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Rubinstein Collection, Vol 56 豆瓣
Arth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0月10日 出版发行: RCA
2019年12月24日 听过
(2013)网上刚买。Rubinstein Collection Vol. 56,豆瓣显示的名称不全。大师就是大师啊,Youtube上一听就入迷了。整首《月光》触键都是如此柔软,哪怕是激烈起来的急板第三乐章,也因此情感的宣泄并未完全脱离柔和的底色,情绪是完整且统一的。
Classical 钢琴 鲁宾斯坦
Mozart, W.A. Requiem K.626 / 莫札特:安魂曲 (貝姆) 豆瓣
9.5 (43 个评分) Julia Hamari / Karl Ridderbus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內容簡介:
貝姆可說是廿世紀公認的莫札特音樂的代言人!
從未正式上過指揮課程的貝姆,似乎天生就具備這種本領,也可說他是自學成功的例子。對於樂團,貝姆要求甚嚴,不時予以責備。除了繼承十九世紀德奧傳統,他可以被譽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大師。對於莫札特的音樂,他終生熱愛不渝,成就也最高。
在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的音樂中,大部分充滿了天真活潑的風格,雖然在部分小調作品或是慢板的樂章中,可以感受出比較憂鬱、陰暗,略帶哀傷的情感,但是多半還是可以感覺出莫札特音樂中特有的開朗性格……不過這樣的看法,當你聽過莫札特的最後一部作品:Requiem in D minor, K.626 (安魂曲) 之後,應當會有很大的轉變……
這首安魂曲的創作背景,有一個很神秘的傳聞,說是一位黑衣使者找上莫札特,希望出錢作一首莫札特自己的安魂曲!不過事實上是當時的莫札特疾病纏身,經濟上又陷入困境,因此當一位想為自己過世的太太作一首安魂曲,卻又不願透露姓名的伯爵派人來委託莫札特作一首安魂曲時,莫札特會接受這項委託了,並且伯爵同意先付一半的錢,另一半等到曲子完成後再付。
由於莫札特的病已經相當嚴重,而為了儘早交出這首作品以拿到酬勞,莫札特更是日以繼夜不停的作曲,在寫作此首安魂曲的同時,莫札特的最後一首歌劇:魔笛 (The Magic Flute)也同時在進行中。
不料,莫札特的身體狀況終究無法負荷,到了 1791年12月5日莫札特病逝時,安魂曲並未完成,只有開頭的 Introitus "Requiem aeternam" 與 Kyrie 已完成,而第二到第七部分的 "Dies irae" 到 "Lacrimosa"的第八小節只完成了人聲,器樂的低音部,以及部分樂曲的片段的部分;而其餘的部分,也就是 Sanctus、  Benedictus 及 Agnus Dei 和 Communio "Lux aeterna" 的部分根本還沒寫。
莫札特去世後他的遺孀康絲坦彩為了怕拿不到後半部分的錢,於是便請莫札特的弟子 Franz Xaver Suessmayr 依照莫札特在總譜上的指示將其餘部分完成,包括 Lacrimosa 第九小節之後,以及最後四個樂章。
當他去世時,家中分文不存,遺體只好埋葬在十分廉價的平民公墓內。莫札特的遺體原先是放在當初與康絲坦彩結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後運往墓園,當時因暴風雪侵襲,送葬的人半途折返,只留下被埋沒在無名墓園內莫札特孤單的遺體,第二天,再去確認他的墓地時,卻已永遠無法找到了,莫札特之墓,永遠成謎。過了很久,當世人公認莫札特是曠世奇才,是非常偉大的音樂家時,才動員在墓園作調查挖掘,但仍是無功而返,最後只隨意選個地方替他立了個墓碑,算是對他的景仰。
「天妒英才」這句話應用在莫札特身上是再恰當也不過的,他一生坎坷,終身貧困,但始終樂觀,保持著赤子之情,那時代的人對莫札特並不了解,對莫札特的音樂也只是表現出一般的欣賞程度,但是,如果莫札特死後有知,他應可安息,因為我們已從他的作品中洞徹真情了。
穆拉文斯基 柴科夫斯基 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 豆瓣
9.7 (37 个评分)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Yevgeny Mravin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五张唱片曾经同时登上日本究极100、日本名曲300、企鹅三星戴花与留声机百大这四份权威榜单,这张就是其中之一。
柴科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
创作于1877年,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当时,草率的结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作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乐曲正是表现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渴望。本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此处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协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 曲中,作者还指出了: 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战胜命运、获得力量。当时,作者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脱离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专心投入到创作中去,该曲即是题献给梅克夫人。题辞是——“赠给我最好的朋友”另外,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本曲永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持续的行板,c小调,3/4拍子。全曲的核心出现在第一乐章序奏中,这就是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威严的“命运的主题”。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弦乐奏出,充满了苦恼的情绪,接着又由木管反复。这一乐章通过表现沉重忧郁的心情和转瞬即逝的幸福梦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个人和严峻的命运压力之间的冲突。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调,2/4拍,三段体。双簧管呈现孤寂的主旋律,紧接着是感觉兴奋的副属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态反复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农民舞蹈般优美。整个乐章富于诗意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
第三乐章,诙谐曲, 快板,F大调,2/4拍子。第一部分由弦乐器单独演奏,全体弦乐器持续拨奏。主旋律显得急促匆忙,但却给人以梦幻茫漠的感觉。 此部分进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乐器单独奏出俄罗斯舞曲般的旋律。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只是一些虚无飘渺、错综复杂的音型。
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子。形式为类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 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俄罗斯民谣《野地里的桦木》所写成的朴素、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人民的强大力量。最后,音乐在描绘节日欢乐景象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
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俄国代表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留下来的六首交响曲中的一首,它之后就是广为人知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首曲子于1888年在彼得堡初演。作曲家独有的忧郁和甜美的曲风交错穿插,使得整部交响曲内容丰富多彩,第二乐章里圆号独奏部分充满了温暖的憧憬,这段旋律很出名。而作者自身对于宏大的“命运主题”的呼喊则在序曲部分以单簧管演绎出来,在之后也不断回旋体现。
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 奏鸣曲形式。行板,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一般都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第二乐章 略带有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小调 12/8拍子 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 A大调 3/4拍子,三段体。摒弃了传统的谐谑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可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听众 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乐章 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音乐,升起或沉落〗——转帖,作者不详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像就长寿的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健康非常感谢一样,柴科夫斯基的天分是感谢他的忧郁病(Hypochondria),感谢这件随他终生的恶魔般的厄运。它把他抛入生命充满了一切苦难和甜蜜的两个极端,在他被单纯的瞬息的感情所支配,生活就要变得好受时,忧郁和始终存在的恐怖把美好的画面一点点蹂躏。柴科夫斯基的幸福是忧郁症,是精神濒临崩溃的折磨,他的痛苦是冯•梅克夫人的信,是一次次从莫斯科倾斜着落向彼得堡的大雪。在他的《第四交响曲》中,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中,甚至是那几部欢乐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或《睡美人》,我们经常在美丽的场景音乐中听到如利器般划破湖面的紧张不安的音符,而后浪漫的耳朵在尖利、金属性的声音中恐惧和颤栗着,那个半夜来到哈姆雷特跟前的魑魅又出现:“To be, or not to be?”当然,柴科夫斯基绝无贝多芬理性,他更无法想到超越,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倾听到最多的是他的真诚和赤裸裸的痛苦,这种痛苦也是19世纪末俄罗斯人深刻的绝望。这一点,我们在文学上找到类似的人倒不是曾被《如歌的行板》感动过的托尔斯泰,而是描写在受苦边境生活过的俄罗斯同胞陀思妥耶夫斯基。
1891年夏天,柴科夫斯基从美国回来后,一直蛰伏在一个叫迈伊丹诺伏的小镇写作。每天他望着被落叶盖满的黑色大道,期待仆人愉快的门铃带来梅克夫人的书信。一部歌剧和一部舞剧。这部舞剧叫《胡桃夹子》。冬天,他的《黑桃皇后》在布拉格和基辅上演,他在莫斯科和汉堡之间穿梭指挥。接着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剑桥大学又将音乐博士的头衔赠予他。柴科夫斯基似乎在晚年得到了世人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只是他不像以前那个终日抑郁的柴科夫斯基了。连他的弟弟莫德斯特也不相信:“我的哥哥似乎已经不属于他自己了;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似乎已经占有了他,驱使他的那种神秘的力量,是一种深沉,不可解释的焦虑,那是一个绝望的心情,我不能把这种解释为一种死亡的预告。”实际上这时候的柴科夫斯基已是站在天堂门口等候领取上帝的牌子了。他只差一样来总结和申诉一生,很快地,在1893年2 月,他写道:“我一生中从没有这样满足过,从没有这样骄傲过,这样快活过,因为我确确实实写出了一件好东西。”柴科夫斯基在这部有四个标题乐章的交响曲中展开他一生的命运:热情、爱情、失望、死亡。
第一乐章柔板,缓慢的引子中,独奏大管阴沉地吹出后来成为第一乐章主题的音型,这一章是柴科夫斯基生活常态的写照,他是一个生活在内心的作曲家,不善与人交往。从他与梅克夫人的恋情来看,他宁愿与她在信纸上见面,——他们之间的书信可谓是音乐史、文学史上的杰作,——也从没有(不愿?)单独约会过。速度加快时第一乐章主题被肢解,并从一乐器转到另一乐器,越来越焦躁不安。激动渐渐消退后,第二乐章进入。优美的快板,这一乐章是痛苦时的甜蜜回忆:和法国歌手热烈的爱情,在梅克夫人的弗罗洛夫庄园享受美好时光,在欧洲轻快潇洒的旅行——这一切像满山遍野的阳光一样在第二乐章里铺开。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爱情。第三乐章急板,开头似乎是一堆印象,远远有进行曲作为暗示,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它的力量背后潜伏着恐惧。这个乐章是对黑暗丑恶和恐惧的表达,是前几部交响曲所没有的。1890年,资助了柴科夫斯基十三年之久的梅克夫人断绝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来的绝交从灵魂上陷柴科夫斯基于死地。接着,在第四乐章悲哀的柔板里,弦乐开始像是悲怆地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乐章隐隐若现。似乎是含情脉脉的告别,再会了,家乡的树木;再会了,母亲的呼唤;再会了,亲爱的兄弟;再会了,圣母般的梅克夫人!最后的高潮不是像传统交响音乐的向前冲,而是无能为力地向命运低头,金属的管弦乐器像一朵蔫了的花。这个乐章几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如果你想在《悲怆》里听到什么勇气、超越之类的东西,你可找错了对象,他能给你的就是这么多了。悲怆而不是悲壮。当一个人能面视自己的体伤和血泪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他悲剧地思索?这一点我反而更相信柴氏的单纯和真诚。
柴科夫斯基不如马勒深刻?最近,渐渐听到对他的非难之言,有人甚至抓住他的同性恋丑事,说他是位滥情作曲家。但这已足够了。对于这位生前忍受苦难折磨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我们无法要求太多,我们甚或像晚柴氏四十年的俄罗斯阿克梅派女诗人阿赫玛托娃长诗《安魂曲》中的《致死神》,借以作一曲致柴科夫斯基的灵魂哀歌:
你终归要来,何必不是现在?
我虽然很难,但我在等待,
我熄了灯,打开门,请你来,
你既神秘,又平常,
来吧,因你乐意出现的面目,
…… ……
北极星当空照耀,叶尼塞河翻滚波涛。
那一双我所钟爱的蓝眼睛,
光焰把最后的恐惧遮盖住了。
〖唱片介绍〗
这套双CD唱片收录俄罗斯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柴柴科夫斯基第4、5、6交响曲。这个版本本公认是正宗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演绎,令无数人趋之若骛。
穆拉文斯基是本世纪苏联指挥界的元老,在苏联乃至世界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细致而严谨,他具有随心所欲地操纵乐队的能力,无论是指挥古典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他都能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并且恰到好处地加进自己的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穆拉文斯基最擅长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他对柴科无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俄罗斯作曲作品的处理是最具权威性的,1960年,穆拉文斯基率领列宁格勒爱乐造访英国,趁隙录下了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曲。虽然同样的曲目,穆拉文斯基在前苏联也曾数次留下录音,但却都略嫌寒冷坚硬,未能达到这个伦敦录音的成就,这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一种典范,相信再过百年也不会改变。
历史上只有五张唱片曾经同时登上日本究极100、日本名曲300、企鹅三星戴花与留声机百大这四份权威榜单,这张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套唱片还曾获得1988年爱迪生唱片大奖、1990年Penguin Rosette Award。
这张专辑听得最多的是柴5,很少听悲怆,因为害怕自己陷入这痛苦的音乐中不能自拔。了解老柴人都知道他过的是多么可怕的艰难生活,没有什么东西比他在第六交响曲中表现这种挫折更为激动和准确了。当我听到第四乐章时(也就是本帖默认播放的)它简直把我打倒了。这时我感受到的东西,就是生活二字。任何人如果恋爱过和失恋过,他立即就会明白这儿表达的感情。谱纸上端写着“柔板的哀歌”,主题是在小调上,音乐的爆发就是一个受伤灵魂在呼叫…………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主角在这个乐章中放弃了一切生的希望,吟唱着葬礼的咒语,在充满悲哀的旋律中一切都结束了,包括生命。
这首悲怆是老柴生命最后几个月中痛苦经历的真实写照。悲怆公演后的一个星期,他就与世长辞了。
Brahms: Concertos for Piano No. 1 & 2, Fantasia Op. 116 豆瓣
9.2 (16 个评分) Johannes Brahms / Eugen Jochu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9月17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Disc: 1
01 Maestoso
02 Adagio
03 Rondo

Disc: 2
01 Allegro non troppo
02 Allegro appassionato
03 Andante
04 Allegretto grazioso
05 No. 1 "Capricio" in A minor
06 No. 2 "Intermezzo" in A minor
07 No. 3 "Capriccio" in G minor
08 No. 4 "Intermezzo" in E major
09 No. 5 "Intermezzo" in E minor
10 No. 6 "Intermezzo" in E major
11 No. 7 "Capriccio" in D minor
2017年12月5日 听过
几年前买的CD,标为在听也有四年多了。好久没专门听古典,今天在路上放出第二钢协,听到熟悉旋律的瞬间几欲流泪。
Classical 勃拉姆斯 钢琴
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维也纳爱乐乐(447 400-2) 豆瓣
Carlos Kleib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3日
贝多芬《第5、7交响曲》德国著名指挥大师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这版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版本被“企鹅”评为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曲。DG公司后把第5、第7做成现在这个版本。大师版
2014年4月1日 听过
贝七从高中听到现在,十几年了。车里一张,家里一张。贝七写得很有生命的五味杂陈之感,相当丰厚。第二乐章是会希望能被用在自己葬礼上的那种旋律。
Classical 贝多芬
贝多芬:悲怆·月光·热情 豆瓣
8.8 (5 个评分) 李云迪 Yundi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2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
李云迪的首张贝多芬专辑,以天才钢琴家独特的视角,诠释三首极富盛名的经典浪漫之作。
2013年4月18日 听过
我觉得《月光》和鲁宾斯坦弹得差不多,但@船对岸的诉说 告诉我鲁弹得也不好,哈哈。《热情》和鲁六十年代的录音有较明显差距。音和节奏肯定都很对,也很好听,但外行的我只觉得缺少一种拨动人心弦的东西,有点平,有的地方不连贯。李云迪毕竟才三十岁,过几年肯定更好。虽则我是粉丝,也得说实话。
Classical 李云迪 贝多芬 钢琴
Mozart: Mass in C Minor, K.427 / Exultate, jubilate, K.165 / Ave Verum Corpus, K.618 豆瓣
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2013年2月21日 听过
最伟大的感动都是说不出原因的。信经部分的女高音独咏简直是把命悬在了圣洁的高处。伯恩斯坦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91年的经典版本。
Classical 伯恩斯坦 莫扎特
李斯特钢琴精选辑 豆瓣
9.2 (24 个评分) 李云迪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3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唱片广州公司
李云迪全新个人大碟《李斯特钢琴精选集》挑战浪漫派的李斯特的钢琴作品,“La Campanella”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不断出现“轮奏”(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双8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部分。当中最难的段落在以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一段,艰深程度被视为“可能弹奏”。年青钢琴家演绎这首集技巧实力、艺术修养及音乐深度一身的乐曲,世界各地好评不绝,更惊讶地认为是超乎想象的演奏……
最具偶像魅力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得主李云迪,是当今最年轻的世界级钢琴大师。首张钢琴专辑曾开创了10天内冲破白金销量的古典乐界神话。“我下个目标是李斯特。
01 La Campanella 钟
原曲为帕格尼尼(Paganini)的小提琴协奏曲,当时李斯特首次听到此曲后被深深吸引,随即改编为钢琴作品,旋律优美动听,但需要演奏者极高超的钢琴技巧,以当时的钢琴发展来看,其艰深程度被视为“不可能弹奏”。短短4分钟的音乐中,不断出现“轮奏”(左右手交替弹奏)﹑“快速双8度”及“极大音程跳动的断奏”等部份。当中最难的段落在以单手快速跳跃4个8度弹奏模仿钟声的一段。(注:一般人的指距约为一个8度)
02 Liebestraum No.3 爱之梦
原曲为李斯特的艺术歌曲,用钢琴演绎此曲的精髓在于突出其歌唱性,李云迪深情的演绎及丝绒般的音色令整首歌更添温暖。
03 Sonata in B minor B小调奏鸣曲
音乐题材丰富包含人生的高潮起跌,主题多变,结构复杂,是一首长达30多分钟的至尊级作品。此曲对李云迪更有双重深层意义,在1999年他首次演奏此曲便为他嬴得了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的奖项。此外,这位只有20岁的年青钢琴家演绎这首集技巧实力、艺术修养及音乐深度一身的乐曲,世界各地好评不绝,更惊讶地认为是超乎想象的演奏。
04 The Rigoletto Paraphrase弄臣仿真曲
原为威尔第的歌剧作品「弄臣」的最尾一幕四重唱的部份。
李云迪:乐动柏林 豆瓣
9.9 (14 个评分) 李云迪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14日 出版发行: DG
李云迪,小泽征尔,柏林爱乐乐团。
2013年2月18日 听过
不稳定、不对称、不平衡,现代性的特点在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协里淋漓尽致。一种想抒发但又不能彻底爆发的愤懑,年轻、激昂、愤世嫉俗,充满五色斑斓的色彩。难度很大的钢协,李云迪在恰好的年龄弹了这首恰好的曲子。
Classical 普罗科菲耶夫 李云迪 钢琴
库贝利克:斯美塔那交响诗《我的祖国》 豆瓣
9.8 (8 个评分) Rafael Kubelik /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Recorded digitally in the Smetana Hall of the Municipal House, Prague, Live at the Opening Concert of the Prague Spring Festival, on May 12,1990
2013年2月11日 听过
据说是最经典的版本,库贝利克和捷克爱乐,感情相当丰沛。
Classical Symphony
泽野弘之夜曲 豆瓣
Yund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3月15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加盟EMI首篇万众瞩目的乐章,华丽展现非同寻常的天赋光芒!
夜曲:顾名思义是在夜晚时刻聆听的音乐,寂静梦幻,精致优雅,左手低音部稳定的支撑右手浪漫唯美的旋律是它形式上最鲜明的特色。
2000年10月,年仅18岁的李云迪受国家文化部选派,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凭《E小调协奏曲》在一流钢琴家组成的权威评审团和广大波兰听众面前大放异彩,以令人信服的演奏和无可争议的优势,一举夺得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成为这一世界顶级钢琴赛事在历时15年,两届第一名空缺之后的首奖得主,亦是此赛事七十多年历史中最年轻的金奖得主和首获第一名的中国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开创了中国钢琴历史的里程碑,成为了中国年轻人的榜样!肖邦比赛的特约评委认为:“在掌握肖邦演奏风格上,他是最完美也最富有诗意的钢琴家”;“他的演奏体现最优的声音和最完美的技术”;也有评论说:“他几乎完美地掌握各种音乐因素的平衡”,“是称职的继承人”。
事实上,得奖之后,李云迪并未以此自恃,除了固定的录音计划之外,为求精进琴艺,他选择到汉诺威进修。
十年过去,期间无数次的演出历练,发行数张叫好叫座的钢琴专辑,已奠定他在乐坛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热烈庆祝肖邦二百诞辰的2010年,李云迪加盟EMI,首张录音选择肖邦的《夜曲》全集,并于肖邦生日当天正式发行,别具深刻意义。
《夜曲》(Nocturnes)可追溯至海登与莫扎特的作品,然而谈到钢琴独奏演出形式的《夜曲》则不得不提及爱尔兰作曲家约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他的十八首《夜曲》作品被认为是肖邦创作《夜曲》的灵感来源。一般认为,肖邦将菲尔德原创的《夜曲》形式发扬光大,并赋予更深层的意义,更宽广的表现幅度,更强烈的戏剧性,更热情,更宏伟,已远远超越菲尔德的成就与格局。
这一套即将成为今年唱片市场焦点话题的大碟,稳健朝大师之路迈进的李云迪展现益发成熟的琴艺,悠游自得,行云流水,精准无碍。面对李帕第、富兰索瓦、阿格丽希……等等典型的重量级肖邦前辈,李云迪的诠释融合各家之长,从经典中汲取养份,自成一家之言,不愠不火,拿捏得宜。未来,李云迪将计划预计与EMI合作完成肖邦全本钢琴独奏作品,也让所有的乐迷拭目以待。
Chopin/Liszt Piano Concerto No.1 豆瓣 Spotify
9.4 (7 个评分) 李云迪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04 FRANZ LIST 弗朗茨•李斯特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24号
05-07 FREDERIC CHOPIN 弗雷德里克•肖邦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1号
肖邦大赛决赛夺魁曲目首度录音,指挥大师安德鲁•戴维斯率爱乐管弦乐团倾力协奏!
DG首席录音师Klaus Hiemann精心泡制,音效极为出色!
作为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得主,“钢琴王子”李云迪对肖邦作品的理解至演绎早在两年前已获得全世界的一致肯定。本专辑分别精选了两首李斯特和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对其进行了重新的演绎,相信李云迪出色的钢琴演奏技巧一定可以征服你的耳朵。
作品介绍: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必须不间断地连续演奏,而且各乐章的主题也必须相互间保持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总而言之,整个乐曲在结构上非常紧密而周详。但是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的缘由了。
此曲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有相当高的要求,没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无法演绎出辉煌的艺术效果的。钢琴的各个声部里都充溢着李斯特音乐所独有的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对立之势,甚至主奏钢琴具有足够压倒管弦乐队的力量,这也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
在本曲中,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当某种乐器独奏时,还特别让这一乐器显出它的“室内乐特性”来。此外,第三乐章还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其巧妙而恰到好处的用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首钢琴协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铁协奏曲”的别名。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编号op.11,作于1830年。1830年10月11日在华沙国家剧院首演,独奏是肖邦自己。当时肖邦年仅20岁。
这部作品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有很长的乐队引子,显示这一乐章的全部主题。钢琴进入后,把乐队显示的各个主题加以变化。
第二乐章:浪漫曲,广板。类似夜曲的旋律。肖邦自己这样形容:“它富于浪漫气息,具有宁静而相当优郁的性格,它要表达这样一种印象:人们凝望动人的景色,心中唤起美好的回忆,仿佛在迷人的春夜月光下的梦境之中。”
第三乐章:回旋曲,富有波兰民族风味,节奏上与克拉科维亚克民间舞蹈有关,钢琴对主体乐句的不断再现,与不断插入灿烂辉煌的乐队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