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j - 标记
巴黎隐士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倪安宇 译林出版社 2009 - 7
《巴黎隐士》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去世后,其遗孀埃斯特·卡尔维诺从他的遗文中整理出一些涉及其生平、成长、创作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的文字,编辑成卡尔维诺的自述。其中收录了卡尔维诺未发表的一篇《美国日记》,还有一篇在意大利未发表过、在瑞士卢卡诺区限量出版的《巴黎隐士》,并以此标题作为全书的书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卡尔维诺的生活阅历和创作道路。
在路上 豆瓣 Goodreads
On the Road
7.7 (2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0
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在路上》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一文化习俗,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城门开 豆瓣
8.3 (118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9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什么是我的 豆瓣
作者: [美] 安·贝蒂 译者: 杨怡 / 吴洪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 3
《什么是我的》收录了安·贝蒂颇具代表性的十二部短篇小说,是一本能够体现贝蒂创作风格演变的集成。其中,早期作品《风起水库》、《霍雷肖的把戏》等主题比较统一,塑造的人物大多都是六十年代长大成人的美国中产阶级:这一代人曾热衷于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但到了七十年代,他们的梦想的野心却在办公室、购物中心和自动化列车里消磨殆近。贝蒂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特定群体的发展脉络,以冷峻的笔调担负起为他们代言的角色。写于八十年代以后的《什么是我的》、《女工》、《装置六号》等则反映了安·贝蒂近年来在创作领域上的拓展;叙述手法更加灵活,材料组织愈发凝炼,作品视角也日渐丰富。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加布里埃拉 豆瓣
作者: [巴西] 若热·亚马多 译者: 孙成敖 译林出版社 2008 - 5
1925年,巴西的可可之乡伊列乌斯市迎来了又一个丰收之年。丰年带来的富庶和繁荣背后演绎着激烈的斗争。局面一时纷乱错综,一系列冲突和事件过后,文明风尚渐渐取代了拓荒时代的野蛮习俗,来自里约的革新派也最终战胜了阻挡进步的当地保守势力。伊列乌斯市赢得了一个更可期待的未来。小说的一条辅线是饭店老板纳西布先生和美丽热情的外乡女孩加布里埃拉曲折动人,散发着热带气息的爱情故事。斗争与爱情两条线索穿插进行,全面又细致地展示了巴西二三十年代一个新兴城市的社会风俗画卷。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骗经 豆瓣
作者: 张应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骗经》又名“杜骗新书”(全名“鼎刻江湖历览杜骗新书”)、“防骗经”,总四卷二十四类八十八则。笔记小说,小型百科式骗子故事集,古代第一部以骗子、骗术为主题的著作。作者以剖析江湖骗术的原理、手法为入口,以杜绝欺诈现象为编撰目标,以时事为底本,以写实的手法,总汇五花八门的骗局、骗术,并附按语评论,可作为晚明社会之侧写,亦是一部兼具公案及世情特色的笔记小说。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近代的超克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竹内好 译者: 李冬木 / 赵京华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3
本书遴选了作者写于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的数篇代表作品(包括名文《鲁迅》、《近代的超克》等),昭示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竹内好的思想方式与知识立场形成与发展,及其一贯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物质。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人文困惑与反思 豆瓣
作者: 盛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6
本书系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争论问题的一部专门评述。鉴于课题涉及西方人文学术的改造与发展前景,又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它的范围广、难度大,不易作出定论。但作者知难而进,把握重点,切实而中肯地加以评述与分析,对于国内读者确有引导解惑之功,也是一项填补空白之举。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书写与差异(上下) 豆瓣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张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9
《书写与差异》为作者十一篇论文的结集,德里达运用解构的思想分析集中阐明了分延这一他自造的概念的内涵,它标志着一种奇特的运动,一种各自差异的运动—迂回、间隔、代表、分裂、失衡、距离—的纯粹统一。这些运动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希求。即对文学书写与结构动机进行探索,并坚持一个基本特点,书写与差异之间的连接点。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罪过与惩罚 豆瓣
作者: 朱晓阳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 1
一个普通村庄最近六十多年的历史:惩罚社会学一个个案研究。
本书讲述了滇池东岸一个村庄的故事,是一部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一个主题是讲述“故事”——发生在小村的越轨和惩罚活动;并阐释这些活动在时间流中的动态及其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者的联系。另一个主题则是解释惩罚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警世通言 豆瓣
作者: 冯梦龙 编 2005 - 1
《警世通言》(足本)(精装)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其三,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警世通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我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在“说话”、“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加工、提高而来的。“说话人”的故事底本称为“话本”,现代学者称“三言”“二拍”为“拟话本”。与早期的“话本”相比较,《警世通言》在语言、文体和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语言,改变了过去书面语与口头语分离的状况,完全采用通俗、晓畅的白话,力避文白间杂,风格趋于统一。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二刻拍案惊奇 豆瓣
作者: 凌濛初 2005 - 1
《二刻拍案惊奇》(足本)(精装)“二拍”的细节描写是值得称道的。凌濛初认识到细节真实对于小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的逼真乃是引导读者进入到小说情境之中的手段,因此,在叙述中比较留意细节,对那些在情节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节,他除了描写之外,通常还要加以解说,以使读者明白和确信无疑。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醒世恒言 豆瓣
作者: 冯梦龙 2005 - 1
《醒世恒言》(足本)是《喻世明言》的精装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俗称《三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与《两拍》并称明代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开创中国小说的新领域。此书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有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十日谈》。其内容丰富,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抑扬封建官吏,暴露吏治黑暗的;有讴歌行侠仗义,谴责忘恩负义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人物个性鲜明,充满情趣。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喻世明言 豆瓣
作者: 冯梦龙 2005 - 1
冯梦龙及其著述,不论在他身前还是身后,都经历过不少曲折和坎坷。一方面他受到人们的欢迎、推崇、赞赏,他的作品“无翼飞,不胫走”,“行世颇捷”,并且历久不衰;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被误解、否定、攻讦,他的作品也常常受到人们的讥诮、抨击,以致遭到焚毁。正由于此,冯梦龙就更引起了学术界研究的兴趣。
冯梦龙编写的《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汇集了唐宋明白话短篇小说,为中国古代小说宝库提供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是日天晴日朗,万里无云,劭整齐衣冠,独立庄门而望。看看近午,不见到来。母恐误了农桑,令张勤自去田头收割。张邵听得前村大吠,又往望之,如此六七道。因看红日西沉,现出半轮新月。母出户,令弟唤劭曰:“儿久立倦矣,今日莫非巨卿不来?且自晚膳。”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V.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品钦 译者: 叶华年 译林出版社 2003 - 8
《V.》描写的人物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各自取不同的生存姿态,整部小说就像一个生活的万花筒。小说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场景或事件,然而所有的场景和事件都遵循着熵这条主线变化和发展,这影射着社会的涣散和无序,人类的盲目和无奈。阅毕小说,掩卷沉思,读者会深刻地感受到小说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无可避免地走向热寂的历史。
品钦的这部小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颇具代表性。当时美国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派。不少作家审视历史,觉得世界脱节出轨了,美国内外交困,问题成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荒唐怪诞的现象比比皆是,人的自由意志已经丧失,人的个性和自我日渐消亡。这样的时代产生不了正剧,作家只能用一种近乎滑稽嘲弄的喜剧来表达人类生存状态的悲剧性的荒谬,这也就是黑色幽默。荒诞派作家往往反剧正写,一脸严肃地描写卑微琐屑的芸芸众生。小说中这些人物企图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发现或建立秩序,在杂乱无章的生活中寻觅或想像出意义来,而读者在对他们无用的努力发笑的同时,又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们的困惑、沮丧、痛苦和空虚。
品钦在《V.》中刻画了人类社会中的熵增值现象,表明人生种种追求的平庸和虚幻,暗示世界在奔向热寂。但品钦并没有宣扬虚无主义和末日思想。他的目的显然在于将人类的病态与异化放大了展示给读者看,从而引起他们的惊怖和警醒,以求自救救人,匡时救世。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小说除了能使我们对美国社会有所了解之外,当也能促使我们自思;而品钦的后现代主义的叙述技巧和黑色幽默的手法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会使我们的阅读过程充满新奇和愉悦。
失落的自我 豆瓣
作者: 陳鼓應 中華書局 1993
“五十年代的台灣,政治上為守舊勢力所籠罩,文化上彌漫著保守主義的氣氛。六十年代後,人們開始想衝破這種令人窒息的悶氣。我從寫文章開始,便表達了當時青年人的這種衝力。這些感性的文章並不屬於政論性的,而是較屬於文化性的……”
本書是著名學者陳鼓應青年時代所寫文章的結集,是知識青年在特定時空低下,對社會現實的回應,文章中對家國的憧憬,對生命的濃情,雖時過境遷,卻依然有其不息的魅力。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中国神话选 豆瓣
作者: 袁珂 辑注 2005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燧人钻木取火、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羿射日除害、鲤鱼跳龙门……这些中国神话,你熟悉吗?本书在众多的神话材料之中,选择了一百个题目,组成一些个别然而又有承续和联系的故事,让读者能略见古代神话的大概。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
圣灵降临的叙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刘小枫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Ben shu bao kuo:han yu shen xue yu li shi zhe xue, Sheng ling jiang lin de xu shi- lun mei lie ri ke fu si ji de xiang zheng zhu yi, "lang man de"fu yin shu zhong de"wo kou ke"san bu fen nei rong.
2010年12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