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
心的表达 豆瓣
作者: 李沁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 - 1
“精神分析是心与心的一场奇遇。”
与现实生活的热闹喧腾相反,今天人们的内心常常是趋于闭锁和悲凉的。是否存在改变的可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要如何抓取那宛如岁月遗照般的记忆碎片,拼凑出有关自我的真相?要如何与幼年的自己相连通,帮助那个仍在我们内心的幽暗处无声呼喊的孩子渐渐长大?要怎样才能穿越几十年人生中最初保护我们但现在已妨碍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造围城,实现自由表达和自如、自洽的生活状态?
怀着对人性和人心的好奇,已经在美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李沁云选择在34岁时重新去做学生,投身心理治疗行业,并将精神分析作为自己的一生志业。
从学徒期的被治疗体验、新手心理咨询师经历,再到作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候选人的感悟,《心的表达》记录了沁云从2017年至今在不同阶段的思考。
“精神分析除了是一种有关人心的理论之外,更是一条实践之路:它关于临床工作者如何带着其全部的人性去接近和理解另一人的人性,如何以其自身被治愈过的、相对健康的心灵,去容纳并滋养另一个人的内心。”
2024年12月14日 已读
这一生注定要折服于精神分析的神奇和方块字的魔力,这本书便是把二者相结合的一次心的表达。不敢说曾经呕心沥血,但我的确披肝沥胆地剖析了自己在踏上精神分析职业道路前后的所思所感。在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叙写临床工作经历以及自述受训的感悟之外,我也尽力以生动、简洁的汉语描绘出我内心的波澜与涟漪。文字能去到的地方是有限的,我们生而为人的感受却浩瀚无限。我希望尽可能丰富且准确地传达出我活着的感觉,并由此而抵达所有将会与这本书相遇的读者们。
中国文学 文学 精神分析 随笔/散文
Other Rivers 豆瓣 Goodreads
9.2 (75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Penguin Press 2024 - 7
An intimate and revelatory eyewitness account of tw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in China’s heartland, chronicling a country in the midst of tumultuous change through the prism of its education system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teaching English to China’s first boom generation at a smal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Peter Hessler returned to Sichuan to t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ssler and his wife enrolled their twin daughters in a local state-run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y were the only Westerners in a student body of about two thousand. Over the years, Hessler had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ho were now in their forties. By reconnecting with these individuals—members of China’s “Reform generation” —while teaching current undergrads, Hessler was able to gain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China's incredible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In the late 1990s, almost all of Hessler's students were the first member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to become educated. Their parents were subsistence farmers who could offer little guidance as their children entered a brand-new world. By 2019, when Hessler arrived at Sichuan University, he found a very different China and a new kind of student—an only child whose schooling was the object of intense focus from a much more ambitious and sophisticated cohort of parents. Hessler’s new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irony about the regime but mostly navigate its restrictions with equanimity, and embrace the astonishing new opportunities China’s boom affords. But the pressures of this system of extreme “meritocracy” at scale can be gruesome, even for much younger children, including his own daughters, who give him and his wife an intimate view into the experience at their local school.
In Peter Hessler’s hands,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examining what’s happened to the country, where it’s go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it, for good and ill. At a time when anti-Chinese rhetoric in America has grown blunter and uglier, Other Rivers is a tremendous, indeed an essential gift, a work of enormous human empathy that rejects cheap stereotypes and shows us China from the inside out and the bottom up, using as a measuring stick this most universally relatable set of experiences. As both a window onto China and a distant mirror onto America and its own education system, Other Rivers is a classic, a book of tremendous value and compelling human interest.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心脏地带两代学生的亲密而揭示性记录,由一位观察了过去二十五年中中国剧变的作者何伟所撰写。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初期教授英语二十多年后,何伟回到四川省,教导下一代的学生。他的这段经历也在他的书《江城》中有所记录。同时,何伟和妻子将双胞胎女儿送入了当地一所国立小学,她们是唯一的西方学生。多年来,何伟与许多他在上世纪90年代教过的人保持密切联系。这些人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国“改革一代”。通过与这些人重聚,同时教导当代的大学生,何伟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目睹了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1996年何伟抵达中国时,他班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代大学生。他们通常来自大型农村家庭,父母多为维持生计的农民,对孩子踏入全新世界几乎无法提供指导。到2019年,何伟来到四川大学,他见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以及一种新的学生类型——独生子女,他们的教育是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家长群体的重中之重。在四川大学,许多年轻人对体制抱有一种讽刺的态度,但大多数人平静地适应着体制的限制,并拥抱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然而,极度竞争的压力依然让人精疲力尽,甚至影响到更年幼的孩子——包括何伟的女儿们,她们的学校经历让他得以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环境。

在何伟的笔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成了审视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美媒介,让我们从中汲取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在美国反华言论愈加尖锐和丑陋之际,《Other Rivers》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巨著,饱含深厚的同理心,摒弃了廉价的刻板印象,从内而外、从下至上地展示了中国。这本书既是对中国的窗口,也是对美国的镜子,堪称这位大师级作者的经典之作。
2024年11月24日 已读
【2024已读41】以前看过两本何伟的中译作品,这还是头一回读他的英文原作。400多页所囊括的内容由于过于切近而令人不得不时时反思、叹息和警醒,却也因作者的西方视角而自带一种间离效果。所叙内容则让我想起《英国病人》的结尾,主人公之一的棕皮肤年轻人回到故乡之后对于饭桌上所有人同样的棕色手臂自如移动的感慨。只不过在此书中,发出类似于“尘归尘,土归土”感叹的是来自西方世界的何伟本人。从写作的角度看,我特别欣赏他在书中体现出来的多年观察和思考的持续性、汇集并串连繁复材料的能力,以及一颗细腻且温和的心灵。
外国文学 文学 纪实文学 美国 随笔/散文
The Clothing of Books 豆瓣
作者: Jhumpa Lahiri 译者: Alberto Vourvoulias-Bush Vintage 2016 - 11
How do you clothe a book?
In this deeply personal reflection,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Jhumpa Lahiri explores the art of the book jacke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reader and writer. Prob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xt and image, author and designer, and art and commerce, Lahiri delves into the role of the uniform; explains what book jackets and design have come to mean to her; and how, sometimes, “the covers become a part of me.”
2024年5月5日 已读
【2024已读16】一本薄薄的小书,原本是作者用意大利文写就的演讲稿。谈及书封的含义及其带来的情感与思绪,而所有文字中回响着的则是对身份的思考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非常自由联想,甚至特别精神分析。我还没读过作者的任何虚构作品,但已经预感到我会很喜欢她的小说。
外国文学 意大利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美国
罗马日记 豆瓣
IN ALTRE PAROLE
7.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裘帕·拉希莉 译者: 张亦非 2022 - 6
“在这个庇护所里,新的世界出现了。它永远在那儿,永远与我相关。”
《罗马日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裘帕·拉希莉用意大利语书写的最新随笔集,一共二十三篇文章,记录了她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寻找一种“新的声音”的漫长过程。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语言学习笔记,而是一位小说家开拓新领域的心灵启示录—语言的、文化的、自我意识的。创作者在某个时刻感到有必要改变路径:这是一种疯狂的冲动,它可能意味着放弃自己作为表达者原有的特性与标志;这也是大胆的纵身一跃,收获的是创作与人生更丰富的可能性。
2024年5月4日 已读
【2024已读15】非常偶然竟读到了一本心灵之书。《巴黎评论》今年春季号的作家访谈采访的便是本书作者、父母来自西孟加拉的印度裔美国作家拉希莉。任何一个热爱文字的读者都会在她笔下感受到一种解放感:与陌生的语言慢慢建立起关系,在对语词的掌握、疏离和困扰中完成对身份和对生活的思考与探索,简直太能鼓舞人心了。作家反复描摹的她和英语、孟加拉语及意大利语的复杂、丰富的关系,特别能显示其文学灵魂的深度。作为自称连“流散”资格都没有的人(——因为没有故乡可回去),作者极其努力地与外语发展亲密关系的行为非常耐人寻味:没有故乡,便在异乡的词语里扎根;意大利语为她提供了适量的熟悉和陌生。既熟悉又陌生正是她所需要的,以对抗远离故土的父母几十年如一日脸上浮现出的悲伤之色在自己内心的投影。
外国文学 意大利 文学 美国 随笔/散文
我在北京送快递 Goodreads 豆瓣
7.8 (174 个评分) 作者: 胡安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导购、加油站加油工……他将日常的点滴和工作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生活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
在物流公司夜间拣货的一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生理印记:“这份工作还会令人脾气变坏,因为长期熬夜以及过度劳累,人的情绪控制力会明显下降……我已经感到脑子不好使了,主要是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开始衰退。”在北京送快递的两年,他“把自己看作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一旦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但他最终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2024年1月22日 已读
【2024已读06】文字平实简朴,写的内容也是平常被人们——尤其城市中产——视而不见的,但稍加细读,便能发现种种熟悉里的陌生、作为人的感受里为资本逻辑所驱使的异化,以及日复一日重复生活和劳作之中的心灵病理。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貌似平实、简单,实际上倒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文本。十分值得推荐给大家。
中国文学 文学 纪实文学 随笔/散文
Tribute to Freud (Second Edition) 谷歌图书
作者: Hilda Doolittle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2012 - 06
A classic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ow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iconic author and psychotherapist Adam Phillips. “My bat-like thought-wings would beat painfully in that sudden searchlight,” H.D. writes in Tribute to Freud, her moving memoir. Compelled by historical as well as personal crises, H.D. underwent therapy with Freud during 1933–34, as the streets of Vienna were littered with tokens dropped like confetti on the city stating “Hitler gives work,” “Hitler gives bread.” Having endured World War I, she was now gathering her resources to face the cataclysm she knew was approaching. The first part of the book, “Writing on the Wall,” was composed some ten years after H.D.’s stay in Vienna; the second part, “Advent,” is a journal she kept during her analysis. Revealed here in the poet’s crystal shard-like words and in Freud’s own letters (which comprise an appendix) is a remarkably tender and human portrait of the legendary Doctor in the twilight of his life. Time double backs on itself, mingl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a visionary weave of dream, memory, and reflections.
2023年11月4日 已读
大学时便听说了伟大的美国意象派诗人H.D.,但最近才了解到她还曾是弗洛伊德的病人。此书的第一句话即令我颇感亲切,因为Hotel Regina正是年初去维也纳旅游时,我们全家的落脚处。可惜那时不知道此中因缘,否则一定会打听一下诗人当年住的是哪间房。这本书让我觉得,以“移情”来概括作者对老弗爷深刻、广阔的崇拜与依恋,将是一个浅薄、偏颇的结论。书中许多句子都极其优美、抒情,唤起我过去曾产生过的一个感觉: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人际关系,那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人之间的关系。本书所叙内容纯粹、热情、天真,并处处显示着强大的意象化写作能力。诗人作者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了解弗洛伊德工作的第一手材料,也留给后世一部英文意识流(即是“自由联想”)写作的精彩范本。
回忆录 外国文学 弗洛伊德 文学 美国
赴美就学笔记 豆瓣
作者: 高歌 2000 - 6
《赴美就学笔记:一个中国女孩从11岁到19岁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与见闻》的价值,在于既写下了平淡如水的日常学习生活,也写下了波澜迭起的意外风波和特别事件。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以一个美国华裔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眼睛,耳朵的心,主读者看到了从多以前无由认识的活生生的美国老师和学生,听到了以前无从了解的美国教育体制及其运营的根况和细节,思索了以前无缘得知的美国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弊病。
微尘 豆瓣
8.4 (39 个评分) 作者: 陈年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陈年喜
这本书收录了陈年喜21篇非虚构故事集。
书中写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
他们是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
而作家自己的故事,贯穿始终: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记录命运的爆裂和寂静。
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淳朴而硬扎,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爱情、死亡、欲望的生活主题……
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2022年1月30日 已读
【2022年已读008】活着真难,此书作者和其中的人物们特别有资格说这句话。他们亦是特别认真地生活过的人。感谢作者以朴实真切的文字记录下了底层打工人火热的生命、蒙尘的遭遇以及交响诗般的内心。这本书应该被更多人读到。
中国文学 文学 随笔/散文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IS IS GOING TO HURT
8.2 (232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凯 译者: 胡逍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5
☞ 不读不是英国人!每个英国人都读过的现象级畅销书!半年狂销100万册,出版当天英国亚马逊全网瘫痪3小时!6年221篇男妇科大夫的私密日记,风靡33国的爆笑妇科段子集锦!3句话1个笑点,脸红心跳到根本停不下来!这次可是真的读懂女人了!
☞ 史上更好看、更好笑、更有人气的医生日记!自出版以来任性霸占各畅销书单和亚马逊图书畅销榜榜首!收获亚马逊5000条读者好评,Goodreads口碑榜50000条读者好评!拿奖拿到手软,荣获“国家图书奖”三项大奖(年度新人奖、年度最受欢迎作品、年度图书俱乐部作品)、“《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幽默图书”、“The Books Are My Bag”两项大奖(年度图书奖、读者奖)、“Blackwell 年度处女作奖”、“年度电子书奖”、“Slightly Foxed 最佳传记处女作奖”等多项大奖!
☞ 超越老牌喜剧《是,大臣》《IT狂人》的英式幽默,笑到歪腰肚疼都停不下来!BBC重金砸下剧集版权,2019火热登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金融时报》《观察者报》联袂推荐!英国皇家全科医生协会前任主席克莱尔•杰拉达、英国著名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赞不绝口!
☞ 轰炸英国医疗体系,掀翻整个英国卫生部的爆笑核武!针对2015年英国政府对初级医生所颁布的新合同法,以及同年出现的大规模初级医生罢工浪潮,亚当•凯在书中发表《致卫生部长的一封公开信》,大胆揭露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版当日就被部长喊去谈话了!
☞ 每个病人都想要这样的“冷面笑匠”医生!再也没有人能像亚当•凯一样,在哭笑之余将年轻医生的滑稽、心碎与勇气描述得如此走心!更重要的是,他让人感受到幽默外壳下柔软坚强的医者之心,教人珍惜生命、有勇气面对苦痛人生!
☞ 已得到拥有550万专业用户、200万医生用户的国内权威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商丁香园特别推荐!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实习医生亚当 • 凯的爆笑日常!------
◆ 凯医生之工作糟心篇
• 想了解每周工作97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买不起房的可怜时薪、被怀疑出轨的高负荷工作、浑身沾满海啸般喷发的各种人体体液、得不到夸赞的救人日常、极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001:这是本周我第三次被别人的鲜血浸湿内裤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扔掉内裤,继续回去工作。这可是CK的,15英镑一条,我感觉自己是越工作越穷啊。
002:我告诉一位病人,他得等到下周才能做上核磁共振,他听后威胁说要打断我的腿。我的第一个想法居然是“太好了,这样就能歇几周病假了”。
◆ 凯医生之呵呵呵篇
• 你想象过男妇科医生每天要面对哪些“奇葩”吗?——对妇科常识无知到让人抓狂、上演各种“小孔塞大物”的闹剧(你可能再也无法直视腌小黄瓜、遥控器、马桶刷、健达奇趣蛋和肯德基全家桶了)、产前宣布要吃掉自己的胎盘……
001:在急诊室给病人开了事后避孕药,然后她问我:“昨晚我跟三个人睡了,只吃一粒够吗?”
002:是的,夫人,产妇在生孩子过程中确实会不小心拉出大便。不过假如你昨天问我这个问题的话,我会建议你不要吃那一大盘“助产”的咖喱,对你担心的这件事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 凯医生之掏心窝子篇
• 医生是手握母亲和婴儿生死大权的人——一名伟大的医生得有颗肥大的心脏和扩张的主动脉,才能不断把涌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给这个世界。因为无论多么谨慎,悲剧总有一天会重演。你无处可逃,你拼尽全力,却还是要接受一个无力挽回的悲伤结局……
• 当选择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意味着……——他说:“妇产科是唯一一个让我兴奋,并且真的有所期待的地方。”
监狱琐记 豆瓣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王学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这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第一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的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2020年8月28日 已读
一本写得渐入佳境的回忆录,追溯了作者两次因言获罪的劳改和监狱生涯,尤其是“反动学生”这一段,确实没在别处读到过。也因为此书写及的历史,这是一本令人读之痛心的作品,当读者想到这些文字唤起的疼痛、荒谬和愤怒其实曾被成千上万无辜的人们在不知何时终了的日子里日夜亲历时,便又经历一重剧痛。没打更高分,一是因文字编校方面的瑕疵,另一方面是我本人的一点小看法:在当代史的个人叙述中,我每常发现“我”的缺席,受苦受难时一定是有“我”的,然而在对别人的苦难进行落井下石和围观的群众里,却只有他者而独缺“我”(我倒不是说必须进行自我批判、深挖思想,而是觉得假如自己没参与迫害任何人,写写自己当时在哪儿以及所感所想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本书亦有此憾,但也许是我非常拔高的要求了。这本书值得读。
历史 回忆录 随笔/散文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78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2020年8月20日 已读
柴静的真诚会令人有刺痛感,它混合着天真与勇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生”的气息。从写汶川和奥运报道的篇章开始渐入佳境,后半本的文章比前面的好。我其实没看过她的深度调查型节目,我也不知道这种既勇且莽的真诚归宿何在,但我真心希望这个“路子”有人接棒。
中国文学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纪实文学 随笔/散文
黄河青山 豆瓣
作者: 黄仁宇 译者: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潮起潮落:新中国文坛沉思录 豆瓣
作者: 严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11
周扬死后,荒煤、张光年等“我辈”皆无文章,为何?
伟人说:“何其芳,你的名字是一个问号”,何解?
1964年,电影界“老头子”夏衍遭遇怎样的噩运?
雎水关十年,沙汀为何一直念念不忘?
窗外喧哗,晚年巴金内心又有怎样的孤独?
“书生作吏”
八位新中国文坛亲历者们的内心独白
一部现代文人灵魂分裂、蜕变、升华的心灵史
……
一切,尽在此书!
2020年7月6日 已读
作者的这几位书写对象不仅是文人、作家,是有理想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政府官员。身份的杂糅使得他们在历史惊涛骇浪里的取舍和种种“偶然”都显得十分意味深长。写夏衍公的两篇最好,而其实每一篇读来都令人痛心。十几岁时读《思痛录》,不能懂得太多的沉痛,只记得韦君宜的一个叹息:当年奔赴延安的,都是那一代人里最优秀、最有理想的青年,可是……。二十年后通过此书又续上了延安文艺青年后来的命运,不由得使人抚书大恸。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文学研究 随笔/散文
众声 豆瓣
7.0 (12 个评分) 作者: 郭玉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是《正午故事》主笔郭玉洁在媒体从业多年后,首度将人生沉淀积累成书。
十八篇文字里,记录了来自人生现场的如实观察。在泰国清道潜心体验工匠生活,在柏林墙下回顾城市历史,从乌兰巴托往北,去往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在台湾的文学课堂上倾听大师们分享文化记忆。
这是一本非虚构文字作品合集,关于文学、历史、城市、命运。辗转四座城市,对话十位名人,与更多普通人的心灵,追忆数段往事,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声音汇聚,就是一个时代。
重回生命的现场,丰富、智性,又留存着天真的热情。
漩涡里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2019 - 4
《漩涡里》是冯骥才先生 “记述人生五十年”《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激流中》这一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写作中的最后一本。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先生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这一转变是为时代所逼迫,也是冯先生已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命运使然。他从情感上、使命上,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从一开始的自发行动,到后来的主动投入,冯骥才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而一件件具体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2020年5月24日 已读
看第一版的封底,这一系列中间其实还有一本叫《搁浅》,是写89~94年的,看来是真的“搁浅”了出不来。但从这本书开头几篇的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家从小说写作重新转向书画创作时与时代相关的一些隐晦心绪。后面叙述民族文化整理和遗产抢救工作的文字,不但体现了作家身为文化工作者的良知和超强的行动力,也在现有环境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内触及了政体与文保工作的矛盾,真的很敢写,也很值得读。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化随笔/文化批评 文学 随笔/散文
激流中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2019 - 4
本书写了历史和个人相融合的文学上的八十年代。冯骥才认为八十年代不仅是中国当代史一个急转弯,也是空前又独特的文学时代。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也是一个反常的时代;一个百感交集的时代,也是一个心怀渴望的时代;一个涌向物质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纯精神和思考的时代;一个干预现实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
在这本书里,作者记述了他亲历的新时期十年的文学活动,以及作者对整个新时期文学现象的反思。
2020年5月20日 已读
新时期文学那十年的个人写作史,很有意思,终于写到作家本人创作的过程了,很值得读一读。写到八九年初的现代艺术展便只能意味深长地戛然而止,确实,一个时代结束了。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凌汛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本书记录作者1977-1979年在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借调式写作”的人和事。书中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旧照,是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可或缺的见证。在那个年代,这些记忆一如江河早春的凌汛,带着不可遏制的春意迅猛地来到人间。
2020年5月11日 已读
写自己的篇目都生动极了很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两篇谈到文革后的其他文化名人时太过浮光掠影。而且我其实很期待读到作家本人对新时期文学的读感以及他自己的一些创作经验谈,这些内容却没有。不过这本书仍然很值得读,对借调式创作的描述绘声绘色非常有趣,对发掘自己的文坛前辈的感念也令人深感作者的人格闪光。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冰河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4
我计划要写的这一套书有五本,先后是《无路可逃》(1966-1976)、《凌汛》(1978-1979)、《激流中》(1979-1989)、《搁浅》(1989-1994)、《漩涡》(1995-2015)。五本书连起来是我五十年精神的历史。我已经提前把第二本《凌汛》写出来出版了。现在写《凌汛》前的十年《无路可逃》。这本书很重要,没有这冰封般无路可逃的绝境,就没有后来排山倒海的凌汛。
好了,历史在我身上开始了。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特别好看,文笔很生动,而且作者没有明显地美化自己或者刻意回避一些在特殊时期对其他人产生负面影响的个人行为。书中对于在文化泯灭的那十年间呕心沥血进行写作并不得不烧稿、毁稿、藏稿的描写十分令人感动;不断在废墟上重建起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家庭小环境也让读者看到人性的光泽是与文学艺术的不断滋养密不可分的。
中国文学 回忆录 文学 随笔/散文
朴赞郁的蒙太奇 豆瓣
박찬욱의 몽타주
7.6 (30 个评分) 作者: [韩]朴赞郁 译者: 杨帆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1
★个性高于一切!
★韩国国宝级导演朴赞郁首部个人随笔集。
★昆汀、徐克、高晓松盛赞的鬼才导演!
★开创韩国电影新类型,带领韩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师
★“复仇三部曲”创作首谈/视听语言的秘密/导演内心潜藏的电影世界
★“在Action和Cut之间,当整个宇宙都集中在演员脸上 的那一瞬间,关乎在场所有人的生死。”
***
本书收录了朴赞郁1997年到2005年间的文章及电影札记,记录了《共同警备区》《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等重要电影的诞生过程及创作理念,导演对世界的看法,对习以为常现象的思考,对经典电影的剖析都闪烁着独特的智慧。
18篇专栏随笔记录了导演日常的所思所想,从文学到音乐再到电影,轻松幽默的散文中显露出导演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角。
12篇专访实录及创作访谈,并收录130张照片,图文并茂,讲述“复仇三部曲”等经典电影诞生过程,记录拍摄过程中波折不断的糗事。
13篇深度影评解析,看导演剖析导演,大师解读大师。看既是导演又是影评人朴赞郁是如何评论《教父》《银翼杀手》《西北偏北》等经典电影的。
2020年4月30日 已读
才华横溢的朴赞郁,曾令我产生强烈的想要与之在一起的感觉的在世导演,在这些文字里也魅力四射。
电影之书 艺术 随笔/散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豆瓣 谷歌图书
8.1 (64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11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
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数月雄踞博客来总榜No.1,读者有人愤怒,有人哭泣
同名网剧由台湾公视制作,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豆瓣万人评分8.4,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 -------------
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
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
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这九个故事:
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
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
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我不断受到诱惑,何不把这些故事写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做。任何的修饰和美化,都是对那些伤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2020年4月26日 已读
相对于书中描写的故事本身,我更关注作者在这些叙述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敏感和强烈的共情。这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特质,后来果然在她的散文集里得到了更为文学化的体现。
台湾文学 心理学 育儿 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