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谜一样的孩子 豆瓣
A Mother’s Reckoning: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ragedy
作者: [美]苏珊·克莱伯德 译者: [美]花一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0
● 一场令整个美国震惊和沉默的真实故事
●一个母亲在枪击案后的绝望、爱与勇气,亚马逊4.6高分推荐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年度重磅推荐
●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直面暴力背后的真相
● 一个母亲20年跨越生死的自白,在告别之后,她朝孩子隐秘的内心走去,学着真正了解与原谅
● 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他对你隐藏了自己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 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
…………………………………………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透露出苏珊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也证明了这起惨案的复杂性。她认为好人也会做坏事,我们每个人在道德上都会有迷失;并且即使做了坏事,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其他行为和动机。这本书的终极信息让人心生恐惧:你可能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更糟糕的是,你的孩子可能对你隐藏了自己。你所害怕的“陌生人”可能会是你的儿女。
——美国著名作家、心理学家 安德鲁·所罗门
这是一本所有青少年父母必读的书……是作者用直击灵魂的诚实、勇敢和智慧写就的书……其内容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
——《泰晤士报》
这本书读起来,苏珊仿佛是发了誓一样地严谨认真,且诚实而彻底地回答了一个迫切的问题:做父母的,为预防这场悲剧的发生,本来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对她赋予了怜悯,同情和钦佩。然而,这本书最终是一个警示,而不是用来推脱罪责的。
——《纽约时报》
有时,她的故事让你感到不寒而栗,恨不得掩面不看。但苏珊充满悲悯之心,真诚实在,她领悟到,父母和相关教育机构必须敏锐地发现孩子深藏的痛苦。这领悟牢牢地攫住你的心,使你读下去。
——《人物》
苏珊的这本书很诚实,如同她的痛苦之真实。她的经历可能读起来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会提高我们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以及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青少年人群患有抑郁症,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这一切,即使是真正关爱他们的亲人朋友,也可能不曾注意到。如果读者仔细倾听苏珊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这些变故如何改变了她。那么,针对青少年的痛苦,至亲们可以更加迅捷地予以回应。
——美国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者 保罗·奇昂菲利多
…………………………………………………………
…………………………………………………………
利特尔顿的母亲们都在祈祷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我却在祈求我的孩子能够死掉……
“科伦拜恩枪击案”中13名师生被枪杀,并有24人受伤。随后,持枪者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饮弹自杀。案发后的20年里,迪伦的母亲苏珊一直生活在那一天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哀伤和痛苦中。她深爱的、精心养育的儿子做出了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而作为母亲,她居然对儿子的不对劲儿毫无察觉。她错过了哪些本可以察觉的征兆?她本来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案件发生后的每一天,苏珊都在苦苦追寻着这些问题的答案。书中,她毫不掩饰、开诚布公地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接受这不可思议的现实的。她将自己的日记、迪伦留下的录像和文字,以及无数与精神方面专家的面谈资料整理后,和盘托出,呈现于世。她希望个人的顿悟和诠释能够帮助更多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境时予以识别和及时干预。
2021年12月25日 已读
翻译有些地方不是很通顺。作者作为凶手的母亲,十分困惑自家就算不完美,但起码不是什么糟糕家庭,自己也一直按照中产共识精细有爱育儿,怎么会养育出杀人魔,而自己竟然一无所知。从她的追寻记录来看,除了同谋,其他人也对此一无所知。事后诸葛亮看,严重抑郁症+家庭变故(父亲生病导致经济压力大到要发愁大学学费,哥哥不断惹事)+校园霸凌+爱而不得+反社会人格同伴教唆+轻而易举获得危险武器+警方内部流程失效,共同造成了悲剧。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具体怎么关注没展开。另外我悲观觉得,青春期孩子如果能掏出实话,按现在标准,恐怕大部分都需要治疗……
传记 家庭 教育 纪实
毛泽东传 豆瓣 Goodreads
Mao: A Biography
7.9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斯·特里尔 译者: 何宇光 / 刘加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8
应该怎样认识毛泽东?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文采的诗人。我们承认人无完人,但在一味指责他的过失之前,我们必须正视他为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须足够客观地看待他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这本《毛泽东传》,由西方著名学者兼记者罗斯·特里尔撰写,用相对真实客观的史料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并侧重于探寻毛泽东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特征,力图精准到历史的每个角度和时间,理解这位不朽人物的每一次决断乃至彷徨。
在本书中,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故而本书成为了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书中配有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珍贵的旧照片以及毛泽东的诗歌或书信手迹,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2021年11月23日 已读
比1980年初版内容多很多,估计用的2000年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在客观公正和可读性方面,作者尽力了。解放前内容写的更好一些,解放后很多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或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跳着对比了一下1980年初版,基本断定不是审查的锅,盲猜作者不太认可官方结论,但是自己也提不出合乎逻辑解释。
中国 人物 传记 历史 政治
明暗之间:鲁迅传 豆瓣
魯迅:花のため腐草となる
7.4 (20 个评分) 作者: [日] 丸尾常喜 译者: 陈青庆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2021 - 9
◆ 内容简介——————————————————————————————————
同样的肉身,飘摇的世界,他如何从绝望中生出了言说的勇气?
无法踏进光明亦无法退回黑暗,如何于大时代的夹缝中艰难安放自身?
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的集大成者丸尾常喜面向大众读者撰写的鲁迅全传。全书分为9章,时间跨度从鲁迅出生一直到去世,以鲁迅生活过的城市(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为线索展开论述。
作者旨在以具体生活场景揭示文学作品的诞生秘密,通过对大时代氛围的捕捉还原鲁迅的内心变化,从而品鉴名作(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两地书》)的背后故事。作者语言风格明白晓畅,描绘出鲁迅面对原生家庭的束缚、留学生活的寂寞、职业生涯的苦闷、朋友的离世、兄弟的反目、包办婚姻与真切爱情的纠结时,所拥有活生生的软弱和痛苦。在“斗士鲁迅”的形象背后描绘出生而为人的种种具体困境,以及从这种困境中生长出的悲壮勇气。
◆ 学者推荐——————————————————————————————————
读丸尾先生的书有一种亲切感,他的鲁迅研究专著给人以思路、观点、方法上的启示,而这本《明暗之间——鲁迅传》则是面向大众写作的,简洁描绘了鲁迅的生平与文学,也深入触达了鲁迅的思维结构和精神世界。我们在进行鲁迅研究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神话鲁迅”的包袱,而外国学者没有这样的包袱。鲁迅是需要隔开一定的距离去看他的,丸尾先生的这本传记,提供了你我中间的鲁迅这个伟大“普通人”的心灵肖像。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每个热爱鲁迅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鲁迅。鲁迅活在人们心中,就意味着他有无数个分身。丸尾心中的鲁迅拥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与你心目中的鲁迅有哪些不同?这位日本鲁迅研究的重要学者,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我相信,在这本鲁迅传里,你将与一位有些陌生的鲁迅相遇,而在相遇之后,你对鲁迅的理解将会有所加深;同时,你也会结识一位温厚的异国长者,借助他的眼光,进入我们的一段历史。
——孙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书原版乃是一本面向日本大众普及中国思想人物的传记。
丸尾常喜先生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留下了“丸尾鲁迅”的美誉。他紧贴大历史深度阐发鲁迅文学的思想意蕴,从社会史和民俗视角瞭望小说世界的奥妙,关注历史中人的命运,由此得以照见深深浸透在中国民间土俗世界里的鲁迅之存在。他的观察方法和研究姿态独树一帜而备受中日两国学界赞誉。
本书虽为作者的早年著作,但一样体现了上述风格。以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和寂寞而呐喊反抗的精神为主线,基于确凿详实的传记资料,用简约内敛的文字镂刻鲁迅的文学生涯,实乃一本出自专家之手而足可信赖的普及读物。
——赵京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无论彷徨于明暗之间,或者往复在鲜花和腐土,丸尾常喜先生笔下的鲁迅虽然“仿佛心里有鬼似的”,不时“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但“地火”依然在运行,“夜正长,路也正长”,他的心最终还是指向了“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编辑推荐——————————————————————————————————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沉浸式闯入觉醒年代,跟随大先生遍历2国9城
★域外视角呈现世界的鲁迅,放下既定标签,瞩目真实人性
★大家小书,东大教授面向大众读者描绘鲁迅肖像,重识我们“最熟悉的 陌生人”
★评叙兼顾,追溯名作诞生的秘辛,分析作者的隐晦深意,重温经典文学的魅力
★深入展现生活细节,完整呈现多面而矛盾的大人物,反观我们自己生而为人的困境与突围
2021年11月13日 已读
比较浅显的鲁迅生平,对鲁迅重要作品的创作背景都做了介绍。老师反复强调过要了解时代背景才能读懂鲁迅,可惜我当时没看到这本。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上学的时候并不知指何事,从书里可以得知“梁启超的研究系的机关报纸《晨报》及《现代评论》则摆出一副有识之士的姿态为政府开脱,批评带头者故意传达虚假信息,将群众引向“死地”,其罪行不亚于开枪者。”腔调何其眼熟。
传记 历史 文学 日本 近代史
追梦 豆瓣
作者: 高敏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 7
提起“跳水皇后”,人们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两度获得世界冠军、开创跳水界“高敏时代”的那个年轻女孩。这位当年人们心中的偶像,是怎样对待运动生涯中的喜怒哀乐,在荣誉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在本书中,高敏通过自传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她从出生到1992年的生活,她的成功和失败、坚强和脆弱、快乐和悲哀……几乎全是首度披露的故事,“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跳水台下的高敏”。
2021年10月8日 已读
之前全红婵夺冠,有人说我要是有孩子可舍不得练跳水,被群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也是燕雀,别说孩子不是那块料,就算真是那块料也舍不得。高敏在省队训练的时候摔到肺出血,吐了一个月血、耳膜穿孔、手臂骨折,关键是,还是小孩的高敏受了伤都不敢和教练说,可以想见是什么训练氛围。幼年夺冠后压力更大,高敏说全红婵后面还有生长难关要过,那是肺腑之言,希望现在的训练和心理医生能比以前科学。PS.高敏很反感有些人说体育运动员文化素质不行,不过是时间不够用,能拿奥运冠军可比上清华难多了,但是她的EX们和现任都是文化人,她应该还是有点介意文化问题的。
人物传记 传记 体育 回忆录 自传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余盛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7
一部中国粮油行业的史诗。
金龙鱼、鲁花、福临门、多力、胡姬花、西王和长寿花等食用油知名品牌一个不漏。
郭鹤年、王瑞元、郭孔丰、宁高宁、赵双连、孙孟全、李福官、王勇、王明峰兄弟等行业大佬一一现身中国的植物油和大米,美洲的大豆,东南亚的棕榈油、澳洲的食糖,欧洲的葵花油、非洲的棕榈园,丰益国际的主要业务均有详述五得利面粉、宝洁日化、海天酱油、德芙巧克力、太古白糖、面包新语,金龙鱼下一个将要挑战谁?
嘉吉、丸红、阿丹米、中粮、路易达孚、邦吉、丰益国际等世界七大粮商合纵连横、全球逐鹿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阿根廷和乌克兰等全球粮食贸易大国的粮食争夺战外资品牌金龙鱼何以能称霸中国食用油市场30年?丰益国际如何仅用18年时间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且看统辖金龙鱼和丰益国际的郭孔丰如何下好这一盘大棋。
《食用油营销第1书》的作者,时隔5年再推扛鼎力作以中国粮油行业长达15年时间的亲身经历为依据,在讲述郭氏粮油帝国传奇故事的同时,还将为您一一揭开:世界历次粮食危机根源、石油与生物燃料产业内幕、绿色革命与转基因革命真相、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美国如何操纵全球粮食市场……
2021年4月23日 已读
作者视野出人意料的宽广,不光是食用油的上下游产业链,从个人发家史到国际政治局势,从石油危机到粮食危机,从不入流商战到大规模并购都有涉及,小小一瓶食用油后面竟然是如此的波澜壮阔风起云涌。
传记 商业 经济
伊莎贝拉 豆瓣
Isabella: The Warrior Queen
8.2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斯汀·唐尼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5
☆☆☆☆☆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女王的炼成☆☆☆☆☆
克斯汀•唐尼成功地恢复了伊莎贝拉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伊莎贝拉是史上最令人着迷也最有争议的女性之一,这是一部令人手不释卷的新传记。
——阿曼达•福尔曼,《纽约时报》畅销书《乔治亚娜:德文郡公爵夫人》作者
伊莎贝拉女王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她为现代欧洲与美洲奠定了基础,在这方面的功绩超过当时的任何人。克斯汀•唐尼运用穆斯林、犹太和基督教史料,写下这部精彩纷呈的传记。
——杰克•韦瑟福德,《纽约时报》畅销书《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的构成》作者
克斯汀•唐尼笔下的中世纪历史如同现代悬疑小说一般引人入胜。伊莎贝拉女王的时代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
——迪尔德丽•贝尔,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品《塞缪尔•贝克特》作者
在这部令人惊艳的传记中,克斯汀•唐尼将历史上最强大的女王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伊莎贝拉对世界的重大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一直延续到今日。
——琳内•奥尔森,畅销书《那些愤怒的日子:罗斯福、林白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斗争》作者
这是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的一部扣人心弦的革命性传记。这位颇有争议的西班牙女王赞助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向新大陆的远航,建立了异端裁判所,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统治者之一。
伊莎贝拉出生的时候,基督教渐显颓势,奥斯曼帝国咄咄逼人地迅猛扩张。少女时代的伊莎贝拉受到了圣女贞德的激励。虔诚的贞德将她的人民团结起来,领导他们抗击外国侵略者,赢得胜利。1474年,在绝大部分女性几乎没有任何权利的时代,二十三岁的伊莎贝拉挑战自己充满敌意的兄长和反复无常的丈夫,夺得了卡斯蒂利亚与莱昂的统治权。她此后的功勋业已成为传奇。她结束了延续二十四代人时间的穆斯林与基督徒的斗争,迫使北非入侵者退过地中海。她为统一的西班牙奠定了基础。她赞助哥伦布去往西印度群岛的远航,并在罗德里戈•博吉亚(臭名昭著的亚历山大六世教皇)帮助下,通过谈判,为西班牙争取到新大陆很大一部分的控制权。她还建立了嗜血的异端裁判所,消灭所有反对她的人。此后数百年中,异端裁判所将严重损害西班牙的名誉。不管她是圣人还是魔鬼,没有一位女性统治者比她更有力地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在今天的世界,东西两个半球有数亿人说西班牙语,信奉天主教。但由于几个世纪的错误报道,她的成就常常被归功于她的丈夫斐迪南(他勇敢无畏,花天酒地,但伊莎贝拉非常爱他),所以如今历史几乎遗忘了伊莎贝拉的影响。唐尼运用新的学术研究,创作了这部明晰晓畅的传记,讲述了这位聪明绝顶、热忱如火但被遗忘的女性的故事;描摹了驱动她一辈子的那种信仰,以及她主宰的那片充满古老矛盾与阴谋的土地。
2021年3月20日 已读
译者不容易,纠正了原作者不少错。伊莎贝拉女王在逆境中登基,为基督教续命,支持新大陆探索,建立异端裁判所,同时还牢牢掌控自己那不安分野心勃勃做事没底线的丈夫。作为对那段历史不了解的人,看得挺津津有味。
传记 历史 女性 甲骨文
一生的旅程 豆瓣
The Ride of a Lifetime: Lessons Learned from 15 Years as CEO of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8.3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艾格 / [美] 乔尔·洛弗尔 译者: 靳婷婷 文汇出版社 2020 - 5
作为迪士尼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格在书中回顾了自己45年的职业生涯,分享了《复仇者联盟》《星球大战》《黑豹》等超级IP的诞生过程,记录了他与乔布斯惺惺相惜的深厚友谊,分析了并购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以及二十一世纪福克斯的前因后果。
2005年,内忧外患中的迪士尼面临着被出售的风险,艾格在一片争议声中赴任,将迪士尼的未来之路聚焦为三个方向:打造高质量品牌内容;拥抱科技;着眼全球。他邀请乔布斯加入董事会,招募创意天才拉塞特、技术专家卡特姆拯救迪士尼动画,深耕漫威宇宙,续写《星球大战》科幻史诗,全程参与创建上海迪士尼乐园,成功推出流媒体Disney+ ,让迪士尼的快乐魔法遍布全世界每个角落。
2021年3月8日 已读
(买椟还珠的读后感)此君精力旺盛,长年坚持四点半起床。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董事会当天,他四点起床去参加几个月前定好铁人三项,骑了三十公里自行车,然后回家洗澡换衣与董事会面谈,有被震撼到……
传记 商业 迪士尼 领导力
百战归来认此身 豆瓣
作者: 曾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3
本书以自传形式表现了革命家曾志同志不平凡的一生。是一本对人生、对智慧有很强启迪性,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一本书。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第一线接触了许多当时的重要人物,提供了许多大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全书生动地描绘了在特殊年代里,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考验、生活的真实和残酷、革命者的意志,作为女人的情怀、一个女人承担起各种我们现在不可想象的重担、所经历的不凡的人生。
2020年12月14日 已读
非常真诚的自传,因真实而好看。看完对两句话有了更深认识: 1,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2, 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传记 回忆录 女性 曾志
爱尔兰人 (2019)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The Irishman
8.6 (1092 个评分)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演员: 罗伯特·德尼罗 / 阿尔·帕西诺
其它标题: The Irishman / 爱尔兰杀手(港)
《爱尔兰人》为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传奇巨制,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主演。通过二战老兵弗兰克·希兰的视角,讲述了战后美国有组织犯罪的故事。弗兰克·希兰是一名骗子和杀手,曾经在 20 世纪最恶名昭彰的人物身边工作。该电影跨越数十年,记录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即传奇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失踪案,以宏大的故事之旅,展现有组织犯罪的隐秘通道:其内部运作、仇敌以及与主流政治的瓜葛。
2020年7月8日 看过
挺好看,返老还童技术威武,几个主演壮年体态有点怪,啥时候进化到连体态都能逆龄,这个技术就真完善了。零碎感想&疑问:比起196X,现在这点风浪算个P啊!黑帮后浪哪去了?都没见出来抢班夺权。Frank去刺杀Jimmy前,Russel为什么要他交出墨镜?
传记 剧情 历史 美国 黑帮
Educated 豆瓣
8.7 (86 个评分) 作者: Tara Westover Random House 2018 - 2
Educated is an account of the struggle for self-invention. It is a tale of fierce family loyalty, and of the grief that comes from severing one’s closest ties. With the acute insight that distinguishes all great writers, Westover has crafted a universal coming-of-age story that gets to the heart of what an education is and what it offers: the perspective to see one’s life through new eyes, and the will to change it.
2019年2月17日 已读
Tara的父母就算是在中国也够格在”父母皆祸害”组里占有一席之地,不让子女去公立学校,不信政府不信医生相信世界末日自己是天选之人,雪上加霜的是家里还有个暴力倾向严重的哥哥。囧之女神讲过意识到父母是混蛋是件挺痛苦的事情(大意),具体到Tara身上,她的前十七年生命牢牢和父母绑在一起,基本上没同学没朋友,父母兄姐构成全部世界,和家庭的联系紧密度远超普通人,然而从她开始”to see and experience more truths than those given to me by my father, and to use those truths to construct my own mind”, 就注定要和家庭或主动或被动的割裂,一直到结尾我觉得Tara还没完全从割裂痛苦中出来。
人文社科 传记 成长 英文原版
至暗时刻 (2017)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arkest Hour
8.3 (1284 个评分) 导演: 乔·赖特 演员: 加里·奥德曼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其它标题: Darkest Hour / 黑暗对峙(港)
影片讲述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作为首相期间面临的最重要的审判:是向纳粹妥协做俘虏,还是团结人民群起反抗?丘吉尔将集结整个国家为自由奋战,试图改变世界历史进程,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Shoe Dog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Phil Knight Scribner 2016 - 4
In this candid and riveting memoir,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Nike founder and CEO Phil Knight shar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s early days as an intrepid start-up and its evolution int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conic, game-changing, and profitable brands.
In 1962, fresh out of business school, Phil Knight borrowed $50 from his father and created a company with a simple mission: import high-quality, low-cost athletic shoes from Japan. Selling the shoes from the trunk of his lime green Plymouth Valiant, Knight grossed $8,000 his first year. Today, Nike’s annual sales top $30 billion. In an age of startups, Nike is the ne plus ultra of all startups, and the swoosh has become a revolutionary, globe-spanning icon, one of the most ubiquitous and recognizable symbols in the world today.
But Knight, the man behind the swoosh, has always remained a mystery. Now,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memoir that is candid, humble, gutsy, and wry, he tells his story, beginning with his crossroads moment. At 24, after backpacking around the world, he decided to take the unconventional path,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a business that would be dynamic, different.
Knight details the many risks and daunting setbacks that stood between him and his dream—along with his early triumphs. Above all, he recalls the form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his first partners and employees, a ragtag group of misfits and seekers who became a tight-knit band of brothers. Together, harnessing the transcendent power of a shared mission, and a deep belief in the spirit of sport, they built a brand that changed everything.
2017年2月10日 已读
有趣且诚实:Luck plays a big role. Hard work is critical, a good team is essential, brains and determination ave invaluable, but luck may decide the outcome. 不知道我是不是唯一一个关注Fujimoto, Phil从Onitsuka收买的间谍, 在东窗事发后下场如何的人...
人物传记 传记 商业 英文原版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豆瓣 Goodreads
8.7 (30 个评分) 作者: Paul Kalanithi Random House 2016 - 1
For readers of Atul Gawande, Andrew Solomon, and Anne Lamott, a profoundly moving, exquisitely observed memoir by a young neurosurgeon faced with a terminal cancer diagnosis who attemp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makes a life worth living?
At the age of thirty-six, on the verge of completing a decade’s worth of training as a neurosurgeon, Paul Kalanithi was diagnosed with stage IV lung cancer. One day he was a doctor treating the dying, and the next he was a patient struggling to live. And just like that, the future he and his wife had imagined evaporated.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chronicles Kalanithi’s transformation from a naïve medical student “possessed,” as he wrote, “by the question of what, given that all organisms die, makes a virtuous and meaningful life” into a neurosurgeon at Stanford working in the brain, the most critical place for human identity, and finally into a patient and new father confronting his own mortality.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in the face of death? What do you do when the future, no longer a ladder toward your goals in life, flattens out into a perpetual pres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have a child, to nurture a new life as another fades away?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Kalanithi wrestles with in this profoundly moving, exquisitely observed memoir.
Paul Kalanithi died in March 2015, while working on this book, yet his words live on as a guide and a gift to us all. “I began to realize that coming face to face with my own mortality, in a sense, had changed nothing and everything,” he wrote. “Seven words from Samuel Beckett began to repeat in my head: ‘I can’t go on. I’ll go on.’”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is an unforgettable, life-affirming reflection on the challenge of facing death 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from a brilliant writer who became both.
2016年12月28日 已读
歪个楼,在豆瓣标记已读的时候发现中文版已经出来了,真够快的... 以我的生活经验,还真是蛮难想象有单位愿意提供优厚的领导性工作岗位,给一个最乐观生存期不超过10年的人,还为他就医大开方便之门。
English 人生 传记 医学
厨室机密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东尼·伯尔顿 译者: 傅志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经过28年的放浪形骸之后,身兼大厨和小说家双重身份的安东尼·伯尔顿决定把他的故事和盘托出。从他在Gironde第一次吃牡蛎,到他在普罗温斯城的一个低级嘈杂的餐馆里当地位低下的洗碗工;从洛克菲勒大厦顶层彩虹会所的厨房到纽约东区的毒品地;从东京到巴黎,再回到纽约,伯尔顿厨房里的故事既出乎意料又充满激情,既滑稽可笑又令人震惊。
2015年2月1日 已读
本来以为是类似厨房里的人类学家那种科普书,实际上是本传记,把厨房描述的跟海盗窝似的无法无天生机勃勃。作者推荐了三种刀具:环球钒钢刀具,F.DICK offset锯齿刀,mandolin切片刀,除了中间的F.DICK还能找到牌子,其他两种找都找不到。
传记 厨师 文化 烹饪 生活
渴望生活 豆瓣
Lust for Life
8.6 (5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文·斯通 译者: 常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4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欧文·斯通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2014年1月15日 已读
不太喜欢传记小说这种形式,传纪应该是提供事实供我来解读判断想象重构,但小说已经是作者消化过的东西,既不能让我相信它的客观性又不能像对待一本单纯小说那样随之起舞,倒不如像《月亮和六便士》以高更为原型的虚构小说我接受起来更无障碍。PS. 梵高的殉道者形象塑造的很动人。
传记 梵高 艺术
林肯 (201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Lincoln
8.0 (235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 丹尼尔·戴-刘易斯 / 莎莉·菲尔德
其它标题: Lincoln / リンカーン
1865年,持续四年的美国内战进入了尾声,亚伯拉罕·林肯总统(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Lewis 饰)也迎来了他的第二个任期。在生命和任期的最后四个月,林肯一直在致力于一场比内战还艰苦的战役:推动宪法第13修正案在国会的通过。该法案将从法理上永久废除奴隶制在美国的存在。然而修正案提出的时机异常糟糕:废奴思想缺少人民的响应;国会为保守势力把持;支持废奴的激进派也不满林肯的作风。当分裂出去的南部州表达了重回谈判桌和终结内战的意愿后,林肯发现他面临一个两难的痛苦决定:是获得妥协的和平,还是坚守内心的道德?是结束奴隶制,还是结束战争?
城市广场 (2009) 维基数据 IMDb TMDB 豆瓣 Min reol
Ágora
8.1 (111 个评分) 导演: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 演员: 蕾切尔·薇兹 / 麦克思·明格拉
其它标题: Ágora / 风暴佳人(台)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在亚历山大港,多神教的智者希帕提娅(蕾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为弟子们授课。奥利斯蒂斯(奥斯卡·伊撒克 Oscar Isaac 饰)对她频频示爱,甚至在剧院大胆表白;奴隶达乌斯(麦克思·明格拉 Max Minghella 饰)也对她颇有好感,但因身份卑微无法启口。与此同时,基督教徒宣扬的自由,让达乌斯的信仰开始动摇,此举令他遭受鞭刑,是希帕提娅为他疗伤,抚慰了他的心灵。时局动荡,在多神教的挑动下发生暴乱,基督教转而取得优势,双方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对峙。后来,接到了罗马统治者的号令,让多神教撤出图书馆,允许基督教徒进入,于是一场残酷的浩劫开始了……
本片为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片,取景地为马耳他的里卡所里堡,这里曾是《角斗士》和《特洛伊》拍摄地。希帕提娅原定由妮可·基德曼出演,但因其在《黄金罗盘》中饰演反派,遭到基督教徒反感,因此换角。
说吧,记忆 豆瓣
Speak, Memory: An Autobiography Revisited
8.7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王家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一组相互间有系统联系的个人回忆文集,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从1903年8月到1940年5月),是纳博科夫本人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非常奇特而优秀的一本。它的语言带着一种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学一般的精确——以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纹,并将之描绘下来的那种精确,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感受。记忆和对往昔的回顾往往主宰着纳博科夫的小说,故而这本自传正是解读他的小说的绝好密码,因为回忆本身即是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隐蔽的桥梁,作家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纳博科夫忠实读者的必读书,为深入解读《洛丽塔》、《微暗的火》、《防守》和《玛丽》等纳博科夫重要小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怎么说呢,看的时候不觉得厌倦,可是看完也没啥回想的
传记 纳博科夫 自传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2 (168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2011年8月12日 已读
我觉得她的初恋情人张大飞非常非常不靠谱,用张大飞本人的话说是“拿不起也放不下”,一边说着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牺牲在战场,不能害齐邦媛,一边偷偷结婚(这时候就不怕害了老婆了么)。这也就罢了,还不敢告诉齐邦媛,只是默默断了通信当鸵鸟。直到他死,齐邦媛才知道使君有妇,这不是典型的遇人不淑是什么?为毛这么多人还觉得张大飞深情如许...
传记 历史 台湾 回忆录 齐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