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 - 标记
椰风蕉雨 豆瓣
5.8 (8 个评分) 作者: 刘以鬯 / 梅子(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6
香港文学一代宗师刘以鬯沧海遗珠作品集

首次集结他任职新加坡、马来西亚时的小说作品

狮城繁盛、马来甘榜,南洋风雨淅沥纸上

娘惹佳人、南迁侨客,各色人物尽显异域风情

🌴编辑推荐

◎ 收录香港文坛泰斗刘以鬯于南洋时期所创作的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说,为首度有系统结集成书。此前作品仅散于不同港版图书,相关版本亦已告一书难求。是次首度完整引进,实属弥足珍贵。

◎ 刘以鬯为香港文坛巨匠乃人所共知,实则他曾于二十世纪五〇年代作客南洋,先后于新加坡、吉隆坡担任报刊编辑。南洋年间堪称刘老一生重要时期——于报馆工作反复不顺、罹疾致长期病塌在床,最后更于异乡邂逅妻子。读者们大可从此时期的作品,约略窥探刘老心路历程。

◎ 刘老素来被视为王家卫电影剧本的启蒙作家,《花样年华》《2046》等作皆见其笔影,作品备受影迷、书友拥戴。撇除刘老的几部经典作品,实则本书所收录之中篇《星加坡故事》,亦有不少元素曾于王家卫电影里出现。《星》讲述一个异乡报人与歌台佳丽的邂逅故事,篇中不论角色、情节、场景甚至对白皆与电影似曾相识,甚至主角名称亦同为白玲,足见王家卫对刘以鬯推崇备至。

◎ 南洋作品已见刘老与众不同的文风,情节似曾相识却屡破新奇,故事似归平淡却迭起高潮,为其日后创作《酒徒》《对倒》等经典作奠下根基。同时,刘老以细腻笔触描绘逾半世纪前的狮城繁盛、马来甘榜等风土光景,椰风蕉雨淅沥纸上,让读者细味往昔南洋情怀。

🌴内容简介

《椰风蕉雨:南洋故事集》收录刘以鬯于南洋时期所创作的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说,为首度有系统结集成书。此前作品仅散于不同港版图书,相关版本亦已告一书难求。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否跟我一起走……”(电影《花样年华》)

乘船出走不仅是周慕云,实则刘以鬯本人亦曾于二十世纪五〇年代,从香港只身远赴南洋,先后于新加坡、吉隆坡担任报刊编辑。刘老更将此段自身经历,投射到本书开篇《星加坡故事》的男主角张盘铭身上。这位被报社同事戏称为“光景流连者”的异乡报人,不但被狮城风土美食等为之吸引,更因缘邂逅当地歌台红星白玲(没错,电影《2046》亦用上同一角色名字)。狮城椰雨洒向一对不羁墨客与明媚佳人,一出王家卫式的浪漫絮语正要上演……

“你的美丽是一个窃盗,可以窃取任何男子的心。”

“但是我们认识到现在才不过两天?”

“一个小偷在两分钟内,可以窃取一个巴士乘客口袋里的一切。”

“你是一个诚实的说谎者!”

——《星加坡故事》

🌴名人推荐

让世人重新认识、知道香港曾经有过刘以鬯这样的作家,是最让我开心的事。

——王家卫

后来,我自己也卖文字,都是一些游戏之作,精神上极受刘先生影响,读刘先生的短篇,很像欧•亨利,时有预想不到的结局。

——蔡澜

🌴获奖情况

1994年受聘为香港临时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第一任作家。

2001至2015年,先后荣膺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教授衔、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书展及文学节首届“年度文学作家”;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终身成就奖”;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等。
2022年8月15日 想读
老师好美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严歌苓 2018 - 9
丁佳心,女,三十六岁,高三(1)班班主任。
邵天一,男,十七岁,高三(1)班优等生。
刘畅,男,十八岁,高三(1)班转学生。
他爱她,他也爱她,而她呢?
隐秘而炽热的禁忌之恋,感情魔障吞噬着懵懂的青春和生命,
终于,因爱疯狂,为爱失控。
《老师好美》主要讲述了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禁忌之恋。一位36岁单身离异女班主任与两位花样少年跨越年龄鸿沟在校园中演绎了一场隐秘而炽烈的不伦之恋。严歌苓极其细腻地揭开了女性感情朦胧的面纱,描绘了情欲背后的女性及师生之间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终于,师生三人的情感纠葛碰撞出了危险火花,一场不伦之恋反噬着纯真懵懂的青春和生命。深陷爱情囹圄的女人多么糊涂与盲目,而为爱疯狂的男孩又是怎样的绝望与凶残?畸形情网缠住三个人,每个人都懵懂而炽烈地寻找感情,却又不知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老师好美》也是严歌苓将目光首次聚焦在中学校园,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为写本书,她专程去学校体验校园生活,以期给读者呈现真切、生动、鲜活的故事面貌。
2022年8月15日 想读
文本盗猎者 豆瓣
Textual Poachers: 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8.8 (53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詹金斯 译者: 郑熙青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是传播学媒介分析和文化研究经典著作,2012年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20周年纪念版。本书反对将粉丝看做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媒体内容的积极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是从借来的材料中建构自己文化的游猎式的文本盗猎者,是勇于争夺文化权力的斗士。电视粉丝热衷于对媒体文本进行各种自主性的符号阐释,并且从大众文化资源中盗取零散的片段,讲述自己的故事,阐发自己的欲望。本书的作者从粉丝和学者双重知情人身份的角度出发,以详细而生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了《星际迷航》《布雷克七人组》《异形帝国》《侠胆雄狮》《双峰》等电视剧粉丝的再创作行为和社群生态,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主考察粉丝社群,重点关注其社会机制、文化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大众媒体、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和观众意识形态及能动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2022年8月15日 想读
镜子之家 豆瓣
鏡子の家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杨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镜子之家》内容简介:当他最后一次取下假面具时,那儿暴露出的恰恰是死亡可怕的真实面目,但这对于他来说是否可怕,我们也是不得而知的。在此之前,由于他过分强烈地渴望死亡,以致发狂般地渴求假面具,他依靠假面具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美丽。你也必须知道,要变成美丽者的男人的意志与抱有同一种希望的女人的意志大不相同,它必然是“通向死亡的意志”。
2022年8月13日 想读
魔鬼詩篇 豆瓣
The Satanic Verses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佚名 雅言文化 2002 - 10
出版史上,從來沒有一本書像《魔鬼詩篇》,奪去那麼多人命,引爆那麼大的國際危機,有那麼多顆炸彈,為了一本書,而被扔向書店。自從1988年,它在英國問世以後,所引發的「事件」從歐美、印度到日本,造成的死亡人數已超過60,傷者數以百計。其中有譯者、出版者、燒書者,還有更多完全不相干的人。懸賞追殺作者的獎金被一再提高,竟然高達3百萬美元。激進團體還堅稱,追殺令依然有效,至今從未改口。
今天,《魔鬼詩篇》已成為言論自由的代名詞。不管是要討論後冷戰世界秩序、文明之衝突,還是要探討回教基本教義派的興起茁壯,都不能不提到《魔鬼詩篇》。
在「九一一」之前,也只有《魔鬼詩篇》事件,足以左右世人視聽,從此主觀認定,西方代表正義和理性,回教則等於恐怖主義。
對照此書的內容,這樣的簡單二分法真是諷刺至極。因為,此書所針砭的當代弊病之一,就是當我們遇到異文化時,往往出於無知,而加以妖魔化。
小說中的敘事者「我」不是別人,正是魔鬼。被恐怖份子劫持的噴射客機在空中爆炸,全機無人生還,除了兩個主角。他們是兩名早已失去信仰的回教徒,活活掉到英國海灘,從此展開各自的魔幻之旅。
其中一位吉百列,時夢時醒,夢中的他是天使吉百列,也就是《古蘭經》中傳達神諭的天使。夢中接受他天啟的,有一位是宣揚「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先知,有一位是以信仰之名,號召暴力向西方宣戰的宗教領袖,還有一位,是宣稱可以分開阿拉伯海的少女。有一度,夢中的吉百列驚覺,從自己口中流洩出的,有些並非古蘭真言,卻是魔鬼篇。
另一位主角薩拉丁,空難生還後即容貌大變,頭上腳下長出羊角羊蹄,一如傳說中的魔鬼模樣。好不容易恢復人相,心中卻已滿懷仇恨。於是,他也說出連串的魔鬼詩篇。
作者的筆法虛虛實實,寫下這本詭趣橫生的小說,以兩名主角的蛻變與重生為主軸,探討我們所處的後現代世界以及人類心靈的人性與魔性。
2022年8月13日 想读
东方,西方 豆瓣
East,West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林晓筱 联邦走马制作 2013 - 6
《东方,西方》是英国当代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唯一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小说集按照故事所发生的时空背景,分为“东方”、“西方”、“东方,西方”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三篇故事,共计九篇。在一次采访中,萨尔曼·拉什迪说他自己就是《东方,西方》中的那个逗号。
整部短篇小说集不妨看做管窥拉什迪创作的佳作。九篇故事按照风格来看,足以满足拉什迪身上的各个标签,《良言可贵》、《免费收音机》等篇目可看做拉什迪典型的“说书人”风格,属于传统的故事。《先知的头发》、《哥伦布完婚记》、《红宝石拖鞋拍卖会》是拉什迪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尤瑞克》、《契科夫与祖鲁》则被人称为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当然,其中大多数小说都隐含着“冲突”的主题,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后殖民文学中的书写和被书写的关系之中,更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隔阂,《求婚人》和《天体谐和律》是这方面的代表。
但读者需记住,拉什迪是一位狡猾的作家。闲庭信步的叙事背后并非只有泾渭分明的风格辨析。逗号意味着这位多重身份的作家用小说调停世界的方式,些许暧昧不明,但却经过严肃的思考。逗号也意味着悬停,拉什迪似乎要在东西方之间的阈限空间里生存,不选择,抑或两者都不选,给予全球化时代的书写多根脐带的综合营养供给。
2022年8月13日 想读
眩晕 豆瓣
Schwindel. Gefühle.
8.5 (3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徐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内容简介】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小说处女作,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
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精彩书评】
这是一幅心灵的自画像——关于一颗躁动不安、持续不满的心灵,一颗受尽折磨、轻易落入幻觉的心灵。——苏珊·桑塔格
塞巴尔德是一位激动人心的、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让叙述成为一种查究的狂喜状态。——《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高度私人化的作品,它向我们展示了塞巴尔德写作的发源,并不断为他提供了新的刺激和灵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一个人在日常阅读中,不可能遇到像《眩晕》这样的作品。从书中抽离时,他会被震撼、吸引,且深深打动。——安妮塔·布鲁克纳
塞巴尔德的主题是记忆,以及记忆的韧性和不可靠性……他从记忆的衰退、狂热的想象、富有创造力的荒芜状态入手,对记忆的虚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执着的、看似随意的流浪——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次邂逅到下一次邂逅——有一种疯狂的精确性。他记录微小的对话,仔细描述与他短暂同行的陌生人,给出地图和时间表。他似乎在用写作使自己保持镇定。——A.
S. 拜厄特
【编辑推荐】
1. 塞巴尔德小说处女作,中文世界首面世:苏珊·桑塔格誉为“心灵的自画像”;既是塞巴尔德不竭的灵感之泉,也是其小说风格的源起,往后的作品都是其分身和改写。
2. 最贴近塞巴尔德本人的“存在之书”:致敬卡夫卡,以卡夫卡笔下的神秘人物贯穿全书;从具体的历史主题
抽身,关注个体与记忆的对峙,通过一贯的虚实结合、图文并置,书写存在的冷峻本质。
3. 眩晕与骗局:德语标题 Schwindel
既指眩晕,也指骗局。充满了重复、巧合、异变、断裂的文字让叙述的时间发生扭曲,互相交叉,“我”和读者都被甩入了大脑无法处理的、不可知的四维空间——记忆,这也许就是眩晕感的来源。不可靠的记忆伪装成秩序与规律,让人错觉能通过记忆把握过去、预见未来,而历史从不是整体,时间并不连贯,生命也没有范式与模板可循,人只能被围困在记忆的骗局里,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存在。
4. 叙述的负空间:虽然塞巴尔德细致入微地描写旅途风景、绘画与建筑的专业细节、个体的敏锐情绪,主题却是在反复表达中愈发浓重的沉默——它们是塞巴尔德作品的不变母题,即无法讲述的真相、无法和解的过去和无法理解的记忆。绕着这些不可接近的存在打转,读者将获得一次目眩神迷的阅读体验。
(塞巴尔德的文字有一种“越说越沉默”的特质,细节越详尽、句子越绵长,书的气氛就越凝重、声音越沉寂,这是因为他的文字是为那些无法被讲述的主题服务的:真相、过去与记忆。就像一幅黑白正负画,文字组成了画面中最显眼的白色部分,主题却落在不被讲述的黑影中。)
5. 塞巴尔德小说系列收官之作:
处女作《眩晕》:塞巴尔德书写的发源,融合记忆、历史与神话的存在之书;
成名作《移民》:半虚构传记,四个关于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的故事;
经典作《土星之环》:非典型游记,一座跨越文学、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记忆博物馆;
代表作《奥斯特利茨》:塞巴尔德风格的集大成者,内容包罗万象,结合犹太人历史更加深刻地探讨了“记忆”这一贯穿塞巴尔德作品的主题。
2022年8月12日 想读
悖论简史 豆瓣
作者: [美] 罗伊·索伦森 译者: 李岳臻 2022 - 8
一本书读懂从古希腊到20世纪的奇妙悖论,
关于哲学但不只关于哲学。
◎ 编辑推荐
☆ 打开幽默诙谐的悖论百宝箱,钻进聪明头脑的微妙卡顿处,从古希腊的民间谜语到20世纪的逻辑学难题……跟随罗伊·索伦森教授,让思维的魔方旋转起来。
打破讲述哲学的通常框架——既不是“哲学史”也不是“问题集”, 而是关于问题的历史。
☆ 如果哲学是通过问题,而不是通过答案整合而成。那么,悖论就是哲学的“原子”。悖论产生于日常概念框架中的麻烦之处,时而表现为从合理的前提推论出的矛盾命题,时而表现为与常识相冲突却并不有悖于逻辑的结论……它让我们在太多个好答案之间无法决策,让矛盾持续存在。
☆ 从古希腊的辩证法到奥古斯丁的语用悖论,从休谟吞噬一切的观念到康德的二律背反,从罗素关于集合的悖论到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游戏的思考……在悖论这座思维迷宫中,人类理性一次次误入岐途,也同样是在这座迷宫中,哲学家们跨越常识的局限,修正错误的假设,改进有缺陷的推理技巧。
☆ 在《悖论简史》中,罗伊·索伦森教授将打破讲述哲学的通常框架,从五花八门的悖论出发,带领我们周游西方哲学,通过阐述不同哲学家如何处理进退两难的问题,探入伟大的头脑灵感迸发的时刻。
◎ 内容简介
谜语、悖论、难题,几千年来,总有些棘手的逻辑问题既让人类的心灵感到困惑,又让人难以抗拒。如今,罗伊·索伦森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关于悖论的叙事史。他的叙述从古希腊开始,穿过中世纪、启蒙运动,直到20世纪,引人入胜又让人大开眼界。在书中,他仔细地审视了哲学史上许多著名悖论以及提出这些悖论的哲学家们 —— 始于那些启发阿那克西曼德去建立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民间谜语,终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和 W. V. 蒯因之类的思想家。
同时,他按照编年史的体例将这些内容分为二十四章,每一章都把一位哲学家和一个重要的悖论结合起来,以亲切易懂的方式阐述在解决这些谜题的过程中曾被采用的策略,并且将谜题扩充至更加广阔的领域。随着索伦森教授的生动讲述,读者可以与芝诺、苏格拉底、阿奎那、奥卡姆、帕斯卡、康德、黑格尔等许多哲学家一起深入悖论的纠结之处,一同寻找思维魔方的解决办法。
◎ 媒体推荐
因为悖论同时展现了伟大心灵最灵感迸发和最困惑不解的时刻,所以一本这样的书是对哲学的极佳介绍。通过阐述不同的思想家如何处理问题,索伦森先生带我们周游了西方思想史。
——《纽约太阳报》
◎ 名人推荐
如果非要从问题和答案的视角理解哲学,那么哲学是一部问题集,而非答案集。悖论就是问题,解答不如问题重要,也只有人类才能发现如此之多的悖论。《悖论简史》就是一部问题史,刻画了人类思维想象的边界。从悖论入手探究哲学或思想,源自一种完全智性的兴趣,这和以人伦为本的中国传统大异其趣。“见贤思齐”,这提示我们同时也应该关注中国古代的庄子、惠施、公孙龙、墨家辩名析理的思想传统。愿为读者诸君推荐。
—— 梅剑华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认知科学》期刊主编
悖论是一些奇怪的说法,相互反对却显得都有道理,极其违背直觉而又难以驳倒。在悖论中,哲学悖论最为基本。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底层思维模式中的麻烦。审视这些悖论,同时也就是在审视当时人类的理性边界。打开这本书,做一回理性的巡边人。
—— 苏德超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在我看来,《悖论简史》成功地展示了悖论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呈现了西方文明中的经典悖论,还常常顺便指出我们日常思维中的谬误。这既能让我们深刻体会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睿智与冷峻,在跟随论证的同时意识到远离常识的风险,又能让我们警惕常识的断裂和感性的局限。如果读者想要鸟瞰西方哲学要义,或想要理解逻辑、修辞、辩论术的精妙,我都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书。
—— 徐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022年8月12日 想读
天才的编辑 豆瓣
8.9 (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A·司各特·伯格 译者: 彭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意见。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入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最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改编影片《天才》(Genius)上映,由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主演,入围柏林电影节。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精装典藏。
媒体推荐:
★“伯格的整个叙述是一流的——充满了幽默与情感。麦克斯会在第一时间出版它。”——《新闻周刊》(Newsweek)
★“一部令人愉快的传记,有大量文学圈内的秘闻轶事。对于写作者和编辑们来说,本书是一个蕴藏真知灼见的富矿。”——《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才气横溢,充满智性,做了不可思议的研究……一部足以向传主致敬之作。”——《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A. 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让人纳闷为何此前无人想到写这么一本书!在这部传记的诸多优点之中,其一是珀金斯终于从那片灰影中现身了……无数细节充实了这个传奇。”——《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很遗憾珀金斯不能亲眼看到他自己传记手稿,他乐于寻找富有潜力的年轻作者,而伯格是那个小群体的其中一员……虽然珀金斯会为这样的关注觉得尴尬,但伯格的致敬之作必会令他触动。”——《时代周刊》(Time)
★“关于麦克斯•珀金斯我们所能读到的最全面的作品。非凡、生动的肖像。”——《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伯格将固执专一的热情投入到他心甘情愿的工作中……这一努力的结晶,是一部丰富全面,但决不令人感到乏味的大部头……本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著名评论家,乔纳森•亚德利(Jonathan Yardley)
★“为这位召集起美国人最爱的文艺帮派的幕后英雄描绘了非凡、动人的画像。这个帮派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和他们的朋友们。”——著名作家,拉塞尔•贝克(Russell Baker)
2022年8月12日 想读
木星的卫星 豆瓣
The Moon of Jupiter
8.8 (2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艾丽丝·门罗 译者: 步朝霞 译林出版社 2019 - 1
年轻的我们大胆地用“爱”这个字眼,不用承担什么责任,也不用考虑未来。
《木星的卫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代表短篇小说集,为门罗获得加拿大总督奖提名,自此门罗作品开始频频刊登于《纽约客》。
《木星的卫星》写了十一个宁静闪光的短篇故事,各色人物在时间之流中蜕变 ,带着愤怒、悔恨和无限的同情反观过去的自己。早已过了容易意乱情迷的年纪,想要理性步入婚姻的两个人,却又生出嫌隙、变故;忙着跟单身女同事偷情的当口,独子却因车祸丧生,双方关系面临巨变;原打算平静迎接死亡的老父亲,突然决定接受心脏手术续命,“我”的心里起了层层涟漪……
2022年8月12日 想读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 豆瓣 Goodreads
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8.9 (16 个评分) 作者: 桑梓蘭 译者: 王晴鋒 臺大出版中心 2014 - 10 其它标题: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從《聊齋》到邱妙津,從文本到社會,
本書縱論中國與臺灣女同志愛欲,並剖析其理論系譜,
是同志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
本書是華文世界首部研究中國女同性戀認同之形成的學術專書,作者試圖建構現代中文中女同性戀的譜系,同時透過詳細地檢視帝國晚期、20世紀初現代中國、後毛澤東中國及20世紀末臺灣四個重要歷史時期中的「女女關係」,再現形式、論述轉變的宏大企圖。
本書第一部分重探了過去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女女親密關係,並深入地分析、討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二部分揭示外來文化與民初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匯,作者將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女校學生之間的浪漫情誼、女同性愛以及性別認同等概念的論戰,與中國現代性的發展聯繫在一起。五四時期的女性更直接地參與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事務,突顯了女性浪漫關係和性關係的社會意義。第三部分從後毛澤東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對女同性戀概念再次浮現的影響,深入剖析林白與陳染作品對女女愛欲關係的處理、「超性別意識」以及挑戰異性戀宰制的權威。最後,第四部分首先以解嚴後的臺灣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女同性戀認同的形成為題,探討女同性戀主體與女性主義運動在媒體化公共領域中的論戰,並透過探究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與其同時期的女同性情慾小說,形塑當代臺灣女同性戀文學發展的簡史。
名家推薦
桑梓蘭探索中國女同性戀論述的文化、歷史和性別的諸多因素,拓展了現代中國主體性一個從前鮮為人知的領域。本書評述晚清以來女同性欲望在中國公共領域浮現的過程及其文學表現形式,誠為中國和比較性別研究新的里程碑。──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本書是第一本對於傳統到現代華文女同志文化與文本的系譜整理,其完整程度可能至今仍無人能出其右。它出現在華文女同志初來乍現的歷史時刻,本身就是一個參與造就的語言行動,磁石般召喚著華文女同志主體的歷史摶成。同時本書非常有企圖心地提出了一個極具啟發的、關於中國現代「性」的中心論旨,也非常值得相關研究者關注與討論。──朱偉誠(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2022年8月12日 想读
文化的肌肤 豆瓣
The Skin of Culture: Investigating the New Electronic Reality : Investigating the New Electronic Reality
作者: (加)德里克·德克霍夫 译者: 何道宽 2020 - 1
本书作者德里克·德克霍夫是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嫡系传人,《文化的肌肤》是他的代表作。本书的第二版对当下的技术社会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透明性、数据统治、新媒介素养,以及日益增强的响应性技术所产生的现实的虚拟化和自我的外化,并增添了对中国及其语言文化的思考。因此,本书不仅紧密结合现实,而且从中国出发,为之前的文本投射了一层新的眼光,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疆界,理解社会技术演化。
《文化的肌肤:半个世纪的技术变革和文化变迁》梳理半个世纪以来的技术变革和文化变迁,对人工智能、虚拟空间、神经网络、共生自主系统、数字技术、数字孪生体、心理技术、技术心理等进行探讨,并预测通信技术、电子媒体、人工智能等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影响,印证作者精湛的媒介理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未来学的才能,是媒介理论和未来学的跨学科力作。
2022年8月11日 想读
万有引力之虹 豆瓣 Goodreads
Gravity's Rainbow
9.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品钦 译者: 张文宇 / 黄向荣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万有引力之虹》像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样,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全书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性爱等等。小说的线索围绕着德国的V-2火箭展开。V-2火箭袭击伦敦,美国和英国情报机构都想弄到火箭的秘密。他们发现美国军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往往是火箭的落点。于是开始对这问题进行研究,吸引和牵连了许多人,一位研究巴甫洛夫学说的军官甚至认为这个美国军官的头脑里有个支配生死的开关,决定利用他的感应能力,派他到敌后去刺探火箭秘密。随后小说又以不少篇幅描写了德国军官的性虐待狂和性变态,论述了科技和性欲总是结合在一起并向死亡发展的荒谬理论。小说还提出了“热寂说”,即宇宙中的热能散发完后会冷寂下来,整个世界将会冰冻,作者认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切活动也能用“热寂”法则来解释,各种狂热在热能消耗光之后也都会冷寂,趋向死亡。“万有引力之虹”是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火箭摧毁一切,作者认为它是死亡的象征,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的象征,因而被用作书名。
2022年8月11日 想读
不再等待戈多 豆瓣
Le tiers temps
作者: [法] 迈利斯·贝瑟里 译者: 彭怡 2022 - 5
本书以爱尔兰荒诞派作家贝克特本人的视角还原了他生命中最后几个月的生活,追溯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住进巴黎一座养老院的贝克特罹患疾病,行动不便,且自知行将就木,于是不断追忆往昔的岁月。与之相伴的是一个又一个与贝克特相关联的名字,恋人、朋友、亲人、工作伙伴、文学生涯的导师……一段段尘封的人生往事在主人公的独白与絮语间被搬到了读者面前。
2022年8月11日 想读
文艺批评文集 豆瓣
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怀宇 2010 - 4
《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汇集了作者1963年以前发表的部分文章和“序言”。这些文本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依据符号学理论就文学、艺术、批评等所提出的使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二是对部分符号学理论做了简明生动的阐述,这些阐述大多结合日常言语活动和文学艺术创作的实际,所以阅读起来并不枯燥乏味。
《罗兰·巴尔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预示着作者符号学研究的开始,也为其后来的多部符号学专著打下了基础。
1971年序
初版序
对象世界
对象文学
波德莱尔的戏剧
失明的大胆妈妈
布莱希特的革命
戏剧服饰的病态
文字文学
如何再现古代
何种戏剧的先锋派?
布莱希特批评的任务
“想要在使我们冲动”
最后的快乐作家
不存在罗伯一格里耶流派
文学与元言语活动
塔西佗与忧郁的巴洛克风格
《巫婆》
《扎齐在地铁里》与文学
工人与牧师
卡夫卡的回答
关于布莱希特的《母亲》
作家与写家
当今文学
彼此
文学与不连续性
杂闻的结构
关于罗伯一格里耶
有关符号的想象
结构主义活动
拉布吕耶尔
眼睛的隐喻
两种批评
何谓批评?
文学与意指
术语对照表
附论
……
2022年8月11日 想读
石榴小方子 1 豆瓣
ちびしかくちゃん
作者: 櫻 桃子 译者: Niva 東立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0 - 5
由櫻桃小丸子作者畫出的作品:「櫻桃小方子」。她並不是小丸子,方方正正的臉是最大特徵。在她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人世間的無奈與辛酸。透過小學三年級生的角度,與作者帶有黑色幽默的諷刺情節,宛如看盡世間無常百態。小方子的身邊有經常以取笑她為樂的好朋友,以及不願意站在她這邊的家人,她究竟會如何在這群人之中生存下去呢?
2022年8月10日 想读
Mondo电影海报艺术典藏 豆瓣
The Art of Mondo
9.2 (40 个评分) 作者: [美]Mondo公司 译者: 江汇 / 孙宝库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9
全世界导演都想请Mondo公司做海报
一秒售罄,绝不重印,高概念设计
迪士尼、吉卜力、漫威、DC、乐高争相合作
昆汀倒贴官方盖章的「同人厂牌」
让《水形物语》导演、甲方德尔托罗惊呼OMG「买它」
震撼!超值!美晕了!300张绝版海报大公开
收藏级画册,中文世界首发!
完美复刻,颜值炸裂,钜惠上市
特8大尺寸全画幅开本+长幅宽银幕拉页,展现动人细节
高精度真实色彩还原,每一页皆享有护色防磨光油的精心保护
📖 编辑推荐
什么!?传说中的Mondo限量海报,出!书!了?
这家“靠海报成名”的文创公司,是迪士尼、吉卜力、漫威、DC、乐高争相“倒贴”合作的对象。Mondo出品的艺术海报,令奥斯卡金奖导演德尔托罗兴奋惊呼OMG,国会图书馆、奥斯卡学院竟然也破天荒收藏存档!
随便哪一张Mondo海报,都太上头了。
每有新款海报上架,一秒就能售罄。
影迷抹泪哭诉——好难买!!!
可无论IP巨头们如何大抛橄榄枝,Mondo仍坚持走限量路线:一旦售完,绝不重印!
上架那一刻,能不能抢到,只能靠人品了:(
海外粉丝纷纷拼手速,国内抢购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呢?
机会来了,现在,人人都想要、人人买不到的Mondo限量海报,出!书!了!
* * *
◎ Mondo出品海报与经典电影的关系——“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你爱的那部电影,在Mondo海报里总会展露别样魅力:
《复仇者联盟》《钢铁侠》《银河护卫队》《指环王》《银翼杀手》《星际迷航》《异形》《侏罗纪公园》《蝙蝠侠》《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好莱坞大片海报不再堆砌明星头像,华丽变身契合影片核心内容与形式的「高概念」风格!
《飞屋环游记》《狮子王》《龙猫》……合家欢动画也可能拥有“邪典”风情?
《教父》《低俗小说》《2001太空漫游》《地心引力》《天使爱美丽》《E.T.外星人》……影史经典的“作者灵魂”全部浓缩到一幅画中!
美剧《汉尼拔》和游戏《最后的生还者》也有份!
◎ 同人艺术巅峰,华丽、颠覆的高概念邪典海报,定格情感体验,与导演产生精神共振
《地心引力》:爆炸的混乱,宇宙的空旷,坠入彻底孤独前的无声一瞬,同伴不得不松开紧握的手……
《E. T.外星人》:黝黑茂密的树林中,外星飞船发出摄人的幽光,小E.T.临别前,站在黑暗和冷光的交界处……
《后窗》:镜面反射&镜片重叠,窥视VS被窥视,直击《后窗》的灵魂
……
◎ 超值!一举收获满满300张海报收藏界的「绝版」代表作——不用存美金,不必Fan墙,无需熬夜,不再担心海关!
国内影迷想抢购「一张」正版Mondo海报步骤如下:
①准备好Paypal账户
②盯着Mondo官推狂刷(官方从不发布新海报上架具体时间)
③打开Mondo官网加购物车
④在北京时间凌晨1点左右,跟美国网友拼网速
注意:一定要在1分钟内为你心爱的“那张纸”付款,因为Mondo海报每款只有几百张绝不重印,黄牛们早已死死盯住热门款。
⑤熬过数月的海外邮寄周期,直到快要忘记还有这么个包裹时,你终于收到了它,如果你的海报没有因暴力物流而受伤,恭(辛)喜(苦)了!
(鸣谢豆友@达斯佛™ 分享上述心累历程)
来算算性价比吧,小伙伴们~
◎ 高规格工艺,完美复刻版,可反复赏味亦可永久传家的收藏级画册
特8大尺寸「全画幅」开本,6张「宽银幕」长幅拉页,展现动人细节;128g太空梭哑粉,高精度印刷,真实还原艺术珍品的色彩,每张图均覆高品质透明树脂油,护色、耐磨、防污渍,经得起光照考验,持久保存!
◎ 前卫设计界传奇的幕后故事,揭开创意内容开发的奥秘
Mondo 8位核心成员撰文,讲述品牌历史、创意内容开发的幕后故事,破解激情、前卫、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终极秘密。
📖 名人推荐
“我快乐到不知所措!我是Mondo海报的铁粉!他们让我审核设计的每个环节,但我只能说‘哇哦!’”——吉列尔莫·德尔托罗,好莱坞著名的宅男、怪咖、全才导演,擅长美术设计、特效模型、奇异妆发,痴迷手办模型及漫画收藏,代表作有《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水形物语》,将威尼斯、奥斯卡金奖齐齐收入囊中
“流行文化之插画的绝美作品集!”
“我是买来送人的,但太爱了,就自个儿留着了……”
“我买来送礼的,包礼物纸之前忍不住撕掉塑料膜翻开瞅了一眼。我的妈呀!我要留着!对喜欢电影和画册的人来说,这书赞爆。制作得很豪气,235×325的画有300多张呢!以定价来说,这书太豪华了。我送礼就再订另一本吧。”
“美昏了!这作品集是当今艺术家们整的zui高超zui出色的海报。”
“这书好漂亮!比我想象的大多了!内页大,还有那么多折页!封面适合放在咖啡桌上!惊艳~”
“作为一个收藏者和印刷宅,喜欢把这本书一摸再摸、一读再读。Mondo团队搞的书,品质真扎实!”
“我给老公买了一本。2017年在圣地亚哥漫展我们遇见了书里一些艺术家,我老公被他们的作品惊艳到。这本是超好的咖啡桌读物。”
“对电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堪称精华。你随便翻开哪页,看到的都是难以置信的精彩海报。Mondo邀请的是最出色的平面设计艺术家。超推荐!”
“我孙子说这礼物太棒棒了。”
——亚马逊读者
📖 内容简介
这本电影海报集是全球知名文创公司Mondo的“代表作大赏”:精选九年间策划制作、力邀国际新锐艺术家设计的300多款绝版海报,辅以8位核心成员结缘团队的经历,揭开品牌影响力的秘密。
为了深入捕捉影片背后的核心灵魂,释放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Mondo公司强硬捍卫邀请设计师的权力,并豁免于甲方电影公司的层层审核,全力保护艺术家们放手创作的自由。显然,比起基于商业诉求的官方海报,影迷们更倾心于Mondo出品的、充满激情的视觉表达。
2022年8月10日 想读
媒介技术话语的谱系 豆瓣
作者: 车致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对德国媒介学的奠基者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的思想资源的再发现,使人文研究在面对新媒介技术的全面冲击时获得了重访“未来”的某种可能。在北美技术哲学与欧陆批判理论的交锋地带,在与麦克卢汉、香农以及福柯、拉康的持续对话之中,基特勒展示了一种重新弥合“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的媒介谱系学路径。通过对基特勒的回溯性阅读,本书为反思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提供理论与历史资源,以期激活日益边缘的“人文学”传统在后人类语境下的批判潜能。
2022年8月10日 想读
一首詩的完成 豆瓣
作者: 楊牧 洪範 1989 - 2
此書為楊牧對詩的理念思考之整體展現,採書信體,原題「給青年詩人的信」,共十八篇,論詩的的定義和方法,分析詩的形式和內容,指出意象、色彩、音樂的藝術要求,並廣泛探討詩人和現實社會,乃至於歷史傳統和傳統和文學經籍與一首詩之所以完成的關係,以冷靜的筆調檢查美學和人生的和諧與矛盾,可以為習詩創作者參詳,為實際批評方法的借鏡,也可以為楊牧自剖文學心靈的散文集。
2022年8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