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豆瓣 Goodreads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 A Cognitive Scientis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Mind Works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Classroom
9.1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Daniel T. Willingham 译者: 赵萌 / 朱永新(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本书是一本关于认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的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2019年9月3日 已读
作者肯定了练习的重要性,但对中国人来说,问题可能是刷题多少是个度?
心理学 教育
正义之心 豆瓣
The Righteous Mind: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8.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 舒明月 / 胡晓旭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内容简介]
☆ 一个你认为颇有价值的决定在别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一个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个人心中的自由战士——为什么人与人、群体、党派、政府与民众、宗教派别、甚至国家之间总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道德阵营,但人们真的就不能好好相处吗 ?
☆ 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认为,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正义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有时会是制造纷争的根源,因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这让我们轻易去批评、厌恶、甚至干涉相异于己的信念,这也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冲突的原因。
☆ 在《正义之心》中,海特教授从道德的社会直觉模型讲到道德的6个基础,继而详细阐述我们具有群体归属性的正义之心,书中立足于详尽的科学研究回答了人们该如何跨越宗教与政治分歧,从而达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会的建立这一目标。这是一本令人惊奇又极富挑战性和说服力的经典著作,读者会在阅读过程中瞠目结舌,最后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编辑推荐]
☆ 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畅销书《象与骑象人》作者、TED演讲人乔纳森•海特最新力作。
☆ “人类认识自我本性的里程碑著作。”——《纽约时报书评》
☆ 道德心理学的革命。
☆ 为什么人类会因政治与宗教产生分歧?人类的正义之心到底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 涵盖道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神经系统学、遗传学、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经典著作,汇集了这些领域中最新的科学研究与成果。
☆ 湛庐文化出品。
2017年9月7日 已读
作者的观点我不完全赞同,论证过程也远远称不上严密,但是用作开拓思路还是不错的。书中将道德分成六个维度,描述了每个道德维度的远古形成机制及其在现代社会的触发诱因。再次感觉,造物主就是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以凑合能用为最高宗旨的非完美主义者...
心理 心理学 社会学 美国
Option B 豆瓣
作者: Sheryl Sandberg / Adam Grant Knopf 2017 - 4
From Facebook's COO and Wharton's top-rated professor, the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s of Lean In and Originals: a powerful, inspiring, and practical book about building resilience and moving forward after life's inevitable setbacks.
After the sudden death of her husband, Sheryl Sandberg felt certain that she and her children would never feel pure joy again. "I was in 'the void, '" she writes, "a vast emptiness that fills your heart and lungs and restricts your ability to think or even breathe." Her friend Adam Grant, a psychologist at Wharton, told her there are concrete steps people can take to recover and rebound from life-shattering experiences. We are not born with a fixed amount of resilience. It is a muscle that everyone can build.
Option B combines Sheryl's personal insights with Adam's eye-opening research on finding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Beginning with the gut-wrenching moment when she finds her husband, Dave Goldberg, collapsed on a gym floor, Sheryl opens up her heart--and her journal--to describe the acute grief and isolation she felt in the wake of his death. But Option B goes beyond Sheryl's loss to explore how a broad range of people have overcome hardships including illness, job loss, sexual assault,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violence of war. Their stories reveal the capacity of the human spirit to persevere . . . and to rediscover joy.
Resilience comes from deep within us and from support outside us. Even after the most devastating events, it is possible to grow by finding deeper meaning and gaining greater appreciation in our lives. Option B illuminates how to help others in crisis, develop compassion for ourselves, raise strong children, and create resilient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workplaces. Many of these lessons can be applied to everyday struggles, allowing us to brave whatever lies ahead. Two weeks after losing her husband, Sheryl was preparing for a father-child activity. "I want Dave," she cried. Her friend replied, "Option A is not available," and then promised to help her make the most of Option B.
We all live some form of Option B. This book will help us all make the most of it.
2017年5月11日 已读
最近焦虑得连玛丽苏都看不下去,这本书倒是能让我稍微放松点,尽管面临的困境不太一样,但是温暖的鸡汤喝下去还是有熨帖感。Remember? Things could be always worse.
个人成长 原版书 心理学 成长 英文
StrengthsFinder 2.0 豆瓣
作者: Tom Rath Gallup Press 2007 - 2
DO YOU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O WHAT YOU DO BEST EVERY DAY?
Chances are, you don't. All too often, our natural talents go untapped. From the cradle to the cubicle, we devote more time to fixing our shortcomings than to developing our strengths.
To help people uncover their talents, Gallup introduced the first version of its online assessment, StrengthsFinder, in the 2001 management book 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s. The book spent more than five years on the bestseller lists and ignited a global conversation, while StrengthsFinder helped millions to discover their top five talents.
In its latest national bestseller, StrengthsFinder 2.0, Gallup unveils the new and improved version of its popular assessment, language of 34 themes, and much more (see below for details). While you can read this book in one sitting, you'll use it as a reference for decades.
2016年12月16日 已读
刚工作的时候公司花钱给员工做过一次和Strengthsfinder差不多的MBTI测试,感觉这玩意就和星座血型今日气势差不多, 反正我不信。另外吐个槽,专注于自己强项这种生存方式,在我国很可能连中学阶段都撑不过去就被淘汰了。
Strengthsfinder 个人管理 心理学
学会提问 豆瓣 Goodreads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8.1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M. Neil Browne / [美] Stuart M. Keeley 译者: 赵玉芳 / 向景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作者应用批判性思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举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授人们富有理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书立论严谨,深入浅出,贴近实际,指导性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美国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书籍之一。
2016年9月23日 已读
如果只看一本防忽悠指南,推荐本书。特别喜欢价值观假设这章,学到了新东西。
心理学 思维 批判 提问
成功,动机与目标 豆瓣
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
8.7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 译者: 汤珑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你苦于老大不小一事无成?你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你认为拖延症无药可救?你常常事倍功半?你觉得自制力天生,无法培养?戒烟、减肥周而复始、难如登天?
我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又在哪里?一般人未必说得准。在本书中,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沃森对传统成功学观点提出质疑,你会发现平时听到的太多建议都是显而易见且无用的——保持积极心态,制订计划,行动起来,做到最好……作者以严谨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大量极具启发性的实验,为读者揭示了人类动机的基本理论,阐明了树立正确动机与成功实现目标之间的关系,并郑重指出——所有人都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2016年5月9日 已读
和看过的书重合度很大,算是从成功学角度又总结一番吧。第一次看willpower里提到意志类似肌肉的理论时是惊喜,第N次看到时不由感慨这理论到底养活了多少心理学家/科普作家啊...
个人管理 励志 心理学
How Children Succeed 豆瓣
作者: Paul Tough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2 - 9
“Drop the flashcards—grit, character, and curiosity matter even more than cognitive skills. A persuasive wake-up call.”—People
Why do some children succeed while others fail? The story we usually tell about childhood and success is the one about intelligence: success comes to those who score highest on tests, from preschool admissions to SATs. But in How Children Succeed, Paul Tough argues that the qualities that matter more have to do with character: skills like perseverance, curiosity, optimism, and self-control.
How Children Succeed introduces us to a new generation of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who, for the first time, are using the tools of science to peel back the mysteries of character. Through their stories—and the stories of the children they are trying to help—Tough reveals how this new knowledge can transform young people’s lives. He uncovers the surprising ways in which parents do—and do not—prepare their children for adulthood. And he provides us with new insights into how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children growing up in poverty. This provocative and profoundly hopeful book will not only inspire and engage readers, it will also change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ldhood itself.
“Illuminates the extremes of American childhood: for rich kids, a safety net drawn so tight it’s a harness; for poor kids, almost nothing to break their fall.”—New York Times
“I learned so much reading this book and I came away full of hope about how we can make life better for all kinds of kids.”—Slate
2016年1月2日 已读
名字很有误导性,其实是美国式扶贫。看的过程中常常让我想起凉山扶贫,大量金钱和人力投入如泥牛入海般毫无效果。美国扶贫运动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到现在,经验无论正反都有很多,贫穷带来的不止是物质的匮乏,还有大脑认知损伤,目前共识就是扶贫要从娃娃抓起,不过作者写的不算深入。
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 教育 社科
人是如何学习的(扩展版) 豆瓣
How People Learn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D•布兰思福特 译者: 程可拉 / 孙亚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几位美国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会同来自人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文化与学校教育、数学、科学、物理、历史、视觉与表演艺术等研究领域的16位研究人员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受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对人类学习的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评估,以便向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家长和政策制定者等传递来自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以及学科(诸如科学、数学和历史)学习研究的及时、有用的研究成果。《人是如何学习的》正是这一项目的总结报告,书中汇集了新的学习科学出现以来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是学习科学这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集大成的论著,正是这本书将许多人带入了学习科学这个新的领域。
出版后,美国国家研究院(NRC)成立了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目的在于继续前一研究项目,探索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的关键问题。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的《人是如何学习(扩展版)》,更进一步地扩充了在中提出的一些基础研究项目的结果,并进一步探讨了将学习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未来研究方向。
2015年10月1日 已读
近期准备给可可启蒙,先研究一下怎么教。总的来说 理论性强,预期读者应该是老师,和实践部分结合很少,如果是从学习者角度来讲,《learn more, study less》更有可操作性,可惜不是针对小娃的。另外后几章简直翻译的不知所云,看得我心浮气躁,只想把译者抽一顿。 感谢@曾兮发的电子版。
学习 心理学 教育 方法论
专注力 豆瓣
6.7 (11 个评分) 作者: 于尔根•沃尔夫(Jurgen Wolff) 译者: 朱曼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 5
整个世界好像串通好了要一致阻碍你拥有专注力。
每时每刻,你忙于应付外界的各种干扰。
这种情况下,若你还能取得一星半点的成就,那简直是奇迹!
要想改变这种手忙脚乱四处救火的情形,
你必须拥有专注力!
从现在开始,认清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排除一切无关干扰,专注地投入其中。
你的成功概率将以指数方式增长!
实现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
拥有专注力的有效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 •右脑适用策略
 •优势策略
 •战胜拖延策略
 •第二自我策略
教養的迷思 豆瓣
作者: 茱蒂.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洪蘭 商周出版 2000 - 6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這問題一般人都會不加思索的說, 會呀, 真的是如此嗎? 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說一個人出了問題, 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 是真的嗎? 這些說法有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還是只是假說臆測, 或是個案觀察後研究者自己的推論?
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 作者以科學的研究態度, 將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拆開來看它的基本假設成不成立, 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因為別人都相信便不去檢驗這個假設成不成立.
這是本非常精采的書, 博徵旁引, 作者舉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 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 也讓我們看到, 同一個現象, 理論不同時會有這麼不同的解釋. 如譯者( 洪蘭教授, 陽明大學認知科學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會科學的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 很少去考慮基因的角色. 因該先把基因遺傳的因素分離出來再去看環境教養的影響才有意義. 而且過去大多數教養假設的研究沒有分辨直接和間接的遺傳效應, ( 直接遺傳效應指身高, 體重, 外貌, 先天氣質…; 而間接的遺傳效應: 如外貌美麗的孩子較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愛, 朋友的羨慕…; 而膽怯的孩子較容易引起母親的保護, 手足的調侃, 同儕的捉弄…. 等不同的效應). 直接與間接兩種基因遺傳因素會同時並加重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 從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社會研究架構的問題, 當研究的結果分析出現正向相關時, 研究者很容易以既有的理念架構過度推論其因果關係. 而且當研究結果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相同者較容易受到重視, 也容易出版; 但更多指出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孩的人格形成無明顯相關時, 這種與既定觀念不同的研究結果就容易被忽略(即使其研究樣本更大, 研究方法更精確).
在我們生活週遭很常見的: 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 並沒有比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更相似. 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說著原來自己本國的語言, 而他們小孩如果在12歲以前就跟著移民, 可以發現他們的語言, 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國家的小孩一樣, 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他的小孩和同齡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撫養長大, 雖然同時以人類的方式教養他們, 結果發現是她的小孩越來越像黑猩猩的行為, 而提早將黑猩猩送回動物園( 因為與人類同齡的黑猩猩在智力發展速度上較人類的小孩快, 所以有帶領作用). 作者指出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 因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 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孩. 在孩子的社會化分類中基本上大人與孩子是屬於不同分類的, 孩子會依照社會團體中他們認為像他們的人( 同儕 )來修正他們的行為. 作者認為小學期間是孩子開始社會化, 人格發生永久改變的關鍵期, 他們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團體的文化對他們有深遠的影響.
一百年前並沒有教養的假設, 以前的父母並沒有像現在的父母在教養假設下小心翼翼地呵護教養小孩, 而多半是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成長, 能說以前的人人格就較不健全嗎? 而給小孩子安排一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同儕環境, 也不能確保她的同儕團體影響確保就是好的, 她的外貌, 天生性格等種種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都會影響他在同儕環境中的社會化過程. 就像作者說雖然她已經很努力了, 卻也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兩個小孩這麼不同; 所以生命自有其歷程, 輕輕鬆鬆愉快地養育小孩就好了.
在波士頓閱讀這本書更加有感觸, 可以看到唐人街中年以上的中國移民說話腔調, 及生活方式仍是一貫的中國人文化. 但出了唐人街, 卻可以看到一口流利英文, 舉止行為和美國青少年無異的第二代移民. 父母教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否真是一種迷思?
2015年8月5日 已读
本来想看本宣传“你严格遵循专家建议耐心细致努力育儿然而这一切并无卵用”的书放松一下,看完后新得了“儿童成长最重要可控影响因素在于(非家庭)成长环境所以不来个高大上学区房吗”焦虑症。
儿童教育 心理 心理学 成长 教育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豆瓣
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 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
8.2 (8 个评分) 作者: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 译者: 卞娜娜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三省其身,教学更育人,他结合理论创新了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设立的“终身阅读”,“生活中的数学”、“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质的教学成绩,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是雷夫老师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雷夫老师的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2015年8月1日 已读
以我的学习经验判断,这本书提供的教育方法应该很有效,适合小学阶段开始实践,决定把这本书留在kindle里,明后年再看一遍。
儿童教育 心理学 教育
关键冲突 豆瓣
Crucial Confrontations
作者: 科里·帕特森 / 约瑟夫·格雷尼 译者: 毕崇毅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 5
《关键冲突:如何把人际关系危机转化为合作共赢》帮助你学会如何使人们负责任,不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会导致新的问题,而且能显著、持久地改善彼此的关系。学习如何处理冲突与对立,你就再也不会从无解的状况中失望、愤怒地离去。《关键冲突:如何把人际关系危机转化为合作共赢》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技巧,它重新定义我们在家庭中和工作场所彼此的关联互动。当《关键冲突:如何把人际关系危机转化为合作共赢》变成所有人的必读本时,生产力必然会惊人地提高。
海报:
2015年5月21日 已读
优点是不要求你洗心革面,缺点是前提判定人都是理性的。好想送一本给某人。。。
心理学 思维 方法
心思大开 豆瓣
Mind Wide Open:Your Brai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Everyday Life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蒂文·约翰逊 译者: 洪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 1
“数字化未来十大思想家”、TED演讲者史蒂文•约翰逊经典作品
妙趣横生地讲述大脑科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台湾著名脑科学专家洪兰教授
安人心智科学总监阳志平
联袂推荐
我是谁?大脑如何处理恐惧?为什么音乐会让人感动?我们怎么读懂别人的表情?爱和性的神经化学机制是什么?新奇的点子是从哪里来的?大脑本身的生化物质与市面上毒品是否有相似性?
作者讲述了一连串妙趣横生的亲身经历,以及通俗易懂的脑科学知识,让你不必成为一个神经科学家,也可以知道自己情绪和行为背后大脑的秘密生活,例如——
为什么你会笑?为什么你有时在不恰当的时候笑了出来,即使你并不想这样?他人怎么理解你这个不恰当的笑容? 这个过程的神经化学基础是什么?你是否可以控制这个过程?
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弱点与欲望,更让我们知道大脑各种模块的运作如何构成不同的生命样貌,最终让我们明白大脑科学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人格和其他人的动机和行为,进而自我提升,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好的生活。
2015年5月17日 已读
最近看的几本心理学方面的科普书都没得到什么新东西。另外必须鄙视一下亚马逊的排版,行间距太大了。
大脑 心理学 科普
学习之道(第2版)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Learning
7.2 (3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希·维茨金 译者: 苏鸿雁 / 谢京秀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 4
本书2008年第一版题名为《学习的艺术》,亦使用同一ISBN。
2015年4月1日 已读
豆瓣这么高分我有点惊讶,反正我是挣扎了两次都没看完,感觉是老鹰向兔子传达飞翔之美,真的有这么多兔子领会到了?
学习 心理学 思维 教育 方法
游戏改变世界 豆瓣 Goodreads
Reality is Broken:Why Games Make Us Better and How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
7.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麦戈尼格尔 译者: 闾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 9
◆《游戏改变世界》是著名未来学家、TED大会新锐演讲者简•麦戈尼格尔探索互联时代重要趋势的最新力作。在书中,作者指出:游戏可以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和缺陷,游戏化可以让现实变得更美好。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事例告诉我们,游戏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提供了令人愉悦的奖励、刺激性的挑战和宏大的胜利,而这些都是现实世界十分匮乏的。她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借助游戏的力量,让生活变得像游戏一样精彩。
◆作者指出了游戏化将要实现的四大目标:更满意的工作、更有把握的成功、更强的社会联系及更宏大的意义,并用大量实践告诉我们该如何驾驭游戏的力量,解决现实问题,并提升幸福感。她告诫我们:如果人们继续忽视游戏,在不远的未来,就会处在极端不利的地位。
失败的逻辑 豆瓣 Goodreads
The Logic Of Failure: Recognizing And Avoiding Error In Complex Situations
作者: (德国)迪特里希.德尔纳 译者: 王志刚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 - 9
本书作者德尔纳用他自己编制的引人入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这些缺陷。他的例子――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吓人的――和他那“梳脑”思维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如何处理复杂问题。这些实例使本书成为一件矫正工具,一种明智的规划和决策指南,使商业经理、决策者以及面临由此及彼日常挑战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技巧更加敏锐。本书将改变我们构思变化的方法本身,使我们对成功之路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2015年1月26日 已读
本书用了90%的篇幅阐述了为什么会失败,然后用10%的篇幅提出解决方案. 如果你只关注答案,看这句就够了: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 有没有感到醍醐灌顶?:D
心理学 科普
注意力曲线 豆瓣
Find Your Focus Zone : An Effective New Plan to Defeat Distraction and Overload
7.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露西·乔·帕拉迪诺 译者: 苗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9
《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内容简介:在被信息淹没的数字时代中,人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要么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无所事事、烦躁不安,要么注意力过度集中,感觉紧张焦虑、疲劳过度——人们就在自己的倒U形注意力曲线上摇摆,难以找到最佳状态。怎样才能恰当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怎样才能使自己摆脱过度疲劳的泥潭,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作者给出了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步骤。遵循这些步骤,你会找到更好的状态,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
2014年11月20日 已读
无法集中注意力源自刺激太多或者刺激太少。新东西没多少,与其他心理学书籍相比,更偏重技巧。突然想到,穿越重生小说大行其道,也和人类本能的战逃反应有关吧
个人管理 心理学 时间管理 自我管理
教出乐观的孩子 豆瓣
作者: [美国] 马丁·塞利格曼 译者: 洪莉 万卷出版公司
我们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我们要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如要教养出一个乐观的孩子,你得改变自己的悲观,你也可以改变批评孩子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孩子征服的经验,你更可以直接教导孩子学习乐观的技巧。
2014年9月17日 已读
作者把抑郁症高发归因于以“感觉满意”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总体三星半吧,我觉得人骨子里自带盲目乐观,要不也不会那么多买彩票抽烟喝酒闯红灯不运动的,所以乐观真不是什么特别珍贵的属性。
儿童 儿童教育 心理学