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持微火者 豆瓣
作者: 张莉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5
精选茅盾文学奖评委、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在文坛与媒体产生广泛影响的文艺随笔。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对二十五位当代作家与当下文学现象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收听、辨析和欣赏大时代里的偏僻声音,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
上篇别开生面解读当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莫言小说中奇幻的民间性,贾平凹作品中难以转译的“中国性”,余华叙述声调里的秘密,铁凝对人性内面的洞察,执着于日常生活书写的王安忆,毕飞宇作品里的寻常与不寻常,格非小说中那种痛楚与百感交集,刘震云对存在意义的执迷,苏童对作为现实世界的凝视,阿来作为藏族作家的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韩少功的“重写人民性”,把“自己”写飞的林白,迟子建小说中温暖又寒凉的世界。
下篇从文学史的高度发掘当代文坛新锐之声:周晓枫文本里那颗“起义的灵魂”,陈希我的“非常态”写作,魏微笔下的异乡感,廖一梅关于“生活之上”的写作,冯唐用写作与时光进行的博弈,探取暗疾之景的鲁敏,捕捉到人心最深最暗处的徐则臣,细密讲述小城人民内心生活的张楚,曹寇关于生活本身常态与意外的理解,葛亮笔端“隐没的深情”,郑小琼诗歌中嚎叫的力量,纳兰妙殊文字中的一往情深。附录部分对于“非虚构写作”“70后写作”等备受关注的当下文学现象进行了全局性的分析。
我喜欢寻找那些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尤其着迷于写作者们点燃火种、照见幽暗的片刻。
我所能做的,是用文字聚拢起这些“微火”,因为其中隐含着我们身在的广阔扰攘的现实,以及那个在深夜里抗辩、反省、致力于完善的“自我”。
——张莉
小说稗类 豆瓣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申慧辉、丁骏、金绍禹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文学讲稿》、《俄罗斯文学讲稿》和《堂吉诃德讲稿》组成的“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套装,与三本讲稿的单行本一同推出,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纳博科夫的文学价值观及独特的文本分析方法。其中《文学讲稿》专注于欧美作家,对简·奥斯丁、狄更斯、福楼拜、斯蒂文森、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七位大师的七部名著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与探讨。《俄罗斯文学讲稿》则聚焦俄罗斯的六位重要作家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高尔基,以此绘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辉煌光谱。《堂吉诃德讲稿》阐述了对塞万提斯其人其文,以及这部传世巨著的独到见解。这些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学价值观,同时显示出相当独特的文学分析方法,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学术价值。
水底的火焰 豆瓣
作者: 木叶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8
本书收录了木叶针对当代中国文坛二十一位作家及其作品的批评文字。通过对余华、苏童、格非、冯唐、徐则臣、阿乙、路内、双雪涛、鲁敏、笛安、文珍、周嘉宁等的解读,注目于时代人心以及“叙事之夜”。
这些文字,有深情。在当下文学批评令人堪忧的氛围之中,具体到每一篇文学批评的写作,木叶不作廉价的赞美,也不作恶意的批评,同时,也不会吝于赞美或怯于批评。
这些文字,力争在知识中加入眼界,在善意里蕴含公心,在勇气里追求准确。好的文学批评,始于困惑,面向光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