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
教養的迷思 豆瓣
作者: 茱蒂.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洪蘭 商周出版 2000 - 6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這問題一般人都會不加思索的說, 會呀, 真的是如此嗎? 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說一個人出了問題, 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 是真的嗎? 這些說法有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還是只是假說臆測, 或是個案觀察後研究者自己的推論?
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 作者以科學的研究態度, 將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拆開來看它的基本假設成不成立, 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因為別人都相信便不去檢驗這個假設成不成立.
這是本非常精采的書, 博徵旁引, 作者舉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 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 也讓我們看到, 同一個現象, 理論不同時會有這麼不同的解釋. 如譯者( 洪蘭教授, 陽明大學認知科學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會科學的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 很少去考慮基因的角色. 因該先把基因遺傳的因素分離出來再去看環境教養的影響才有意義. 而且過去大多數教養假設的研究沒有分辨直接和間接的遺傳效應, ( 直接遺傳效應指身高, 體重, 外貌, 先天氣質…; 而間接的遺傳效應: 如外貌美麗的孩子較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愛, 朋友的羨慕…; 而膽怯的孩子較容易引起母親的保護, 手足的調侃, 同儕的捉弄…. 等不同的效應). 直接與間接兩種基因遺傳因素會同時並加重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 從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社會研究架構的問題, 當研究的結果分析出現正向相關時, 研究者很容易以既有的理念架構過度推論其因果關係. 而且當研究結果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相同者較容易受到重視, 也容易出版; 但更多指出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孩的人格形成無明顯相關時, 這種與既定觀念不同的研究結果就容易被忽略(即使其研究樣本更大, 研究方法更精確).
在我們生活週遭很常見的: 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 並沒有比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更相似. 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說著原來自己本國的語言, 而他們小孩如果在12歲以前就跟著移民, 可以發現他們的語言, 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國家的小孩一樣, 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他的小孩和同齡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撫養長大, 雖然同時以人類的方式教養他們, 結果發現是她的小孩越來越像黑猩猩的行為, 而提早將黑猩猩送回動物園( 因為與人類同齡的黑猩猩在智力發展速度上較人類的小孩快, 所以有帶領作用). 作者指出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 因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 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孩. 在孩子的社會化分類中基本上大人與孩子是屬於不同分類的, 孩子會依照社會團體中他們認為像他們的人( 同儕 )來修正他們的行為. 作者認為小學期間是孩子開始社會化, 人格發生永久改變的關鍵期, 他們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團體的文化對他們有深遠的影響.
一百年前並沒有教養的假設, 以前的父母並沒有像現在的父母在教養假設下小心翼翼地呵護教養小孩, 而多半是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成長, 能說以前的人人格就較不健全嗎? 而給小孩子安排一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同儕環境, 也不能確保她的同儕團體影響確保就是好的, 她的外貌, 天生性格等種種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都會影響他在同儕環境中的社會化過程. 就像作者說雖然她已經很努力了, 卻也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兩個小孩這麼不同; 所以生命自有其歷程, 輕輕鬆鬆愉快地養育小孩就好了.
在波士頓閱讀這本書更加有感觸, 可以看到唐人街中年以上的中國移民說話腔調, 及生活方式仍是一貫的中國人文化. 但出了唐人街, 卻可以看到一口流利英文, 舉止行為和美國青少年無異的第二代移民. 父母教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否真是一種迷思?
2015年8月5日 已读
本来想看本宣传“你严格遵循专家建议耐心细致努力育儿然而这一切并无卵用”的书放松一下,看完后新得了“儿童成长最重要可控影响因素在于(非家庭)成长环境所以不来个高大上学区房吗”焦虑症。
儿童教育 心理 心理学 成长 教育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豆瓣
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 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
8.2 (8 个评分) 作者: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 译者: 卞娜娜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三省其身,教学更育人,他结合理论创新了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设立的“终身阅读”,“生活中的数学”、“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质的教学成绩,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是雷夫老师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雷夫老师的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2015年8月1日 已读
以我的学习经验判断,这本书提供的教育方法应该很有效,适合小学阶段开始实践,决定把这本书留在kindle里,明后年再看一遍。
儿童教育 心理学 教育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安妮鲜花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 5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全心奉献给:为孩子要不要上英语班而困惑的家长、为上了英语班没有提高而心急的家长、为找不到孩子英语启蒙路线而发愁的家长、以及所有关注中国儿童英语教育的老师和专业人士们!
安妮是一个爱笑的8岁小女孩。自出生以来跟随父母往返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从学前班(Kindergarten)开始到二年级结束,一直在温哥华接受教育。
安妮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安妮的爸爸妈妈零距离感受了北美幼儿英语启蒙的教学方法和成果。他们惊奇地发现:从26个字母开始,我们的英语教学方式就有缺失——缺失的不仅仅是语音,还缺失了体系。孤立的单词、句型、语法,没有有效体系的支撑,是不可能形成综合英语能力的。今天的幼儿英语启蒙,如果继续延续过去的老路,那么延续的必将是新一代的哑巴英语、语法英语、翻译英语。
意识到这一点,安妮的爸爸妈妈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分享,所以开始在新浪博客上进行记录。博文陆续发表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博友纷纷对博文内容发表意见及看法,原来,这些国家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加拿大孩子学习英语的理念和方法非常一致。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就是将博客文章体系化之后的成果。书中以安妮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为主线,以安妮学校教育采用的自然拼读法为基本线索,通过对第一手英语教学资料的解析,将国外英语启蒙的次序、体系全面系统地展现出来。对照这一体系和次序,原来一些孤立的问题变得立体起来,中式英语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也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国外孩子学英语和中国孩子不一样,那套东西再好也不适合中国孩子。但是,《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把国外的英语启蒙体系和国内孩子的实际结合起来,为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中国孩子的英语启蒙画出了完整的路线图。
语言是有规律的,儿童成长也是有规律的。尊重语言学以及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用母语的方式,用中文学习的模式来思考和解决英语启蒙中的问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原汁原味素材的输入,从听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对应能力两个基本点入手,建造第二母语的游泳池。而这个游泳池的关键,是科学体系的建立。有了这样的体系,孩子最终获得的将是活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出版前半年多的时间里,作者全家已经从加拿大回到了中国。安妮的弟弟小宝也在国内继续着他的英语启蒙路。这段时间内,国内几千名为孩子英语学习而困惑的妈妈们得到了作者的具体指导,北美英语启蒙的科学方法和国内孩子具体实际接轨这一问题取得了非常实质性的进展。针对这些妈妈们的问题解答在书中也有详细地分析和记录。
希望作者朴实的记录、科学的分析,能够引起大家对儿童英语学习更深层次的思考。英语启蒙,不仅仅要考虑孩子会了多少单词、多少句型,更要考量的,是体系的完整和方法的科学,最终实现综合英语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相信《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能为那些困惑的家长和英语专业人士打开一扇窗,共同为儿童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海报:
2014年12月13日 已读
对推广个人经验的书一直很有戒心,不过这本主要是介绍Phonics,强调小孩子主要是培养兴趣和语感,不要追求认了多少单词,总体感觉还好
儿童教育 学习 教育 英语
教出乐观的孩子 豆瓣
作者: [美国] 马丁·塞利格曼 译者: 洪莉 万卷出版公司
我们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我们要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如要教养出一个乐观的孩子,你得改变自己的悲观,你也可以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孩子征服的经验,你更可以直接教导孩子学习乐观的技巧。
2014年9月17日 已读
作者把抑郁症高发归因于以“感觉满意”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总体三星半吧,我觉得人骨子里自带盲目乐观,要不也不会那么多买彩票抽烟喝酒闯红灯不运动的,所以乐观真不是什么特别珍贵的属性。
儿童 儿童教育 心理学
游戏力 豆瓣
Playful Parenting
作者: [美]劳伦斯·科恩(Lawrence J. Cohen, Ph.D.) 译者: 李岩 军事谊文出版社 2011 - 5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书中深刻的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的幽默与亲和。最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豆瓣
作者: 阿黛尔·法伯 / 伊莱恩·玛兹丽施 译者: 霍雨佳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4
《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独创性的采用小说形式,主人公是一位经常遇到问题的年轻教师,她与同事以及父母志愿者一起,通过不断的探寻和讨论,努力寻找到一种与学生沟通的更有效的方法。独一无二的沟通技巧、实用的对话场景和令人一目了然的卡通漫画,让老师和家长很快便能领会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比如,第一章讨论了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作者认为,我们想要让孩子行为正确,首先必须接受他们的感受。卡通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许多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方式,同时也给出了会让孩子有令人满意回应的新方法。那些错误的说话方式竟然是我们大多数家长与老师经常都在使用的,而推荐的新方法往往都既实用又灵验,让家长和老师忍不住立刻仿效。《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的突破和创新之处在于,在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热爱学习方面,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孩子乐于接受家长和老师对他们施加的影响。
点击链接进入: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如何说 孩子才肯学》
《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2014年9月15日 已读
和那本如何说孩子才肯听一个系列,不过是从老师角度讲的。读这本书是个误会,本来是想看有没有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技巧,但是讲的还是沟通。
儿童 儿童教育 心理学 教育 沟通
美感是最好的家教 豆瓣
作者: 山本美芽 译者: 詹慕如 湛庐文化策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凝聚几百位杰出教育人士的成功经验
日本著名音乐家、教育家的育儿心得
让孩子的天赋自由翱翔、让孩子的好品味水到渠成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如何提升孩子阅读、算数、英文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人类的天赋,该如何发挥到最极致?”
不管在什么领域,要成为一流的人,就必须从基础做起。但是建构好基础之后,左右未来发展的也许并不是大量的知识、技术,而是创意发想的力量。
那么,创意发想力量的根源又从何而来呢?通过许多音乐家、教育家的谈话,力量的根源就在于敏锐的五感和卓越的感知。“改变一下这里,会怎么样呢?”要产生这种创意,就必须先感受到对象的颜色、形状、声音、材料的微妙差异。
本书的作者,日本著名音乐家、教育家,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通过采访数百位日本教育界人士,并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为父母们提供了培养孩子美感的最佳途径。在书中,作者告诉父母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倾听风声雨声,妈妈的发型服饰、语音语速都可以塑造孩子的美感。美感和好品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2014年4月9日 已读
凌晨四点被可可搞醒后再也睡不着,爬起来看书。非常喜欢这个名字——美感是最好的家教,一向认为现在煞笔横行都是审美教育没跟上的缘故。至于内容,很日式家常。
儿童教育 教育 日本
从出生到3岁 豆瓣
作者: [美]伯顿·L·怀特((Burton L.White) 译者: 宋苗 京华出版社 2007 - 2
世界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哈佛大学“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迄今为止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儿童早期发展指南。根据英文版第20周年纪念版翻译。
本书第一版问世于1975年,一经出版,就立即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伯顿·L·怀特基于自己37年的观察和研究,在这本详细的指导手册中描述0-3岁婴幼儿在每个月的心理、生理、社会能力和情感发展,为数千万名家长提供了支持和指导。现在,这本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的著作包含了关于养育的最准确的信息和建议。对于任何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容错过的。
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的素质问题更加重要,而一个孩子出生后头3年的经历对于其基本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本书是惟一一本完全基于对家庭上的婴幼儿及其父母的直接研究而写成的,也是唯一一本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经典。本书将0-3岁分为7个阶段,对婴幼儿每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和父母该怎样做以及不应该做什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2013年1月28日 已读
买晚了!要是早点买,不说别的,至少玩具购买上能少走多少弯路啊
儿童教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