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纸书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 豆瓣
The Stories of Breece D’J Pancake
7.6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里斯·D’J. 潘凯克 译者: 姚向辉 2022 - 4
★ “你从未听说过的伟大作家”——如彗星般划过的美国文学传奇
26岁自戕,逝世4年后,出版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书;
被誉为文学界的美国神话,比肩海明威的天才。
★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库尔特·冯内古特、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等文坛大家 郑重推荐
布里斯·D’J. 潘凯克的声音 非常独特:坚定、锐利,充满现实的质感,急切且令人难以忘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我向你保证,他就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作家,最真诚的作家。
——库尔特·冯内古特
这位年轻作家才华横溢,人们会忍不住将他的处女作与海明威的相提并论。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 以冷硬之笔书写爱与被爱的永恒欲望,照亮我们内心深处幽暗的角落
潘凯克在风格上颇受海明威、奥康纳影响,他不惧以苍凉、暴烈的故事“冒犯”读者,以篇篇精妙的短篇杰作,揭示我们渴求爱与被爱的永恒欲望,我们易犯错的血肉之躯,我们对救赎的不朽向往。
★ 独特的地域风情与精妙的边缘人群像,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版《都柏林人》”
潘凯克笔下的西弗吉尼亚,正如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正如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
古老的山丘,贫瘠的空谷、生锈的拖车、悲伤的小餐馆、几乎废弃的矿村,以及那些被时间困住的畸零人——矿工、海员、猎手、货车司机。
其独特的叙事氛围和强有力的地域感可比肩现代文学大师,将阅读升华为一种坚实、感人并且永恒的文学体验。
★“美国文库”(Library of America)权威收录,正式列入美国文学正典
潘凯克作品出版后,每次再版都掀起新一轮的阅读热潮与文学界的关注。
2020年10月,以保存美国文学遗产为目的、公认的美国文学权威丛书“美国文库”收录潘凯克作品集,为潘凯克作品位列文学正典盖棺定论,预示其在未来势必成为世界性的文学遗产。
★《教父》译者姚向辉倾心精译,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出版,近四十年后终与中文读者相遇
本书英文版于1983年上市,近四十年后,简体中文版首度翻译出版。以冷峻译笔著称的名译者姚向辉倾心翻译,精妙呈现原文美学。
★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纯正美式平装风味
120*200细长小开本,单手可握;简洁无负担的单封平装,适合随身携带;内页书纸蓬松柔软,顺纹易翻。
【媒体推荐】
布里斯·D’J. 潘凯克的声音非常独特:坚定、锐利,充满现实的质感,急切且令人难以忘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我向你保证,他就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作家,最真诚的作家。
——库尔特·冯内古特
这位年轻作家才华横溢,人们会忍不住将他的处女作与海明威的相提并论。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布里斯·D’J.潘凯克的短篇小说堪称美国版《都柏林人》。
——杰恩·安妮·菲利普斯
这本书就像一个锋利、坚硬的物体,一位天赋过人却不幸早夭的青年作家遗留下来的一枚箭头。每年出版的书数不胜数,就这么让他的这部作品埋没其中似乎再正常不过,可是将它再次发掘出来绝对值得。
——《纽约客》
潘凯克有能力用鲜明、难忘的细节在每一页上重现西弗吉尼亚的景观:古老的山丘与空谷,几乎被人遗弃的矿村、生锈的拖车、悲伤的小餐馆,以及临时的农场——这些景观映射着他笔下人物的生活,他们大多被困住了、残疾了、过时了。
——《纽约时报书评》
潘凯克先生有一双能敏锐捕捉细节的作家的眼睛,他用这些细节逐层描绘出一幅西弗吉尼亚的贫瘠山丘和空谷里的生活图景。
——《纽约时报》
以任何标准来看,《三叶虫》都是一篇杰作……简而言之,潘凯克就是个文学天才。
——《卫报》
潘凯克是一位触觉极其灵敏的作家。他唤起的那些毫不掩饰的情感在他句子的节奏里真实可感;你能在皮肤之下感受到沉重、搏动的韵律……这些小说在他死后得以流传,令人心碎,不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潜能,而是因为它们的完美。
——《华尔街时报》
潘凯克对他所写地域的了解可与福克纳对约克纳帕塔法县详尽的了解相媲美……所有这些小说里有种自然袒露、躁动不安、不成调的感觉,令人难忘而感动。
——《华盛顿新闻报》
潘凯克很重视营造氛围和强有力的地域感,这在当代小说中是很少见的,它将其最好的小说升华为一种坚实、感人的文学体验。
——《旧金山书评》
我在《大西洋月刊》工作三十多年来,想不起还有哪位新作家能得到这样的反馈。数月间,信件像雪片一样飞来,来信的人明显对他的背景一无所知,他们只想要读更多他的作品,询问是否有出版潘凯克短篇集的可能,或者只是为了表达喜爱和感激之情。
——菲比-卢·亚当斯(潘凯克在《大西洋月刊》的编辑)
【内容简介】
“我感觉我的恐惧如涟漪扩散,荡漾过百万年的时光。”
痴迷于三叶虫化石的男子和假期返乡的前女友外出约会,触发了关于时间与命运的遐想;采煤工人没能留住一心要远走的妻子,宿醉后提着枪独自上了山;雪夜,一个远足的青年搭上一辆铲雪车,司机心中的秘密却比严寒更令人生畏……
作者以海明威般的冷静克制书写美国南方小镇中普通人的伤痛和记忆,平淡中又潜藏着暴力和危险的气息。
向一切告别 豆瓣
Goodbye to All That
作者: [英] 罗伯特·格雷夫斯 译者: 陈超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9
.
罗伯特·格雷夫斯是本世纪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他既是了不起的诗人、诗学专家、敏感博学的人文学家,又是杰出的小说家、故事作家、神话学家。
——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
.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11次以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罗伯特·格雷夫斯 经典非虚构作品
通过个人回忆,阐释历史的真谛
.
1929年,罗伯特·格雷夫斯前往国外定居 ,“打定心意永不再认英国为吾乡”。《向一切告别》从他的童年和学校生活写起,重点讲述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从战壕的生活、密友的逝去甚至自己身负重伤被误作“阵亡人员”等,到战时英国政府部门的失职和英国等级制度的荒谬。他以相对轻快、节制、略带反讽的笔调,从侧面烘托出大战孳生的失序和幻灭。
书中还记述了他与其他作家和诗人如哈代、萨松等人的难忘交集,其中写到“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两章,令人印象深刻,刻画出了劳伦斯作为格雷夫斯的忠诚友人那日常生活的一面。
这是一部经典的战争回忆录,它对西线战事的描述生动而令人痛心;它也是有史以来最为坦诚的诗人自画像之一,如《观察家报》所评:“首度面世时,这本书就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
❈ 11次以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 博尔赫斯说“他是本世纪最有个性的作家之一”
❈ 阿加莎·克里斯蒂将《零点》全书献给他
❈ 罗伯特·格雷夫斯 经典非虚构作品
❈ 《卫报》“各时代最伟大的100部非虚构作品”
❈ 《新闻周刊》“100本最好的书”
❈ 现代图书馆“100部最佳非虚构作品”
❈ 耶鲁大学人文公开课“欧洲文明”推荐书目
❈ 剑桥大学《现代主义简明读本》推荐书目
❈ 哥伦比亚大学写作专业非虚构课程必读书目
.
一部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艺术品。最为坦诚的诗人自画像之一。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佳回忆录。
——保罗·福塞尔(美国历史学家、一战史专家)
关于西线战事的经典叙述。
——《泰晤士报》
一部颠覆性的杰作。
——《卫报》
他(格雷夫斯)是一个天生的诗人。
——辛波斯卡(波兰诗人)
英国当代名诗人格雷夫斯曾经说过,他用左手写散文,取悦大众,但用右手写诗,取悦自己。对于一位大诗人而言,要写散文,仅用左手就够了。
——余光中
2022年11月20日 已读
战争、流感、疫情,一百多年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变,历史仍在重复着自己。几点:写查特豪斯那段让我想到The Hill里描述的哈罗,提供了非浪漫化公学经历的又一记叙,学到了好些名词原来是这么翻的......和第一任妻子成为离经叛道的“社会主义者”,拒绝父权制和致力推动法律上的性别平等,很有意思;写T. E. Lawrence那章很耐人寻味;对于战争与殖民进程的客观平叙。
2022 2022-纸书 非虚构
雨林里的消亡 豆瓣
8.9 (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唐·库里克 译者: 沈河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必读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最佳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2022年7月29日 已读
语言串联着文化、习俗、传统,教育,串联着生命与死亡(和“通向罗马的亡灵之路”);一种消亡经由殖民、全球资本主义、宗教、腐败等等而加速风化;对于作者而言,这同样是一本在观察与记录中,与自己拥有特权的白人人类学家这一身份所带来的天然视角,不断角力与反思的作品。
2022 2022-纸书 非虚构
蛇、日出与莎士比亚 豆瓣
Snakes, Sunrises, and Shakespeare: How Evolution Shapes Our Loves and Fears
作者: [美]戈登·H.奥利恩斯 译者: 王怡康 2022 - 4
为什么大部分人一看到蛇就害怕,一看到日出就惊叹?为什么有些人对酒的口感非常挑剔,对气味非常敏感?其实人类对许多事物的偏好都是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美感和喜好,到情绪中的喜怒哀乐,都能追溯到人类祖先的选择。
本书从进化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类的情绪、美感和对景观、声音、气味、植物与动物的喜好,是怎样与非洲草原上的祖先产生联系的。
2022年7月1日 已读 无文献索引,所有文献都翻成了中文,我还能说什么,辛苦译者了......内容:方法论上问题很大,很多地方缺乏实证,往往火速jump to conclusion,看得我满脑子问号。切入点有趣,否则我也不会买了。
2022 2022-纸书 非虚构
她只说“是的” 豆瓣 Goodreads
All She Said Was Yes
7.6 (19 个评分) 作者: 雪莉·杰克逊 译者: 李文婕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3
恶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毁灭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斯蒂芬·金和尼尔·盖曼的灵感缪斯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爱伦•坡最佳短篇小说奖”得主
心理悬疑女王的暗黑作品集
✿“一个奇怪的念头掠过她的脑海——她突然很想拿起沉重的玻璃烟灰缸,砸向丈夫的头……”
✿“这里面有一栋房子 是她的家,里面住着一个美丽的陌生人,而她却在外面迷路了……”
✿小姑娘珍藏的红色笔记本里到底记录着什么不可示人的秘密?
✿古老的村庄有一个70年来一直坚持的抽奖传统,幸运儿会得到什么“礼物”呢?
16部精彩短篇,明媚的开头,跳崖式的的结尾。命运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强行逆转,让人不寒而栗……
—————————————————————————————————
【内容简介】
《她只说“是的”》共收录雪莉·杰克逊的16个短篇小说,除经典短篇《摸彩》外,大部分为首次译介的作品。有“超自然恐怖”(涉及鬼怪和异时空),也有日常生活里由于人性的恶意而导致的失控场景。
—————————————————————————————————
【编辑推荐】
✷ 无比敏锐地洞察人性中的恶意,让读者精确止步于恐惧漩涡的边缘。
✷ 角色常常无意识地陷入某种危险的失控状态,然后在失控状态中分裂和“黑化”。
✷将人心的细小缺口撕裂、扩大,静待人物命运急转直下,乃至全盘崩溃。
雪莉·杰克逊的写作有其恐怖、幽暗、残暴的一面,也有哥特小说惯常的冷峻、写实风格,但她并没有沉浸在惊异、怪诞中,她的作品有强烈的隐喻风格,更关注对历史与人性的解读。
-
雪莉•杰克逊说:“我一向热衷使用恐惧,抓住并理解它,让它产生效果,强化我害怕的一个画面,全盘接受,以此作为写作的起点。”她的小说一步步将你带到一个惊诧迷幻的境地,思维之殊异与超越变得越来越不可控。置身于生活的碎片中,挖掘其中的哥特元素。正因为她的故事基于生活,当我们的感知被完全唤醒后,莫名的恐惧悄然而至。
—————————————————————————————————
【名人评论】
这些故事唤醒了我童年时代最原始的恐惧。——詹姆斯•希尔顿
雪莉•杰克逊是个令人惊叹的作家,我已经谈论过她好几次了。如果你没读过她的短篇小说,那你等于错过了一些奇妙的东西。——尼尔•盖曼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记住雪莉•杰克逊的名字,但所有人都会记得《摸彩》。——乔纳森•勒瑟姆
【媒体评论】
雪莉•杰克逊,为文和为人同样的与众不同。她倾听自己的声音,坚持自己的观点,远离知识界和文学界的潮流……她是独一无二的。——《新闻周刊》
雪莉•杰克逊安静而优美的叙述会让你突然之间不由自主地打个激灵。——Esquire
2022年6月26日 已读
消暑必备。她喜欢写这种“突发”的恶,但又在文末给这种恶冠以“再寻常不过“的解读,这是让人最恐惧的。
2022 2022-纸书 虚构
强盗新娘 豆瓣
The robber bride
7.4 (7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刘国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9
泽尼亚漂亮、聪明、贪婪;时而强势时而柔弱,时而无助时而无情;她是男人的梦想,女人的梦魇。她死了。为了百分之百确定这点,托妮、洛兹和查丽丝去参加了她的葬礼。泽尼亚曾夺走她们的丈夫,拐走她们的情人。五年后,当这三个情同姐妹的女人共享午餐时,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恶意之波像宇宙射线一样从身体里流淌出来”,泽尼亚回来了……
2022年2月1日 已读
“泽尼亚”是否仅仅只是男性幻想的产物,还是诞生于我们内心窥探癖的产物?是镜子折射还是镜子本身?杀死泽尼亚是否就打破了“幻想”?小说本身足够精彩,翻译一塌糊涂,实体书堪称最痛苦的阅读体验之一。
2022 2022-纸书 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