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牛津通識:人生的意義 Goodreads
作者: Terry Eagleton 牛津大學 2017 - 7
我們都曾對人生的意義感到困惑。這個問題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決於我們?或者它不過是一個偽問題?在這部充滿睿智又能激發思考的作品中,作者展現了許多世紀以來的思想者,從莎士比亞叔本華到馬克思、薩特、貝克特,對人生意義問題的探索。作者知道,「本書的許多讀者很可能會像懷疑聖誕老人的存在一樣懷疑人生意義」,但同時又認為,在需要尋求共同意義的當今之世,我們有必要回答這個所有問題背後的問題。
2025年10月13日 已读
牛津通识里比较完美的一本,一个现代/后现代的哲学小品。可以搞一个实体放家里。
te magazine no.1 The Lost Society 豆瓣
作者: Michael Guo / Kechun Qin
《te》是一本关于当代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中英双语年刊。我们每一期会根据特定主题,委托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探讨地域之间的动态文化景观,包括地方社群的文化、语言、思想在当下不断更迭的状态,以及个体叙事如何因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发展而变动。
《te》取自闽南语“茶”的发音:[dæ],该音系统佐证了早期全球化的流动轨迹,从泉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成为人们熟知的tea。tea的发音在今天依然鲜活,然而我们大多已忘记其词源,也无意追溯它的转化过程。于是,我们期望打造一本具有“流动性”的刊物,流动性代表着当代文化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指向联动的实践倾向,我们希望以写作和记录的方式激活这种实践,并在物质发展与文化观念二者的脱节中捕捉藏匿其中的现象,生产出新的话语。
No·1 失落的协会
食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从未产生过如此多的可能性与复杂性,一方面,它构筑了集合着味觉、文化记忆和历史变迁的体系;另一方面,食物与地域的相互关系是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转型的隐藏动机。te的创刊号以叶无忌撰写的”失落的协会“作为主题,“失落”并不指失去和消亡,而是暂时的沉寂与失势。也就是,很多所谓的文化只是暂时性地隐迹,有些则转换成了另一种表象。食物恰好是这一流变的最好例证,而“协会”也指向一种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期里,我们邀请了13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以食物的角度切入人类学、社会学、当代艺术的流变现象并进行反思,旨在揭示食物在不同研究动线中附着的多重概念,同时也将食物与地缘的关系打破重组。
2025年9月12日 已读
在出版当年,能读到失落的协会这样的作品,已经有些令人感动;2025年重读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篇章都挺好看。当然190元买这样一个杂志肯定是有支持成分的。
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 豆瓣
The Secret Language of Churches & Cathedrals: Decoding the Sacred Symbolism of Christianity's Holy Buildings
作者: [英]理查德·斯坦普 译者: 萧萍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5 - 8
《教堂的艺术:解密世界最美建筑的隐秘语言与神圣象征》通过图文来让当代读者在参观教堂时能够理解基督教神圣建筑的布局、材料以及各种装饰的象征意义,从而更深领会这些建筑的庄严圣洁的氛围。
本书共三卷。卷一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卷二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卷三解密历史,追踪风格的演变,从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拜占庭式、罗曼式、哥特式,等等等等,直至今日。
本书图文并茂,引领读者欣赏基督教艺术和建筑,探索丰富意涵,解码象征符号,广识博闻而趣味无穷。
2025年8月27日 已读
蛮好的,深入浅出,把教堂ABC都讲清楚了,属于手边书。不足是图片编排翻起来有点麻烦。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 豆瓣
マンガはなぜ面白いのか
7.5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夏目房之介 译者: 潘郁红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日本漫画为什么能够吸引众多读者?故事魅力自不必说,表现结构也似有秘密。漫画研究十载之际,夏目房之介以其敏锐的感受性和洞察力,解读线条、对话框、格子的结构和功能等等漫画家想出的种种点子,阐述其趣味所在。
什么是“形喻”?什么是“间白”?
这些新术语用来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呢?
夏目房之介的“漫画表现论”必将带给你不一样的漫画体验。
2025年8月25日 已读
是真正从媒介本身分析漫画的作品,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一下。对少女漫画之先锋性的理解,令我耳目一新。
口红 豆瓣
Red Lipstick: An Ode to a Beauty Icon
作者: [美]雷切尔·费尔德 译者: 山山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7
本书旨在颂扬和探索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化妆品——口红持久的力量和诱惑力,作者收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名人轶事、时尚潮流,探讨口红的起源和魅力,分享选择口红色号的小秘诀,关注历代涂口红的迷人女性,包括女王、女权主义者、艺伎、好莱坞明星、摇滚乐歌手等等。
书中还收录了百余幅与“口红”相关的平面广告、海报、肖像照、艺术作品。使得本书不仅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口红小史,还是一件赏心悦目、极具收藏价值的精美礼品。
2025年8月25日 已读
Eric Parson的抖音片比这书好看
藝術的故事(暢銷10萬本.維拉斯奎斯名畫〈宮女〉紀念書衣版) 博客來
The Story of Art
作者: E. H. Gombrich 译者: 雨云 聯經出版公司 2020 - 7



暢銷萬冊世紀經典,全新書衣紀念版!

 

  封面圖說:

  選用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斯著名作品〈宮女〉(Las Meninas, 1656)為主視覺,其以透視法呈現的構圖,精巧、複雜而難解,是歷來最多詮釋、分析的名畫,帶給後世無窮的賞析樂趣,也代表藝術的趣味與美不會因時間的流逝消亡,會隨著時代的遞進不斷新生。

 

  ──謹以此選圖,獻給所有熱愛藝術的讀者──

 

  學習藝術是沒有止境的,總有新東西要你發掘。我們站在偉大的藝術品前,每次觀感都會不同,好像活生生的人類般不會竭盡,不可預測。──宮布利希,〈導論 藝術與藝術家〉

 

  《藝術的故事》是世界藝術史的最佳入門書,其經典地位無可取代,享譽超過半世紀。

 

  宮布利希教授娓娓道來,清晰闡釋了藝術潮流與藝術概念,讓我們看到藝術史在傳統中不斷重組與變化的過程。當代世界看似與打造金字塔的年代距離遙遠,實則當中有生生不息的傳承。他指出藝術史環環相扣、緊密牽連,彷彿漫流數千年的一條大河,河灘上每一粒細小的沙子,都是歷經淬鍊的結晶,都擁有過去的靈魂,又遙指未來。

 

  《藝術的故事》的書寫風格和架構也迷人而可貴,宮布利希教授以直接、簡潔的語言明晰、銳利地剖析各時代的背景、作品、特色,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結合知識、智慧與特殊天分的解說,讓讀者得以自最深層之處明白何以經典為經典、永不褪色。

 

  我們何其幸運,得以透過大師之筆,進入藝術的美好世界。

  我們何其幸運,可以搭乘藝術之船,瞻望歷史的新航向。

 

2025年7月2日 已读
中文版是学校的,翻译很优美,自己买了一个英文版放在手头。提纲挈领式的参考书,需要对欧洲史有一定认识。
摸布想自己賺罐罐 豆瓣
Mobu’s Diary
作者: 黑山 Kathy Lam 春光 2022 - 6
上班睡覺也不會被老闆罵,因為我是貓咪!
§ 動物插畫新銳Dawning Crow 黑山的烏鴉第一本故事集 §
一次公開15篇從未發表過的漫畫作品!貓咪摸布想打工,竟寫出騙人履歷?
【彩蛋無限】
準備好接受心臟爆擊!收錄神祕黑貓同事、傑克室友、出差水豚……
【隨書附贈「Sitting in 7-11」海報!】
使用維納斯凝雪映畫美術紙,42*36 cm
【圖文作家齊聲讚譽,推薦給奮鬥中的打工人】
圖文作家 Aida
《黃阿瑪的後宮生活》志銘與狸貓
「跟著摸布以貓咪的視角看世界,搭上作者自然又細膩的筆觸,療癒感十足!」——圖文作家Aida
************************************
「每天一樣的日子,我已經厭倦了,
我要成為自力更生的小貓咪,
摸布……要自己賺罐罐!」
他是摸布,白底灰棕色斑點的三色貓,
女生,三歲,有可愛的臉蛋跟粉紅色的肉球。
主人每天無微不至的照顧,讓他不愁吃穿,
但摸布不想再當嬌生慣養的小貓咪,
他決定到貓咪咖啡廳打工,自己賺罐罐!
明明不喜歡被摸又閉俗,
卻寫了騙人履歷「喜歡和人類相處」;
害怕陌生人,上班又只想偷懶,
但摸布還是決定踏出艱難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先睡一覺或許也是不錯的。
2025年6月30日 已读
黑山画猫真的一绝!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豆瓣
作者: Melanie Mitchell Pelican 2020 - 9
'If you think you understand AI and all of the related issues, you don't. By the time you finish this exceptionally lucid and riveting book you will breathe more easily and wisely' - Michael Gazzaniga
A leading computer scientist brings human sense to the AI bubble
No recent scientific enterprise has been so alluring, terrifying and filled with extravagant promise and frustrating setbacks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riting with clarity and passion, leading AI researcher Melanie Mitchell offers a captivating account of modern-da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lavoured with personal stories and a twist of humou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lluminates the workings of machines that mimic human learning, perception, language, creativity and common sense. Weaving together advances in AI with cognitiv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Mitchell probes the extent to which today's 'smart' machines can actually think or understand, and whether AI even requires such elusive human qualities at a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Guide for Thinking Humans provides readers with an accessible and clear-eyed view of the AI landscape, what the field has actually accomplished, how much further it has to go and what it means for all of our futures.
2025年3月3日 已读
An easy, productive read,对普通读者来说,几个大问题写得相当清楚。特别是AI在很长一段时间将是弱AI这一点,论据(=整本书)很有说服力。对AI进展的描述和预测也有参考价值(2020年出版)。
Costume and Ornament of the Middle Ages in Full Color 豆瓣
作者: Henry Shaw FSA Dover Publications 2006 - 5
Finely detailed designs depict an array of medieval figures and decorative accessories. From knights in battle, and ladies playing the harp and organ, to Richard II in royal robes, this splendid archive documents clothing styles of kings, queens and their courts, armor and weapons, and decorative accessories used during the medieval period. 210 full-color illustrations.
2025年3月3日 已读
香港巨大化动物 Bangumi
香港巨大化動物
作者: Maf Cheung CUP MAGAZINE PUBLISHING LIMITED 2023 - 10 其它标题: 香港巨大化動物
動物一夜變大 遊走香港
※巨大化動物帶給你小小的城市秘密
※爪印刻在樓台,把日常變得可愛

在香港散步,遇上貓、狗,稀疏平常,但遇上放大百倍的貓、倉鼠、愛情鳥、麵包蟹、中華白海豚、克氏雙鋸魚……以及真‧龍貓?

數度入選亞洲年度大獎的插畫家Maf Cheung,從 2022 年開始,結合動物習性(如愛狹小空間的貓、緩慢的蝸牛),配合地道熱話(如清拆南昌押招牌),以及香港四季,在這一年間,奇想出超過 60 張巨大化動物,有些更是不為人知的香港物種。讓耳熟的地標加添新鮮感(銅鑼灣圓形天橋配上巨貓),平凡的地方增加想像力(獅子山上真的有巨獅?),為香港地標加點創意和可能,只要散步時保持幻想力和新鮮度,說不定在獅峰真的會遇上獅子!?

「那些奇妙而可愛的動物比例配上香港情懷的背景令我印象深刻,也時常讓我想起當地的過去。」——Purehay香港插畫師協會會長
2025年3月3日 已读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ゼロ年代の想像力
7.4 (16 个评分) 作者: 宇野常宽 译者: 余梦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最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 当代日本最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〇〇年代”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决断主义”的局限性,但要彻底超越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2025年2月25日 已读
最近读的最有启发的书(帮大忙了)。不过我虽然不怀旧,对这个「冰冷但自由」的时代也没有那么乐观。
怪物考 豆瓣
6.5 (6 个评分) 作者: 王慧萍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5 - 6
还记得电影《魔戒》里驮着弓箭手的大象,还有会走路的树人吗?或是《哈利·波特》里一连串的神奇生物:喷火龙、独角兽、人马、凤凰、三头狗?或者是《纳尼亚传奇》里鹰头狮身的葛利芬、牛头人身的巨人、体型庞大的犀牛?以及《魔兽世界》里各种造型奇特的怪兽。这些有趣、恐怖、奇形怪状的生物,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们会觉得这只是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奇幻世界,不过对于中世纪的西方人而言,他们却深信不疑地认为这些怪物确实存在于真实世界中。《怪物考》将带领读者重新回到那个充满奇想的世界,并藉由认识各种怪物,追本溯源到他们的神话意义或文化的象征,借此,读者可以见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无所限制的想象力。
2024年9月30日 已读
文字部分挺好读,作者不熟悉狩猎所以动物部分有几个小错,瑕不掩瑜。配图就有点随机了
The Self: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Goodreads
作者: Marya Schecht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 6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 Brilliant, Sharp, Inspiring

'Know thyself' is said to have been one of the maxims carved into the Temple of Apollo at Delphi. On the face of it, this does not seem like a very difficult task. My self is with me at every moment of every day, I have access to its inne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I am hardly liable to mistake someone else for m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self is surprisingly elusive and opaque. What, after all, is a self? Is it some kind of object? If so, what kind? If not an object, what then? Is our sense of self ultimately illusory? Something that disappears when studied too closely?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lf is replete with puzzles and I cannot be anyone but who I am, and yet everyone will acknowledge that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being oneself is an extremely difficult task. If I change enough, I can be said to have become a different person. I cannot get away from myself, and yet I can find and lose myself.

In this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Marya Schechtman uses insights from philosophy, psychology, psychiatry, sociology, and popular thought to consider som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and puzzling questions about the self, including questions about what kind of object a self is if it is an object at all, what it means to be oneself and why it is important, what kinds of changes the self can and cannot survive, whether a self can be separated from its body, whether more than one self can exist in a single body, and what role engagement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with other selves plays in constitut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elf. These investigations yield a complex, multi-dimensional picture of the self as a subject and agent embedded in and interacting with a natural and social world.

ABOUT THE The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 fr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ntains hundreds of titles in almost every subject area. These pocket-sized books are the perfect way to get ahead in a new subject quickly. Our expert authors combine facts, analysis, perspective, new ideas, and enthusiasm to make interesting and challenging topics highly readable.
2024年9月28日 已读
用复制人思想实验开篇太劝退了。其实书很好。典型哲学人科普写法。
条纹变迁史 豆瓣
作者: [法]米歇尔·帕斯图罗 译者: 康利霞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4 - 1
圣约瑟与高卢英雄阿斯泰利克斯、中世纪的妓女与棒球裁判、加尔默罗会的修道士与“美好时代”(19 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游泳者、法兰西共和国的激进革命者与爵士音乐家……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就是他们都穿着条纹服装,这代表着他们自身处于社会边缘或传统社会秩序之外。会引起歧义的结构让人分不清谁是主色谁是背景,拥有这样特质的条纹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欧洲视为驱逐与反叛的标志。在中世纪,人们认为条纹织物是魔鬼的织物。即便在此之后,条纹也被长期归类为奴隶、仆人、水手、苦役等底层人民的服装。
当欧洲进入浪漫主义时代(1790)后,代表卑微的条纹并没有消失,但同时却开始拥有了新的含义,它承载了自由、年轻、快乐、幽默等新价值。如今,这两种价值体系并存。条纹与条纹并不相同。银行家与恶棍、人行横道与监狱栏杆、海边与运动场……各处的条纹都不一样。
通过回顾条纹这一图案在欧洲的漫长历史,本书探讨了条纹的起源、地位与在特定社会中的传播途径。是臭名昭著的标志?还是被驱逐的符号?为什么条纹的物体表面比纯色更显眼?世界各地都一样吗?这是神经生物学的问题,还是文化的影响?
2024年9月28日 已读
民间禁忌 豆瓣
作者: 任聘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1
《民间禁忌》内容简介:禁忌讳莫如深,无处不在。人的身体发肤、言谈举止、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不受到它的无形制约。但是,神秘、超凡的禁忌并不是万能的,有多少禁忌,民间就能发明多少禳解的办法。
2024年8月10日 已读
专著少儿版,起码信源可靠,但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令研究质量十分可疑。十几年前买了一堆地摊封面的旧书堆在老家里,摸着都掉渣
誰抄誰?西洋名畫的對照、剖析與探源(手工拉頁精裝) 博客來
Qui copie qui? La peinture sous influence
作者: Caroline Larroche 译者: 劉美安 野人 2014 - 10



橫跨數世紀,重現藝術大師的靈感與對話!

  法國藝術類暢銷作家Caroline Larroche與
  法國國立美術館聯合會合作出版
  法蘭西藝術院院士Patrick de Carolis專文推薦!

  不必強記流派,不必熟知年代,
  從畫與畫的對照中自然搞懂西洋藝術史!

  【全書精美手工裝幀】以開門雙拉頁、浮貼折疊海報等手法,使畫作大尺寸呈現,方便讀者對照!

  藝術大師的創作靈感從哪來?
  偉大如米開朗基羅,素描的靈感來源仍得自喬托的溼壁畫;
  如果沒有塞尚,畢卡索就畫不出《亞維儂的少女》;
  以肖像畫見長的提香,作品中依然可見百年前范艾克創作的影子……

  繪畫史上的名作,為何總有似曾相識之處?到底是誰抄誰?
  梵谷從不避諱對米勒的崇拜,甚至多次模仿米勒畫作;
  早在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之前好幾十年,就已有畫家利用透視法創作了同一主題;
  新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下筆時其實不斷「參考」拉斐爾的傑作……

  藝術創作就是重作,就是改造、致敬、扭曲、批判或諧仿前作?
  藝術本身就是不斷的「形式再造」,以形式替換形式,
  也就是傳承、再現、反動、違抗前作並啟發新作,
  而整部藝術史,就是持續更新前人的作品所寫成的。

  然而,如果題材或技巧參照了別人的作品,這樣的創作還具有獨創性嗎?
  藝術家真能完全擺脫前輩的影響,與他人之間無所關聯嗎?
 
  作者針對這些問題作了廣博、感性又不失幽默的調查,
  從數百件藝術作品當中抽絲剝繭,
  帶領我們穿梭於不同年代,欣賞這條美的道路。
  全書分成46個篇章,藉由200多幅名畫,以前所未見的角度切入西洋藝術史。
  取「影響之下的繪畫」為主軸,
  橫跨15至20世紀的相同主題畫作「之前/之後」對照中,
  聽見畫家透過繪畫進行引人入勝的對話,觀察到作品間令人稱奇的血緣關係,
  使讀者能自在優遊於這些充滿了互動、對照、共鳴或衝突的藝術作品之中,自然而然理解藝術史的流變,
  輕鬆進入西洋繪畫的繽紛世界。

本書特色

  ◆精美手工裝幀,以開門雙拉頁、浮貼折疊海報等手法,讓畫作擺脫書本限制,大尺寸呈現!
  ◆專業評析!法國國立美術館聯合會合作出版,法蘭西藝術院院士Patrick de Carolis專文推薦!
  ◆跨時代同主題作品並陳對照,一眼看懂傳承系譜脈絡。
  ◆不必理會年代順序,想從哪篇開始讀就從哪篇開始,輕鬆進入西洋藝術世界!
  ◆搞不清楚風格流派沒關係!藉由作者的引導,不知不覺學會觀察構圖、用色、筆觸,也能一眼看懂歷史、肖像、風景或靜物等繪畫類型的流變,進而通盤理解西洋藝術史的演進!

特色裝幀

  三件作品對照:將一幅大師創作與其他兩幅相關作品並列,讓人一眼看懂傳承的系譜脈絡。
  雙拉頁作品組:不論是自畫像、維納斯、靜物還是聖母子像,完整呈現同主題畫作的演變。
  折疊海報裝幀:將分析主題中的大師作品以海報大小呈現,能清楚看到畫作細節。

名人推薦

  楊尹瑄(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專業審訂

  王雅倫(成功大學藝術所副教授)、邱建一(藝術史學者)、高千惠(台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班客座教授)、陳貺怡(台藝大美術系系主任)、黃才郎(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廖仁義(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教授)、鄭治桂(台藝大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謝哲青(藝術史學者、節目主持人)、謝佩霓(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2024年6月21日 已读
殘酷美術史:解讀西洋名畫中的血腥與暴力 豆瓣
残酷美術史: 西洋世界の裏面をよみとく
作者: 池上英洋 译者: 陳淑華/審訂 / 柯依芸 時報出版 2017 - 7
粗鄙、卑劣、毫不純潔的殘酷美術主題,
正是理解西洋文化表裏的線索!
這是個充滿癲狂與暴力的世界──
親子相殘、天神降罪、酷刑、拷打、食人、獵巫……
追求至美的巨匠們,為何要讓人類最醜惡的一面躍然畫布之上?
╣解析超過200幅名畫,揭露西方歷史表層無法觸及的真相╠
◎希臘羅馬神話竟是凌虐殘暴情節的超級製造機?
虎毒不食子?但哥雅筆下的農神為何血腥地啃食自己的孩子!?諸神的心胸究竟有多狹窄?膽敢挑釁神,被變成蜘蛛不說,還可能導致世界毀滅?妖怪、魔物蠢蠢欲動,充滿癲狂與暴力的神話世界,又為什麼讓繪畫巨匠們如此神往?
◎小心翻開聖經鮮為人知的一頁腥紅
人類最初的殺人事件即是因神而起,為何亞伯一怒之下殺了弟弟該隱?「耶穌受難」是否真為古今畫家最常被描繪的死亡事件?米開朗基羅筆下的《最後的審判》,人體結構正確與否不打緊?有戲劇張力最重要!
◎返回血染的基督教世界,一探中古世界歐洲神袐學樣貌
被迫害的基督徒們,怎麼因各式各樣的處決花招殉道?神蹟故事中,竟然有殉道聖人被斬首後仍捧著自己的頭行走?又為什麼出現母親耐人尋味地烹煮自己小孩的設定?
◎進入全民獵巫時代,嚴刑拷打的殘忍狂熱
西洋文明史上最黑暗的現象!傳說女巫不會流淚、不會沉入水中,人們如何辨別女巫?火刑、絞刑、車刑,原來每種極刑都有其精神上的意涵?而行刑的血腥場面,最後竟變成大眾茶餘飯後最愛的娛樂?
◎人們因何痛下殺手?死亡如何推進了人類的發展?
從小規模的死亡──弒君、情殺、食人,到大規模的死亡──天災、戰爭,藝術家們為何創造出這些紀錄死亡的殘酷血腥作品?其中又隱藏著哪些歷史的隱喻及象徵?
◎殘酷美術史上還有哪些你想像不到的主題?
米勒的名作《拾穗》光線柔美浪漫,卻傳達出了現實的社會貧富不均訊息?突如襲來的黑死病、梅毒等疾病,如何鋪天蓋地翻轉當時歐洲人民的生活?在沒有麻醉手術的時代,怎麼從病患腦中取出「愚者之石」?又為何會出現以死亡為命題的「虛空派」藝術?帶有詭譎美感的殘酷藝術,為何成為了理解西洋歷史的絕佳蹊徑?畫家筆下的暴力相殘、虐殺凌遲等令人不安的殘酷景象,到底想傳達什麼訊息?為什麼巨匠們要畫出這些讓人不忍卒睹的慘烈畫面,將血腥與暴力呈現在世人面前?
名人推薦
閱讀《殘酷美術史》,種種無法想像、難以入目的現象與原因,都可透過作者詼諧的陳述提供解答,一切訊息其實盡在畫面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陳淑華|專業審訂、專序推薦
作者用心極深,剝露人類暗黑內在,上下古今,順手拾來,惡蹟斑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鄭治桂|專序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楊尹瑄、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好評推介
2024年6月6日 已读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電子書) 博客來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
作者: 茱蒂斯・巴特勒 译者: 蕭永群 商周出版 2020 - 11


當以暴易暴看似成為不得不的選擇,
非暴力的主張還有什麼意義?

「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當代最重要的女性主義理論家」茱蒂斯・巴特勒  
反思國家暴力與全球政治狂潮之作

    在公民不服從運動於各地風起雲湧的當代,
    誰有權來界定什麼是暴力、什麼是非暴力?

    當你是一名為了爭取社會平等的政治抗爭者,在什麼情況下,你覺得你可以行使暴力?
    反過來說,又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國家權力能夠「合理」行使暴力?

    思考這些問題,就是政治的倫理學。

*********************************************************************************************
    當代非暴力政治的難題在於:對於到底該如何界定一種行動是否暴力,往往看法分歧,從而導致了國家在行使暴力上的獨佔權。本書集結了茱蒂斯・巴特勒近年對政治倫理、國家暴力與抗爭運動的關懷與思索成果。針對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問題、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必要,以及我們保衛他人的義務,都提出了獨到而深刻的剖析。

    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遠比我們所想的曖昧,在本書中,巴特勒取徑傅柯、班雅明、法農、巴里巴等人的理論,拆解暴力所隱含的話語陷阱,也探討了為何這種壓迫往往行使在難民、少數種族與特定性別身上。此外,也分析了「種族幻象」(racial phantasms)如何形塑了國家的正義以及行政上的暴力

    非暴力常被誤解為出自冷靜靈魂的消極手段,巴特勒則賦予它全新的政治想像,她認為非暴力與憤怒、仇恨,甚至毀滅都並不相違,是一種充滿憤慨、激情與攻擊性的表達形式。透過肉體抗爭與不合作,抗爭者向當權展現其存在;當弱者受暴力斲傷而催折,他人則透過悲慟與紀念賦予其生命存在價值。從而超越了個人主義,一種新的、全球性的平等理想也就此誕生。


專文推薦
 
  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國外好評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具創意和勇氣的社會理論家,且一直持續寫作。」──柯尼爾‧衛斯特(Cornel West),著有《種族議題》(Race Matters)

    「做為一種抵抗和抗議的手段,非暴力通常被視為消極的個人主義。而巴特勒的哲學則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精明甚至激進的集體政治策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非暴力的力量)引導我們踏上一條從未嘗試過的解放之路,但在開始追求的那一刻,似曾相識與熟悉之感便湧上心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書評LSE Review of Books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有洞見、最勇於挑戰且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理查・伯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美國哲學家,著有《論暴力:思無所限》(Violence: Thinking without Banisters)

 

2024年5月30日 已读
书本身非常好,迫切conveying the message的Butler。中文翻译扣分!
唐行小姐:被卖往异国的少女们 豆瓣
8.1 (7 个评分) 作者: [日]森崎和江 译者: 吴晗怡 / 路平 2022 - 3
明治、大正、昭和初期,狂飙迈向近代国家的日本。
不断增长的国力与依旧贫瘠的土地。
无以为生的少女们,不得不去异乡讨生活。
或是自愿,但多是被骗,她们藏身船舱,本想到海外寻条出路,却被迫接客,成了妓女。
她们就是唐行小姐,是人贩子眼中均价五百日元的商品,是世人眼中的偷渡女、海外丑业妇、日本之耻,是被“祖国”献祭给受压迫民族的供品。
但她们同样也是被卖时只有十二三岁的少女,也曾被故土温柔以待过。
故乡的女儿啊,即使寒风灌满胸脯,也乐于用肌肤余温去温暖他人。
即使被亲人抛弃,但一想到故乡,还是会露出或欣慰、或洒脱、或羞涩、或坦然的笑意。
.
.
我想找到一种由女性叙述女性经历的、只属于女性的语言。向我袭来的便是森崎的话语……这个人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太难估计了。——上野千鹤子
.
日本有评论者称其为“非虚构写作的纪念碑式作品”,可以说并非过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我国广有影响的日本影片《望乡》的祖本,山崎朋子的非虚构作品《山打根八番娼馆》,里边即有她前去森崎和江住处拜访、请教的场景。——李振声
.
我流了眼泪,我感到难过……阿崎的命运像一股火在烧我的心。……看完《望乡》以后,我一直不能忘记它,同别人谈起来,我总是说:多好的影片,多好的人!——巴金
.
.
本书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时期被欺骗和卖往海外的唐行小姐的境况,并深入挖掘了个别唐行小姐的内心世界和归国后的生活。作者以自己与几位曾经的唐行小姐交往所得的信息作为写作启发和素材,并引用了当时的新闻报道,对当时的世界形势和政策进行了解说,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一部分图景。作者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失语群体不为人知的苦难历史,并抨击了当时一系列迫害女性和普通劳工的不合理制度,进而衬托出唐行小姐的坚韧、隐忍和善良的本性。
.
作者情感极为细腻温柔,通过这些少女的视角去观察她们的生活,用质朴的语言描述出她们残酷的生活状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情感。
2024年5月28日 已读
当然国族主义裹挟的女人是值得书写的,但最宝贵的是,写得很真挚,书页印上了执笔者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