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打破风格 豆瓣
The Breaking of Style:Hopkins, Heaney, Graham
9.2 (6 个评分) 作者: (美)海伦·文德勒 译者: 李博婷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4
风格是什么?在美国著名诗歌评论家海伦•文德勒看来,风格是诗歌表达的载体,诗人风格的变化是对自身创作的暴力性突破。在本书中,文德勒通过对三名著名诗人——霍普金斯、希尼、格雷厄姆作品的解读,探讨诗人创作中的“打破风格”。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霍普金斯,她从霍普金斯发明的“跳韵”入手,揭示了诗人作品中感知寓意、审美寓意和道德寓意的内涵;对爱尔兰的诺贝尔奖诗人希尼,文德勒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希尼的诗句在词性构成上的变化,并探讨了这种转变的道德和政治含义;对美国的普利策奖诗人格雷厄姆,文德勒则从宏观层面分析其诗歌句式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与诗人生活的变化联系起来。不同于对风格问题的泛泛而谈,文德勒认为,诗歌的风格必须表现为一种具体的、可以谈论的“物质体”,它通过语音、格律、诗节、语法、意象等要素表现出来。文德勒对诗歌技巧的精湛阐述,为研究诗歌创作中道德、情感和思维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告诉我们诗人如何“打破风格”,获得艺术和表达的新生。
批评的剖析 豆瓣
作者: [加]诺思罗普·弗莱 译者: 陈慧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3
这本书以开阔的眼界剖析和总结了西方现存的各种批评流派的是非得失,打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艺批评的新局面。
它是一个标志,从此结束了英美“新批评”主导文坛的局面,而出现了多种文学批评流派共存共荣的势态;也结束了各批评流派互相排斥的情况,而开创了在把已有的经验作为共同财富的基础上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新格局。
它是一部划时代的批评专著。既是1950年代以前西方文艺批评的系统总结,又是1950年代以后西方文学批评新动向的明确宣言。
哈罗德·布鲁姆专门为本书撰写了一篇魅力四射而又富有个性的序言,他考察了弗莱的批评模式和思维模式,认为它们在现代文学界是不可或缺的、必需的。
1、作者弗莱不但是加拿大文学理论界的骄傲,也是整个英语世界有史以来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弗莱的时代,他是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富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之一,为神话原型批评的巅峰之作,被欧美学术界公认为“当代经典”。
3、本版加了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别开生面的序言,布鲁姆说:“我把弗莱当成圣者加以崇敬。”布鲁姆认为,弗莱的批评模式和思维模式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部分。
4、书中品鉴近千部文学作品,提供了批评模式和思维模式的范例,是学习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书。
5、追溯各种文学流派的是非得失,指明了文学批评的方向。
6、经典读物,中文系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单上的图书。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参考图书,中文系学生学习不可忽视的名著。
众声独语 豆瓣
作者: 张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8
《众声独语——“70后”一代人的文学图谱》是“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一辑中的一本。收录作者张莉历年来对20多位“70后”作家及作品的批评文字。
张莉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为那些“70后”作家画下最初的文学形象;寻找到他们作品里那些潜藏着的、正在萌芽的艺术品质并进行阐释;尽可能及时地给一位新作家最初的、较为合适的理解和定位;以与作家一起成长的态度来理解他们。
张莉的批评出自同时代人视角,属于同时代人的批评。在本书中,作者记下的是十年来“70后”作家如何一个字一个字把自己从庸常生活中“救”出来;记下的是十年来他们如何以文学立身,如何一步步成为当代文学中坚力量的创作历程;作者也以此记下她与一代作家的同生共长。
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 豆瓣
作者: 陈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的生成》的论述中心是先锋诗歌的"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如何生成以及进一步自觉深化的可能性。个人化"历史想象力",是指诗人从个体主体性出发,以独立的精神姿态和个人话语修辞方式,去处理生存、历史、文化、语言和个体生命中的问题,使诗歌得以在文学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人化的形式探险与宏阔的人文关怀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富于异质包容力的、彼此激活的能动关系。著者以"个人化历史想象力"作为一种写作向度和阐释策略,对先锋诗的现状、历史发展脉络、某些诗人的创造特性,做了深入的探寻和理解,为当代诗的写作和读者的知觉,提供出某种理论力量。
此书为陈超老师的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