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生而自由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乔伊·亚当森 译者: 张雪兰 京华出版社 2008 - 1
《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是一头野生狮子:爱尔莎与作者之间生动而感人的真实故事。在非洲的原始荒原上,由于一次意外的误杀,三头失去了母亲的小狮子闯入了作者乔伊?亚当森的生命。就在这片荒原上,乔伊精心抚养着它们,并根据她们不同的个性为她们起了名字,其中最小的那只便是爱尔莎。等小狮子们稍大一些的时候,乔伊把那两只大的送到了荷兰动物园,留下了最小的爱尔莎,因为狮群中最弱小的那只往往活不下来。自此,爱尔莎成了乔伊生活中的一部分,她们同吃、同住、同玩儿,同在非洲荒原的荆棘丛和高山的大森林中漫步徜徉,同在大海的浪花中嬉戏,形同母女又似朋友,由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爱尔莎极其喜欢同丛林里的其他野生动物玩耍,她搞恶作剧一般地追逐着斑马群,她喜欢在厚皮食草动物的粪便中打滚,她也曾失魂落魄地在丛林中寻找另一头公狮的吼声……转眼间,爱尔莎到了自立的年龄,乔伊决定让她重返大自然去过独立自由的生活,于是对爱尔莎进行了野化训练,通过多次努力,爱尔莎终于一步三回头地向荒原深处走去……心有不舍的乔伊望着远去的爱尔莎,泪眼模糊,但对于爱尔莎来说,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因为她天生就是自由的。
书中难得一见的照片令人震撼,有可爱的狮子、大象、其他动物以及东部非洲原生态的风光,在这里,人与动物那自然淳朴的感情超越了一切,全然没有了人兽之分。
2010年11月2日 已读
照片很多,虽然是黑白的,但是很生动,艾尔莎夹在人群里帮忙拉猎物的样子,四脚朝天放松睡觉的样子,吸吮养母大拇指的样子,学习跟踪的样子
动物 奥地利 纪实
所罗门王的指环 豆瓣 Goodreads
King Solomon's Ring
9.4 (25 个评分) 作者: (奥)劳伦兹 译者: 游复熙 / 秀光容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8 - 7 其它标题: King Solomon s Ring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明:“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这事我也会,虽然我比不上所罗门王,能够和所有的动物交谈,而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这点我承认,但是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要不是靠魔戒的力量,就算是最亲密的宠物,老国王也听不懂它在说些什么。而且,当他不再拥有魔戒时,他甚至会硬着心肠对待动物。所罗门王是在盛怒中将魔戒抛得老远的,那是因为有一只夜莺向他泄密:他那九百九十九位爱妃之中,有一位爱上了年轻的小伙子。
“所罗门王可能是极聪明,也可能极笨,这点我不敢说。照我看来,需要用到魔戒才能和动物交谈,未免太逊色了一点。活泼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 豆瓣
Warum uns das Böse fasziniert: die Natur des Bösen und die Illusionen der Moral
作者: (奥)弗朗茨・M.乌克提茨 译者: 万怡/王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作者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人是什么又可以是什么,而不是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告诉我们恶为什么总是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从社会学及生物学的视角揭示了人的各种行为的必然性---尤其是恶。或许读者看完后会觉得恍然若失,但是“认识自己”这决非苛求,而是人类为自己找到合乎本性的道德,同时也是使自己遵守合理道德规范的前提。

追根溯源,人类之恶,实来自其动物性本能。同样道理,人类之善,也与生俱来。恶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约束力量无法彻底约束人类的天性之恶,对恶感兴趣,是因为我们自己就有恶的冲动。有时道德对天性的过分约束,会导致相反的效果———恶的爆发。在这个意义上,高尚的甚至严厉的道德要求并不总是对的。

奥地利学者弗朗茨·M·乌克提茨在书中一开始就引用叔本华的这样一段话:“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个小孩一样,如果你过度溺爱,他就变得很不听话;所以你对任何人都不能过于随和,过于亲切。”乌克提茨还转引瓦特松的话:“恶享有某种特权。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坏蛋身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力量,而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尘莫及的。”
2010年2月16日 已读
看了70页可断定这是本打着心理学幌子的装B读物。啰里巴嗦的文风,初级的科学态度,还有时不时对圣经的引用——要不是有句含蓄的对克林顿的嘲笑——我还以为是十七世纪的某个二流哲学家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教训是:不要迷信豆瓣评分,特别是阅读人数过少的书,还是书评比较靠谱,书评的质量比评分更能反映书的质量。要是早点看关于这本书的两个书评(烂,而且和书没啥关系),我犯不着在此书上浪费时间
伦理学 哲学 奥地利
城堡 豆瓣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高年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K无从进入城堡。
我们一样。
他为了传袭下来的命运倾尽一生,最后发现自己走错了路。他死于意外。
而我们活在意外之中。
他以为自己能够进入城堡,他拿出耐心坚持到底,可是规则外的存在依然出现。他在中庸里徘徊,是细节对信念的篡改,情感始终是不大不小的破坏。
堂吉柯德在与风车大战中泄露勇敢,而K在一系列苦苦的追寻里求得挫败。
城堡是自己的心。
我们一直与自己相隔遥远,我们习惯于远距离的审度自己,直到由于长久的陌生而开始习惯,因为陌生的习惯再也找不到寻回自己的入口,入口的钥匙在我们心里,而我们的心,现在哪里?
K不曾选择放弃。他始终未曾离开。他忠于命运,无论对错。
然而命运只有一个,他用隐约的狂热将意外预约。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别人的命运而他默认。
放弃是不是有所改观?
这不是一种佯装的借口,没有人拥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不经意间就走向了别人的旅途,不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