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
A Kidnapped West 豆瓣
作者: Milan Kundera 译者: Linda Asher Harper 2023 - 4
A short collection of brilliant early essays that offers a fascinating context for the Milan Kundera's subsequent career and holds a mirror to much recent European history. It is also remarkably prescient with regard to Russia's current aggression in Ukraine and its threat to the rest of Europe.
Milan Kundera's early nonfiction work feels especially resonant in our own time. In these pieces, Kundera pleads the case of the "small nations" of Europe who, by culture, are Western with deep roots in Europe, despite Russia imposing its own Communist political regimes in Hungary, Czechoslovakia, Poland, Ukraine, and elsewhere. Kundera warns that the real tragedy here is not Russia but Europe, whose own identity and culture are directly challenged and threatened in a way that could lead to their destruction. He is sounding the alarm, which chimes loud and clear in our own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1983 essay translated by Edmund White ("The Tragedy of Central Europe"), and the 1967 lecture delivered to the Czech Writers' Un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Prague Spring by the young Milan Kundera ("Literature and the Small Nations"), trans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Linda Asher, are both written in a voice that is at once personal, vehement, and anguished. Here, Kundera appears already as one of our great European writers and truly our contemporary. Each piece is prefaced by a short presentation by French historian Pierre Nora and Czech-born French political scientist Jacques Rupnik.
2023年9月28日 已读
我身为粉丝却并不完全与昆德拉立场相同,但能够理解他在这两篇文章中有关中欧小国应如何建立并保存文化身份,以及如何在苏联的阴影下保持自己的“西方性”的表述;第一篇文章所述内容尤其与今日的中国相关。可是这些几十年前的文章这次结集的时间点表明了出版社在俄乌战争背景下冷饭热炒的态度。俄罗斯的侵略行为的确需被谴责,但是你在已经如此极端的年代里刻意混淆苏维埃政权与今日俄罗斯之间的区别、煽动读者对一个强权国家的想象与恐惧并将其文化也他者化和妖魔化,且以此牟利,这样的出版商真是令人不齿。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米兰・昆德拉
不朽 豆瓣
8.9 (79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王振孙 / 郑克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6
歌德谈到不朽当然和灵魂的不朽毫无关系。这是另外一种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后有留在人记忆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这种伟大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不朽,每个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可以有这个向往。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2016年6月11日 已读
在奔向死亡的旅途中,人们可能经验到的理性与感情之碎片。昆德拉以文字组织成具象的叙述,勾勒出那些难以描摹的瞬间和极其抽象的感受。琐碎的议论与抒情超越了情节,成为本书的主角和最为深刻的部分。而这部分内容恰好是我们赴死时唯一还会带在身边的——人生故事无非是对它们的演绎。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学 米兰・昆德拉
玩笑 豆瓣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景黎明 / 景凯旋 作家出版社 1993
一个不经意的玩笑,使年轻的卢德维克陷入无尽的苦难,包尝心灵与肉体的痛苦。本书通过卢德维克与露西,海伦娜等人的关系,揭示了捷克知识分子的不寻常的生活命运。本书显露出昆德拉后期作品中关于媚俗,遗忘和错位的主题,音乐化的结构,幽默的风格等,表明作者创作上的成熟。
被背叛的遗嘱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2
依我看来,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他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只有在历史中,人们才能抓住什么是新的,什么是重复的,什么是发明,什么是模仿。换言之,只有在历史中,一部作品才能作为人们得以甄别并珍重的价值而存在。对于艺术来说,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坠落在它的历史之外更可怕的了,因为它必定是坠落在再也发现不了美学价值的混沌之中。
对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以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狂怒的不同化,不是作为逃逸或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豆瓣 Goodreads
7.7 (5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3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这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所写的第一部小说。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作者通过旅途中的驾驶事件,论及了速度、时间以及记忆、历史、遗忘等主題;以城堡为场景,穿插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并交织着当代与18世纪两个时空……
身份 豆瓣 Goodreads
L'identité
8.5 (48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董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2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8.7 (50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