体系
现代化理论及其批判
当代世界的不平等
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军事力量
结论:作为批判理论的社会学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