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豆瓣 Goodreads
8.7 (30 个评分) 作者: Paul Kalanithi Random House 2016 - 1
For readers of Atul Gawande, Andrew Solomon, and Anne Lamott, a profoundly moving, exquisitely observed memoir by a young neurosurgeon faced with a terminal cancer diagnosis who attemp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makes a life worth living?
At the age of thirty-six, on the verge of completing a decade’s worth of training as a neurosurgeon, Paul Kalanithi was diagnosed with stage IV lung cancer. One day he was a doctor treating the dying, and the next he was a patient struggling to live. And just like that, the future he and his wife had imagined evaporated.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chronicles Kalanithi’s transformation from a naïve medical student “possessed,” as he wrote, “by the question of what, given that all organisms die, makes a virtuous and meaningful life” into a neurosurgeon at Stanford working in the brain, the most critical place for human identity, and finally into a patient and new father confronting his own mortality.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in the face of death? What do you do when the future, no longer a ladder toward your goals in life, flattens out into a perpetual pres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have a child, to nurture a new life as another fades away?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Kalanithi wrestles with in this profoundly moving, exquisitely observed memoir.
Paul Kalanithi died in March 2015, while working on this book, yet his words live on as a guide and a gift to us all. “I began to realize that coming face to face with my own mortality, in a sense, had changed nothing and everything,” he wrote. “Seven words from Samuel Beckett began to repeat in my head: ‘I can’t go on. I’ll go on.’”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is an unforgettable, life-affirming reflection on the challenge of facing death 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from a brilliant writer who became both.
2016年12月28日 已读
歪个楼,在豆瓣标记已读的时候发现中文版已经出来了,真够快的... 以我的生活经验,还真是蛮难想象有单位愿意提供优厚的领导性工作岗位,给一个最乐观生存期不超过10年的人,还为他就医大开方便之门。
English 人生 传记 医学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疾病改变历史 豆瓣
作者: (英)卡特赖特 译者: 陈仲丹 / 周晓政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 2
自古以来,饥荒、瘟疫和战争就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其中瘟疫为害尤甚。本书内容有趣,涉及面广,探讨了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作者利用鲜为人知的史料,展现了疾病对文明、军队以及历史上著名领袖人物的侵害,说明最有权势的个人和强大的国家也可能或已经因疾病的致命打击而衰弱。
古典时代,瘟疫耗尽了雅典和罗马的活力。14世纪,黑死病蹂躏了欧洲,促使教会内部异端教派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终结;性病可能导致了亨利八世没有男性继承人,而这对英国的安全至关重要——甚至对欧洲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巨大;性病还使俄国沙是伊凡四世患上了可怕的精神病,并使其成为暴虐的沙皇制度的始作涌者。在墨西哥,天花是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人的盟友;在俄罗斯,斑疹伤寒帮助俄国人打败了拿破全大军。维多利亚女王无意中将血友病传给了她的后代,然后让尼古拉和亚历山德拉推一的儿子得病——个人的悲剧意导致俄罗斯君主制度垮台。
每个时代人们对讨体质和精神病患的手段都有进步,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要面对许多新的疾病的威胁——比如艾滋病。展望未来,作者探讨了各种可能袭扰我们当代文明的疾病——其中许多是先进技术的副产品;作者警告世人——与任何时代一样,对许多广泛流行的疾病,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仍然捉襟见肘。
这本新版经典医学文在原版基础上将内容予以更新,增加了大量插图,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是一本反映疾病与人类历史之相互关系的极有价值的图书。
2014年2月21日 已读
角度比较有趣,探讨疾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和人类公共卫生系统的发展,有些地方阐释过度,但还算开拓思路。耶稣的神迹大多数与医疗有关,贞德能看到圣徒是因为美尼尔氏综合症,亨利八世后期的冷酷无情可能是因为梅毒
医学 历史 社会学 科普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 豆瓣
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7.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罗琦 译者: 王祖哲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 7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笑而滑稽”似乎不可能,但玛丽·罗琦做到了。
本书将向你讲述人类死后继续在历史上留下的点点滴滴,他们生前的所作所为都已湮没淡忘,但他们死后的贡献通过书籍诉说着他们的不朽。尽管有时显得那么怪异,令人惊奇,但总会激发你强烈的兴趣。从医学解剖的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严谨、从暴露隐私到尊重隐私,系统介绍了人类医学所走过的这段历程。科学幽默作家罗琦女士用并不悬疑、造作,但却出奇冷静、科学、严谨的话语,讲述了一个个尸体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获得过如下荣耀——
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科学星期五”“2003年最佳书籍”
《洛杉矶纪事报》“2003年最佳书籍”
《娱乐周刊》“2003年最佳书籍”
《拉斯维加斯信使报》“2003年最佳书籍”
《西雅图时报》“2003年最佳书籍”
《圣荷西信使报》2003年50本最佳书籍
亚马逊网站2003年编辑推荐书籍
入选巴诺书店 “发现新的大作家项目”
入选博多书店文学选集
获得2003年博多书店原声文学奖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Stiff: 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得到过的媒体赞誉——
“权威作家罗琦,无尽的好奇,捧腹的诙谐。她的研究一丝不苟,笔法迷人。”
——亚当·伍格,《西雅图时报》
“这本离奇而有趣的读物,为生与死,为医务人员,提供独到的看法。掩卷之际,你会赏识人类尸体的奇妙。”
——塔拉·帕克-波普,《华尔街日报》
“对于一本写尸体的书而言,‘嬉闹而滑稽’似乎不可能。然而,罗琦能做几乎不可能之事;她写的这本书,充满敬意,又帮助读者增长见闻,同时率性而发,富有机趣。”
——《出版家周刊》,星级评论
“你不会忽视这本书。每个细节都引人入胜。罗琦娓娓道来,读者不能释卷。”
——亨利·基瑟,《芝加哥太阳报》
“笔调活泼,出人预料。”
——马克·罗左,《纽约人》
“作者机智的措辞,为对人类尸体的研究,为尸体在研究中的作用,灌注了新的活力。为社会贡献某种好东西,到死也是不晚的。”
——克里西·波斯科,《每日新闻》
“玛丽·罗琦是一个濒危物种:一位具有幽默感的科学作家。她竟然能使可怕之事听起来有趣,却又不触犯死神的尊严。”
——布莱恩·理查德·博伊兰,《丹佛邮报》
“赏心悦目……这是一本奇妙的读物。”
——蒂姆·瑞德蒙德,《旧金山海湾卫报》
“罗琦的笔法轻松,把病理学史的那些怪异的插曲写得出神入化。死亡或许会笑到最后,但罗琦能在恐怖之中嬉戏。”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对无生命之躯体,罗琦采取迈克尔·摩尔的方法,以别具人情的方式接近尸体处理业。她把幽默的趣闻和历史上的掌故联系起来。”
——托尼·麦克米纳敏,《格言》
“罗琦的笔法,宛如与你促膝长谈,面对绞刑架也笑得出来,把书写得生气盎然。”
——亚历克斯·阿布拉莫维奇,《人民》
“罗琦似乎故意帮助我们(和她自己)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说,起码是要使一个人自己的死有意义。”
——斯蒂夫·菲特,《芝加哥论坛报》
“罗琦的笔触,亦庄亦谐,游刃有余,却不煽情。她讲述尸体的那些超人之举,笔法清晰而泼辣,她使我们相信,人不免一死,但死也有趣。”
——艾丽卡·博内特,《陌生人》
“探索的决心,关注的眼睛,以及讨人喜欢的幽默感,作者玛丽·罗琦写了一本与尸体的历史和尸体在目前的用处的书。”
——黛博拉·拉芙,《理查蒙德时报快讯》
“《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只要你翻开它,你就欲罢不能。”
——威廉·温克,《威斯康辛州杂志》
“罗琦写了一本奇异而有趣的书,她的研究感人而充满敬意。她勇敢地踏进了我们不想进入的领域。”
——南希·苏摩尔斯,《坦帕论坛报》
“玛丽·罗琦的书确实有趣,肯定会成为一本经典读物。”
——唐纳德·科林斯,《论坛评论》,匹兹堡
“罗琦的风格非常温暖,她对令人啼笑皆非的异常细节明察秋毫。死尸从来不像在她的书里这么有趣。”
——迈克尔·杰夫,《快报》,圣安东尼奥
“古怪、阴暗,相当机智。该书把死亡描绘得滑稽可笑、别有情趣,而且还奇怪地引人入胜。”
——苏珊·奥瑞安,《兰花贼》作者
“引人入胜,滑稽可笑;敏于观察,探索幽微,玛丽·罗琦的《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是一本重要读物,记录对处理尸体的方式——不假文饰。这项研究令人羡慕,逸闻趣事选择审慎,文笔生动活泼。”
——卡勒博·卡尔,《精神病学家》的作者
“玛丽·罗琦证明了我们许多人早就疑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真正的迷人之处,只在你死了的时候才开始。我特别欣赏关于头移植、木乃伊黑市以及如何说清楚你确实死了的那些部分。”
——乔·昆南,《天啊:一个愤世者对圣徒地位的短命探索》的作者
“玛丽·罗琦是本世纪最令人捧腹的科学作家。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假意的奉承(甚至挖苦),那么该书的每一页都有相反的证据。《人类尸体的奇异生活》告诉我们尸体在哪里,尸体有何用,以及尸体必须讲的那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该书能够在尸体那里发现幽默,而不触犯其尊严。死尸万岁。”
——博克哈德·比尔格,《忽悠傻瓜》作者
病者生存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沙伦·莫勒姆 译者: 邵毓敏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10
《病者生存》告诉我们:糖尿病是人类挺过冰河期的秘密武器吗?日光浴真能降低胆固醇吗?母亲在怀孕初期吃垃圾食品,婴儿更容易出现肥胖症吗?这些问题你也许想都不曾想过,甚至一些医学研究者也可能不会关注。但是作者却对这些 “琐事”刨根问底,找到的答案不仅让我们目瞪口呆,还让我们对于现代医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结合当今最先进的医学研究,解答了潜藏在无数疾病背后的谜团。他发现许多疾病都存在于人类的遗传密码中,由此他提出了最大的谜团。
2011年12月8日 已读
很不错的科普书。遗憾的是,也许是篇幅缘故,很多实验没有详细说明设计过程和出处,只给出了结论,我的疑心病又比较大,未免打个问号
医学 科普 美国 进化
医学史 豆瓣
作者: [美]洛伊斯·N.玛格纳 译者: 刘学礼 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
序言
第一章 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
第四章 希腊-罗马医学
第五章 中世纪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
第八章 欧洲医学的美国化
第九章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第十章 医学非主流文化:非正统医学与选择医院
第十一章 妇女和医学
第十二章 外科的艺术和科学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
第十四章 诊断与治疗
索引
2011年7月31日 已读
经常上网的同学大概都听过“常凯申”的笑话,这本医学史也不遑多让。请看这中西兼并的翻译:“针次术的秘诀据说是由女神Scarlet和White传授给黄帝的”(我猜是指玄女和素女,不过这两不是教房中术的么?)再看这句话“...判断胎儿的性别,这种做法的正确率好歹总有55%”,原文是fifty-fifty,默..._x000d_
抛开翻译不提,书本身还是蛮有意思的,从原始医学到最新的基因组都有简明介绍。和各种科学一样,医学的发展也充满了歧路,多少现在看来已经是常识的东西,当初被认为是奇谈怪论;而当时的常识,现在又被认为是荒诞不经的。_x000d_
之所以给2星,实在是翻译太坑爹了,我毫无把握看到的文字是否是作者想表达的。
医学 历史 文化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