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古典历程 豆瓣
5.2 (5 个评分) ensigncultur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7月1日 出版发行: 吉林音像出版社,厦门标旗文化
这套《古典历程:西方古典音乐史》包含10张CD和一本厚达195页的中英对照全彩说明书,是一套有声的古典音乐鉴赏指南,以音乐随着时代演进的不断发展沿革为线索,以音乐和文字相结合、相印证的方式,精心编排138首经典名曲、总时长达12小时的音乐,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说和大量珍贵图片,全面介绍西方古典音乐1400年的历史,音、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古典音乐爱好者、音乐院校学生、琴童及其家长了解、欣赏和学习古典音乐必备的有声“音乐辞典”,也是学校、图书馆的收藏必需。
近200页的中英文说明书本身可以当作简明音乐史来阅读;与之对应的10CD,包含从中世纪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经由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等不同阶段,直到各个风格、流派的现代音乐,对西方古典音乐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介绍。选曲和编排本身也是一种再创作,编者为此下了不少功夫,音乐的选择具有历史代表性,而作品排序自然流畅,尽力规避风格差异过大的前后相连。
对于爱乐初哥,横跨整个音乐史的图文音乐合集便于快速领会古典音乐迷人魅力之所在。
对于资深爱乐人,这套CD可以当作不错的索引概要。
对于初妈初爸,早期音乐用来胎教、巴洛克和古典时期音乐用来提升智力,非常适合。
对于驾驶者,一般的汽车音乐,重金属和迪厅音乐太多了,这套CD里优美的旋律可以使心灵在交通堵塞时远离烦躁。
音乐史与音乐美学权威、《西方音乐通史》主编、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于润洋教授 推荐
2011年8月22日 想听 Mark一下,等小白鼠评测。上次买的那个超级详细注释版红楼梦亏大了
Classical 古典 音乐
Island 豆瓣
8.6 (29 个评分) Dingk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3月30日 出版发行: 摩登天空
丁可无疑是一个纯粹的人。与别的艺人不同,他始终对某些别人早已熟视无睹的事物保持着坚定的排斥,有时宁可放弃也不愿意去做。他与这个圈子的关系是微妙的,也许往前一步,他就有可能成为某种宠爱的艺术家,而如果原地不动,则依旧是那个待在录音室里续写着心碎旋律的丁可。这种纠结的情绪也许便是他首张专辑《Island》背后更为深刻的意味吧。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张即将于4月份上市的专辑一直在豆瓣上被女歌迷们用附加无数问号和叹号的方式追问着,而更有心急者则悄悄把丁可的DEMO收集起来制成了虚拟的专辑放到了豆瓣上,并得到了一致的好评。的确,新古典音乐的优美构架配合如Chris Garneau般的梦呓吟唱,这样的风格在国内还未曾出现。

这张名为《Island》的专辑一共收录了丁可创作的9首单曲,记录了丁可过往岁月里情感以及生活的点滴。其中诸如"IF" "Orange"这些早已被歌迷们熟知的歌曲,经过内地顶级乐团们的精心演绎以及来自日本的录音师后期的细心“照料”,变的更加清澈,感人,似乎每一个音符上都挂满了清晨的露水,安稳且扎实。此外,在这张专辑中还收录了"Lost" "Petal"这类更为纯粹的作品,丁可在这些作品中摒弃了那些极具诱惑力的演唱,用钢琴与弦乐的对话以及乐段中的空白还原了新古典这种音乐原本的面貌,而在这条路上丁可还将走的更加遥远。

随后,专辑将会陆续登陆摩登天空在各地的销售点,而丁可也会在4月初带上他的专辑踏上专辑的巡演之路,用他忧伤、迷人的音乐在每一个陌生城市的夜晚,感动每一个陌生的你。
维瓦尔第:四季 豆瓣 豆瓣
9.6 (100 个评分) Anne-Sophie Mutter /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
《维瓦尔第:四季》本碟是德国“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与其音乐领路人欧洲指挥大帝卡拉扬早年为EMI留下的一款珍贵唱片。收录了音乐史上流行度最高的小提琴协奏曲——维瓦尔第创作的《四季》!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本人就是音乐史上一位技艺精湛的小提琴家,同时也是小提琴协奏曲这种音乐演奏形式的发明者。《四季》是他卷帙浩繁的小提琴作品中流行度与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据统计,《四季》很可能是全世界被唱片公司录制次数最多的小提琴作品!!

★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最好听的小提琴协奏曲,群众基础雄厚!!
★ 全世界最富号召力的小提琴女神穆特完美演绎!!
★ 全世界人气最旺的指挥大师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激情协奏!!
★ 唱片史上最著名的《四季》版本之一!!

穆特与卡拉扬大师于80年代录制的这款唱片在该曲目诸多版本中始终备受瞩目,演奏风格华美无比,用音符轻松描摹出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录制本唱片时的穆特正值弱冠之年,她淳朴本真的音乐演绎与此曲田园诗般的艺术意境相得益彰,为自己也为乐迷留下了一幅隽永的音乐画卷。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四季(作品8号,第1至第4首)
E大调第一协奏曲“春”
01 快板
02 广板
03 快板
G小调第二协奏曲“夏”
04 不很快的快板
05 柔板
06 急板
安妮·索菲·穆特/小提琴
维也纳爱乐乐团
赫伯特·冯·卡拉扬
F大调第三协奏曲
07 快板
08 很慢的柔板
09 快板
10 不很快的快板
11 广板
12 快板
Maria de Buenos Aires 豆瓣
Astor Piazzolla / Horacio Ferrer
发布日期 1998年9月29日 出版发行: Teldec
专辑介绍:
歌剧历史上第一部探戈歌剧!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都市赋予女孩生命,却又让她迷失在都市之中!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丽亚》是阿根廷探戈大师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 1921-1992)的唯一一部探戈歌剧,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探戈歌剧。这出歌剧剧本是由乌拉圭诗人、剧作家欧拉帝沃-费雷(Horacio Ferrer)所撰写,如同许多南美洲作家,他从小就喜欢探戈,甚至学习过手风琴,并对皮亚佐拉的作品迷恋不已。一九五五年他结识皮亚佐拉,一九六七年与朋友录制诗集《探戈跳浪漫》(Romancero canyengue),引起了皮亚佐拉的注意与赞赏,认为费雷在文字上所做的正是他在音乐上所做的事,于是皮亚佐拉提议两人合作,共同构思一出能够在音乐与诗歌的舞台上表演的歌剧。
很快地,费雷就写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丽亚》一剧,内容叙述一位在酒店及妓院度过一生的女子,贫病逝世之后在冥府徘徊,最后由一位同情她的幽灵将重生的玛丽亚带回人间。玛丽亚是神酒醉时创造出的女子,但不同于圣母玛丽亚,她被神遗忘了,没有得到神的眷顾。重生的玛丽亚是一个小女孩,既是她也不是她自己,因为「不论昨天或明天,她都已是受洗的玛丽亚」。玛丽亚融合善与恶、爱与恨,象征每一个人类的命运,使这出戏剧达到一个形而上学的层次。在这出戏中,费雷融合南美洲特有的魔幻写实及超现实主义手法,交错幻想与现实,将观众带至一个氛围特殊的世界。幕一开始是全黑的,之后也一直维持暗黑色调,场景设定在一个「不存在的沙龙」,墙壁斑驳剥落、家具歪斜受损,表现出破旧昏黄的酒馆氛围;一群人在这里饮酒、唱歌、跳舞,而不同于传统歌剧乐队都在舞台下,这出探戈歌剧的乐队在舞台布景的右后方角落,看起来就像沙龙里的乐团,成为舞台中的一景。玛丽亚就在这里舞蹈、歌唱、死亡、游荡、重生。
费雷并建议皮亚佐拉采用各种探戈作曲形式,包括传统、浪漫、歌曲、现代探戈等,除了探戈还加上华尔兹、迈隆加舞曲(Milonga)等曲式,皮亚佐拉更运用了古典音乐曲式,例如叙事曲、赋格、触技曲、奏鸣曲、咏叹调、浪漫曲、弥撒曲等等,使得整出歌剧展现出多元丰富的风格;配器上采用手风琴、弦乐、钢琴、长笛、打击乐器,音响华丽,创作出声部立体分明的效果。皮亚佐拉这出小歌剧最重要的当然首先是音乐,尤其少不了手风琴,探戈加重手风琴的表现是皮亚佐拉的特色,初期探戈并不重视。所以很有趣的,剧情中出现幽灵咒骂手风琴手,说他引诱、糟蹋、伤害了玛丽亚,使她成为堕落的天使,气愤地将手风琴摔成两半。由于这出歌剧不只是述说玛丽亚这位女人的一生,还隐喻探戈这项艺术的诞生与衰灭,所以这一幕显得反讽十足。歌剧中出现的有趣角色还包括「精神分析学家」(这可能是歌剧史第一次出现精神分析学家角色),一群精神分析学家在诙谐的军乐般的音乐背景中出现,像小丑般使用各种道具分析玛丽亚,可是仍然无法解释,没有记忆与躯体的玛丽亚的影子记忆错乱的现象。他们给她的诊断是:「一撮盐覆盖的胸膛之中,只有虚无在内部注视着,连虚无都为妳哭泣!」最后在精神分析学家的咏叹调与玛丽亚的答唱中,玛丽亚想起自己神秘的身世与预言,想起无尽灰暗的往昔,自己的出生与死亡似乎都是在神秘的力量命令之下而发生。之后幽灵便预言玛丽亚的复活。她开始孕育新生命的种子,宣称自己要生育孩子,即使没有人愿意让她生出,即使她能带给世界的只是一双「没有生命的靴子」。
探戈的历史,原来是非洲原始部落将死者埋葬时,在周围围成圆圈跳的祭祀舞蹈,所以探戈之中才会常常流溢出忧伤之情。探戈一字字源则是「丛林之神」或「雷电之神」(Jungle)。后来到了南美洲,男子在聚会中跳舞,手放在背后,其实手中藏了小刀,是为了避免敌人出其不意的袭击,最后却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男舞者对女舞者绅士般深情款款的注视。
由于皮亚佐拉认为探戈是从耳朵接收的感动,胜过肢体的舞蹈抒发,所以早期并不受传统探戈卫护者认同,直到他创作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丽亚》这出探戈歌剧,才被认为真正掌握探戈精髓,奠立了他在探戈历史上的地位。所以在费雷的剧本完成之时,他觉得非常欣喜,因为一般人都以为他只创作器乐曲,于是他就以这出歌剧证明他也能写探戈歌曲。不过由于费雷是超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极富象征意味,文本隐晦难解,即使是西班牙原文也不易懂,歌词本身又抵抗翻译,欣赏时难免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连精通西班牙文与英文的指挥家鲁道夫-沃藤,也坦承他花了三个月才能较为理解歌词的意涵。所幸故事架构单纯,音乐与舞蹈又极其吸引人,所以推出以来广受喜爱,已经成为现代非常受到欢迎的一出歌剧。
小提琴家基东-克莱曼(Gidon Kremer)向来对推广皮亚佐拉的作品不遗余力,延续对皮亚佐拉探戈音乐的狂热,当他知道这出作品时,就下定决心完成这首曲子的录音。他认为这是皮亚佐拉最为重要的一出作品,地位如同C大调《伟大》交响曲在舒伯特的作品中的重要性一般。虽然它是「小歌剧」(Operita),在形式上不能算是完全的歌剧,但仍然无损于它的杰出与创新。克莱曼邀请原剧作家费雷担任剧中的「幽灵」一角,使得剧本在诠释上有可靠的说服性。他邀来两位当代权威的探戈歌手Julia Zenko、Jairo担任独唱者,并请探戈编曲高手、俄国作曲家德西亚尼克夫(Leonid Desyatnikov)将全剧配器改编,使编制更为精简。由于合作的音乐家来自各个国家,沟通语言甚至多达八种,但是他们都同样地被音乐中强烈的情绪与张力深深吸引,玛丽亚从死亡得到重生,探戈这项艺术也得到新的形式与更为深刻的内容。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长生殿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洪昇 译者: 徐朔方 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 5
《长生殿》是洪升戏曲创作的代表作,取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诗句作为剧本题目。剧本写唐明皇宠爱贵妃杨玉环,终日与杨贵妃游宴玩乐,不理朝政,朝中大权由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把持。七月七日,杨贵妃与唐明皇在长生殿上情意绵绵,盟誓世世代代结为夫妻。不久,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争权,发兵叛乱。唐明皇带杨贵妃逃离长安,官军将杨国忠杀死,又逼唐明皇将杨贵妃缢死。安禄山叛乱平息后,唐明皇日夜思念杨贵妃。后来,道士杨通幽运用法术架起一座仙桥,让明皇飞升到月宫,与杨贵妃相会,实现了他们在长生殿上立下的“生生死死共为夫妻”的盟誓。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它一方面颂扬了唐明皇、杨贵妃的生死不渝的爱情,一方面又联系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批判了统治阶级荒淫误国、祸害人民的罪恶,抒发出国破家亡的感慨。剧本艺术表现细腻而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作者善于用优美流畅、富于诗意的唱词,来描绘人物不同景况下情绪心理的变化。如《弹词》一出中,从金钗钿盒定情弹唱到銮舆西巡,低回深郁,曲曲动人。“破不刺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这些唱词很好地把环境气氛与人物性格特征结合起来,充满诗意。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豆瓣
10.0 (9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发布日期 2002年3月1日 出版发行: 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
《G弦上的咏叹调》,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的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二、三号 豆瓣
9.2 (5 个评分) 巴赫 / Alexander Titov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上海声像出版社
巴赫
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巴赫家庭也是国际知名的音乐世家,他创作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使其成为巴洛克音乐的精华,他演奏的管风琴乐曲,就如管风琴本身那样的辉煌。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六曲) 豆瓣 豆瓣
9.8 (71 个评分) 史塔克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15日 出版发行: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所有演奏版本中,最爱还是史塔克1992年在RCA的录音。”日本乐评家武田明伦如是推荐。在1999年的“名曲名盘300”中,此录音版本更名列第5,乐评界与古典发烧友一致高度评介!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尼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并为他带来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本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史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对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史塔克在展现着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着,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Karajan Romance 豆瓣
指挥:卡拉扬 /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英国爱乐管弦乐团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出品:EMI
比才:卡门 豆瓣
9.8 (18 个评分) 范当姆
出版发行: 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
《比才:卡门》已成为音乐史上最受欢迎、演出次数最多的法国歌剧,而作曲家比才为全剧创作的多首音乐,更是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大师索尔蒂与伦敦爱乐于1975年录制的本录音,统合了男高音多明戈、女高音卡纳娃、次女高音特罗扬诺斯与男中音范·丹姆等多位出色歌唱家,再加上录音大师Wilkinson亲手掌盘,与Colin Moorfoot七六年联手在少见的Herny Wood Hall合作录音,创造出非常惊人的音响效果。不论就演译或录音等各方面来看,均无愧为无比豪华坚强的阵容。并被誉为最有魅力的卡门之一。企鹅指南三颗星,歌剧唱片百科全书(英国火蜥蜴出版)最佳推荐。
恐怕不怎么喜欢音乐的人也知道比才的《卡门》。起码听到过《卡门》的某些段落 ,“序曲”、“哈巴涅拉”、“斗牛士之歌”等等。《卡门》称得上是所有歌剧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它的音乐朗朗动听,多姿多彩,并且始终充满着活力,火热,泼辣,诱人。二重唱“花之歌”可谓一往情深,缠绵而甜美,甚至卡门唱的那些耍赖,撒野的曲调也都迷人极了。
主要演员:
Carmen——Tatiana Truyanos
Don jose——Placido Domingo
Escamillo——Jose van Dam
Micaela——Kiri Te Kanewa
镜花缘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李汝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5 - 4
《镜花缘》内容简介:武则天夺取唐朝的政权,改国号为周。一日游上苑,武则天下诏迫使园中百花在残冬大雪中开放。上天见百花不经请示,适时开花,乃将百位花神滴降凡尘。总管百花的花神百花仙子拓生在秀才唐敖之家,后取名唐闺臣。唐敖因不满武后,同多九公、林之洋到海外游览,历经君子国、女儿国、不死国、两面国、无肠国等四十多个国家,亲见许多奇人异事、奇风异俗,有的人长两面,有的耳长垂地,有的歪心,有的无肠,有的专爱撒谎,有的一毛不拔,千奇百怪。唐敖在游历中还无意间结识了滴贬海外凡尘的许多花仙。后恍然觉悟,入小蓬莱修道。武则天为选才女,下诏开科考试女才子。百位滴降凡尘的花仙,从海内外齐奔京城应考,并均中试。乃欢聚一堂,弹琴赋诗,弈棋作画,行令论文,说艺猜谜,各显才华,尽欢而散。 此时,遭武则天陷害的徐敬业、骆宾王的后代余承志、洛承志同剑南节度使文姜等,联合起兵反对武氏朝廷,先后攻破武家军的酒、色、财、气四座关城,武则天被迫同意唐中宗复位,从而把政权仍归还李氏王朝。数十名被滴贬尘凡的女花仙在讨伐武氏朝廷中殉难,唐闺臣亦去小蓬莱寻父入山不返。 作者对当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不满,在书中均有暴露、批评。且因作者博学多才,文字功底坚实,采撷古籍中的神话传说联缀故事,借论文赋诗、讲谈笑话、游览猎奇等故事情节讽喻现实,信口而出,得心应手,写得光怪陆离,幽默风趣,生动流畅,极具可读性和吸引力。作者具有改良主义倾向,主张男女平等,反对假道学、伪君子和某些封建迷信,并精心编造了君子国等所谓理想社会的故事,但由于作者阶级立场、思想矛盾以及时代的局限,仍脱离不了封建糟粕的窠臼。尽管如此,《镜花缘》仍不失为一部有成就的经典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