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怨女 豆瓣
8.1 (21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怨女》是张爱玲难掩光芒的杰作。1943年发表的《金锁记》被赞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二十多年后,张爱玲把三万多字的《金锁记》改写成十万多字的《怨女》,着重展现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欲煎熬,其细腻深切、摄人心魄的描写使得《怨女》成为又一部难掩光芒的杰作。《怨女》英文本还入选美国各大学通用教材《中国文学选读》。
点击链接进入:
《张爱玲全集(套装共12册)》
《张爱玲全集:六月新娘》
《异乡记》
《易经》
《张爱玲外集:雷峰塔》
《张爱玲全集: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2》
《海上花开:国语海上花列传1》
《半生缘》
《重访边城》
《流言》
《红楼梦魇》
《怨女》
《小团圆》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
《色,戒(简体版)》
《张爱玲私语录》
《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
2014年5月31日 已读
大段大段无人称指代不分段的对话看的我差点弃书。抛开文学成就不谈,把自己广受褒奖的中篇改写成长篇,至少我感觉是种商业上的取巧。金锁记中的曹金巧是个英雄式的变态,到了怨女,张爱玲的兴趣更在于平凡人,所以银娣虽然恶,却是庸人的恶。
中国 小说 张爱玲 文学
红楼梦魇 豆瓣
7.6 (30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2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
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不过,喜爱张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实在与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太深太深的关系,
她从小就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又重读一次,对,红楼梦》真到“熟读”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她少年时代就模仿《红楼梦》写过作品,以后她的写作品如《金锁记》等,意境、手法、语言,都得《红楼梦》之真传。
难怪她醉心于《红楼梦》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了。”
《红楼梦》已经这样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
真是要了解张爱玲,不可不了解这一点。
2014年3月30日 已读
和预期有点不一样,不过看进去后还蛮有趣的。张从各个版本的微妙不同加之创作者角度考证出红楼梦的情节变迁,比如最早也许并不是悲剧而是宝玉湘云的白首结局;宝黛最激烈也最动人的冲突虽然出现回目早,但其实是后期才写的;续书中袭人不讨喜是因为高鹗也被小妾甩过
中国 张爱玲 文学 文学研究 文艺评论
小团圆 豆瓣
7.9 (15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4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流言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到底是上海人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更衣记
公寓生活记趣
道路以目
必也正名乎
烬余录
谈女人
走!走到楼上去!
有女同车

童言无忌
造人
打人
说胡萝卜
私语
诗与胡说
写什么
炎樱语录
忘不了的画
谈跳舞
谈音乐
自己的文章
夜营的喇叭
借银灯
银宫就学记
存稿
雨伞下
谈画
惘然记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本书1983年6月初版,包括5篇小说,和一个剧本作为附录。作者在前言里说:
这小说集里三篇近作其实都是一九五〇年间写的,不过此后屡经彻底改写,《相见欢》与《色,戒》发表后又还添改多处。《浮花浪蕊》最后一次大改,才参用社会小说做法,题材比近代短篇小说散漫,是一个实验。
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此结集时题名《惘然记》。
余韵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张爱玲的一生是传奇,张爱玲的魅惑如流言。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本书收录了《小艾》、《我看苏青》、《华丽缘》等文章。
对照记 豆瓣
作者: 张爱玲 花城出版社 1997 - 3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底蕴。
本书主要内容有对照记、罗阑观感、被窝、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嗄?”?、草炉饼、笑纹。读完张爱玲的作品,觉得张爱玲说的好像是她自己。张爱玲最明显的
2009年9月19日 已读
张在这里提到了童年永生,大约她和胡在一起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快乐的度日如年
中国 张爱玲 散文 随笔
小團圓 豆瓣
6.9 (11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皇冠出版社 2009 - 2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迴,
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
九莉還記得她嬰兒時期的景象:人來人往的嘈雜聲中,有一支白銅湯匙塞進她嘴裡,那股鐵腥味真難吃!
這種與生俱來的敏感與驚人的記憶,顯然一直留在她的血液裡。從幼年傳統家族在新舊世代衝擊中的爭鬥、觀念對立的父母籠罩的陰影,到讀書時修道院女中千面百樣的同學、戰時人與人劍拔弩張的緊繃感……點點滴滴的細碎片段,無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記,並開出繁盛的文字。
而就是這種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來拜訪九莉。他眼中的光采像捧著一滿杯的水,他說就算這文章是男人寫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發生的關係都要發生。二十二歲還沒談過戀愛的九莉,覺得這一段時間與生命裏無論什麼別的事都不一樣,恍如沉浸在金色的永生中,讓她不顧一切,即使之雍被說是漢奸、即使他是有婦之夫……
我的姊姊张爱玲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张子静 文汇出版社 2003 - 9
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请看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带你走进从未去过的张爱玲世界。关于张爱玲,说到底是关注她和那个时代的命运。有多少我们尚不清楚细节,有多少张迷尚未表达的情愫,有多少张爱无从感慨的滋味……
同学少年都不贱 豆瓣
7.2 (32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 3
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认为《同学少年都不贱》=《浮花浪蕊》+《相见欢》。   近于《浮花浪蕊》的地方是,叙述主角的声音一直清晰可闻。赵珏的主体意识贯穿始终,一如《浮花浪蕊》里的洛贞,虽然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但读者却分明感到,这几乎就是第一人称。比较起来,《相见欢》中苑梅的主体意识是在情节进展了一半的时候才慢慢凸显出来的,是一个“慢热”的过程。   近于《相见欢》的地方,首先在情节上,都是两位女性朋友多年后的聚谈。不过,《相见欢》的气氛更疏离、更隐秘,而《同学少年都不贱》则相对热烈、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