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犯罪升级 豆瓣
7.9 (8 个评分) 作者: 胡平 群众出版社 1998 - 1
1995年1月28日,由矿保卫科,经警队10余人在南山矿金库存看守百万元工资款。晚上,一辆吉普车驶入南山矿,两男两女持枪封锁左右楼道,并当场打死10名保卫人员。动作迅速,枪法、战术熟练,让人瞠目。这是一起高智能特大暴力犯罪案件。现场留下无名尸一具,无法断定是谁。由于尸体被烧焦,找不到任何特征。省公安厅厅长亲自出马,要求给无名尸“洗澡穿衣”缍刮出文身……
走在鹤岗的大街上,你感觉不到贫富差距特别大的悬殊,人
们大都穿着简朴,神态凝静,没有哈尔滨市面上的色彩,也没有
广州人的行色匆匆。最大的商场在省城人看来只够中等规模,唯
有银行大厦与各地一样显得坚固豪华。
时近岁尾,春节在即。各矿都在想办法为职工发一次工资,这
股暖流稍稍搅动着寒冬的气氛,地面上皎白的积雪与铺面上堆放
着的鲜红的爆竹形成色彩的对比,仿佛一个大病初愈的姑娘苍白
的脸上现出了红晕。
年关总是欢乐的,祥和而值得喜庆。但事后才知道,这一年
鹤岗的春节被推迟了20天。
傍晚,18时零5分左右,位于文化路附近的群楼住宅小区外
路边停着一辆未熄火的“北京212”吉普车。透过路灯微弱的光线,
可以依稀辨认出暗绿色车身后部牌照上的编号为91409。这种带
帆布篷、以越野能力著称的车辆在本地也被当作“招手停”使用,
司机在驾驶室吸烟,烟火忽明忽暗,看来是在候客。
终于,几个人影从楼区里穿出,走上大路。打头的是个警察,
戴栽绒警帽,上身夹克装,下身警裤,径直绕过北京吉普车头,扭
开驾驶室的门坐进去,身后有一男二女也随即坐入后排。两个女
子一个烫短发,一个留披肩发,男的穿呢绒短大衣。留披肩发的
在车门前身子歪了一下,脚上半高跟皮鞋脱落了一下。
几个人都戴着手套。
“去市汽校。”
公安人员吩咐了一声,车子就很快启动朝前开去,加速,方
向是麓林山。
一路上没人开腔。
没有青年男女之间那种惯常的玩笑。
十几分钟后,车在市汽校前减速,左打舵,下道,拐进汽校
后面墙外。
“这儿停一下,我找人!”
后排右侧穿半截呢大衣的男人开口通知司机。待车停稳,他
下车,往左侧转过来。
留披肩发的女子坐在司机身后,她从衣服里取出一支棕色短
把长筒枪,朝司机头部连续射出两粒子弹。
司机没哼声就趴在方向盘上。
车里三名乘客动手把他从前座拖到后座。司机双目紧闭,倾
刻脸色煞白,子弹是从他后脑打进去的。
现在开出租的都提心吊胆,但他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快。在
年关,毫无反应地结束了生命。
下车的青年人顺势坐进驾驶室,代替了前者的位置。他熟练
地动作,把车又向前开了数米,停在一个马葫芦附近。马葫芦是
一种下水道竖井,水泥井口略高出地面。
几个人开始动手把司机弄出车门,一个人去打开井盖――在
东北,这种竖井常是罪犯匿尸之处。
司机忽然开口说道:“饶了我吧,你们要什么我给你们什
么……”声音勉强可辨。
披肩发摸到枪,递给前排的男人,男人帮她压好子弹,她毫
不犹豫地朝司机头部又开了一枪。
另有一种说法,这一枪是在停车前就打的。这种说法无法解
释当时由谁给口径枪换装了子弹。
可以确信的是,司机被拖出到地面后,披肩发女子又对准他
眉头射了第四枪。四个人分抬前后,把尸体头朝下扔进马葫芦,葫
芦里发出一声闷响。
前后车牌都被掰下来,放进车里。
远远地,城里那边夜空中划过一道紫色曳光,随即传来噼噼
啪啪的鞭炮声。随即又安静下来。
2021年8月15日 想读
德古拉事典 豆瓣
7.3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种村季弘 译者: 熊韵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1
暗黑美学名家写就吸血鬼百科全书
深入剖析吸血鬼幻想那甘美的恐怖感
本该令人恐惧的吸血鬼,为什么我们却抑制不住地受到吸引?
🧛‍ 编辑推荐
◎ 20世纪日本人文科学领域“无尽知识迷宫”的怪人 —— 种村季弘
他曾受三岛由纪夫赏识,是与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齐名的幻想文学旗手,以“稀 世的博闻强识”享誉日本文坛,古今东西的异端文化知识信手拈来。
◎《德古拉事典》—— 包罗万象的吸血鬼百科全书
书中包括吸血鬼系谱梳理,吸血鬼与黑死病、不腐之尸以及吸血鬼预防法的历史文献记录,还完整收录了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官方吸血鬼文献记录 —— 1732 年由多位军医、高级将领组成的吸血鬼官方调查团,前往塞尔维亚调查大吸血鬼事件,开棺查验而记录的《见闻录》。
此外,经由歌德、拜伦的吸血鬼小说发展脉络,吸血鬼诗选集,以及戈雅、恩斯特等人的吸血鬼绘画赏析也一并网罗。
本书还挑选了几位历史上“活着的吸血鬼”进行深入剖析,包括曾为贞德战友的幼儿虐杀者吉尔斯·德·莱斯、虐杀人数超 600 人的“人血浴缸”发明者巴托丽伯爵夫人等。
◎《德古拉事典》—— 揭秘吸血鬼令人心醉神迷的魅力之源
为什么本该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暗夜眷属,却如此长久地活跃在文学、影视作品当中,甚至让无数人为之疯狂?
作为“直至死亡降临的生之赞美”,吸血鬼幻想那甘美的恐怖感,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血液崇拜与对死亡的两极性情感,混杂着死者恐惧与尸体追慕,还有跨越生死界限的脱轨战栗……
◎《德古拉事典》—— 谈论吸血鬼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玛丽娅·特蕾莎女王的御医杰拉尔德·范·斯威登在《与吸血鬼相关的医学报告》中写道:“我不止一两次地塞给丧葬人员小费,请他们极为小心地打开了几个棺木。其结果是……”
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则高呼:“多么令人吃惊!我们 18 世纪居然会存在吸血鬼!”
蒙塔古·萨默思神父发出疑问:“虽属于我们的世界,也同样属于另一个世界。他果真是死者吗?”
波德莱尔则在《恶之花》中写下:“我是我心的吸血鬼,伟大的被弃者之一……”
美国批评家莱斯利·费德勒这样描述吸血鬼:“欧洲并不具有把关于人类灵魂某种黑暗真相诉诸表达的恰当且公认的词汇(Vocabulary)……”
《德古拉事典》以吸血鬼切入,探讨社会性、文学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探寻人类灵魂隐秘的阴暗面。
🧛‍ 内容简介
爱的技巧?就是往吸血鬼的气质里加入些银莲花的谦恭。
—— 齐奥朗
作为吸血鬼研究的先驱性作品,本书深入讲解了吸血鬼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起源,讨论吸血鬼与血、诱惑以及死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讲述自萨满、祭司与希腊诸神退却之时起便潜伏在基督教正统教义的暗影之内,持续不断变换形态、时隐时现的吸血鬼形象。它们活跃在玛丽娅·特蕾莎女王御医的报告,马丁·路德的谈话还有伏尔泰慷慨激昂的启蒙思想探讨之中……
日本泉镜花文学赏得主种村季弘跨越文学、艺术、哲学、精神分析、犯罪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追寻栖息于人类灵魂阴暗面的吸血鬼幻想,带领你进入战栗、血腥与诱惑的世界。
🧛‍ 名人推荐
以这方面的人物为素材进行创作,现代日本没有谁能比得过种村氏。
—— 涩泽龙彦
碎片化、分析性的讨论对于那些寻求丰富灵感的人来说,是一种衰弱的毒药。我沉浸在一种近乎魔幻的博捜广览中,很长时间以来,我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满足感,仿佛得到了充足的创作营养。
—— 日本芥川奖得主、《日蚀》作者平野启一郎
那时候,大学生们会根据读不读涩泽龙彦和种村季弘而分成两派。说出“异端”“暗黑”这样的词语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在那个时代,人们依旧热烈讨论着这些内容。
——《艺术的言词》作者、美学评论家谷川渥
2021年8月15日 想读
动物的精神生活 豆瓣
Das Seelenleben der Tiere
作者: 彼得·渥雷本 Peter Wohlleben 译者: 湘雪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编辑推荐】
我不认为动物的感受与人类有什么不同,我们对此应该要回归健全的认知,承认动物的确拥有各种感受和乐趣。 ——彼得·渥雷本
▲ 一本与动物有关的书,关于爱,关于悲伤,关于同情……
▲ 一本信息丰富且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从新的视角去感悟动物的情感世界。
▲ 献给喜爱动物的你,愿你可以产生共鸣并从中受到启发。
▲ 松鼠对下一代的关怀备至,渡鸦对伴侣的忠贞不渝,小林姬鼠对受难同伴的感同身受,母鹿面对死去同类的悲哀绝望……本书描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动物世界。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与人类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内容简介】
作者根据自己护林生涯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完成了这本信息丰富且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让读者从新的视角去感悟动物的情感世界。兔子与林鼠,野鹿与野猪,鸫鸟和山雀,它们的情感世界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它们能够对同伴产生同理心,拥有着结构明确的社会生活,并在其中分享爱和悲伤。作者还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动物们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母马布丽吉“做错了事露出马脚”时,羞愧得扭头离去;大公鸡佛理多林为了能得到传宗接代的机会,机智地蒙骗母鸡太太;乌鸦能够把屋脊当成滑道,开心地享受着滑雪或冲浪一般的快乐!
2021年8月14日 想读
亲爱的老爱尔兰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邱方哲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爱尔兰街头,是否还能重温凯尔特薄暮的传说与梦幻?
土豆、小矮妖和吉尼斯黑啤怎样串起爱尔兰五千年的曲折历史?
本书萃取爱尔兰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和最有趣的瞬间,将它的风土人情追溯到传奇的时刻或独特的民俗传统。
纵横于神话、历史、语言学、文学之间,深度挖掘爱 尔兰人的身世和内心。
首次从第一手古代资料出发,引介中国读者闻所未闻的信息。
腰封
土豆岛寻觅美食,在竖琴与大河之舞的故乡探访失落的凯尔经秘密
诠释凯尔特爱尔兰文化最权威读本 还原真实神秘的古代爱尔兰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北外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
联合推荐
2021年8月13日 想读
绘画是什么?如何用炼金术语言思考油画 豆瓣
What Painting Is? How to Think about Oil Painting, Using the Language of Alchemy
作者: [美] 詹姆斯·埃尔金斯 译者: 林煊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单子?二分体?贤者之石?魔法一般的炼金术等你探寻
画家与颜料搏斗,正如密室里的炼金术士与万物拼杀
中世纪炼金术士与文艺复兴艺术大师的灵魂共振
充满创造力的学术建构,窥见欧洲天才头脑的绝妙想象力
揭秘艺术史上沉埋已久的哲学内涵
视觉文化学科的开创性奠基杰作之一
本书破除艺术史常见的论述模式和理论陈套,潜入中世纪炼金学文献之中,挖掘了在现代科学(尤其是化学)知识体系建立以前,关心物质的分类、合成与性质的学科——炼金术中的神秘幽微的哲学和丰富广博的想象力。作者将炼金术对水、石等物质存在的处理方式与古老的蛋彩画、油画创作技法联系起来,艺术家和炼金术士之间的共通性远多于我们的想象。艺术家通过绘画材质本身进行思考和创作,艺术那抽象的“神性”从来不能脱离其微妙而充满污秽的物质性。
-内容简介-
炼金术被埃尔金斯称为“被遗忘的化学”,其文献记载中大量违反科学常识的知识和公式,却是一门用于思考物质及其内部运动过程的最发达的语言。因此,关注炼金术能帮助当代人反思和重构古典时期的绘画本质和艺术理论。
作为利用水与石混合的例证,绘画等视觉艺术是其一,炼金术是其二。在炼金术中,贤者之石是终极目标;而在绘画中,通过水与石的关系最终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图像和色彩是终极目标。炼金术和绘画一样,其本质是实验室中复杂、肮脏、混乱而漫长的实验,这些实验的成功率不高,失败的案例也很多,并且绝非仅靠文本功夫就能深入探究,必须结合充分、专业、倾尽全力的实践。“物质性的记忆”构成了绘画的主体,而本书正是通过对炼金术常见步骤的分析解读,重现并反思油画画布上细腻的颜料纹路、笔触技巧和调配秘诀,从而有效地充实和巩固艺术史学的“理论地基”。
-媒体/名人推荐-
真正的原创之作。它会让你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画作,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颜料。
——《波士顿环球报》
最好的撰著常常能展示一个新世界。本书充满了详尽的描述和富有启发的洞见,向读者展示了绘画材料、笔触技巧与万物的炼金术。此书将永远改变您的看画方式。
——《哥伦布电讯报》
漫游在大都市里,需要在看艺术之余小憩一下,我去书店买了《绘画是什么?》并坐下来开始阅读。当我再次起身时,艺术看起来不一样了。这部埃尔金斯的最佳作品教给你如何更近距离地看并看到更多。
——《艺术期刊》,大卫•凯利
2021年8月8日 想读
希腊罗马神话 豆瓣
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
8.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迪丝·汉密尔顿 译者: 余淑慧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
这是一本希腊罗马神话入门书,欧美高中指定阅读,是大学英文系必读版本。宙斯的风流、赫拉的善妒、雷神索尔的强大、普罗米修斯为人盗火,乃至潘多拉的盒子、木马屠城记、奥德赛的漂流与冒险……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情节,都来自充满爱欲情仇的希腊罗马神话世界。希腊罗马神话既是童年的床边故事,更是西洋文学与思想文化的滥觞,它们的不朽,早已不证自明。此次出版的是重要名词标注原文的最新版本,并搭配有神话家族系谱表,人名索引表。美国作家汉密尔顿与其编着的《希腊罗马神话》,是我们今日得以无碍地直面古典神话的重要功臣之一。汉密尔顿以毕生浸淫古典文学史料的专业,从众多希腊罗马诗人的作品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素材,再以清晰的散文笔法重述,呈现最接近原作、忠实表达神话精神的故事版本。这本故事集不仅让古典的神话得以历久弥新,它本身也俨然是另一部经典。
2021年8月8日 想读
Medieval Cuisine of the Islamic World 豆瓣
作者: Lilia Zaouali 译者: M. B. DeBevoi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 10
Vinegar and sugar, dried fruit, rose water, spices from India and China, sweet wine made from raisins and dates - these are the flavors of the golden age of Arab cuisine. This book, a delightful culinary adventure that is part history and part cookbook, surveys the gastronomical art that developed at the Caliph's sumptuous palaces in ninth-and tenth-century Baghdad, drew inspiration from Persian, Greco-Roman, and Turkish cooking, and rapidly spread across the Mediterranean. In a charming narrative, Lilia Zaouali brings to life Islam's vibrant culinary heritag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book gathers an extensive selection of original recipes drawn from medieval culinary sources along with thirty-one contemporary recipes that evoke the flavors of the Middle Ages. Featuring dishes such as Chicken with Walnuts and Pomegranate, Beef with Pistachios, Bazergan Couscous, Lamb Stew with Fresh Apricots, Tuna and Eggplant Puree with Vinegar and Caraway, and Stuffed Dates, the book also discusses topics such as cookware, utensils, aromatic substances, and condiments, making it both an entertaining read and an informative resource for anyone who enjoys the fine art of cooking.
2021年8月7日 想读
Arranging the Meal 豆瓣
作者: Jean-Louis Flandrin 译者: Julie E. Johns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 10
The sequence in which food has been served at meals has changed greatly over the centuries and has also varied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a fact noted in virtually every culinary history. Most food writers have treated the more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as stand-alone events. The most famous example of such a change occurre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en service a la francaise - in which the stunning presentation made a great show but diners had to wait to be served - gave way to service a la russe, in which platters were passed among diners who served themselves.But in "Arranging the Meal", the late culinary historian Jean-Louis Flandrin argues that such a change in the order of food service is far from a distinct event. Instead he regards it a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one that happened in response to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 another mutation in an ever-changing sequence of customs. As France's most illustrious culinary historian, Flandrin has become a cult figure in France, and this posthumous book is not only his final word but also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ulinary scholarship. A foreword by Beatrice Fink places Flandrin's work in context and offers a personal remembrance of this French culinary hero.
2021年8月7日 想读
Holy Feast and Holy Fast 豆瓣
作者: Caroline Walker Bynu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 1
In the period between 1200 and 1500 in western Europe, a number of religious women gained widespread veneration and even canonization as saints for their extraordinary devotion to the Christian eucharist, supernatural multiplications of food and drink, and miracles of bodily manipulation, including stigmata and inedia (living without eating). The occurrence of such phenomena sheds much light on the nature of medieval society and medieval religion. It also forms a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women. Previous scholars have occasionally noted the various phenomena in isolation from each other and have sometimes applied modern medical or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o them. Using materials based on saints' lives and the religious and mystical writings of medieval women and men, Caroline Walker Bynum uncovers the pattern lying behind these aspects of women's religiosity and behind the fascination men and women felt for such miracles and devotional practices. She argues that food lies at the heart of much of women's piety. Women renounced ordinary food through fasting in order to prepare for receiving extraordinary food in the eucharist. They also offered themselves as food in miracles of feeding and bodily manipulation. Providing both functionalist and phenomenological explanations, Bynum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food practices enabled women to exert control within the family and to define their religious vocations. She also describes what women meant by seeing their own bodies and God's body as food and what men meant when they too associated women with food and flesh. The author's interpretation of women's piety offers a new view of the nature of medieval asceticism and, drawing upon both anthrop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 she illuminate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women's use of symbols. Rejecting presentist interpretations of women as exploited or masochistic, she shows the power and creativity of women's writing and women's lives.
2021年8月7日 想读
Food and Faith in Christian Culture 豆瓣
作者: Albala, Ken; Eden, Trudy; 2011
Without a uniform dietary code, Christians around the world used food in strikingly different ways, developing widely divergent practices that spread, nurtured, and strengthened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communities. Featuring never-before published essays, this anthology follows the intersection of food and faith from the four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art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among religious eating habits and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oretically rich and full of engaging portraits, essays consider the rise of food buying and consumerism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the Reformation ideology of fasting and its resulting sanctions against sumptuous eating, the gender and racial politics of sacramental food production in colonial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to define "enlightened" Lenten dietary restrictions in early modern France. Essays o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xplore the religious implications of wheat growing and breadmaking among New Zealand's Maori population and the revival of the Agape meal, or love feast, among American brethren in Christ Church. Twentieth-century topics include the meta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vegetarianism, the function of diet in Greek Orthodoxy, American Christian weight loss programs, and the practice of silent eating rituals among English Benedictine monks. Two introductory essays detail the key themes tying these essays together and survey food's role in developing and disseminating the teachings of Christianity, not to mention providing a tangible experience of faith.
2021年8月7日 想读
Food in Medieval Times 豆瓣
作者: Melitta Weiss Adams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8 - 9
Students and other readers will learn about the common foodstuffs available, how and what they cooked, ate, and drank, what the regional cuisines were like, how the different classes entertained and celebrated, and what restrictions they followed for health and faith reasons. Fascinating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such as on imitation food, kitchen humor, and medical ideas. Many period recipes and quotations flesh out the narrative. The book draws on a variety of period sources, including as literature, account books, cookbooks, religious texts, archaeology, and art. Food was a status symbol then, and sumptuary laws defined what a person of a certain class could eat--the ingredients and preparation of a dish and how it was eaten depended on a person's status, and most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upper crust rather than the masses. Equalizing factors might have been religious strictures and such diseases as the bubonic plague, all of which are detailed here.
2021年8月7日 想读
炼金术的秘密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劳伦斯•普林西比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炼金术的秘密》是研究炼金术史的世界级权威劳伦斯·普林西比的最新著作。它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甫以出版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该书考察了炼金术从希腊化时期至今的发展与演变,揭示了炼金术在科学以及文学、美学、戏剧和宗教等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重现了许多著名配方,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炼金术的实际工作,堪称了解炼金术的最佳读本。
2021年8月5日 想读
神兽志 豆瓣
Mythic Creatures
作者: [美] 马克·A.诺雷尔 | 劳雷尔·肯德尔 | 理查德·埃利斯 编著 译者: 傅临春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6
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从真实的动物和化石残骸中受到启发,用故事、歌谣和绘画为想象中的生物赋予生命。《神兽志》源自美国自然博物馆的展览“神奇生物:龙、独角兽与美人鱼”(Mythic Creatures: Dragons, Unicorns and Mermaids),通过追溯史诗故事、民间传说、历史记载、绘画雕刻和自然史中的蛛丝马迹,探索从强大的龙族到翱翔的凤凰等神话生物以及关于它们的神话背后的一切。
书中丰富有趣、精美细致的图片展示了全球各地的稀有展品,如北海巨妖克拉肯和《一千零一夜》中的大鹏鸟等神话生物的模型;一些真实存在的、早已灭绝的动物的化石,如六英尺高的灵长目动物东南亚步氏巨猿和格里芬神话的来源——原角龙;还有中世纪至今的雕刻、绘画、地图以及所有被用来证明这些神奇动物存在的历史痕迹。
直到今天,这些奇异的、可怕的,或是可爱的、有趣的神话生物仍令人们为之激动和着迷。
2021年8月4日 想读
浪漫地理学 豆瓣
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陆小璇 译林出版社 2021 - 7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人性与大地的互动,发掘地理学的诗性潜力。
过分注重细节的地理学需要与浪漫且先验性的洞察力为伴——无论是像威廉•华兹华斯所说的“仿若那寄寓于落日灿烂余晖之中的、渗入万物魂灵的虚无缥缈”,还是如爱因斯坦说的“宇宙的音乐”。
——段义孚
2021年8月2日 想读
植物与帝国 豆瓣
Plants and Empire:colonial bioprospecting in the atlantic world
作者: 隆达•施宾格 译者: 姜虹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0 - 11
在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史诗中,很少出现植物的身影。甚至在对日常生活的叙述中,也十分鲜见。但其实,植物常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8世纪,欧洲皇室资助了一批科学航海家,让他们去探索新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土著居民与植物之间的秘密。这些生物勘探家从新大陆为他们的君主和国家带回了药物、奢侈品和当地的主要物产。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勘探异国的植物,与他们的君主一起创造了植物学的全球文化。本书解释了植物学与奴隶制、好奇心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隐秘关系,讲述了混杂着残酷和勇气的殖民历史,展现了植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8月2日 想读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豆瓣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7.3 (19 个评分) 作者: [美]斯蒂芬·平克 译者: 安雯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内容简介】
人是一种怎样的混合造物啊!新奇,古怪,混乱,自相矛盾,不可思议!他裁断世上万物,他是微末的蚯蚓、真理的宝库,灌满了谬误和不确定性的阴沟,宇宙的光荣和糟粕。
——布莱兹·帕斯卡
----------------
研究人性,必然关注暴力。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新著中告诉我们,过去的世界更加糟糕,事实上,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我们身边导出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血淋淋的肢解;英国王室对家眷的处斩,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妇女、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平克在书中展示了上百幅图表和地图,佐以大量的数据资料,量化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20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9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已经不再发生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死亡人数也只是几十年前的一个零头;强奸、家暴、仇恨犯罪、严重骚乱、虐待儿童、虐待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如果人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让人们停止儿童献祭,不再在晚餐的餐桌旁互相捅刀子,或者不再公开行刑,将犯人大卸八块来娱乐大众?是否是因为人们开始阅读小说、培养餐桌礼仪,开始敬畏警察或者将精力转向发家致富?原子弹是否应该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因为它防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摇滚乐是否要对20世纪60年代的犯罪高潮负责?堕胎合法化是否促成了犯罪率在90年代的回落?
平克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解释暴力下降的关键在于理解将我们推向暴力的心魔,以及将我们带离暴力的善良天使。政府组织、识字率、商业和都市的文明进程,让我们日益有能力控制我们的冲动,对他人怀有同情,宁愿讨价还价做交易而不是抢劫,我们也开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识形态,发挥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诱惑。
平克汪洋恣意的才华和知识,启发我们更进一步地反思我们对进步、现代性和人性的观念。本书的结论必然会引起争论,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它将引导我们用全新的角度看人性、看历史、看世界,让我们深思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
------------------------------------------------------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读过的最重要的书”。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尼尔·弗格森(《文明》作者)、伊恩·莫里斯(《西方将主宰多久》)、约瑟夫·奈(《软实力》作者)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赞誉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平克 关于人性最恢弘的著作。
◎穿透10万年历史,以暴力的尺度,度量人性的进化。
◎人类做对了什么?未来如何主导自己的命运?
◎一部全球瞩目的杰作——《时代周刊》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经济学人》
◎历史、科学和故事讲述的完美结合——《金融时报》
◎雄踞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球售出30多种语言版权,席卷欧美各大畅销榜;
◎入围塞缪尔·琼森奖、英国皇家学会“温顿科学图书奖”等众多重要图书奖项提名;
◎革命性的跨学科研究,整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演化心理学、法律制度、经济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等跨学科研究;
◎平克将最权威前沿的学术成果,转化成结构完整流畅易读的大众读物,写出了一部超级畅销著作。大视野的格局、引人入胜的叙事、博学自信的论述、深切的人文关怀,这正是你期待的年度必读图书;
◎《卫报》《自然》《科学》《纽约客》《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100余家重要媒体跟踪报道;
◎全球科技巨头、政治首脑、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哲学家和一切人文关怀人士,争先阅读、赞誉推荐。
------------------------------------------------------
【媒体及学者评论】
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而且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
——比尔·盖茨,《盖茨笔记》
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它讨论了暴力如何以及为什么在我们的历史中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以及我们该如何使这趋势继续下去。最近的一些事件似乎让我们感到暴力和恐怖主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常见,因此在这时,我们去理解和认识所有暴力 —甚至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在减少就很有必要。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人们曾经是如何实现这一点的,我们就能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
——马克·扎克伯格
一本极为振奋人心的著作,对史学有重大贡献。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文明:西方及其他》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定会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作品。长期来看各种形式的暴力都在下降,平克极其详尽的分析有力地证实了这个主题,他还从心理学、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探究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无论是出人意料的主题,还是他对这一现象原因的探究,简直是能够与启蒙时期伟大思想相媲美的精妙自然哲学……他的文笔优美,读来如沐春风。
——马特·里德利,《经济学人》
对于所有对人性感兴趣的人,这本书的内容都足够引人入胜……这是一本至关重要的书。它包含了如此多的研究,涉及了如此多的领域,绝对是一项大师级的成就。
——彼得·辛格,《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令人惊艳的好书……我时常报道种族灭绝和人权践踏这些问题,平克的书让我产生共鸣,他的观点真实可信。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纽约时报》
一本重要且机智的非虚构作品。
——泰勒·考恩,《纽约时报》
一部极其精彩的、警醒人心的作品……每个人都该读这本让人惊艳的书。
——大卫·朗西曼,《卫报》
作者记录并分析了人类文明中逐渐加强的善良天性,他所做的努力令人格外钦佩。平克,这位著名的哈佛心理学家……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20 世纪本不该如此声名狼藉。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有着平克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趣味性,很多喜爱他之前作品的读者会认出这种风格并同样喜爱这本书……它是科学、历史和叙事的完美结合。
——克莱夫·库克森,《金融时报》
关于暴力问题,斯蒂芬·平克写得极其出彩。
——迈克尔·伽扎尼加,《华尔街日报》
平克的研究范围极广,这些研究被他聚拢到了一起……对于他认为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化,这本书做了极精妙的解释。
——詹姆斯·Q·威尔逊,《华尔街日报》
一部篇幅宏大、研究深入又兼具综合性的力作,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非常有益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现状。
——瓦内萨·布什,《书单》
非常突出……语言精致、阅读流畅……平克数据充足的统计结合了方法上的老练。历史与科学巧妙结合,让它成了一本极其优秀和重要的书。
——克里斯托弗·勃姆,《美国科学家》
一部赤诚又格外有启发性和乐观精神的作品,值得人们讨论。
——史蒂芬·豪,《独立报》
这是本年度能带来最多讨论的一本书……完全令人信服。
——彼得·福布斯,《独立报》
野心勃勃、充满争议而又被广泛参考的一部作品……一场极具收获性的阅读,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富有魅力的金句。
——敦·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平克)成功整理记录了各种暴力和残忍总体下降的现象。这项人类成就值得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非常重要,读者们会记住它,并去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个故事绝对值得七百多页的篇幅。
——罗伯特·杰维斯,《国家利益》
极具说服力!
——布伦达·马多克斯 《电讯报》
平克研究范围之广可谓非凡……《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项极大的成就。
——史蒂夫·塞勒,《美国保守派》
一部非同寻常又野心勃勃的暴力史……平克的书的确非常挑衅,但他自己绝不是爱耍嘴皮、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克里斯托弗·哈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值得社会科学家、关心社会的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它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魅力的阅读体验。
——马丁·戴利,《自然》
这本书让你读了开头就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地想往后读。
——迈克尔·舍莫,《美国学者》
这是关于一个宏大话题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理论与细节兼备,著者的思想卓越不凡,这本书保证不会让人失望,它也定会成为未来人们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大卫·斯塔莫斯,《进步评论》
一部丰富又很有讨论价值的书,它包含了大量的经验分析,同时还加入了平克常有的故事、才智和精妙的措辞。
——《国家评论》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令人瞩目的作品。平克通过科学的原理阐释了一些通常在隐形道德包裹之下的问题和被人高度怀疑的经验假设,使这些问题为人所理解。无论你从书中的细节找到什么赞同点和争论点,作者都值得人们的尊敬、感谢和掌声。
——尼尔·博伊德,《加拿大霍芬顿邮报》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图书出版,但只有很少数是必读书,而真正重要的更为稀少。《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极少数这样的好书之一,它将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每一位关心世界状况的社会公众,都应该读读这本引人入胜、充满人文关怀的重要著作。
——伊恩·莫里斯,《星期日邮报》
平克是传递福音的理想学者。他是位表达异常清晰又趣味十足的作家,但却绝不能说是盲目乐观……《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让悲观主义者都很难抓住对未来忧郁的想象不放。
——约翰·霍根,《slate》杂志
才华横溢!
——凯伦·坎宁安,《先驱报》
可能是 21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詹姆斯·阿普尔,《国际公正监督》
2021年7月28日 想读
從黎明到衰頹: 五百年來的西方文化生活 豆瓣
From Dawn to Decadence: 1500 to the Present: 500 Years of Western Cultural Life
译者: 鄭明萱 貓頭鷹 2018 - 2
◆人類文明最具關鍵性的五百年史,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化史巨作◆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史書,而是一位博雅老人一生讀書與反思的最後結晶!」──余英時
◎ 問世18周年典藏版,大開本全新排版校訂
為何西方文明成為舉世標竿?又如何走向衰頹?
史學大師巴森以最具人文主義的洞見素養,細緻耙梳西方文化的深層結構。
◇論述西方文明五百年的歷史,反襯當前文明的困境
五百年來,西方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指標、普世價值的標竿。幾次宗教、政治、思想、社會層面的重大變革:民主政體、社會主義、個人自由、女權運動、性解放、工業化社會、原子彈、網際網路──西方文明帶來的美德與罪惡,形塑了今日世界的樣貌,滲透入每個人的生活,而這一切究竟從何開始?史學大師巴森帶你回到過去,細說西方文明如何在五百年間漸漸開花結果,又如何盛極而衰,面臨再生的瓶頸。
◇四場革命交織出今日你我的世界
巴森認為,自西元1500年起西方有四場「真正的革命」:宗教改革、君主集權、法國大革命、俄國革命(共產革命);他以此為軸,詳述這些變革對思想與物質層面所帶來的衝擊,如何交織出今日的世界。五百年的歷史裡,有爆炸性的大事件,也有乍看瑣碎卻寓意深遠的瑣事,在巴森流暢的文筆之下,多不勝數的種種事件人物,逐漸融合成一幅西方文明的立體圖像……
◇二十世紀的結束,正是西方文明價值的終結?
五百年時空之旅到了尾聲,巴森敏銳地指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除了科學與技術之外,文化發展似乎陷入停滯。文化進入衰退期了嗎?未來還可能復興嗎?這是大師巴森的深慮,也是今日仍在鼠籠中不停奔跑的我們,不容忽視的隱憂。
◎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終身成就獎得主余英時專文推薦
◎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郝譽翔專文推薦
◎ 「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導讀
◎ 本書榮獲金鼎獎首屆最佳翻譯人獎
◎ 《紐約時報》書評評為絕世之作,暢銷書排行榜連續14周名列前茅
◎ 入選美國國家圖書獎2000年年度非小說好書
◎ Amazon五星強力推薦;邦諾書店Top10推薦;每月之書俱樂部重點選書。
◎ 誠品書店「年度之最重量出版」;博客來書店「年度百大人文類暢銷書」。
◎ 《時代週刊》、《新聞週刊》、《紐約客》、《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衛報》等歐美近百家權威媒體一致推薦。
◎各界菁英聯名推薦:(依推薦先後排序)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李匡悌∕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吳文星∕師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陳正國∕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單德興∕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李遠哲∕前中研院院長
王岫∕作家、文字工作者
梁其姿∕中研院院士
金恆煒∕《當代》雜誌創辦人
李筱峰∕北教大台文所名譽教授
陳超明∕政大外語系兼任教授
盧建榮∕文大歷史系退休教授
彭鏡禧∕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
周英雄∕交大外語系榮譽教授
沈君山∕前清大校長
黃俊傑∕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楊澤∕作家
晏山農∕文化工作者
葉李華∕前交大科幻中心主任
龔鵬程∕佛光大學創校校長
劉美君∕前交大外文系教授
胡平生∕台大歷史系名譽教授
蔡文甫∕九歌出版社發行人
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黃進興∕中研院副院長
廖隆盛∕師大歷史系兼任教授
孫中興∕台大社會系教授
劉亮雅∕台大外文系、台文所合聘教授
熊秉真∕前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
朱偉誠∕台大外文系副教授
何春蕤∕中央英語系榮譽教授
陳華∕清大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
楊牧∕前中研院文哲所所長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2021年7月28日 想读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5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2021年7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