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直叙的体验和笔记
透过神鹰的眼睛 豆瓣
作者: 哈斯 摄 译者: 张昊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 10
《透过神鹰的眼睛》展现了百余幅令人目眩神迷的画卷,拉丁美洲鲜明的色彩、悦目的大地纹理和跳动的韵律跃然纸上。航空摄影师罗伯特·B.哈斯的每一幅作品都华丽丰盈而魅力十足。从高空眺望,景象不论宏伟或简朴,都那么令人惊异。书中展现了刀锋状的山巅、青翠的丛林、鸟类云集的海岸线以馺荒无人烟的沙漠。这部引人入胜的原创作品休将拉丁美洲遍览无余,是一次令人心旌摇荡的翱翔。
世界总是美不胜收……用新奇而不可思议的方式去发现并展示世间的美景,将永远是对最优秀的摄影师们的考验。哈斯出色地通过了这个考验。
——《芝加哥论坛报》
拉丁美洲的人民是大地之降生子、泥土之铸模员、岩石之搬运工。自从印加人的时代开始,我们就已经相信:我们就像种子一样从泥土中衍生——大地就是我们的母亲,而推动她的力量,则是我们的父亲。处于这个不稳定家庭中的生命,承载着诸多的期望或者地震剧变的涤荡。大地能够哺育我们,抑或毁灭我们。我们就是这个狂暴而又慷慨的土地的继承人,既受祝福,又被诅咒。
拉丁美洲充满了惊奇。我们匆忙地告诉游客们,我们的国家以拥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而自豪——海岸线、沙漠、丛林、山脉、沼泽和群岛——所有的地形都位于限定的地理空间之中,并且时常连接成显著而生动的一片。瓦斯卡兰山上寒彻的岬角与亚马孙河湿润的蕨类植物完全是两重天地,每年的11月,亚马孙河的丛林地面都被河水淹没,老虎和树獭被迫与粉红色的石竹花一起游泳。不过,直到我飞跃到5000英尺的高空时,我才真正地欣赏到那些不同的地形是多么的亲近而互相依赖。在空中,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你就可以从米拉弗洛雷斯(Miraflores)的翠绿峭壁到达朔风凛冽的Chan Chan沙漠;或者从西班牙征服者努力跨越的无情暗礁到达卡哈马卡(Cajamarca)的绿色山谷和金矿;抑或从牧养着骆驼的山区堡垒到达回响着蝙蝠喧闹叫声的丛林。这就是博比在他的照片中所追寻的奇迹和悖论,在这架小型的飞机上,我从他的肩膀上方专心凝望,试图通过博比的眼睛探寻我看到的世界。
印度札记 豆瓣
作者: [墨西哥] 奥克塔维奥·帕斯 译者: 蔡悯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奥克塔维奥·帕斯做过六年墨西哥驻印度大使。他在那里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现在,在帕斯迄今最具个人性的这部散文作品中,他把诗意的洞察力与丰富的知识瞄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巨大主题:印度的文化、风景与本质,一个已经回响了数千年的大陆与文化。帕斯以令人叹服的明晰性,唤起了孟买的声与光;呈现了对于印度光彩夺目的历史与多语种社会的一种令人信服的观察与诊断;并探究了印度的艺术、音乐与社会。其结果必定会把读者深深地拽进一个充满了令人惊奇的美与力量的世界。
徒然草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田兼好 译者: 文东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 4
《徒然草》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并称日本随笔文学的双璧,写于日本南北朝时期(1336-1392)。书名依日文原意为“无聊赖”,也可译为“排忧遣闷录”。全书共243段,由互不连贯、长短不一的片段组成,有杂感、评论、带有寓意的小故事,也有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记录。作者写时是兴之所至、漫然书之,这些文字有的贴在墙上,有的写在经卷背面,死后由他人整理结集。《徒然草》在日本长期作为古典文学的入门读本,是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对包括周作人在内的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太平广记 豆瓣
作者: (宋)李昉 等编 中华书局 2013 - 3
《太平广记》是宋初人编的大型类书之一,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名为《太平广记》。这部书是李防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的。从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三月开始,至次年八月结束,成害五百卷,目录十卷,六年(九八一)正月雕印(据《宋会要》及灸进书表》)。后来因为有人说这部书并非后学者所急需,就把板子收了起来,所以流传不广。
西京杂记 豆瓣
作者: (晋)葛洪 撰,周天游 校注 三秦出版社 2006 - 1
《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即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且为后人为典 故。还有一句成语“凿壁借光”,也是从该书的匡衡的故事中流传出来的。
此书,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汉魏六朝佚史而成。所述西汉之事,怪诞不经,多不足信。但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昭君出塞前后汉宫画师事迹、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子骏作《汉书》诸事,均可开阔思路,有裨研史。
小窗幽记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明)陈继儒 / 陈桥生(评注) 中华书局 2008 - 9
《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计一千五百余则,是一部纂辑式的清言小品集。以“醒”为第一,在“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之时,无异于醍醐灌顶,一声棒喝,还原出一个本真的自我来。所以“醒”后言“情”,令千载向慕;“醒”后能“峭”,卓立于千古;“醒”后获“灵”,而百世如睹。一番洗刷之后,方能悟得“素”趣,会得佳“景”,品人生之“韵”,显生命之“奇”。其“绮”也,能尽红妆翠袖之妙;其“豪”也,能为兴酣泼墨之举;其为“法”而超越于世“法”之外,其赏“倩”而不限于一般“倩”意。故罗立刚先生称,清醒之后,经此一番洗礼,真个是俗情涤尽,烦恼皆除,人生的价值,才真正显现了出来。幽窗青灯,潜移默化,灵魂得以纯净,那小窗之“幽”,正是一种惊喜,更是超越后的清闲和孤独。
陶庵梦忆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张岱 中华书局 2008 - 9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作者不自觉地会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在书中,作者不时表达出忏悔之意,不过,该忏悔的不是他这样一位没有任何官阶的平民百姓,而应该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和显赫一时的权臣。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不仅是个人在忏悔,也是在替一群人进行忏悔,替一个王朝进行忏悔。
病隙碎笔 豆瓣
9.1 (57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
博尔赫斯谈艺录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徐鹤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博尔赫斯以小说、诗歌名家,但他写得最多的却是随笔札记,就文字篇幅而言,其小说和诗加在一起才跟这些文章大致相埒。以前国内许多出版物介绍博尔赫斯时,这类文字大抵冠以“散文”之称,其实博尔赫斯写的不是通常那种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而是专门谈论创作问题的艺文随笔。这是作者最擅长的文体之一。
需要稍作说明的是,这些笔触隽永、富于哲趣的文章并不只是玄思匡辩的结果,也包含直接来自生活的印象——郊外灯火,市井打斗,匕首和六弦琴,喧嚣而忧伤的探戈。当过二十年文学教授,又做过十八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虽说一生都生活在书籍和文学作品之中,却不是那种只想躲在书斋里的学究式的人物。他讨论创作艺术似乎也跟创作本身一样,同样是从苦难和喟叹之中寻觅世人的精神踪迹。所以,这些智性文章写得极具感性,譬如关于梦魇,关于隐喻,关于时间,关于但丁《神曲》的修辞意图,关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法则,等等……诸如此类的诡谲之辩,让他一说都没有什么让人发怵的地方了。用干干净净直白的语言去解决思辩问题,实在是这世上少有的一项本事。他在一篇介绍莎剧的序言中写道,“我读过许多关于《麦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威廉·莎士比亚《麦克白》)直言“忘了不少”显出一种优雅的自负,是不想搭理那些直冒酸气的专家学者,一句话打发了一大堆麻烦。
博尔赫斯在许多美学看法上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意思。比如,他对莎士比亚是否将无限期的经久不衰表示“无可奈何地怀疑”,而坚信许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谈巷议中都可能有着堪与经典作品相媲美的东西——经典文本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有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他把产生经典的动因更多地归结为某些接受机遇。(《论古典》) 他在卡夫卡的小说里追踪卡夫卡的美学先驱,从济慈的诗句中找寻个体与群体的时空联系,从霍桑和爱伦·坡那儿发现了幻想与真实相碰撞的心理轨迹,这些不囿成见的审美认识总是那么新颖而生动,显示出某种超前的感知。人们知道,接受美学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向唯文本主义发起挑战的,而博尔赫斯早在五十年代初就据于既往的审美经验指示了解释学的路径。他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交互关系中发现了历史,而不是根据历史来定义作家、作品,这里边的阐释逻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个古老命题,至今在许多研究者那儿还是一头雾水。
在博尔赫斯的艺术迷宫里还有若干通向哲学的小径,从柏拉图到帕斯卡,从犹太教的神秘哲学到东方佛禅,思维的分岔接连不断导入思想的幽胜之境。这也是博尔赫斯艺文随笔的一大特色。其实,他思想的许多方面都走在当日学术前沿,甚至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名声大噪的新学说也能从他这儿影影绰绰瞧出一些轮廓,诸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当然,博尔赫斯没打算要做哲学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时间与无限的奥义——对于作家来说,问题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施展自己的“魔幻”之术。这不算什么哲学,甚至都不是一本正经的美学问题,一切取决于经验与情感。
博尔赫斯全部艺文随笔约超过一百万字,凡四百余篇。本书选录其中的七十六篇,分别取之作者的十个随笔集,即《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1936)、《探讨别集》 (1952)、《序言集成》(1975)、《博尔赫斯口述》(1979)、《七夕》 (1980)、《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1982)、《文稿拾零》(1986)和《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巴黎隐士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倪安宇 译林出版社 2009 - 7
《巴黎隐士》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去世后,其遗孀埃斯特·卡尔维诺从他的遗文中整理出一些涉及其生平、成长、创作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的文字,编辑成卡尔维诺的自述。其中收录了卡尔维诺未发表的一篇《美国日记》,还有一篇在意大利未发表过、在瑞士卢卡诺区限量出版的《巴黎隐士》,并以此标题作为全书的书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卡尔维诺的生活阅历和创作道路。
城门开 豆瓣
8.3 (118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9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1 (80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4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博尔赫斯全集 豆瓣
9.4 (2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 林之木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 11
此为豪・路・博尔赫斯作品最大规模的中文移译,系根据阿根廷埃梅塞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四卷本博尔赫斯全集译出。全书收入博尔赫斯的三十个集子,分小说一卷、诗歌和散文各两卷。
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分上、下卷,共收入十个散文集和一篇《结语》。其中包括《埃瓦里斯托・卡列戈》(1930)、《讨论集》(1932)、《永恒史》、《探讨别集》、《序言集成》、《博尔赫斯口述》、《七夕》、《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等。�
小说卷收入六个短篇小说集和一篇献词。其中有《恶棍列传》(1935)、《虚构集》(1944)、《阿莱夫》(1949)、《布罗迪报告》(1970)和《沙之书》(1975)、《莎士比亚的记忆》(1983)。�
诗歌卷分上、下卷,共收入十四个诗集。其中包括《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1923)、《诗人》(1960)、《为六弦琴而作》(1965)、《老虎的金黄》(1972)、《铁币》(1976)、《天数》(1981)、《密谋》(198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